书城历史命运奏章
37063900000061

第61章 补漏者

刘天羽对安营扎寨一窍不通,什么梅花阵、莲花阵、九九八十一连环阵,这些对刘天羽而言,连点感念都没有。在他看来,在野外搭个帐篷,无非就是睡觉睡的更舒服一点而已,哪里还有那些讲究。

但刘天羽在和廖化的聊天中发现,这古代战争,安营扎寨的讲究大了去了。从营地的选址,大小到扎营时外围建起的简易木墙,都有着不同的意义和作用。

就拿着选址来说,安营之地的一定要近水、背风、远崖,这是最基本的要求。近水,很好理解,就是要靠近水源。不能说咱们在这里扎营,水源地在五十里开外,天天使唤兵卒和使唤白痴似得,来来回回挑水喝,那就有些扯淡了。背风,顾名思义,就是找个能避风的地方。你看有哪个人会再狂风大作之时,迎着风势大喊“狂风大作,我自依然不动”的?这种人不是装牛逼,而是真傻逼。这是病,得治。至于远崖,从字面上的意思就能理解,远离悬崖。高空抛物的道理大家都懂,悬崖多碎石,万一滚下来点东西,就够兵卒们喝一壶的,这种非战斗减员自然是能免则免。

当然,刘天羽虽然不懂,但却可以去问。老师常常教导我们,不懂就问嘛!

只不过这问也是有学问的。你看到不明白的,就去请教,那成啥了?作为一军主帅,连安营扎寨这基本功都不会,那你还会点啥?没来的惹人笑话。事情要是在军营中传开了,那些兵卒会怎么看你?主帅无威、无识、无勇。整个一‘三无’人员,你这兵还怎么带?

作为一军主帅,最大的便利就是有权,权利有了,相应问话方式就有了不同。本来的询问变成了考问,别看只是一字之差,意义却迥然不同。

刘天羽随便叫过来一个巡逻兵卒,考问他的巡逻时间和巡逻范围,几时换岗,换岗时又有哪些要求等等,这些兵卒回答完,在把什长叫过来问话,什长答完叫伍长,最后的屯长也不能拉下。等大家都回答完毕,基本没有什么遗漏后,刘天羽在把廖化推到前台,在用考问的姿态,对廖化说道:“元检以为,诸位将士的回答可有疏漏?”。

刘天羽的这种问话方式,那绝对是相当霸道。行军十几日,就已经将安营扎寨的基本要求和注意事项都摸了个大概,虽然现在还是半桶水,但多多少少也有了那么点概念,不想最开始那样,一问三不知。

通过刘天羽的观察和了解,他发现这安营扎寨就是让兵卒们能适当的休息,尽可能的保存和回复体力。而它注意的事项,最基本的三点:其一,别叫敌人无声无息的摸到自己大营边上,说白了就是防御敌人晨夜袭营。其二,就是在安营之时保护好粮草,三军未动粮草先行,要是粮食叫人一把火给烧了,在说别的啥都是白扯,饿着肚子,谁会给你卖命。其三,就是水源,只要水源守得住,大军就占据先天优势。人可以一天不吃饭,但绝对不能一天不喝水,在饥与渴二选一的情况下,我相信大多数人都会选择先喝水。

针对这三种情况,刘天羽也提出了一些个人建议。首先,设立暗哨。两万人的大军抽调出一千人组成暗营,只要职责就是两班倒,利用各种掩体将自己伪装好,专门负责大营外围的警戒工作。这种工作因为危险系数极大,刘天羽为了调动兵卒的积极性,虽然不能没人都官升一级,只能在待遇上给有一定的补偿。其次,是将粮草和中军捆绑在一起,中军大帐所侧后方,就是粮草的屯放地点。这样可以尽可量的避免,粮草被焚毁的可能。最后就是水源问题,单独抽调出五千兵卒在水源之地形成一个小营,小营与主营之间互成掎角之势。这样不但保证了水源的安全,也可以使两做营寨相互支援。

当然,安营扎寨还有其他的方面,比如营寨扎的是否坚固等等,但刘天羽又不是学土木工程的,对此也没什么更好的办法。

同时,刘天羽对于入营也有了明确的规定。守营将士见官不跪,凡进入营地者,不管是何人都必需接受检查和询问,哪怕是他这个一军主帅,也必需接受检查和盘问。巡营之人,每天安营后必需到他这里取当日的口令,兵卒彼此相遇时,必需先对接口令,一旦口令不对,可以就地缴械,如有反抗就地格杀。

刘天羽的种种安排,虽然都是些细枝末节,但也将廖化周仓等人唬的一愣一愣的。虽然众人口头上没有过多的表示,但心里细细一琢磨,也觉得甚是有些道理。

刘天羽虽然没带过兵打过仗,但没吃过猪头还没见过猪跑吗?这些事情在电影电视剧中看到过不少,拿来活学活用也就是了。至于通知与执行,那就是下面人的事情的,难道这通知的事情也需要他一军主帅亲自出马?

作为掌权者,最大的优势,就是自己只需要动动嘴皮子,下面就有N多得人跑前跑后,将事情帮你办得漂漂亮亮的。凡是都亲力亲为,那还要下面的人干什么?三国里最有名的工作狂就是诸葛亮,军中事无巨细,都要事必躬亲,这简直就是领导眼中最可爱的员工,可最后怎么样?年纪轻轻累死在五丈原。

整个大营都在根据刘天羽的军令,不断的进行着调整和完善。用刘天羽的话说,他就是一个补漏者,用超前这时代两千多年的知识,弥补和完善整个还不算健全的团体。

大军原定要在邺县休整三日,利用这三日时间,将兵卒的状态调整到最佳。

自从刘天羽进军挺进魏郡以来,邺城方面的斥候,就和狗皮膏药一样黏在身上,怎么甩也甩不掉。至于说偷袭或是奔袭,现在已经没有什么意义。

刘天羽也试图派自己的斥候去接战,但效果很不理想。邺城方面的郡兵在单兵作战能力上,要比黄巾军强上不知一筹。人少就吃,人多就跑,这种情况着实让刘天羽很是头疼。

虽然中途派出狗娃子冒充斥候小有斩获,但谁也不是傻子,在一个地方摔一跤不长记性,在摔个两三跤还能老不长记性。

对刘天羽的大军来说,稳扎稳打步步为营,才是进军的王道。稳稳当当行军,安安稳稳扎营,将一切可能存在的危险因素都控制在自己的手中,减少不必要的损失,才是刘天羽现在的重心所在。

虽然有了张郃和狗娃子的加盟,但刘天羽无将可用的窘况依然没有得到好转。张郃是卧底,那是妥妥的不能暴露,至于狗娃子,让他上阵杀敌阵前斩将或许还行,让他指挥作战?想都不要想,根本就指望不上。

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

这句话用在刘天羽的大军中,依然畅行无阻。

大军行至邺城五里开外安营扎寨,此地地形开阔,视野极好,和邺城之间更是一马平川,距离水源也不过一里之遥,是决战的绝佳地点。

刘天羽命令周仓领五千兵卒依水建营,自己则统帅大军坐镇中军。同时,让狗娃子率领斥候队外出巡视,尽可量绘制出附近的地图。

这儿时代没有什么所谓的沙盘,就是一个精准的地图都是奢侈的想法。斥候绘制回来的地图,也不过是标注了哪里有山、哪里有树、哪里有河而已。在具体点的东西,你想问也问不出来。

刘天羽看着手中的地图,直接省略了狗娃子,对斥候问道:“这片树林有多大?距离此处多远?”

那斥候冥思苦想好半响,方才期期艾艾的说道:“那林子老大了,距离这可不怎么近乎。”

刘天羽看着斥候,有种要泪奔的感觉。老大了?老大了是多大?三亩五亩?还是几百亩?不近乎?这也算是答案?哪怕你说有个八九里地也是个人话啊!这不近乎...你丫叫我怎么估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