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宋时春
3619900000012

第12章 吴下阿蒙非往昔(上)

到了戌时,薛尧在韩家棚子里讲三国演义时,到场的看官竟几乎是昨日的三倍。

角角落落里挤满了期待。

台幕后,韩应站在薛尧身边笑意浓浓道:“瞧见了吧,只不过短短一日,你讲的三国演义已经在这西锦瓦传扬开了。想来你只要再多讲几日,整个益州城便会无人不知。”

薛尧也是舒心地笑了起来,虽然他觉得讲三国演义应该会吸引人,但如今这一幕盛况,还是超乎了他的想象。

薛尧自然不知,宋代以后盛行的三国故事桥段,诸多都是源自宋代的瓦肆,普通百姓对三国也最感兴趣。而三国演义恰恰是三国通俗故事的集大成,他提前三四百年演说出来,自然具有无可匹敌的吸引力。

韩应忽然又道:“你婶婶昨日忽然思想起你,叫我喊你去家中看看她。”

薛尧一愣,旋即就明白过来,会心一笑道:“我也早想去看看婶婶还有表兄表妹们。”

韩应神色满意道:“那便明日讲完小说后,你与你母亲和小娘儿一同去我家。”

薛尧点头应了下来,韩应既然想拉近彼此的关系,他自然不会拒绝,毕竟以前的嫌隙都是因薛大而起,有机会消除最好不过。

但是薛尧想不到的,韩应心中其实另有盘算。

收拢心情,薛尧端着茶壶,便在棚子里数百看官的注视下,缓缓走上了台。

待到薛尧站定,下面顿时响起一阵阵呼和声。

“薛先生,今日你定要多讲几回,叫我们听得尽兴些。”

“讲的多,咱们的赏钱也多,如何?”

“哪里来的闲话,快些静下来,叫薛先生讲第四回。”

“是啊,薛尧讲多少,咱们听多少便是。你以为那讲小说是抄书啊。”

“………”

薛尧看着下面的一片热闹,微微一笑,放下茶壶,当即腮帮微鼓,惊声道:“第四回:废汉帝陈留践位,谋董贼孟德献刀!”

“且说董卓欲杀袁绍,李儒止之曰:“事未可定,不可妄杀。”………”

“………正是:玉玺得来无用处,反因此宝动刀兵。毕竟孙坚怎地脱身,且听下文分解。”

薛尧依昨日只讲了三回,任凭众人如何央求,却施施然下了台。

一些人便忍不住在他身后埋怨起来。

好在韩应亲自上台稳住了场面,等到接下来的一位讲史先生接替薛尧上台时,棚子里登时散去了一半的看官。

不过也有一些从前不曾来韩家棚子的看官,虽是慕三国演义之名而来,但是也不想再多跑,便也留了下来。

韩应见此,忍不住欢喜起来,一时不免觉得自己这棚子大有可能超过西锦瓦子里的其他彩棚,成为行首。如此想来,他对薛尧就愈发看重了。

就在韩应脑中幻想时,薛尧则与赖舜走出西锦街,去往南锦街,挑了一家布置清雅的茶肆便走了进去。

赖舜欢喜的拎着一个包袱,里面装着薛尧今日的收入,将近四贯钱!

也几乎有二十斤重,可以说是痛并快乐着。

问店家要了茶,另两盘点心,便坐下吃喝起来。

没多时,却有一个刚从韩家棚子出来的王姓闲汉,立即认出了薛尧。

便凑上前与薛尧寒暄起来,企图从薛尧口中套出三国演义接下来的剧情,薛尧便故意‘撩拨’了几句,却又统统不说透,叫这闲汉愈发心如爪挠。茶肆里的其余人听到了,知道薛尧原来就是昨日讲三国演义的先生,顿时纷纷忍不住好奇打量着薛尧。

店家得知后,便将那王姓闲汉赶了出去,免得扰了薛尧的吃茶兴致,又另免费送了一盘枣儿糕。倒是教薛尧这个后世的普通青年,瞬间感受到了当名人的烦恼和幸福。

吃着茶,薛尧想起一件事,便与赖舜道:“我记得你哥哥是个木匠?”

赖舜点了点头,心中却在感慨,就在两日前,自己还求自家哥哥让薛尧跟着他一起做木料活赚点钱呢。何曾想尧哥儿如今会有这般叫人瞠目结舌的境遇,按照这两日的收入,尧哥儿光是讲小说,一个月便可以赚下百贯左右。若是再算上那红烧肉有可能带来的收入,都不敢细想了。

薛尧继而道:“我想请你哥哥做一件东西。”

赖舜却摇头道:“我哥哥虽是木匠,手艺却十分马虎,他有时充作泥水匠呢。”

薛尧笑道:“我也不用他精雕细琢,只需有做木料活的家伙便可。”

赖舜疑道:“那何须他帮忙,我都可以使那些东西。”

薛尧无奈道:“莫非你要和你哥哥抢这营生?”

赖舜登时反应过来,敢情尧哥儿是要便宜自家哥哥,与他做工钱啊。

赖舜便问:“那到底是做什么物件?”

薛尧答道:“搓衣板【注】。”

赖舜登时眯起一对圆眼,一张胖脸上忍不住浮现出疑惑的神色。

………

晚上回到家中,薛尧便将今日赚下的四贯钱以及韩应的邀请一并说与了李氏。

李氏被薛尧赚下的四贯钱震惊到了,待到听闻薛尧将三国演义的事情详细说出来后,也半信半疑的点了点头。

薛尧微笑道:“妈妈,我赚的钱还算少的。等到明日你卖起那红烧肉,赚的钱只多不少。”

李氏一听,心中也隐隐期待起来。暗中一盘算,若是卖红烧肉一日也能赚下四贯,那么家中每日的进项就足足有八贯了。

再看向一旁娇弱的柔奴,李氏心道:“一日若有八贯,应该很快就能赚下婚宴的钱了。”

柔奴虽然生长在薛家,无须什么财礼便可娶进门,但婚宴李氏认为还是不可少的,差不多相当于面子问题。况且李氏还打算若有机会,在别处另卖一处房屋,毕竟下阳街的这处院子实在太小了。

按照宋代的法理,女子十三岁便可嫁人了,不过除去宋初,有宋一代实际女子的婚嫁年龄大多在十八岁左右,因为早婚如疾,譬如,若是十三岁这般年龄嫁人,不利生育,极易酿成诸如母子双亡一类的惨剧,且在古代,十几岁不分男女仍会夭折亡逝,因此往往会出现十几岁的少女就会变成寡妇的现象。

李氏一面思想,薛尧却悄悄凑到柔奴身旁,附到她耳旁说道:“柔奴,我昨日去了衣帛铺与你买了衣裳,到了寒食节你生日,便送给你。”

柔奴心中登时欢喜起来,脸上不禁羞意浓浓,就连落在薛尧嘴旁的耳根子也霎时仿佛红如相思豆。

好在李氏又想起韩应相邀的事,无意中打断了两人的亲昵举动,便与大感可惜的薛尧商议起来该买些什么东西去韩家。李氏在这件事也十分上心,在她看来,这就是在为薛尧洗刷恶名。

当然,如今在李氏的心中,薛尧这个儿子已经很靠谱了。

【注:关于搓衣板的起源朝代考察不出来,大家就当做宋代还没有吧。搓衣板也只是一个铺垫,和红烧肉不一样,不会拿出来作为赚钱的主要手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