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天水麒麟儿
36107600000008

第8章 费祎之死

郭修,字孝先。先不说其身世,单就其名字而言,就非常奇怪,更有甚者,其名在《三国志》里居然有三个版本:

一、郭修(《三国志·魏书·三少帝纪》:中郎西平郭修,砥节厉行);

二、郭脩(《三国志·蜀书·黄李吕马王张传》:果为魏降人郭脩所害);

三、郭循(《三国志·蜀书·蒋琬费祎姜维传》:魏降人郭循在坐)。

对此,我非常不解,《三国志》本身就因为太过简略而被历代史学家所诟病,而陈寿居然还在人物姓名上犯下这么低级的错误,真是令人不敢恭维。

转回正题,写到这里,喜欢三国的人,大概就能猜测出郭修(为了简单,我就用这个版本了)做出了何等大事了吧——延熙十六年,蜀国在汉中举行岁首大会,费祎因太过高兴,故酗酒过量,直至昏醉,结果在无备之中被郭修刺杀。

“十六年岁首大会,魏降人郭循在坐。祎欢饮沉醉,为循手刃所害。”——《三国志·蒋琬费祎姜维传》

郭修的这一刺杀事件在当时所造成的影响是极为深远的。咱们且慢慢说来。

一、费祎为什么会如此兴奋,以至于在大会上喝到大醉失去防备?

这个问题据我推测,应该是因为在上一年,行六年丞相义务的费祎终于被后主允许其开府治事了。

“延熙十五年,(后主)命祎开府”——《三国志·蒋琬费祎姜维传》

自延熙九年,大司马蒋琬去世后,费祎就成了蜀汉政权名义上,也是实际上的最高行政官,他一直履行着丞相的义务,但却从没有享受到丞相的权利——开府治事。他心理怄气啊,就算不与诸葛亮那个大神相比,单就看看前任蒋琬,这就气不打一处来。于是,费祎开始对后主进行各种各样的暗示——陛下,你看看我费祎多有能力呀,把蜀国治理的多好啊,我还有那么大的战功,我为官清廉……

但不知道后主是真傻还是装傻,对费祎的各种暗示视而不见。费祎脸皮薄,又不好意思跟后主明说,所以就一直憋气。一直到延熙十五年,也就是费祎遇刺的前一年,或许是后主看费祎盼望开府盼的可怜,也或许是他已经预测到费祎命不久矣,活不了几个月了(岁首大会是在年初举行,因此费祎开府的时间最多不过几个月),所以就下旨允许他开府了。

接到消息后,费祎是一个劲的高兴啊,对这一刻他早已是望穿秋水,终于有一天,自己也能和诸葛亮、蒋琬肩并肩了。于是,兴奋之极的他在岁首大会上一喝再喝,最终乐极生悲。

二、郭修刺杀费祎的动机。

从上一章我们可以看到,郭修一辈子平淡无奇,作为一个降将,在蜀三年,居然做到了左将军(四方将军),比姜维升的还快。姜维是在蜀熬了二十多年,与胡人羌人打了大大小小十几次战争,才爬到卫将军的。可见,这之中定有问题。

那么,会是谁刻意提拔的呢?短短三年,一个平淡无奇又毫无战功的魏国降将,能做到左将军,也只有后主、录尚书事的大将军费祎和卫将军姜维三个人能做到了吧。

先说后主,后主才没空搭理郭修呢,姜维入蜀几十年,文武兼备,还有诸葛亮的大力推荐,后主都爱理不理。那这郭修在后主眼里估计连姜维的十分之一都不如。后主可是皇帝,郭修这么低微,都不入其眼。

接着说费祎,费祎有可能提拔他吗?费祎和郭修素不相识,若不是姜维把他带回来,估计他连这个名字都没听说过。再说,费祎虽然爱权,但为官公正清廉,所以主观上应该可能性也不大。

但这里有一个疑问。在《三国志·蜀书·黄李吕马王张传》里,有这样一段话:嶷初见费祎为大将军,恣性泛爱,待信新附太过,嶷书戒之曰:“昔岑彭率师,来歙杖节,咸见害於刺客,今明将军位尊权重,宜鉴前事,少以为警。”

意思就是说费祎这人太友善了,对于投降过来的人太过亲近。张嶷看到后致信给费祎,劝他说,你身为蜀汉大将军,位高权重,应该以岑彭为鉴,对那些降卒多加防范呢。

从这里可以看出,费祎对投降之人太亲近。而在张嶷给费祎写这段话的时候,投降到蜀国的只有郭修。因之,存在费祎提拔郭修的可能性。

当然,亲近投降之人并不能说是一种错误。君王用人之道有一条就是以信任换忠诚,比如,曹操对张辽的信任换来其毕生尽忠,刘备对诸葛亮的信任使自己克成帝业,孙权对陆逊的信任致使刘备大败。然而,信任要给在值得信任之人的身上,若遇到吕布之类的,则再多的信任也无济于事。所以,这就需要用人者有知人之明。而这个知人之明,费祎有吗?

我们不得而知,但从其器重杜琼、陈祗等人来看,费祎在用人这方面还是有些本事的。所以,即使他要拉拢降将,也不太可能会对郭修这么个资质平平之人过多提拔。因此费祎的可能性也不大。

那么,就剩下与费祎共录尚书事的卫将军姜维了。郭修是姜维在延熙十三年北伐时带回来的,所以他最早认识的蜀国高层,应该就是姜维了。可姜维虽说是录尚书事,但蜀汉大将军是费祎,没有费祎的支持或默许,姜维其实是做不了多少主的,因此单独是姜维的的可能性更小。

可笑,分析了这么长,什么结果都没有。在这里,我们姑且推测是费祎和姜维共同提拔的。一方面,如张嶷所说,费祎友善,亲近投降之人;另一方面,姜维对自己带回来的降将预计也好感颇多。再者,两人共录尚书事,如果意见相左,是比较麻烦的。

既然在谁提拔了郭修这方面难以入手,我们就先从结果分析——费祎的死对谁最有利,谁就最有可能是这一计划的幕后主使。

而费祎的死,受益最大的当然是卫将军姜维了。我们在上章讲到,费祎常常反对姜维的北伐,对姜维多以掣肘,每次出征拨给其出征的兵马都不超过一万人。而在大将军费祎死后,姜维得以控制了蜀国的全部军权,遂行其志。因此,无论费祎之死是不是姜维所为,作为利益获得者,他都要承受很大的嫌疑。

还有人说是魏国的计谋,这就纯属无稽之谈了。且不说魏国无法预知姜维何时出兵,怎样恰到好处地把郭修安插在蜀国。单就魏蜀两国的整体实力而言,魏国也没有必要处心积虑,行三年之功,去刺杀蜀国的和平派首领。

难道不应该去刺杀那个时时不忘伐魏,为伐魏不成而发愁至彻夜难眠的卫将军姜维吗?

费祎死后,郭修当即被蜀兵斩杀,而之中的原因,也随着郭修的死成了一个永远的谜。我个人对费祎并没有好感,只是基于他的能力,我为蜀国失去这么一个栋梁之才而倍感痛惜。但是,我们的姜维应该不太会难过,因为在费祎死后,他才是真正地龙入大海风腾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