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天水麒麟儿
36107600000019

第19章 沓中屯田

蜀汉景耀五年,也就是公元262年,姜维最后一次北伐以失败告终。他这次失败激起了朝臣们的疯狂弹劾,一时间成为众矢之的。于是,战败的他不敢回到蜀都,请命前往沓中屯田。

《三国志·蒋琬费祎姜维传》:五年,维率众出汉、侯和,为邓艾所破,还住沓中。

我们知道,姜维和诸葛亮是不一样的,诸葛亮是个复合型全能性人才,治国理政、治军用兵都堪称一流。如果说蜀国还有一个全能型人才能与诸葛亮一较,那无非是大司马费祎了,其任尚书令有着让董允自愧不如的能力,其任大将军有着兴势之战大破曹爽的战绩,堪称文武皆能。而姜维呢,依据其平生战绩,只能说是智勇双全。我们习惯上容易把文武双全等同于智勇双全,其实两者是有很大区别的。姜维的智和勇只是涵盖在费祎的“武”里。纵观整部《三国志》,我们没有发现姜维在内政、用人上面有什么出色的建树,而蒋舒投降更是其培养人才上的一抹败笔,所以在费祎死后,姜维虽然掌握了更多的军权,但蜀汉的朝政却愈发地腐败,以至于最后,这位手握重兵的大将军,羁旅讬国,竟难有容身之处。

我看网上有人说过清君侧之类的,其实这个方法是行不通的,先不说姜维继诸葛亮遗志,尽忠蜀汉,无法做出这类犯上作乱之举。即使姜维举兵回蜀都,驻守汉中的胡济会答应吗?就算姜维依仗大将军威望,势如破竹杀回蜀都,也必定是两败俱伤。而且,蜀国此时已无名臣,姜维即使把黄皓、谯周都杀了,又怎么能保证不会有另一个黄皓出来?不会有另一个奸臣当政?姜维是大将军,不可能长期处于政治中心,《封神演义》里的闻太师就是前车之鉴。所以如此一闹,只会加剧蜀国的衰败,令亲痛仇快。

于是,君臣各让一步,姜维不再上书请求诛杀黄皓,后主也不再追究他战败之责。所谓的沓中屯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拉开了序幕。

沓中之地,偏北向西,具体位置大约在我们现在的甘肃省曲周县,是益州东川少有的小型盆地。我们知道,姜维自负悉羌胡之事,故而长年北伐都是偏向西北出兵(狄道、洮西),想依靠少数民族的力量攻占陇西,继而东进兴复汉室,所以,他和诸葛亮的路线是不一样的,诸葛亮北伐的陈仓、天水(渭水河畔)等地,姜维在继任后,是再也没有踏上过。所以如果我所述不错,沓中应该是姜维长期征战以来,离故乡最近的一次了。

只是,地理上的接近,终掩盖不了心理上的遥远。满头白发的姜维,应该可以预料到,自己再也回不去了。

《三国演义》里把这一段解释为屯田避祸,而其实,更像是皇帝与大将军之间的妥协。我们知道,刘备在任时,任诸葛亮为丞相,政事多交付与他,而军权却牢牢地握在自己手中。而刘禅相反,废除丞相,却设立大司马、大将军,把军权赋予蒋琬、费祎、董允等人。黄皓者,无非一宦官耳,无官职,无实权,皇帝喜欢他就听他说几句,不喜欢的话他什么都不是。所以所谓的黄皓弄权排挤姜维,不过是刘禅内心意愿的缩影。我们习惯了仇视宦官,各种影视文学作品也不停地丑化宦官。而其实呢?东汉末年引董卓进京的是外戚何进,自秦汉至隋唐沿袭下来的士族门阀又都干过什么?明朝末年,那些自许翩翩君子的东林党人又干了些什么?任何职业的人都有可能误国,又何必偏偏指责宦官?在现在这个尊重人权的时代,又何必对宦官恶语相向?难道仅仅是因为他们残疾,不入雅流吗?

姜维以军屯田,却选了西北方向,足以证明其北伐之心犹在,想在屯田之时为下一次北伐做准备。可是,上天不会再给他机会了。

在魏国,自公元260年甘露事变,贾充公开弑君后,司马昭的野心就愈发地膨胀,替代魏国已是势在必行。为了进一步控制朝政,打压魏廷内对司马氏不满的众官僚,同时稳定朝廷局势,司马昭急需一场大胜,增加威望,为篡位累积资本。

公元262年,也就是姜维洮阳之战战败后,司马昭分析了当时的局势,认为蜀汉已经“师老民疲,我今伐之,如指掌耳”,于是决定了先灭蜀,再吞吴的战略方针。

《三国志·王丘诸葛邓钟传》:文王以蜀大将姜维屡扰边陲,料蜀国小民疲,资力单竭,欲大举图蜀。

可是呢,司马昭这个方针出台之后,立即便遭到了群臣的反对,征西将军邓艾更是数次上表,劝谏司马昭,言时机未到,不可妄动干戈。只有司隶校尉钟会鼎力支持,与司马昭一同“筹度地形,考论事势”。

《晋书,文帝纪》:征西将军邓艾以为未有衅,屡陈异议。帝患之,使主簿师纂为艾司马以喻之,艾乃奉命。

《三国志·王丘诸葛邓钟传》:惟会亦以为蜀可取,豫共筹度地形,考论事势。

那么,伐蜀到底是正确的决定吗?名将邓艾为什么竭力反对,钟会为什么又大力支持?

从结果上看,蜀国确实灭亡了,仿佛这一场战争确实是正确的。然而,在当时我们是并不知道结果的,虽然蜀汉的灭亡是必然的,但这次灭蜀之战的胜利则确实充满侥幸。姜维主力远在沓中不假,汉中守卫空虚也不假,但是司马昭怎么会确定蜀国不会在魏国调集主力时有所行动?怎么确定吴国不会援助蜀国?怎么确定自己不会重蹈曹爽夏侯玄的覆辙?

他不确定,未发生过的历史都是不确定的,所以邓艾才屡劝司马昭不可兴兵。然而,此时的司马昭已经别无选择,他要用战争来转移国内矛盾,他要稳固司马氏族的地位。比起两次赤壁大战的大败,他觉得蜀中虽艰险,但也不比东吴长江天堑。更何况,姜维屡次北伐犯境,北国不思反击,反倒讨伐相对安静的吴国,这不是更显得自己欺软怕硬,软弱可欺吗?

所以,于情于理,司马昭都只能选择对西蜀出兵。

钟会聪明啊,他从整体战略上分析,看透了天下的局势,也看透了司马昭的小心思,所以对此选择了大力支持。而邓艾只是单纯地从战术上考虑了战争胜负的可能性,认为时机未到,此做法自然会受到司马昭的反感。从中也可以看出,在末期三贤中,钟会的战术才能虽然不如邓艾、姜维,但其深远的战略眼光和卓越政治才能,远不是邓姜两人可比的。

就在魏廷为要不要伐蜀而争论地炸开了锅的时候,我们的姜维也没有闲着。虽说是在屯田,但他一直关注着魏国的局势。在司马昭、钟会等人力压群僚,决定伐蜀的时候,沓中屯田的姜维也预见到了魏国的行动。他看到钟会治兵关中,又联想到夏侯霸初降时说的话,(《资治通鉴·卷七十五》:霸曰:“彼方营立家门,未遑外事。有钟士季者,其人虽少,若管朝政,吴、蜀之忧也。”士季者,钟繇之子尚书郎会也。)便战略性地预见到了魏国即将伐蜀,于是上书后主,建议派兵把守阳安关(即阳平关)口和阴平桥,作好防备。但后主听信黄皓的鬼巫之说,以为魏军不会进攻,所以封存奏折,不理会姜维的建议。

《三国志·蒋琬费祎姜维传》:六年,维表后主:“闻钟会治兵关中,欲规进取,宜并遣张翼、廖化诣督堵军分护阳安关口、阴平桥头,以防未然。”皓征信鬼巫,谓故终不自致。

此事我们现在看起来可能有些搞笑,身为皇帝,怎么能听信鬼神之说。但是,古代毕竟和现代不太一样,像诸葛亮和司马懿这样的大神出兵都要冠其名曰夜观天象,什么星怎么闪烁,什么颜色的气什么方向来之类的,黄皓的鬼巫之说怎么就不靠谱了,我们不能只以结果来论定才能,那个连魏廷都举廷反对的伐蜀计划,蜀庭又怎会太过相信?怎能因为其战略眼光不如姜维就对其进行指责呢?

要知道,像姜维这样的智勇双全的人在当时可并不多见,拿黄皓和姜维比,太过苛刻了。再者,若是黄皓真的不学无术,只会蛊惑人心,那么,一直支持姜维北伐的陈祗又怎会与其交好?

最重要的是,黄皓只是一个没有权力的宦官,决定权一直都在后主手中。

所以我认为,黄皓摆出鬼巫之说,只是一个托词,他只是想借此阻止姜维北伐。毕竟万一魏国没有入侵,后主无故兴兵北上,结果就只能是让姜维再次北伐。只是,他可能没有想到,他这一阻止,使得自己变成了亡国的罪魁祸首。

姜维上书不被采纳后,史书上并没有记载姜维的后续举动,或许他也感觉魏国出兵的几率不会太大,故而没有继续上书或强行出兵。毕竟钟会虽然关中治兵,但在当时还没有表现出伐蜀的迹象,身为大将军,也不能只靠自己的直觉行事,所以作罢。

然而,不巧的是,这次魏国真的出兵了。钟会、邓艾、诸葛绪兵分三路共计十八万大军分别从长安、狄道、岐山出兵,进攻汉中,围歼姜维。轰轰烈烈的灭蜀之战就这样拉开了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