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天水麒麟儿
36107600000018

第18章 洮阳之战

自公元258年,姜维因诸葛诞败亡而引军退还后,复领大将军的他也意识到自己的北伐有问题,兴师远征,劳而无功。于是,他就认真地研究并改变了汉中的战略部署,也就是上一章所讲的敛兵聚谷。

于是,在蜀魏后期出现了一段可贵的和平期,这一休战就是四年。

公元262年,也就是蜀汉景耀五年,这时的姜维已经年满六十了,全然一副花甲之样,回想自己二十七岁降蜀,至此已经三十三年了,比诸葛亮《出师表》中的“二十有一年矣”还要多出一十二年,身为降将,他的执着恐怕要超过那位鞠躬尽瘁的前丞相了。曹操有言:“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时日无多的姜维面对江河日下的蜀汉朝廷,更是忧心忡忡。大丈夫当为国出征,马革裹尸,岂能殁于床榻之上!

于是,姜维再次上奏后主,起兵攻魏。

然而,这次伐魏与往时多有不同,以往伐魏都是魏廷有变,或是魏将背叛,或是东吴北伐。总之,姜维对每次出兵的时机都把握的恰到好处,否则处于弱势的蜀汉也不会胜多败少了。但这次,姜维完全是孤军出征,没有策应,也没有后援,而且,与姜维同病相怜的夏侯霸也已病死,再加之先前死去的王平、张嶷,蜀国已没有什么可用的大将了,虽然姜维本人智勇双全,但也终是双拳难敌四手,种种原因也就注定了此战会惨淡收场。

或许他真的觉得自己老了,等了四年,实在等不及了吧。

真不明白,如有一天,他真的打到自己的故乡,是以征服者的姿态耀武扬威呢?还是找到老母的坟墓,忏悔自己当年的“不在当归”?又或许,那孤苦年迈的老母,在战乱之中连归葬之处都没有呢?

帮助敌人去攻打生养自己的故国,做的比敌人本身还要执着。况且魏国也并没有做什么太对不起他的事情。

何必呢?

关于这点,史书没有给我们答案,陈寿的《三国志》里,字里行间满满的都是偏见。不论如何,在我心里,姜维终成了执着的代名词,抛开是非成败,单单是他的坚毅就令我肃然起敬。

姜维出兵后,攻入洮阳境。他的宿敌魏征西将军邓艾率兵迎战。蜀汉自诸葛亮起,十数次北伐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战线过长,粮草不济。邓艾当然也不会放过,他不和姜维硬拼,挥军抢占有利地势,在洮阳以东的侯和设阵,阻击蜀军。姜维军至后,遂发生激战,战争的结果可想而知,蜀军大败,退回沓中。

《三国志·蒋琬费祎姜维传》:五年,维率众出汉、侯和,为邓艾所破,还住沓中。

有人说,是此战是决定性的一战,此战失败致使蜀军实力大减,转为被动防御态势。

这完全是无稽之谈,姜维的数次北伐没有一次的失败是导致决定性后果的,如果非要说某一战导致蜀军损失惨重,那也当是段谷之战,那一战蜀军损兵近万,姜维被迫辞去大将军职务,陈寿还灵感突发,特意创造了“星散流离”这个词,真是用心良苦。但洮阳之战呢,史书并没有记载姜维损失了多少兵马,由此可见,损兵应远小于段谷之战。有些人说此战导致蜀军实力大减,所依据的无非是一年后的蜀汉亡国。在我看来,蜀汉灭亡虽是大势所趋,但钟会邓艾那一战的胜利则完全是侥幸,这点我们以后再说,单单从后来姜维引军成功地突破邓艾和诸葛绪包围,回保剑阁就可以看出,在沓中,姜维手中的蜀汉主力还是具有一定实力的。

洮阳之战失败的原因前面我们已经分析过了,这里不再赘述。此战又是典型的无功而返,加之以往的长期北伐,已引得许多蜀汉朝臣的不满,之中也包括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

我在前言里说过:

“在肯定了姜维的战术能力之后,我们还要从国家整体战略的方向来思索北伐的正确性,认真考虑姜维的屡次北伐所获得的战果在除去其战损后,基于魏蜀两国整体实力的差距而为蜀国带来的真实收益。”

写到这里,我想有必要解释一下这句话了,毕竟这是姜维的最后一次北伐了,再不说就没有机会了。

我们知道,洮西之战,王经损兵数万,虽然魏国诸将也都感叹过这场大败,但在接下来的段谷之战中,魏将邓艾突然就又冒出来好几万兵马。而姜维呢,段谷之战损兵近万,就引得蜀汉朝臣一片谩骂,还有陈寿的“星散流离”。从中足以见得,不能单纯靠损兵人数来判定两方的实际损失。魏国比蜀国强大,一换二的代价,蜀国都是承担不了的。所以,虽然姜维的屡次北伐斩杀人数和招纳人数之和要远超过其损失人数,但是,由于两国实力的差距,姜维北伐对蜀国本身造成的实际伤害要超过其对魏国的伤害的。这也可能是历代史学家诟病姜维的最重要原因。

此战失败后,黄皓想让阎宇替代姜维做大将军,姜维听闻后,上奏后主,请求诛杀黄皓,但后主没有接受(这里要为后主“平反”,后主还是挺英明的,虽然他没有诛杀黄皓,但也没有罢免姜维的大将军之职,而且,姜维的数次北伐也都是得到后主的支持的,甚至连时任大将军的费祎都言辞凿凿地反对出兵之时,后主也接纳了卫将军姜维的北伐主张)。因之,姜维不敢擅回蜀都,便请命引军至沓中,屯田避祸。

我个人认为,虽然姜维引蜀军主力移步沓中,既可屯田也可避祸,一箭双雕。但是,这确是蜀汉灭亡的最直接原因。司马昭正是看到蜀军主力不在汉中才兴大军伐蜀的,也正是如此,姜维的“敛兵聚谷”战略还没有来得及实施,就已经匆匆宣告破产,而作为汉中战略部署的改变者,他数十年的实战结晶就这样狼狈地退出了历史舞台,成为了历代史学家口中的笑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