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重生于崇祯年间
3609700000023

第23章 逃亲

作为一个很负责,并有高度职业道德的媒人,刘大娘根本就来不及把双手拿着的八块豆腐放回家,就直接去了李宗亮的家。恰好这个时候,李宗明和丁春儿都在家,刘大娘见到这两位委托人,二话不说,就乐的合不拢嘴,一直说着恭喜的话儿。

“恭喜二位,贺喜二位。”刘大娘在李宗明的引领下,坐在堂屋客厅的椅子上,由于走了那么长的时间,口有些渴了,“咕咚咕咚”喝了几大口丁春儿倒好的凉茶后,开口不说别的话,一开口就道起喜来,眉开眼笑地说道。

“呃,刘大娘啊,不知道您老人家给我们夫妻二人道什么喜呢?喜从何来?”李宗明被说的一头雾水,有些莫名其妙滴问道。

“事情是这个样子的,今日上午,我不是受二位所托,带着您们家的宗亮,到村南边的小王庄相亲去么。相亲的对象是一长的很标致的姑娘,对你们家宗亮聊的很投机,女方的父母都你们家很也挺满意的,他们说只要你们这边同意了,这门亲事就是定下来了。还一再的嘱咐,让我下午就回去给他们回个信儿。我这才给二位道喜。”刘大娘又喝了两大口的凉茶,清润了嗓子后,一股脑儿就和盘托出道。

“既然女方的家长都同意了,那我们也很赞成这桩婚事。劳烦刘大娘下午给他们捎个信儿,就说我们愿意跟他们喜结连理,成为亲家。”李宗明跟丁春儿心有灵犀地对视了一眼,喜不自禁地回答说。

让李宗明没有没有想到,自己的这个平时沉默寡言的兄弟,竟然可以跟一个陌生的姑娘家聊一个多时辰,真不知道他还深藏不露,隐藏了那么多年,就连他这个做兄长的都一直被蒙在鼓里。不管怎么说,这第一次相亲就马到功成,博得了这个姑娘以及她家人的好感,就这一点来讲,他还挺佩服自己的兄弟。

接着,李宗明夫妇跟刘大娘合计了一番,差不多到了午时的光景,刘大娘这才满面春风的迈着离开这里,返他的家中。刘大娘前脚跟刚走,李宗亮后脚跟就进了家门,他却是一脸愁云惨淡的样子。

李宗明看到自己的兄弟这次相亲如此的成功,应该高兴才对,他却一点儿高兴的样子都没有,一副苦瓜脸,跟别人欠了他钱似的。其实,在回来的途中,他还挺开心的,因为通过他的旁敲侧击,大概晓得了林秀儿是喜欢他的,只是作为一个女孩儿家,不要意思羞于启齿罢了,只要双方对此心知肚明,所有的语言都会显得苍白无力。

在开心了一刻后,李宗亮就一想到自己十有八九会迎娶这个陌生的小萝莉为妻,而林秀儿现在是李老根家的儿媳妇,他就是想娶她为妻,也需要征得李老根夫妇的同意,并且还要过了他的兄长李宗明和嫂嫂丁春儿这一关,而要想让两头都答应他跟林秀儿在一起,就是用脚趾头去想的话,也是难上加难,难于上青天。

“宗亮啊,听刚才刘大娘说,你今天表现不错哈,第一次相亲,就讨得了人家姑娘的欢心,你跟哥哥在一起生活了这么长时间,还没发现你还有这等本事,看来,我们大家都小看了你。好样的,这次相亲,你给哥哥我好好的争了一口气啊。”李宗明看着一副垂头丧气表情的李宗亮,为了提振他的精神,轻轻地拍了一下他的肩膀,微笑着夸赞道。

听到李宗明对他啧啧称赞,李宗亮脸上这才有了一丝的笑意,挑了挑微蹙的眉毛,嘴巴上扬,用手抚摸了一下自己修长乌黑的头发,竟然有些不好意思起来。也就是分分钟的功夫儿,从愁云惨淡变为万里无云,

站在一旁的李宗亮,满不在乎的在心中暗自窃喜道:以前在上大学的那会儿,我的前女友小玲,就是在我甜言蜜语的狂轰滥炸下,才把他的芳心和玉体交付给我的。不就是逗女孩子开心么,这可是我以前的看家本领。只不过在跟小玲私定终身后,就再也没有施展过泡妞的技艺。没想到今天却派上了用场,牛刀小试了一把,依然是屡试不爽。

想到这里,他又开始暗自为豆腐西施王红扼腕叹息道:虽然可爱乖巧的你,已经对我芳心暗许,可是,心有所属的我,却不知道该不该娶你为妻。

这几天,可是忙坏了老胳膊老腿的刘大娘,在两个未来的亲家之间来来去去地传递着信儿,好在,每一次传递信息的时候,这门亲事的进展都会向前迈进一步,也算是她没有白忙活,要不说,她还对此乐此不疲呢。

很快,大概有十天左右的时间,双方家长都见了一次面,开诚布公地对这门亲事好生的筹划了一番,并决定就近选择一个良辰吉日,就把这门亲事给操办了。可以说,事情已经发展到了箭在弦上,不得不发的地步。只是,这对于未来的新郎官李宗亮来说,却是一件让感到颇为头疼不已的事情,在娶与不娶之间,犹豫不决,进退两难。

虽然双方家长为这门亲事忙活的不亦乐乎,而即将成为新娘子的王红,也无限期待着自己不日成为新娘子的那一天。当然,就现在来说,她最期待的就是能够可以跟李宗亮,再见上一面,哪怕不说话,就是那么看上一眼,她也会绝得是莫大的幸福。可是,一连等了好几天,都没有见到李宗亮来看望她,不免让她心生失望之感。

在当时当地有一个不成文的风俗习惯,那就是相过亲之后的男方和女方,一旦双方家长把这门亲事定下来的话。那么,他们从相亲哪天开始,一直到成亲哪天结束,在这之间的一段时间内,都是不能够再在私底下见面的,哪怕是他们其中的任何一方,到对方的家中登门求见都是不被允许的。因此,王红心中的落寂之感,也是情有可原的。

关于这些繁文缛节,李宗亮当然是浑然不知的,哪天,当着刘大娘以及王大富夫妇的面儿,他说有空的时候,就过来看望一下王红,也是出于一种礼貌,客套了一番,话儿虽然说出了口去,却是有口无心,当时也并没有太放在心上。可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当时,芳心暗许的王红,就想当然的信以为真,由一个风风火火的豆腐西施,成了一个满脑子都是李宗亮的大花痴。

纠结不堪的感情,暂且放在一边,再来说一说李宗亮在李府的这份清闲的工作吧。在粮食的收获季节,一千余户佃农都上缴了地租契约上应该缴纳的粮食,满满当当地堆满了三个原本空空如也的粮食仓库。李员外李宗训在大管家李安的陪同下,视察了一下这三个堆积着新粮的仓库,每到一处,都是乐的合不拢嘴。

今年的天气风调雨顺,是一个丰收之年,佃农们上缴的粮食也都是刚出来的细粮,质量上也有的保证,交粮的积极性也比较高涨。不像以往的灾荒之年,不是旱灾就虫灾,要不就是涝灾,可以收到三成的粮食都已经算是好的了,佃农们别说是缴纳地租,就是解决温饱都是难以为继的。

好在李宗训是一个通情达理的地主,并不是一个眼睛里只有以盈利为目的的商人。每到灾荒之年,他不仅不催缴粮食,反而还慷慨解囊,拿出粮食仓库里的一部分粮食,用来救济村里的困难户,并给佃农们免费发放粮食的种子。可谓是大仁大义,这些年来,他在曹州地界的好名声,都是通过他的善意之举,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的。

不管怎么说,今年收缴上来的粮食,比以往多了四成有余,而且,佃农们也没有往要缴纳的粮食以次充优,都是粒粒饱满的粮食。真的是应了那句老话——将心比心呐。这三个粮食仓库,粗略估算一下,至少也有要二十万斤刚打出来的新粮食。货源有了,那么,接下来当然就是做一笔大买卖咯。

这么多年来,李宗训手中的粮食都是卖给驻守京城的军队,不仅价格要略微比市面上要高一些,而且,供需关系也相对比较稳定。他府中的粮食也就成了军粮,军备物资当然是积攒到一定的数量后,都应该及时交付给军方才是。以往的年份,李宗训也都是在这个时节,把收集起来的粮食,亲自带队押运粮食送往京城,交付给军方。

随着李宗训年纪的增大,身体也大不如前,毕竟,他年轻的时候欠了不少风流债,到了上了年纪的时候,就要偿还了。最近这些日子,他的身体欠佳,日常行走还是不在话下的,但是让他骑马赶路,就是坐马车都会气喘吁吁,根本走不了太远的路程。从曹州到京城之间的距离,走官道的话,少说也得有个一千二三百里地。

于是,李总训这两天一直在盘算着,派谁运送到京城的这批军粮呢?左思右想,搜肠刮肚,心中还是没有一个特别中意的人选。而正在这个当务之急的用人之际,李宗亮却怀揣着一颗忐忑不安的心,想要跃跃欲试。不为别的,就是不想这么快就早早地进入“里面的人想出去、外面的人想进去”的围城之中。

完成这次运送军粮的任务,这一去一回,少说也得十天半月,多则一两个月也是有可能的。能够躲避多长的时间,那就尽量躲避多长的时间,这是李宗亮现在应付这桩亲事的唯一出发点和落脚点。躲避虽然不是办法,躲得过一时,躲不过一世,但是,他最终还是下定了这个非去不可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