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诗经楚辞鉴赏
3524500000038

第38章 周颂(3)

关于此诗的本事,《诗序》曰:“始作乐,而合乎祖也。”《郑笺》:“王者始定,制礼功成,作乐合者,大合诸乐而奏之。”孔颖达进而坐实为周公祭文王之诗:“周公摄政六年,制礼作乐,一代之乐功成,而合诸乐器于太祖之庙奏之,告神以知善否。诗人述其事而为此歌焉。”其实,在古代宗庙祭祀的时候,需要把各种乐器合在一起演奏。《礼记·月令》:季春之月,“是月之末,择吉日大合乐,天子乃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亲往祝之。”可见,每年三月朝廷都要给祖先举行盛大的音乐会,君王和群臣也都参加。现在,我们再次学习这首诗,在意的是诗中关于各种乐器的描写而不是在意它是否周公祭文王之作,具有宝贵的艺术史料价值,对于了解古代音乐演奏的盛况,有很重要的认识意义。同时,在表现手法上,也给我们有益的启迪。

全诗一章十三句,正面描写演奏场面的只有四句,以六句写演奏前的准备,三句写演奏后的效果,采取的是一种侧面烘托的手法,叙写完整,而笔致灵活。

《有瞽》还使我们从中了解到古代乐器的发展情况。我国古代乐器按功能可分为三大类:其一是打击乐器,其二为吹奏乐器,或称管乐器,其三为弦乐器。从原始社会开始,人类就可以把石头作为工具,摔打陶土为器皿,劈树枝为柴,劳动生产中的自然发音,原始音乐的序幕就此揭开,所以打击器出现最早,而弦乐器出现最晚。《有瞽》提到的打击乐器最多,却没有提及弦乐器,说明在周代大型音乐演奏时弦乐器尚未被广泛应用,而打击乐器在宗庙祭祀演奏中却占主导地位。在所列举的打击乐器中,以鼓品种最多,计有小鼓、大鼓、悬鼓、摇鼓、四足鼓等等,反映了鼓在周代众乐器中的重要地位。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我们可以知道,在商代打击乐器中,铙、磬皆悬,惟鼓不悬。“夏加四足谓之节鼓,商人挂而贯之谓之楹鼓,周人悬而击之,谓之悬鼓。”本篇除说“设业设琚”外,还说“应田悬鼓”,明确指出鼓是悬而击的。在这里,我们清楚地看到由节鼓到悬鼓发展的轨迹。

潜猗

与漆沮[1]!啊!清漆水,长沮水潜有多鱼[2]。不仅水深而且有很多美丽的鱼。

有惏有鲔[3],鳇鱼成对,鲔鱼摆尾,鲦惏悭鲤[4]。鲦惏成群,悭鲤逐队。

以享以祀,做供品,上祭台,以介景福[5]。祈求祖先降幸福给我们吧。

【注释】[1]猗与:赞叹词。漆、沮:岐周的二水名。[2]潜:深。一说是放在水中供鱼栖息的柴堆。[3]惏(zhān):鳇鱼。鲔(wěi):鱼名,即鳝。[4]鲦(tiáo):白条鱼。惏(chànɡ):鱼名。悭(yǎn):即鲇鱼。[5]介:求。景:大。

【赏析】古代有各种祭祀活动。有祭天地山川之神者,有祭日月风雨之神者,也有春夏祈谷、秋冬报祭者。《诗序》云:“冬季荐鱼,春献有鲔也。”郑笺曰:“冬,鱼性定;春,鲔新来。荐之者,谓其于宗庙。”孔疑达疏:“冬则众鱼皆所荐,春惟献鲔而已。冬月既寒,鱼不行而肥,故荐之。”所以,《周颂·潜》是一首向祖先献鱼祝祭求福的乐歌。但又据《史记·周本纪》云:“公刘虽在戎狄之间,复修后稷之业,务耕种,行地宜,自漆、沮度渭,取材用,行者有资,居者有畜积,民赖其庆。百姓怀之,多徙而保归焉。周道之兴自此始,故诗人歌乐思其德。”因此,《潜》诗很有可能是一首周民颂祭公刘时祈求福佑的乐诗。诗题《潜》,一说是深;一说通“裎”(《说文》),毛诗解为“糁”,韩诗作“涔”,释文则作“裎”。据《小尔雅》,“潜”即积柴水中,令鱼依之止息,因以取之。二说均通。但《潜》是祭歌,而鱼是祭品,水深始有鱼,故似取“深”意为宜。

王国维先生在《观堂集林·说周颂》一文中曾精辟地说过“颂诗”与“风诗”、“雅诗”的最大区别在节奏和速度的徐缓。王氏认为“颂诗”徐缓的造成有三大原因。一是“《风》《雅》有韵,《颂》多无韵。凡乐诗之所以用韵者,以同部之音,间时而作,足以娱人耳也。故其声促者,韵之感人也深;其声缓者,韵之感人也浅……《风》《雅》所以有韵者,其声促也。《颂》之所以多无韵者,其声缓而失韵之用,故不用韵”。二是“《风》《雅》分章,后章句法多叠前章。《颂》则不分章,不叠句。《颂》之所以不分不叠,也正是由于乐曲速度徐缓,分叠不起作用之故”。三是《颂》诗一般均比《风》《雅》较为简短,其因盖由乐曲的声缓节徐造成。《潜》诗也具有王氏所论述的特征。它篇幅短小,行进舒缓,读来雍和平正,朴实浑厚。同时,《潜》诗因为始用曼声长吁的颂词,先声夺人,扣住读者心弦,后又接以献鱼祝祭,最后再接上祈求宏愿大福,没有愚昧的迷信色彩,也没有神灵虚诞的说教,因之不像一般颂诗那样拙实、庄重、肃穆、板滞,而富有活泼、灵活、自然、流转的韵味,近于一首有生活气息、深挚感情、清浅新鲜的小诗。读它的时候都要忘记这是一首颂诗了。

邕有来

邕邕[1],来这儿,安安静静,至止肃肃[2]。到这儿,恭恭敬敬。

相维辟公[3],诸侯们在庙堂助祭,天子穆穆。天子的仪态美好、端庄。

於荐广牡[4],献上肥大的牛羊,相予肆祀[5]。助我把祭馔来陈上。

假哉皇考[6]!我伟大的父皇啊绥予孝子。安抚我,叫我远离彷徨。

宣哲维人[7],聪明智慧的伟人,文武维后[8]。能文能武的君王。

燕及皇天[9],安定了皇家的天下,克昌厥后[B10]。使子孙都能够兴旺。

绥我眉寿[B11],保佑我长寿,介以繁祉[B12]。赐给我多种多样的福禄。

既右烈考[B13],既拜劝我父周文王,亦右文母[B14]。也拜劝我的太姒娘。

【注释】[1]邕邕:和睦的样子。[2]肃肃:肃敬的样子。[3]相:助祭的人。辟公:指诸侯。[4]广牡:大牲。[5]相:助。予:我,武王自称。肆祀:陈列祭品。[6]假:嘉。皇考:对已故父亲的美称,这里指文王。[7]人:臣。[8]后:君。[9]燕:安。[10]昌:昌大。厥后,其后世子孙。[B11]绥:赐给。眉寿:长寿。[B12]介:佐助。繁祉:多福。[B13]右:通“侑”,劝侑。烈考:光明显赫的先父。[B14]文母:有文德之母,指太姒。

【赏析】这是一首周王朝祭祀时的颂歌。它的歌颂对象与主祭者,历来说法不一,朱熹称“此武王祭文王之诗”,这是比较符合本诗的原意的一种说法。周代天子十分重视祭祀先王的活动,在《诗经·周颂》的三十一首中,有分别歌颂其先王文、武、成、康的诗作多篇。是在位者借以宣扬祖宗弘德,壮大声威,并祈神降福,维护统治的手段。而《邕》这首诗,正充分体现了这一主旨。

“於荐广牡,相予肆祀”,祭祀先王的仪式开始了,敬献上来的是“广牡”,诸侯们在忙着陈设祭品。这说明礼节的隆重,祭物的盛多。在一切安排停当之后,主祭者开始颂扬先王的伟绩,并祈求赐福:“假哉皇考,绥予孝子。”这二句是颂词中的开端,主祭者由于心情激动,因而发出了内心最热烈的礼赞和最真挚的乞求。当充满激情的闸门一旦打开,随之而来的就必然是滔滔不绝的大片言辞。于是在第三个层次中,进入了全面的歌颂:“宣哲维人,文武维后。燕及皇天,克昌厥后。”这四句从用贤臣、做明君、安天下、昌后世等标志王朝兴旺发达的几个最重要主面,为先王唱赞歌。最后四句以祈神赐福与祭奠父母作结,点明了诗的本旨。“绥我眉寿,介以繁祉”,这二句紧承“克昌厥后”,颂先王之神威,求自身之寿福,将颂扬与呼告融为一体,也是对颂词开端中的“绥予孝子”的具体申述。结尾二句,点明了祭祀对象与主祭者,活动内容在此落到实处,于是“相维辟公,天子穆穆”诸句,就出现了具体可感的形象,给人以丰富的联想。

这首诗,选取了“武王祭文王”这一特定事件,依次展开。其中,有生动的人物情态,有盛大的祭祀场面,有强烈的主观抒情,结构完整、内容充实,是《周颂》祭祀先王乐章中的一篇成功之作。

载见

载见辟王[1],初次朝见周天王,曰求厥章[2]。要求车服符合典章的要求。

龙揼阳阳[3],交龙大旗真漂亮,和铃央央[4]。旗铃和车铃一起作响。

蓨革有氻[5],皮制笼头铜饰光,休有烈光[6]。美丽辉煌好派场。

率见昭考[7],在武王庙率领谒见群臣,以孝以享[8],尽孝献祭请安享,以介眉寿[9],祈求众人长寿考,永言保之[10]。永远地保佑子孙幸福安康。

思皇多祜[B11],君王身体健康天下也会一起幸福,烈文辟公[B12],有功有德的诸侯,绥以多福[B13],安享太平又得福,俾缉熙于纯嘏[B14]。使国家光明更伟大。

【注释】[1]辟:国君。[2]曰:语助词。求厥章:孔颖达以为是指诸侯“内修诸己,自求礼仪车服文章,使不失法度”。厥,其。章,文章,指礼乐法度。[3]龙胰:“交龙为旃。”(《诗毛氏传疏》)即绘有两龙蟠结的旗子。阳阳:色彩鲜明的样子。[4]和铃:《毛传》说“和在轼前,铃在旗上”,和亦铃。央央:铃声。[5]蓨(tiáo)革:皮制的铜饰马笼头。有氻(qiānɡ):即鸽鸽,《郑笺》释为“金饰貌”。[6]休:美。烈:明亮。[7]昭考:指周武王。周制,王七庙,太祖居中,在东三庙为昭,在西三庙为穆。武王庙当东为昭。[8]享:献祭。[9]介:求。[10]言:语助词。[B11]思:语助词。皇:君主,指成王。祜:福。[B12]烈:功业。文:文德。辟公:指诸侯。[B13]绥:安。[B14]俾:使。缉熙:光明。纯嘏:陈奂说“纯、嘏,皆大也。”

【赏析】《毛诗正义》说本诗是“诸侯始见武王庙之乐歌也”,这是根据《诗序》“诸侯始见乎武王庙”而来。关于诸侯始见武王庙在何年,各种说法都不一样,基本来说有三种说法:唐孔颖达说:“周公居摄七年而归政成王。成王即政,诸侯来朝,于是乎率之以祭武王之庙,诗人述其事而为此歌焉。”(《毛诗正义》)明郝敬说本诗是成王刚即位,“初见诸侯,率之以祭武王庙之乐歌也。”(《毛诗原解》)陈奂说:“成王之世,武王庙为祢庙(父庙)。武王主丧毕(指成王除丧服)入祢庙,而诸侯于是乎见之。此其乐歌也。”(《诗毛氏传疏》)如果把本诗头句“载见”解释为“始见”,则以后一说为胜。因为孔说把诸侯始见成王时间推得过迟,于情理难合,前人已有辩说;郝敬说亦难从,因为成王刚刚即位的时候曾经有严重内乱发生,短时间不大可能举行如此大典。因此,按照古代礼制,三年之丧,二十五月而毕推算,本诗可能作于成王三年左右。

本篇用韵复杂,前六句句句用韵,一韵到底;七、九、十等三句一韵,第十句韵脚在“保”字上;八句与前六句同韵,在结构上使诗前后两部分相钩连,组成一个有机整体;后四句又改用间隔韵,十一句与末句相押,十二、十三句不押韵。译文保留了原诗的押韵形式。

有客

有客有客,客人来了,客人来了,亦白其马。那匹雪白的马。

有萋有且[1],人多呀,人众呀,敦琢其旅[2]。大家都打扮好了,有客宿宿[3],客人住下两天了,有客信信[4]。客人住下四天了。

言授之絷[5],拿根绳儿来给他,以絷其马。绳儿拴着他的马。

薄言追之[6],他要走了,饯送他,左右绥之[7]。大家都送他礼物,既有淫威[8],有这样的好品德,降福孔夷[9]。大大的福气降给他。

【注释】[1]有萋有且:萋,借为氻,绸缎上的花纹;有且,即且且,随从众多的样子。[2]敦琢:即雕琢。旅:众。指随从。[3]宿:住一夜。宿宿,住二夜。[4]信:住二夜。信信,住四夜。[5]絷:绳索。[6]追:送,饯送。[7]绥:赐。即赐礼物。[8]淫威:淫,大。威,德。即大德。[9]孔夷:孔,甚。夷,平安。即很平安。

【赏析】这是周王为诸侯设宴饯行时所唱的乐歌。它歌吟君臣之间的亲密交往和深厚友谊,是对朋友的真诚和美好祝愿,全诗抒发了作者真挚愉悦的感情。此诗艺术上有两点特色:

(一)采用直赋其事的手法,抒情和叙事在此诗中紧紧融合在一起,真挚愉悦的感情流贯全篇。诗叙述主客相逢别离的故事,简短洗练,充满感情。“有客有客”,诗的开头重复咏唱、表达了主人看到客人到来时兴奋喜悦的心情。“亦白其马。有萋有且,敦琢其旅”,这是视觉描写。“有客宿宿,有客信信。言授之絷,以絷其马”,这是通过客人的行动,折射主人热情挽留的心理。客人想走,主人挽留,这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怎样在四句短诗中将这一矛盾解决得恰到好处、生动有趣,进一步突现主人对客人的真挚感情,作者在此用了不少心思。

(二)以时间的推移为顺序,依次描述挚友相逢别离的情景,层次井然,有着非常严密照应,首尾对仗完整。诗以时间为线索,依次描述主人迎客、留客、送客。层次井然,有声有色,清晰可见,犹如组接得很巧妙的场面镜头。我们仿佛耳闻目睹一对老朋友相逢的喜悦,挽留的恳切,别离时的依依不舍。真切动人的情景,感人肺腑。这首诗把人间的常事——相逢与别离,写得娓娓动听,令人神往。

武於

皇武王[1]!啊!堂皇呀,周武王,无竞维烈[2]。他的功业无人能够比得上。

允文文王,文王直有文德呀,克开厥后[3]。能把后人事业来开创。

嗣武受之[4],继承他的有武王,胜殷遏刘[5],战胜殷商、灭亡殷商,耆定尔功[6]。大功告成,意气芬发。

【注释】[1]於(wū):是赞叹的口气。皇:大,美,光耀。[2]竞:争,强盛。无竞,是说没有人再比他强盛的了。维:其。烈:业。引申为功绩。[3]克:能。[4]嗣:继。武:训迹,迹,道。言武王继文王之道而卒其伐功。武,一说为武王。[5]遏刘:遏,禁止。刘,杀戮。[6]耆:致,做到。定:成功,言武王伐纣,致定其功。尔:武王。

【赏析】《武》为《周颂》第二十篇。《诗序》说:“《武》,《大武》也。”《大武》是周初时期的大型舞曲,也就是所谓的周邦国歌。《武》属于其中之一章。《礼记·正义》曰:“成谓曲之终成,每一曲终成而更奏,故云:‘成,犹奏也。’”根据这些介绍,我们可以知道关于本诗的大概情况。本诗属于大型舞曲之一章(成、奏)。当时乐有文武,这首诗虽然很短,但它所包含的内容很多,概括了周初文武两代英主的开国大业。特别是歌颂了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武王灭商。浓厚的感情蕴含在朴实的语言中。这首诗的艺术特色是,不全在叙事,而重于抒情。武王克商,被称为历史上的一次革命,是有很大的进步意义的。因而表现武王克商的《武》,对它在思想艺术上的成就,也应该给予肯定。

闵予小子之什闵予

小子闵予小子[1],可怜我还这么小呀,遭家不造[2],家门遭丧真不幸,筇筇在疚[3]。感到孤独忧伤心中悲痛。

於乎皇考!啊,赞美我伟大的先父永世克孝[4]。一辈子都能做到尽孝。

念兹皇祖,远念我伟大的先祖,陟降庭止[5]。神灵常降保王庭。

维予小子,我现在还小,却已有如此大业,夙夜敬止。发誓一定要日夜恭谨理朝政。

於乎皇王[6]!啊,敬告我伟大的先王继序思不忘[7]。继承宏业不敢忘。

【注释】[1]予小子:成王对先王、先祖自称。[2]不造:不吉祥,不幸。[3]笻(qiónɡ)笻:同“茕茕”,孤独无依的样子。疚:心伤致病。[4]永世:终生。[5]陟(zhì)降:升降,此指文王灵魂时时升降于王庭,以赐福佑。[6]皇王:此兼指文王和武王。[7]序:绪,即王业。思:语助词,犹“兮”字。

【赏析】这篇诗据《诗序》说是“嗣王朝于庙也”,即认为这首诗是继位的君王朝拜先王之庙所作的诗,而并没有说明是什么时候的事情。朱熹《诗集传》则进一步指明:“成王免丧,始朝于先王之庙而作此诗。”据史载,周武王伐纣,灭商,建立了周王朝,建立国家不久之后,武王就去世了,他年幼的儿子成王继位,由周公辅政。等他长大一些才亲自己执政。这首诗大约就是成王亲政时前往视庙祝告时所用的诗。

《周颂》本王朝庙堂用诗,要求肃穆恭谨,符合礼仪。这首诗先诉先王去世后的哀痛,再颂先王之美德,最后化悲痛为力量,表明自己绪志不忘的决心和责任。章法严谨,条理井然,一诗而三转折,感情亦随之起伏回荡。这篇诗的章法格局,后世哀祭体作品大都借鉴它。

访落

访予落止[1],当初我即位就设想,率时昭考[2]。追随我英明的父王。

於乎悠哉[3]!啊!聪明才智的父亲呀,朕未有艾[4]。我缺乏经验哪能跟上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