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大宋忠魂
35110800000077

第77章 大意清沙河中留,再启潘美统领事

话说宋太宗赵光义对刘继元还是很仁慈的,封他为“右卫上将军”,“彭城郡公”。赵光义曾听太祖提起过北汉名将杨业之名,对杨业也是青睐有加,官授杨业郑州防御使。

有一段小插曲说:太宗听人说“太原自古乃龙兴之地”,太宗好书,对历史当然熟悉。他也知道唐高祖李渊自太原起兵,最终主定天下,建立起大唐,直自五代,太原又数度出现割据政权,对此,太宗心中颇有介怀。为了消除太原的“王气”,也就是“断龙脉”,下令将州治迁到“榆次”,同时颁令在汾河东面修筑新城,起名“晋城”。

新城尚未完全建好,太宗便颁布诏令,命太原城中的百姓全部迁入新城。城中百姓刚刚迁出,太宗便命火烧太原城。霎时间,火光冲天,浓烟滚滚,太原百姓回望故居,默然落泪。

还是那句话,如果历史可也假设,那么假设太宗没有火烧太原城,而是好生治理,凭太原之坚,再以能将镇守,会不会有后来的“靖康之耻”呢?可惜,历史不容假设,那么太宗在平毁太原城的时候,是不是也在“自毁长城”呢?

北汉一平定,宋朝统一了中原,只是过去时常令太祖忧心的“幽云十六州”尚在契丹手里,太宗建功之心还是很迫切,就在班师回朝,抵达镇州的时候,太宗突然决定转兵北上,要以刚刚取得胜利的军队收复幽蓟之地。

太宗做出这一决定,赵德昭、潘美等都极力反对。他们认为平定太原,三军未赏,军心不安,不该贸然北伐。再则,诸般战略物资,粮草等全没准备,对军队作战极为不利,都劝太宗取消计划。

殿前都虞侯崔翰赞一来看懂了太宗的心思,二来也想借机立功,便说:“圣上,如今我大宋兵力强壮,士气恢弘,应该乘此时势挥兵北上,必能势如破竹,夺回失地,易如反掌。”

“还是殿前都虞侯,懂朕的心思啊!”赵光义高兴地说道。

“皇上。老臣认为万万不可啊!”潘美极力劝阻道

殿前都虞侯崔翰赞不以为然地说:“皇上,潘大人,毕竟是年近甲子的人,早已没了豪情壮志!臣愿替圣上冲锋陷阵!”

“皇上啊!老臣年龄岁老,可是壮志未泯。老臣认为当前不宜出兵啊!”

“好了。好了。潘爱卿,朕意义决,你退下吧!”赵光义喝断潘美的说话,说道。

潘美无奈的走出了赵光义的行营。

……

赵光义听了殿前都虞侯崔翰赞的激昂豪情,心中颇为高兴,当即颁令,命京东、河北各州转运使限期将军储转运到镇州北面行营,以备北伐所需。

六月十三日,太宗赵光义领兵从镇州出发,三天后到达金台屯,在当地招募一百多人做向导,二十日,大军抵达东易州。

当时,宋朝与辽国都设立一个“易州”。“西易州”属于宋朝,“东易州”属于辽国。宋军度过“拒马河”,直接进入到辽国的国土。辽国“易州”刺史刘宇、涿州判官刘厚德听闻宋军入境的消息,先后献州投降,宋军不战取得两州。

胜利冲昏赵光义的头脑,看着殿前都虞侯崔翰赞连下两城,心中甚慰,看着年老的潘美,越来越不顺眼。

在太宗赵光义的亲自督军之下,宋军急速推进。六月二十三日,大军抵达“幽州”城南,驻扎在“宝光寺”。

其实,在宋军攻打北汉的时候,辽国对燕地的防守已早有部署。

“幽州”,也就是辽国的南京,当时的守将是南京马步军都指挥耶律学古,他早就整兵以待。另外,辽国北院大王耶律奚底、统军使萧讨古也领兵在城北驻扎。

宋军先锋东西班指挥使傅潜、孔守正领兵抵进城北,与耶律奚底、萧讨古部遭遇,双方便即交战。宋军后军不久达到,大败耶律奚底、萧讨古部。

辽国南院大王耶律斜轸正屯兵在“得胜口”,知道宋军锐气正盛,便不去赴援,坐看耶律奚底等战败。

赵光义得知大军首战告捷,心中喜悦,又听探马回报说耶律斜轸在“得胜口”一带拉起了青纱帐,就以为那里是收容辽国溃军所在,便即命令宋军冲杀过去。

宋军冲进“青纱帐”中,哪里来半个辽国溃军的影子?知道中了圈套,还没来得及撤退,就听四下里喊杀声大作,耶律斜轸率军从四面八方攻杀过来。

此战宋军大败,伤亡惨重,后撤到“清沙河”。耶律斜轸趁势追击,两军隔河对峙。辽国南京的守军得到耶律斜轸声援,固守之心更加坚定。

太宗赵光义听闻前军溃退到“清沙河”,恼羞成怒,亲临前线观察敌情。

一看之下,赵光义认为耶律斜轸兵力十分有限,不过是据险欲守而已,便只留下一部兵力与耶律斜轸对峙,领兵回到幽州,发令攻城。

六月二十五日,赵光义命定州节度使宋偓、尚食使侯昭愿领兵万余攻幽州城东南面;河阳节度使崔彦进、内奉官江守钧率兵万余攻幽州城西北面;漳信节度使刘遇率军攻幽州城东北面;定武军节度使孟玄喆攻幽州城西南面;并令潘美总领战事。

清沙河一战,给了潘美一个机会,使得历史的主角再次在命运的弄潮里进行人生最后的挣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