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短篇雄魂——周易,我最浅显的感受
34661300000040

第40章 利益牵动一切美好

以前说过,“和”的状态是一个人的最高利益,是唯一让人感到幸福的利益,这个利益就是自己内心深处最缺的利益,对于自己来说,这时至高无上的。我们要有刚猛中透着谦逊的高贵品质,自己才会得到最大化的利益,利益最大化,填补了内心深处所缺少的东西,才会真正地幸福。

彪悍的人以强大的克制力,克制自己的任性,注重自己的影响,深刻地理解人性,使自己的行为不与大家性冲突,顾忌大家的心情,表达出来就是谦逊。懦弱的人表达出来不是谦逊,而是胆小怕事。一旦这个懦弱的人,突然间强大起来,他就会变得不可一世。如果一个懦弱的人,不管自己变得强大与否,都保持谦逊,那才是真正的谦逊,是不是谦逊不要骗自己。谦逊是自己用巨大的力量,把自己的心磨得圆润。也是经历苦难的修复。谦逊是长期修为而成的一种品质,是自己的习惯,也是自己的思维定势,更是自己的精神本质。前面的章节也介绍过,谦逊是历代大贤最为推崇的一种高贵品质,没有之一。一个人磨难和艰险中,要想实现自己想要的生存状态,才会练就一副谦逊的心肠。人都是懒惰的,还都想唯我独尊。要不然为什么历代会发生,为了皇权亲血骨肉之间都能相互血肉横飞,所以自己也想要那种唯我独尊的生活,只是自己的资本与现实环境不相匹配,才不断地约束自己,让自己尽可能地顺利,利益最大化。

因为自己的巨大能量有谦逊这个基石,也就是彪悍中透着谦逊,所以自己就能到达每一个角落,甚至进入人们的内心世界都是轻而易举的,自己所处的环境哪有不安定顺利的道理?自己的这种品质肯定会引起高层的注意,他会默默地观察你,他可能就是你一生的贵人。他会成为你的精神导师,也可能成为你的护佑者,也有可能成为你脚下的巨人的肩膀。有朝一日,自己也将会成为那个高层的贤者。谦逊不要盲目,不适宜的情况下是该争则争的。谦逊是为了“和”,如果谦逊破坏了这种现状,那就要奋勇力争的。

我们都生活在世俗当中,每天所做的大都是小事情,所有人大概都是在这些小事情上过完自己的一生,人生就是许许多多个俗气的小事情。为了活的有些品味,把俗气的生活,尽量的活得雅气一些。雅是奢侈品,沾一点就可以让俗气透出美丽。俗气是必需品,因为我们靠他生活。太雅了,没法活,也享受不了人生的乐趣。太俗了,那只是活着,而不是活得美丽。谦逊就是一种高雅而朴实的品质,他能让一个人,透出一种高贵。但是弱者的谦逊,往往让人可怜,或是更让人看不起,当然也有令人感动的时刻。所以人要活得强大而谦逊,我们的生活才能顺利,生活顺利不是没有麻烦,而是我们路过时,麻烦自动就走开了。就像破冰船,路过的地方,就变成了便于航行的水面。而谦逊就是这样的破冰船,世俗中的点点滴滴就是冰。所以谦逊而长进的人,不管去了哪里都不会太差,都会不知不觉中得到最大的利益。在我所写的内容中,总是不厌其烦地介绍利益的含义,因为怕大家误解我的“唯利是图”,也是因为利益是世界上唯一让一切美丽的一个目的。我所说的利益,是我们中华民族追求的最高目标,这个利益对于我们个人来说,就是“和”。对于世界来说,就是“世界大同”。

谦逊是刚毅地顺从人性,也就是刚毅地顺从天理。强有力地约束自己,表现在人生中的点点滴滴。当有一天,自己能够趋吉避凶,人生越来越安顺,那么自己肯定会为自己的修为而骄傲。

贤能的人,修炼自己的品行,为了自己的愉悦。他不断地修炼,周围的人不断地感受到品行高尚给人带来美丽的感觉,不知不觉影响到了周围的人。就像风不断地刮过来,万物都会因为风的到来而顺从于风。

谦逊是内在的一种品质,是阳刚英武的最高境界。人在微末的时候,往往阳刚不足,谦逊有余,总觉的自己人微言轻,最后导致自己优柔寡断,错失良机。所以人在微末的时候,要不卑不亢,瞅准时机,干就完了。不卑不亢这种状态,不是容易的,这需要遵循天道的智慧和内心的修为。古时候有一个王朝的皇帝病死,后宫没有子嗣的妃子被遣散,其中有一个妃子带着仆人在回家的路上遇上了大雨,他们在一个地方避雨。这个时候也有一个健壮的男人过来避雨,这个曾经的妃子看见这个男人,虽然身着破衣烂衫,但是不卑不亢。后来这个女人就带着万贯家财,嫁给了这个男人,这个男人就是后周开国皇帝郭威。郭威在弥留之际,把皇位传给了这个女人的侄子柴荣。郭威把皇位传给柴荣,还不光因为柴荣是这个女人的侄子,还因为柴荣是一个能担当大任的人。郭威还有一个故事,在郭威生活的地方,有一个屠户横行霸道,郭威仗着自己人高马大,去羞辱那个屠户,屠户逼急了,拔出一把刀说,郭威你有种拿这把刀杀了我。郭威二话不说,拿刀就捅了过去,把那个屠户捅死了。官府把郭威逮捕了,可是当地最高长官听说郭威行侠仗义的事情后,便悄悄放了郭威。

谦逊不是自卑的表现。地位低下的时候,人的谦虚,往往被看做是自卑的表现,或被看成阿谀奉承。我们要像祭祀神明一样,不要骗自己地去做一切自己想要做的,保持谦逊,就会不卑不亢。虽然一时困顿,但是自己的斗志还在,还有美好的明天在等着自己。经过以上的磨难,自己在成长。当自己的地位足够强大的时候,这个时候自己的内心也足够强大了。恐怕往往是不能真诚地谦逊的,谦逊的行为当中总是透着那么的不谦逊。我有一位朋友,为人非常好,是我见过的人当中,为人最好的,在我的眼里不可挑剔,就算有个小问题,都可以或略不计。但是他的好几个亲戚和我说过,人太高傲,好像看不起人。我觉得,我的这位朋友作为一个成功者,自带着一种优越感,难免让亲戚多想,这就造成了关系不好的局面。

古时候天子率领诸侯打猎,猎获的猎物分三等。射中猎物的心脏的为一品,射中猎物腿的为二品,射中猎物肠子的为三品。一品猎物可以作为贡品,祭祀神明。二品猎物可以宴请宾客。三品猎物,自己留着吃。这就是谦逊中正,正当其位。谦逊也要与自己的地位相匹配,换句更恰当的话说就是,要与现实状况相匹配。才不会引来灾祸,才能安心地积极奋发而勇往无前。阳刚地去干自己想干的事情,保持中正,才能真诚地谦逊,自己得到的利益才会更大。明朝猛人王阳明,获得一个天大的功劳,就是灭了宁王叛乱。但是在王阳明心里,平叛是为了天下百姓免遭涂炭,并不是为了自己争功劳。当有个权监来和他分功劳的时候,王阳明真诚地拱手相让,大大地感动了这个太监。那个时候,王阳明是大家都敬佩的人,谁和王阳明作对,都是行不通的,是众望所归的一个人。所以在自己行事的过程中,遵循天道,中正谦和,行事前要给大家打预防针,免得有所纰漏。没有告诉大家军规是什么,就去执行军规,这就是暴行。一个团队行动后,总要总结经验的,有利于下次获得最大利益。我们经常能在影视作品和文学小说当中,看到当年艰苦卓绝的斗争,其中就有平常好好经营,战斗后好好地总结。我虽然没有经历过那个年代,但是也听家里老人讲过。其实最大的谦逊,就是对伟大事业的一种敬畏。

如果自己足够强大,而态度非常谦逊,与现实环境不相匹配。就像是一个人在自己祭拜神明的时候,还得让人侍候着洗脚,这就不可饶恕了。

重要的话说三遍,谦逊是历代大贤最为看重的,唯一一种高尚的品质。

人只有得到心里缺少的那部分,这个人才是得到了自己的最高利益,这个时候的自己才是正真的愉悦。一个真正愉悦的人,自己首先能够干掉困难,实现自己想要的。所以这个人内心气机是通顺的,外在环境也会变得通顺。既然都是顺的,那么自己也能够获得自己想要的。顺的时候,要保持自己的顺气,不要让顺变成不顺。这就需要顺畅的时候有德,有德便是有得。

自己想要的东西,变成了现实,当然喜悦,可是喜悦往往在自己的嘴上发泄,而灾祸又往往出自于嘴。人们往往关注于别人的嘴说了啥,对这个非常敏感。所以本来是人生最美妙的时刻,不要变成人生的悲剧。内心的阳刚,基础的扎实,做事与现实环境相适宜,这样的喜悦才会是踏实的喜悦,光明磊落的喜悦,这样的喜悦才长久幸福。古代君王做事情顺乎天理,其实是顺乎人性,进一步说就是顺乎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欲望。那么人们就会愉悦,进而忘记了面对重重困难进行的辛苦劳动而带来的愁苦。人们面对国家危难,为了自己的美好生活,将挺身而出,忘记生死,共赴国难。愉悦会给人们带来强大的动力,而愉悦的实现是美好生活的希望在向人们招手,和希望变成现实的美好意境。愉悦还会滋养别人,因为愉悦是正能量。只有当愉悦释放的不与现实环境相适宜的情况下,愉悦才不是正能量。别人家办丧事,一个人去表达自己愉悦的心情,那还不被揍死!不该愉悦的时候去愉悦,那是没人性。无所顾忌地愉悦,不知道会伤到谁的神经。贤能的人,坐在一起论道,那是最幸福的时光,因为能相互滋养。双方所论,都是双方所需要的,或者是一方的成果,另一方的需求。热恋中的情侣,往往面对自己所爱的人,话就会很多。我是一个沉默寡言的人,谈恋爱的时候,我对自己的爱人所说一天的话,相当于我平时一年的话。结婚之后,突然有一天,发现自己一点话都没有了。回归前面的话题,热恋中的人们话多,往往都是令人产生美感的话语,令人心旷神怡,这就是精神滋养,获得利益后的愉悦。一对恋人,对方能够接受你和他(她)接吻,这说明爱人已定。自己想要的东西,成为现实,当然愉悦。心正,刚强,做事适宜,才会成自己真正的利益,愉悦才长久而正当,不会给自己带来灾祸。

曹操领兵在外,天气炎热,口渴难耐,部队懒于行军。曹操指着前方某地说,那里有梅子树林。士兵想到梅子,口舌生津,都愉悦地奔向“梅林”。以前也说过,商鞅变法的事情。这个商君之法,使秦军成为虎狼之师,普通士兵看见敌人,就是看见了自己想要的到的一切,最后打仗竟然成了人们梦寐以求的事情,因为这是最底层凄惨的生活,转变成富裕生活,甚至转变成贵族生活的捷径,也是改善全家人艰苦生活的唯一途径。要让人们愉悦地去做,就得给人们心里所需要的利益,这个利益就是人们心目中的希望。饥饿的人们,失去了活下去的勇气。这个时候给他们画一个大饼,人们将有无穷的力量,去创造那张大饼。一个走到绝境的人,只要给他一丁点希望,他将死死地抓住,释放自己巨大的潜能,让自己活下去,而且要活得越来越美。在人生最黑暗的时刻,就是走向巅峰的开始,关键是能不能在黑暗中突破,一旦突破,就会迎来阳光明媚。

一个人和气而愉悦,如果他处在最底层,就会让人怀疑是在奉承谄媚,让人觉得厌恶,不可信任。但是这个人如果积极奋发地走正道,和气和愉悦都是发自内心,是自己在享受生活而表现出来的,那么这个人的人生一般是顺气的,是一个有福的人,在军队中有一种天生的将领,我们都称他为福将。一个心境低落的人,他哪里来的愉悦,心情很差,他哪会和气呢?这是他缺乏享受生活的欲望,生活中处处都有美。人生处处都有情趣,关键是自己缺乏一颗有情趣的心,尤其缺乏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往往想着歪门邪道来达到自己的愿望,结局往往和美好生活相反。在生活中,有人情商很高,智商绝顶。但是不走正道,最后过的很惨。所以自己是不是享受,自己不要骗自己。自己是不是愉悦,自己不要骗自己。不管是处于困顿之中,还是处于顺境,都要有美好生活的建造欲望,生活才能愉悦,为人才能和气,自己所处的环境才会变顺。建造美好生活需要能力,而这个能力就是自己天性的后天培养。使自己的天性,把自己所学,发挥到自己的极致。我有个朋友,非常喜欢做木匠活。他丢掉自己在大学所学的一切,辞掉工作,在家研究古典家具。没钱生活,每天仍然乐呵呵。身处困顿,容易让人走上邪路,关键是自己心中有正事而且奋发努力,人才会行的正。如果身处困顿,为了快速走出困顿,什么事情都敢干,干了违反人性的事情,那将会给自己带来巨大的隐患。就算自己走出了困顿,自己也不会开心,一位心魔一直在折磨着自己,是自己一辈子的阴影。如果自己在建造美好生活的路上,遇到了困顿。人是不能绝望的,一旦绝望,美好生活就永远离你而去。最黑暗的时刻,就是会马上出现光明。所以面对困顿,要有希望。这个时候如果有人来取悦你,你看看他的生活状态,考虑他平时的为人。到底是真诚地来让你愉悦,还是有不可告人的目的。如果有不可告人的目的,那就要不为所动。就算有小的麻烦,也不会引来大的麻烦。举个不太恰当的例子,我有一位长辈,他一生都在学习佛法,八十多岁了还能自己上台阶。下台阶的时候,下到最后一截,像年轻人一样是跳下去的。我听父亲说,我这位长辈的父辈都是学习佛法的,而且国画和书法都是很有名的。听说经常有人去烧香拜佛,一般是遇上烦心事才去的。可是有一天来了一个人,这个人就像发现了好事一样,说了一大堆好听的话。最后才明白,原来这个人想买桌子上摆的三尊佛像,这三尊佛像是祖上传下来的,参拜了上百年。最后被我这位长辈拒绝,还是没有想到,有人胆大包天,竟然把三尊佛像偷了。

当自己实现了自己想要的那种生存状态以后,地位、名誉、能力等都打到了自己人生最得意的程度。这个时候自己的周围会围着很多人,有真诚的朋友,有别有用心的人。这是自己最幸福的时候,往往自己就算知道这个人别有用心,但是他能让自己舒舒服服,自己也就这样享受着。因为自己的强大而慢慢地忘记了警戒。突然有一天,自己被狠狠地宰了一刀,差点要了自己的小命,这个时候才幡然悔改。如果再狠一些,自己连悔改的机会都没有了。如果为了自己的利益,用一些见不得光的方法,去引诱那些贤能的人成为自己的得力干将,无所谓吉凶。关键是看自己的事业是不是符合天道,方法是否违反人性。方法虽然见不得光,但是能让人看到未来是光明的。这些被引诱的人,能从中看到自己的幸福。

文化存在的意义就是让人类实现自己最大化的利益,还是那句经常说的话,中国人最大的利益就是“和”。如果不能让我们的利益最大化,文化就会在历史的长河中,随着流逝的河水而去。现在剩下的文化都是精华,之所以有些内容被说成是糟粕,那是理解的有问题。再说管他是精华还是糟粕,只有用到恰当的地方,那就会让人们得到利益。

我们读古籍经典,一定要看注解的,不然实在没法看。请问注解都是对的吗?后人的注解能够完全展现圣人的境界吗?很显然是不能的,文字和语言都不能传达神韵,只有意会!我觉得注解的对不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注解的让我们服不服。我们心服口服了,才会接受这种文化,文化让我们趋吉避凶,实现了自己想要的那种生存状态,文化的意义就在我们身上发挥了,这就是文化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