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国古代小说演变史
3214900000027

第27章 历史演义小说(4)

《三国演义》是我国章回小说的开山之作。它在思想艺术上都取得巨大成就,成为我国历史小说创作的楷模,在文艺和社会生活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三国演义》为历史演义小说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它的影响下,先后出现了四、五十部历史演义小说。它创作的成功,使章回小说成为长篇小说的唯一形式,促进了长篇小说的繁荣发展,奠定了长篇小说在我国文学史上不可动摇的历史地位。它为后代其他小说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它的创作思想、人物形象、艺术风格、艺术手法都对后代各种题材小说的创作产生重大影响,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英雄传奇、神魔小说、公案侠义、人情世态等小说中都可以看到《三国演义》的影子’。

《三国演义》对戏曲和说唱文学也产生重大影响。在清代就有杂剧三国戏四种、传奇十三种,包括《鼎峙春秋》这样有二百四十出的宫廷大戏。仅京剧这一个剧种,从清末流传至今的三国戏就有一百五十多出。几乎所有的地方戏都有三国戏。直接或间接取材于《三国演义》的说唱文学作品遍布全国各地的主要曲种,广东木鱼书《三国志全书》,弹词《三国志玉玺传》以及扬州评话《三国》等是较有影响的作品。

《三国演义》的续书,有万历年间酉阳野史编写的《续编三国志后传》,十卷一百三十九回。它叙述的故事自“刘蜀降英雄避难”起,至“陶侃兴兵讨苏峻”止,以北地王刘湛幼子刘曜为主角,他得到梁王刘理的次子刘渊、张苞之子张宾、关兴之子关防、关谨,赵云之孙赵概、赵染等人的辅佐,起兵兴汉。故事纯属虚构,作者自序称“因感蜀汉衰微,刘备虽有关、张、诸葛等人辅佐,亦不能恢复汉业,故记其后裔以泄愤一时,取快千载”。另有《后三国石珠演义》,三十回,亦名《后三国传》,清梅溪遇安氏著。叙仙女石珠故事,因时代与《三国演义》相续,故名《后三国传》。然而人物情节各不相同,不能算作续书。《三国演义》续书和《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比较是最少的,因为它是历史小说,毕竟受到历史题材的限制,而不能任意虚构,随心所欲地续作。

《三国演义》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在中国古代小说中是首屈一指的。《三国演义》的成功,使三国历史得到普及。它的故事脍炙人口,它的艺术形象深人人心,一方面统治阶级利用它的忠义思想在人民中进行封建道德的灌输;利用它所阐发的图王称霸的谋略,作为统治术加以应用和传授。清王嵩儒《掌固零拾》云:“本朝未入关之先,以翻译《三国演义》为兵略,故其崇拜关羽,其后有托关神显圣卫驾之说,屡加封号,庙祀遂遍天下。”另一方面,广大人民群众也从《三国演义》里吸取与统治阶级作斗争的智慧与力量。黄人在《小说小话》中说:“张献忠、李自成、及近世张格尔、洪秀全等,初起众皆乌合,羌无纪律。其后攻城略地,伏险设防,渐有机智……闻其皆以《三国演义》中战案为帐内唯一之秘本。”(2)

《三国演义》也为世界人民所热爱。苏、日、朝等国早已有全译本,西方美、法诸国也正在准备出版全译本。随着翻译本的出现,各国对《三国演义》的研究正在逐步深人中。

(第三节)列国志系统的历史演义小说

一、《列国志传》的演化

最早讲述列国故事的当推宋元讲史话本,如《七国春秋平话》、《秦并六国平话》等。到了明中叶,余邵鱼编《列国志传》一书。余邵鱼,字畏斋,

(1)转引自朱一玄:《三国演义资料汇编夂第703页,百花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

(2)转引自朱一玄:《三国演义资料汇编》,第748面。版本同前。

(3)王丽娜:《国外研究(三国演义)综述》,见《三国演义论文集》,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福建建阳县人,是著名出版家余象斗的族叔,明嘉靖、隆庆间人。

《列国志传》,共八卷二百二十六则,现存最早的是万历丙午三十四年〔1606)刊本。另有一种十二卷本,系万历乙卯四十三年刊本。前有陈继儒序。八卷本与十二卷本基本相同。

《列国志传》所叙故事起自武王伐纣,下迄秦并六国。它主要依据《国语》、《左传》、《史记》等史籍,同时吸收了不少民间传说,以及宋元以来的话本和戏曲故事。西周部分共三十四则,约占全书七分之一。作者在第一卷卷首标明“按先儒史鉴传”,实际上主要参考了讲史话本《武王伐纣平话),东周故事占大部分。作者在卷二至卷六卷首标明“按鲁瑕丘伯《左丘明春秋传》”,因《左传》记事简略,《列国志传》有较多的发挥和虚构。《左传》记事的下限是公元前479年,到秦并六国还有二百年左右的历史,作者在第七卷至第八卷卷首标明“按先儒史记列传”。《史记》描写细致,《列国志传》大多照抄,有的更为简略。还吸收了“妲己驿堂被诛”,“穆王西游昆仑山”,“秋胡戏妻”,“卞庄刺虎”,“伍子胥临潼斗宝”,“孙膑下山服袁达”等民间传说。作者在编写时,在史实和民间传说材料的基础上,进行艺术虚构,但想像力贫乏,多是承袭《三国演义》等当时流行小说的情节。如“管仲天柱峰灭戎”一则,管仲夜间劫寨,用草人借箭,完全是“草船借箭”的翻版;“管夷吾气死斗伯比”,则是模仿诸葛亮骂死王朗;“晋郤縠火攻曹河”一则,又是抄袭了王濬破吴,烧断横江铁索的情节;“郤縠遗计斩舟之侨”一则中,先轸按郤縠遗下的锦囊妙计,“斩舟之侨首级于马下”,与“武侯遗计斩魏延”雷同。这些情节均不见《左传》,是作者仿照《三国演义》编撰的。

《列国志传》描写简略,文字祖率,缺乏动人的艺术力量,因而影响不大,流传不广。但从中国古代小说演变的角度来考察,却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地位。首先,它以时间为经,以国别为纬,叙述了从商纣灭亡到秦并六国长达八百年的历史,是较早把历史形象化、通俗化的尝试,为冯梦龙编写《新列国志》奠定了基础。其次,它是《武王伐纣平话》到《封神演义》、《七国春秋平话》(前集)到《孙庞演义》的过渡性作品。《列国志传》中有关武王伐纣和“孙庞演义”部分是由宋元讲史话本中蚁变而来的,而《封神演义》、《孙庞演义》的有关章节又是由《列国志传》演化而成的,我们在谈《封神演义》、《孙庞演义》的章节中还将涉及这个问题,在此不赘述。

冯梦龙把余邵鱼的《列国志传》改编成《新列国志》,全书由二十八万字扩展到一百零八回,七十余万字。在改编中,首先,他砍掉了从武王伐纣到西周衰亡这段历史,集中写春秋、战国时代,成为东周列国的历史演义。其次,以《国语》、《左传》、《史记》等为主,参考二十多种史书,考订史实,对人名、年代、地点错讹者多加订正,删掉与史实不符、任意虚构的情节,如“临潼斗宝”、孙膑故事中荒诞不经的传说等等,使《新列国志》更符合史实。当然,它也保留了一些民间故事,对史实也作一些小的调整。第三,艺术上有长足的进步。叙述描写细致逼真,笔墨酣畅,有一定的艺术感染力。

清乾隆年间,秣陵蔡元放(名募,别号七都梦夫,野云主人)把《新列国志》略作删改润色,再加了一些夹注及评语,易名《东周列国志》,共二十三卷,一百零八回。它实际上是《新列国志》的评点本。现在最流行的就是这个本子。下面我们论述《新列国志》、《东周列国志》时,一律用《东周列国志》这个书名。

二、《东周列国志》

从《列国志传》演化为《东周列国志》的过程,是不断向史实靠拢的过程。这与作者在历史小说创作中持“恪守正史”的指导思想有关。可观道人在《新列国志叙》中说:“本诸《左》、《史》,旁及诸书,考核甚详,搜罗极富,虽敷衍不无增添,形容不无润色,而大要不敢尽违其实。凡国家之兴废存亡,行事之是非成毁,人品之好丑贞淫,一一胪列,如指诸掌。”蔡元放明确宣称:“全要把作正史看,莫作小说一例看了。”这就是说,《东周列国志》一方面比较严格地忠实于历史;另一方面,进行适度艺术加工,在细节上有所“增添”,在文字上加以“润色”。《东周列国志》只是把正史加以通俗化和艺术化罢了。由于冯梦龙是一个才华横溢的作家,又有宋元讲史话本和余邵鱼的《列国志传》作基础,因此,《东周列国志》与其他“恪守正史”的通俗演义相比,思想艺术水平高出一筹,成为将历史通俗化的范本,是除《三国演义》外,较有影响的历史演义小说。

1.春秋战国时代是我国历史上的大变革、大动乱年代,政治、军事、外交、思想等方面的斗争空前激烈和活跃。在诸侯之间争夺霸权,施行兼并的过程中,涌现出大批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他们在斗争中表现出来的胆识谋略,思想情趣、道德风貌都给后代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东周列国志》把它艺术地形象地表现出来,在广大群众中普及了历史知识,为人民提供了丰富的历史经验,具有很高的认识价值,这是它的主要贡献。

作者在反映历史时,抓住重点,对反映时代特征的典型事件则加以详尽铺叙;对一般史实只作简略交代。在描写历史事件中,熔铸了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爱憎感情,对贤明君主选贤任能,改革政治,给予热情歌颂;对暴虐的君王荒淫无耻,残害人民,则给予无情的批判。例如,作者用整整七回的篇幅写齐桓公开创霸业的故事。齐桓公不记一箭之仇,重用管仲,表现了政治家的博大胸怀;采用管仲的建议,大胆革新,推行一套富民强国的政策,成为春秋的霸主。但是,后来偷安宴乐,重用奸佞,结果被害而死,三日无人收尸。这说明选贤任能,创立霸业;亲近奸佞,丧失天下。作者还写了“卫灵公筑台纳媳”,“卫懿公好鹤亡国”,“齐襄公兄妹淫乱”,“杀三兄楚王即位”等精彩的历史故事,对荒淫昏庸的君主进行了讽刺和批判。

作者还描写了不少舍己为人、抗暴除强的故事,如“信陵君窃符救赵”,“围下宫程婴匿孤”,“蔺相如两屈秦王”等,都表现了我国人民传统的美德。

作者还写了许多出色的战例,如秦晋韩原之战,秦晋殽之战,晋楚城漼之战等重大战役,表现军事家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描写“郑文公掘地见母”,“烛之武退秦师”,“苏秦合从相六国”,“死范睢计逃秦国”等生动有趣的故事,表现历史人物在政治、外交活动中的胆识与智慧。特别是对谋士说客的活动作了大量描写,乂映了在东周列国时代的人情世态、神采风貌。

当然,作品中的封建道德观念、天命思想等等,对作品的思想价值有一定的损害。

2《东周列国志》在艺术上取得一定成就。全书脉络分明,有详有略。用五分之四的篇幅,叙述春秋时代五霸竞起,互相争雄的动乱局面。用五分之一的篇幅,写战国时代七国争霸,此长彼消,最终为秦所吞并。以时间为序,以五霸七雄为重点,穿插其他小国的历史,比较全面地概括了东周列国时代的历史。

在史实的基础上,加以艺术概括,在情节上进行“增添”,文字上加以“润色”,使故事更生动,描写更细致,人物形象更鲜明。以宋楚泓之战为例,《左传》对此有记载,但比较简略。《列国志传》则叙事简陋,只增加一些战争场面的描写,结尾是宋襄公表示悔恨,“叹曰:吾早听子鱼之言,不致今日之祸。”《东周列国志》描写就精彩生动得多了。它增加了宋襄公“命建大旗一面于辂车,旗上写‘仁义’二字”这个细节,然后围绕“仁义”大旗,写开战前公孙固的忧虑;战争进行中公孙固的两次劝告,宋襄公都指着大旗,口口声声骂公孙固不知“仁义”,只知行诡计;到宋襄公惨败,“仁义”大旗被楚兵夺去时,宋襄公仍不悔悟,还在声言“寡人将以仁人行师”。作者增加了“仁义”大旗这个细节,突出批判了宋襄公蠢猪式的“仁义道德”,使宋襄公的迂腐可笑的形象更为鲜明,讽刺力量大大加强。从这个例子就可以看到,《东周列国志》是在对历史事实不伤筋动骨的前提下,进行“美容术”,增添细节描写,进行文宇润色,使它既忠于史实又较生动形象。这就是它对历史加以通俗化、形象化描写的主要经验。正因为如此,《东周列国志》也具有一定的文学鉴赏价值。

《东周列国志)过分拘泥史实,采撷史料过于琐屑,有些章节头绪纷繁,人物典型化不够,总之,史学气味太浓,文学性不足。这说明历史演义的创作还是要走《三国演义》“虚实结合”的道路,完全依傍正史,成为通俗化的历史教科书是不符合创作规律的,也是难以写出出色的历史小说的。

《东周列国志》有一定的民间文学基础,又有冯梦龙这样大手笔编撰,尚且只能达到这种水平,难怪那些“恪守正史”的其他历史演义,大多湮没无闻了。

三、《孙庞演义》、《乐田演义》

叙述东周列国故事的作品还有《孙庞演义》和《乐田演义》比较重要。

《孙庞演义》二十回,署“吴门啸客述”。吴门啸客,生平不详,现存明崇祯九年刊本。《乐田演义》十八回,成书稍晚,作者是清初著名小说家徐震。徐震字秋涛,别号烟水散人,浙江嘉兴人。“生于顺治、康熙年间,到康熙末年还在世”氕著有《珍珠舶》,《女才子书》等中长篇小说九种。清康熙五年(1666),书坊把《孙庞演义》与《乐田演义》合刻,称为《前后七国志》。

《孙庞演义》,写孙膑、庞涓朱仙镇结义,同上云梦山从鬼谷仙师学兵法战策。庞涓下山仕魏,拜为大元帅,并招为驸马。他狂妄自大,立“大言牌”,要列国进贡。王敖斧劈“大言牌”,警告庞涓,孙膑巳学成高超本领,可制服他。庞涓为了陷害孙膑,强迫魏国使臣徐甲三次骗孙膑下山。孙膑为救徐甲一家百余口性命,只身来魏都。庞涓诬其“谋叛”,将其刖足。孙膑受刑后装疯,流落为乞丐。孙膑得到齐国使臣帮助,随他们的茶车混出魏国国境,到齐国做了军师。后孙膑用减灶佯败之计,将庞涓诱至马陵道上,伏兵四起,活捉庞涓。五国诸侯会审,将庞涓剁成七块分给七国。

《孙庞演·义》用史实作点缀,多采民间传说,杂以神魔灵怪,与史实距离甚远。如把孙武的后代孙膑说成是孙武的孙子,又给他造出一个在燕国当驸马的父亲孙操;把与孙膑不同时代的子夏、白起、廉颇、冯骧等拉在一起,所以,它实在很难说是一部历史演义小说。它的故事可能有两个来源,一是元代讲史话本《七国春秋平话前集》。《孙庞演义》可能就是根据这个对徐震的生卒年有不同看法,此据胡士莹《话本小说概论集》而改编的吧二是余邵鱼的《列国志传》。《列国志传》第七卷从第五则《魏征庞涓下云梦》,至第十六则《马陵道万弩射庞涓》,其中《王敖破大言牌》、《孙子下山三服袁达》、《孙子被刖诈风魔》以及第八卷提到庞涓是魏国驸马等等,在《孙庞演义》都有,说明《孙庞演义》编写时可能还参考了《列国志传》。

《孙庞演义》爱憎分明,讴歌孙膑,贬斥庞涓。把孙膑足智多谋、襟怀坦荡和庞涓阴险奸诈、嫉贤妒能的性格作了强烈的对比。作品语言简洁、朴实,保留了市井说书的特色和民间文学的风格。

《乐田演义》出自文人之手,风格与《孙庞演义》迥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