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审计理论与实务
3213400000015

第15章 审计证据与审计工作底稿(2)

相关性是指审计证据应与审计目标相关联。审计人员只能利用与审计目标相关联的审计证据来直接证实或否定被审计单位所认定的事项。

在确定审计证据的相关性时,审计人员应当考虑:

①特定的审计程序可能只为某些认定提供相关的审计证据,而与其他认定无关;②针对同一项认定可以从不同来源获取审计证据或获取不同性质的审计证据;③只与特定认定相关的审计证据并不能替代与其他认定相关的审计证据。

审计人员通过符合性测试获取审计证据时,应考虑的相关事项主要包括:一是内部控制是否存在。检查被审计单位是否存在各种相关的内部控制,以判断是否有必要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进行符合性测试,以及所要进行的符合性测试的内容;二是内部控制是否有效。注册会计师应测试被审计单位已制定的内部控制是否已切实得到执行,另一方面还要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本身能否有效地防止各种错误和舞弊加以分析和评价;三是内部控制在所审计期间是否得到一贯遵守。在进行内部控制的符合性测试时,还应注意被审计单位在所属审计期间是否自始至终地执行了有关内部控制的规定,是否存在时而执行,时而不执行的情况。只有当被审计单位存在健全而有效且得到一贯遵循的内部控制时,被审计单位的会计资料才具有较高的可依赖程度。

审计人员在进行实质性测试时,应考虑的相关事项主要包括:资产或负债在某一特定时日是否存在;资产或负债在某一特定时日是否归属于被审计单位;经济业务的发生是否与被审计单位有关;是否有未入账的资产、负债或其他交易事项;会计记录金额是否恰当;资产或负债的计价是否恰当;收入与费用的配比是否恰当;财务报表项目的分类反映是否恰当并前后一致。

2.审计证据的可靠性

可靠性是指审计证据应如实地反映客观事实。审计证据的可靠性受其来源和性质的影响,并取决于获取审计证据的具体环境。

审计人员通常按照下列原则考虑审计证据的可靠性:

①从外部独立来源获取的审计证据比从其他来源获取的审计证据更可靠;②内部控制有效时内部生成的审计证据比内部控制薄弱时内部生成的审计证据更可靠;③直接获取的审计证据比间接获取或推论得出的审计证据更可靠;④以文件记录形式(无论是纸质、电子或其他介质)存在的审计证据比口头形式的审计证据更可靠;⑤从原件获取的审计证据比从传真或复印件获取的审计证据更可靠;⑥不同来源或不同性质的审计证据能相互印证时,审计证据较可靠;反之,若通过某一来源所获取的证据与通过其他来源所获取的证据不相一致,或者不同性质的证据相互矛盾时,则审计人员就需进一步审计;⑦越及时的证据越可靠,客观证据比主观证据可靠。

需要指出的是,审计人员在获取审计证据时,可以考虑成本-效益原则。

在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前提下,实现成本最小化也是审计人员需要考虑的。但需要注意的是,对于重要的审计项目,审计人员不应以审计成本的高低或获取审计证据的难易程度作为减少必要审计程序的理由。此时,审计人员如果无法取得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则应视情况发表保留意见或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

四、审计证据的收集、整理与分析

审计证据的收集、整理与分析,是审计工作的主要内容,直接关系到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成果,必须周密筹划、认真细致地做好取证工作。为了保证收集证据的工作质量和效率,必须确定具体取证方案,对取证的目的、对象、方法和取证的步骤做出明确要求和具体安排。对于收集到的审计证据,还要进一步做整理和分析,以正确评价被审计单位的实际情况,为提供审计意见和出具审计报告提供依据。

(一)审计证据的收集

依据《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301号——审计证据》的要求,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可以采用检查记录或文件、检查有形资产、函证、检查、观察、询问、重新计算、重新执行和分析程序等审计方法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而这些方法也就是我们在第二章中所讲到的审计取证方法,这里就不作详细描述。

在审计实务中,选用何种审计方法收集审计证据是非常重要的。这主要取决于以下三个因素:第一,审计目的。方法是达到目的的手段,审计目的不同,采用的审计方法也应有所区别;第二,审计方式。不同的审计方式要采用不同的审计方法。第三,被审计单位的实际情况。根据被审计单位的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审计方法。

审计人员获取审计证据的途径大致有两条:一是依靠被审计单位提供;二是审计人员自己主动取得。在多数情况下,前者是审计证据的主要来源,但此种证据,一般来说可信度较差,审计人员应尽量依靠自己取得审计证据,以增强审计证据的可信度。

在审计证据的收集过程中,审计人员应该严格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尊重证据的客观事实,全面了解被审计经济活动的全部情况,保持独立、公正的立场,运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和技术进行收集。

(二)审计证据的整理与分析

审计人员在执行审计程序中收集的大量、零散的审计证据,需要按照一定的方法对所收集到的审计证据进行分类整理与分析,使其变成系统的、有说服力的、可以正确评价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审计证据,用以对被审计单位的情况做更进一步的分析,并淘汰一些无用的或重复的审计证据,同时补充新的证据。所以,审计证据的整理与分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审计证据整理与分析的意义

首先,大部分通过各种审计方法所获得的审计证据,在对其进行分析评价之前,还都是一种原始状态的证据。这些证据往往是初始的、凌乱的、无序的和彼此孤立的,且证据的形式也复杂多样。因此,按照一定的程序、目的和方法进行科学地加工整理,才能使其变成有序的、系统的、彼此联系的审计证据。

其次,初始状态的审计证据必须与审计目的相联系,并就其性质和重要程度以及与其他证据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计算和比较,以对被审计单位的各个方面做出评价,并形成比较完整的认识。否则,审计人员就难以正确地评价和运用审计证据,也就无法形成正确的审计结论和意见。

最后,在审计过程中,通过审计人员的分析、研究,还可能产生一些有价值的新的证据,从而对被审计单位相关事项做出恰当的结论。例如,一张错误的记账凭证,虽然构成了被审计单位的账务处理错误的证据,但并不足以证明被审计单位账务工作的整体情况。然而,当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的账务系统进行了全面的抽查后,就可把所抽取的错误凭证加以归纳整理,计算出差错的总额和错误凭证占已查凭证的百分比,并加以分析。只有这样,才能对判断被审计单位账务处理情况提供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

2.审计证据的整理与分析的方法

审计证据的整理分析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审计目的不同,审计证据的种类不同,其整理和分析的方法也不同,一般而言,审计证据的整理分析方法主要有:

①分类。将杂乱无章的各种审计证据按证明力的强弱分门别类排列成序;②计算。按照一定的方法对数据方面的审计证据进行计算,并从中得出所需的新的证据;③比较。一方面,要将各种审计证据进行反复比较,从中分析出被审计单位经济业务的变动趋势及其特征;另一方面,还要与审计目标进行比较,判断是否符合要求,如不符合要求,则需补充收集有关的证据;④小结。在分类、比较、计算的基础上,审计人员对审计证据进行归纳、总结,得出具有说服力的、局部的审计结论;⑤综合。审计人员对各种审计证据及其在小结中得出的局部审计结论进行综合分析,最终形成整体的审计意见。

3.审计证据整理与分析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审计证据的取舍。审计人员不必、也不可能把审计证据所反映的内容全部都反映到审计报告之中。在编写审计报告之前,必须对反映不同内容的审计证据做适当的取舍,舍弃那些无关紧要的、不必在审计报告中反映的次要证据,只选择那些具有代表性的、典型的证据,在审计报告中加以反映。审计证据取舍的标准大体有:第一,金额大小。对于金额较大、足以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状况或经营成果的反映产生重大影响的证据,应当作为重要的审计证据。第二,问题性质的严重程度。有的审计证据本身所揭露的问题的金额也许并不大,但这类问题的性质较为严重,它可能导致其他重要问题的产生或与其他可能存在的重大错弊相关,则这类审计证据也应作为重要的证据。

(2)分清事物的现象与本质。某些审计证据所反映的可能只是一种假象,审计人员必须进行认真的分析研究,透过现象找出事物的本质,而不能被表面的假象所迷惑。

(3)排除伪证。所谓伪证,是被审计单位及人员等审计证据的提供者出于某种动机而伪造的证据,或是有关方面基于主观或客观原因而提供的假证。这些证据或因精心炮制而貌似真证据,或与被审计事实之间存在某种巧合,如不认真排除,往往就会鱼目混珠,以假乱真。

(第二节)审计工作底稿

审计工作底稿形成于从承接审计业务开始,到审计约定事项全部完成、发出审计报告为止的全过程。包括审计准备、审计实施和审计报告三个阶段的全部记录和资料。审计工作底稿是连接审计工作的纽带,是编写审计报告的基础。了解审计底稿的概念、作用、分类、格式、编制及复核对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审计工作底稿概念及作用

(一)审计工作底稿的概念

审计工作底稿是审计证据的载体,是指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形成的审计全部工作记录和获取的资料。审计工作底稿的内容包括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的全部工作记录、从被审计单位和其他相关组织或部门取得的全部资料,是形成审计结论和审计意见的直接依据。

审计工作底稿是通过编制和获取两种方式形成的。编制是指审计人员根据被审计单位提供的资料,对某一审计事项进行审计后,按照一定的格式与要求所做的审计记录,是审计人员对某一审计事项的审计情况、审计人员个人的审计思路与轨迹以及审计结论所做的完整反映。获取是指审计人员从被审计单位或其他第三方取得的有关某一审计事项的资料。审计工作底稿可以由审计人员根据所搜集到的审计证据和做出的专业判断编制,也可以由审计人员从被审计单位及其他方面取得。但审计人员所取得的记录或有关资料,只有经过审计人员亲自审核并签名以后才能作为审计工作底稿。

审计工作底稿是审计证据的载体。审计证据是审计工作底稿记录的主要内容。两者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必须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形成正确的审计意见。没有审计工作底稿,审计证据就无法清晰地呈现于审计人员面前,而审计人员也就无法进行分析评价,无法形成正确的审计意见。审计证据是审计意见的客观基础,但不是审计意见的全部基础。正确的审计意见应当建立在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和准确的专业判断基础上。

(二)审计工作底稿的作用

审计机构或审计人员做的审计结论和审计意见是审计过程中一系列专业判断的结果,这些专业判断的客观依据是审计证据。因此,审计工作底稿在审计工作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审计工作底稿是形成审计结论、发表审计意见的直接依据

审计结论或意见是根据审计证据,以及审计人员的专业判断形成的,审计工作底稿完整地汇集了各种审计证据及审计人员专业判断的记录,是系统化的审计证据的表现形式,因此审计工作底稿是形成审计结论、确定审计意见的直接依据。

2.审计工作底稿是审计质量控制和质量检查的主要依据

为了控制和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审计机构需对审计质量进行控制或监督,其控制或监督的主要内容是指导和监督审计人员选择实施审计程序,编制审计工作底稿,并对工作底稿进行严格复核;外部监督者,如注册会计师协会依法对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审计质量检查,也是通过查阅审计工作底稿来监督审计工作质量。因此,没有审计工作底稿,审计质量的控制与检查就难以落到实处。

3.审计工作底稿是连接整个审计工作的纽带

审计是由多人组成的项目小组经合理分工后共同完成的,不同的审计程序与会计账项的审计往往要由不同的审计人员来完成。因此必须借助于审计工作底稿,把审计小组内不同审计人员的工作有机地连接起来,以便对财务报表整体发表审计意见。

4.审计工作底稿是评价考核审计人员工作业绩,并明确审计责任的重要依据

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是否执行了审计准则,选择的审计程序是否恰当、合理,所做的专业判断是否准确等都直接反映在审计工作底稿中。因此,要考核审计人员的工作能力,可以通过审阅其审计工作底稿来评价其专业判断能力和工作水平,一旦对某项审计业务有异议,可以通过审核其工作底稿来明确注册会计师的责任。一般而言,只要在审计工作底稿上显示出注册会计师是按审计准则,采用了必要的审计程序,收集了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认真进行了专业判断,即使有差错也可以减轻注册会计师的责任。

5.审计工作底稿对未来审计业务具有参考备查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