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西风漫卷
3209800000041

第41章 贺兰深处赏岩画

游走北疆时,那些面向东方、散落在茫茫伊犁大草原上神秘的石人,总是牵动着我好奇的心,它们来自哪里、又将走向何处?留给人的是无穷无尽的回味。同样是以石头为主体的艺术创作,而在塞上银川,我们看到的却又是另一种更为原始的形式。来到因宋代名将岳飞“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之句而闻名于世的贺兰山下,走进深山幽谷,目睹一幅幅栩栩如生的岩画时,我又一次被先民们的艺术遗存震撼了。

在漫长的人类发展进程中,先民们运用写实或抽象的艺术手法,在坚硬的石头上绘制的这些凿刻画像,形象而生动地再现了远古时代人们生活的片段。那些散落在贺兰山口沟谷,约1500米峭壁两侧上的岩画,高低错落,多为凿刻和磨制而成,有各种以人像、动物、狩猎、征战、放牧、农耕为内容的岩画。那双角突出的岩羊,奔驰扬鬃的骏马,奔跑的小鹿,笨拙的牦牛,高大的骆驼,凶猛的老虎、狼,众多的飞禽走兽图案与多种夸张的抽象符号,还有太阳神祭祀、小羊出圈、豺狼追截鹿群等生活场景的岩画,它们笔法简洁粗犷,艺术造型拙朴灵动,构图朴实,富有张力,姿态自然,让人百看不厌,给人一种真实、亲切、肃穆和纯真的感受。在这众多的岩画画面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刻在距地面近20米高山体上的“太阳神”岩画,那圆圆的脸型上嵌着一双炯炯有神的双环圆眼,整个轮廓似初升的太阳,放射型的弧形头发正如太阳的光芒,金光四射,带给人无尽的遐想。

贺兰山是银川平原的西北屏障,自古以来,我国北方的游牧民族如匈奴、鲜卑、突厥、回鹘、吐蕃、党项等少数民族在这一带游牧、狩猎、繁衍生息。一代又一代,一年复一年,周而复始。长期的生产劳动,严酷的生存斗争以及丰富多彩的民俗习惯,都成了他们歌唱吟咏的对象。他们拿起石器、铁凿,在贺兰山的石壁上绘制并凿刻,忠实地记录当时人类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图画。他们把自己对社会现实的理解与感悟,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还有对原始信仰的坚守,都跃然于这古老而坚硬的岩石上。在崖前沟畔,他们留下了数以万计的岩画,尽现了上古时代的生活方式和对自然图腾的崇拜。或许,这些岩画是他们当时的即兴而为,但想不到却为后人留下了神秘瑰丽的艺术宝库。

据说,这些壮观的岩画群,是一个叫李祥石的小伙子在贺兰山游玩时发现的,时间大约在20世纪60年代末。李祥石发现山壁上刻满了形态各异的岩画时,当时充满了新奇。然而,正是他的这次发现,不仅奠定了中国岩画的历史地位,同时也改变了他的命运。如今,他已是北方民族大学岩画与西夏研究中心的研究员。世界上的事情就是这么奇怪,总有一些上帝的宠儿,像阿里巴巴那样侥幸地拿到财富的钥匙。但机遇总是垂青那些有准备的人,因为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好奇、勤劳、勇敢,不甘于现状,在冥冥之中改写着自己的命运,正如临潼兵马俑的发现者杨新满一样。

中国是世界上岩画分布最广、内容最丰富的国家之一。贺兰山又是中国北方岩画相对集中的地区,它包括了石嘴山市岩画,平罗县、青铜峡市、中卫市岩画几部分。在南北长约200多公里的贺兰山腹地,分布着20处遗存岩画,总数近2万幅,而我们看到的只是众多岩画中的一部分。贺兰山岩画记录了远古人类(即新石器时代至西夏时期)的生活场景。在这样漫长的一段岁月里,居住在这里的先民们共同完成了这一艺术宝库。如今,这些鲜活生动的宝贵岩画,为研究和了解古代游牧民族的历史、文化、经济状况、风土人情,提供了弥足珍贵的资料,堪称一处丰富的民族艺术画廊。同时,它也是一部凝固在岩石上的巨大史诗,感染着每一个到访的人。

(原载2011年11月12日《人民军队》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