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体育拳击(奥林匹克百科知识丛书)
3207100000017

第17章 腿法防守与反击技巧踹腿的防守与反击(3)

(七)颏部颏部又称为颌下三角区,又称颌下角。颏部是下颌底部的下颌骨下缘与下颌支前缘及上部颈根之间围成的一个三角区。颏部向下与颈部相连,向上通过下颌头与颅腔底部相连。下颌两侧的下颌头与颅底部的颞骨下颌窝共同组成下颌关节。由于下颌关节的存在使得颌下角与颅腔底部在骨结构上形成了紧密的联系。

在颌下三角区正中,有一个重要的经络穴位,即任脉的廉泉穴。自古民间就将其视为要害穴位,有“击打廉泉穴,气绝一命休”的描绘。由于打击廉泉穴常常因为头部的摆动和震荡使人跌倒,因此民间又有人将它俗称为“跌倒穴”。

打击颌下角可直接形成颅底部损伤。

打击颌下角,引起颅底骨折,往往发生没有直接损伤的口、鼻出血,并有脑脊液耳漏或脑脊液鼻漏;严重的颅底骨折常常合并较为严重的脑挫伤,因此会出现头晕、头痛、恶心、呕吐和不同程度的昏迷。

二、颈部

(一)颈后枕下三角区

颈后枕下三角区是指颈后发际以上、枕骨粗隆以下,颅、颈交界的部位。在这一部位上,头、颈之间形成了一个明显的斜坡,深层为颅底的枕骨斜坡。枕骨斜坡上的肌肉在皮下围成了一个三角,因此,这一部位被称为枕下三角区。经络之上的“风府穴”、“天柱穴”和“藏血穴”都在这一区域内。这些穴位早在古代就被民间视为要害穴位。

打击颈后枕下三角区容易引起颈椎损伤,造成颈椎骨折、脱位,压迫脊髓神经,引起四肢麻痹、高位截瘫。

颈后砍切伤可造成难以抑制的大出血。

(二)颈侧颈动脉三角颈动

脉三角位于胸锁乳突肌前线的颈内侧三角中。颈动脉陷于颈动脉三角处,接近皮下,颈总动脉在此分支为颈内动脉和颈外动脉。因此,在颈侧的颈动脉三角处,能用手触摸到颈动脉的搏动。

颈侧有一个压力感受器--颈动脉窦当颈动脉三角遭直接打击或压迫时颈动脉窦所承受的压力要远远超过循环血压。这种强大的压力刺激会通过延髓的心血管中枢,反射性地引起心脏功能抑制或心脏功能衰竭,使心率骤减、心力衰弱、血压迅速下降,并因脑供血、供氧不足而很快导致昏厥或死亡。如果同时压迫两侧的颈动脉窦,几秒钟内可以使人昏迷。

迷走神经对心跳、呼吸的双重抑制作用打击或压迫颈动脉三角,会刺激颈部的迷走神经,对心跳和呼吸产生双重的抑制作用。迷走神经受到刺激后,会将兴奋传人延髓的迷走神经中枢,反射性地引起心跳减慢、心力减弱,血压大幅度下降,同时还会引起长时间的反射性闭气,使呼吸突然中止,甚至引起心力衰竭和呼吸骤停而导致死亡。

(三)喉结人的喉结是由11块软骨作支架组成的,其中最主要、最大的一块叫甲状软骨。青春期,男性两侧甲状软骨板的前角上端增大,并向前突出形成成人喉结。

持续压迫喉结可使呼吸、循环受阻锁喉、扼喉、勒颈、以掌指持续地压迫喉结一般并不能使人立即致死,多需要经过一段时间,死亡速度比较缓慢。无论是压迫呼吸道使肺通气受阻,还是压迫动、静脉血管使脑循环血液受阻,都会由于脑血流中二氧化碳浓度不断升高,引起大脑缺氧而导致死亡。

打击喉结可以立即致死强力打击喉结,会刺激喉上神经和食管迷走神经丛产生强烈兴奋,传入延髓,引起反射性闭气、突然窒息、心率锐减、血压下降,甚至引起呼吸、心跳骤停而立即导致昏迷或死亡。

(四)咽喉咽喉是吞咽食物、发音的器官,也是人体的重要器官之一,咽喉不仅是人体与外界环境沟通的门户,而且是连接大脑中枢与脏腑肢体的桥梁和纽带,它是人体循环系统、传导系统、经络必经的隘口。头部若因咽喉的阻塞而不能及时得到血液的补养,轻者出现头昏眼花、耳鸣失聪,重者甚至危及生命。其中天突穴位于咽喉部,当前正中线上,两锁骨中间,胸骨上窝中央。用手指持续用力掐拿天突穴,可以使气管、无名静脉、迷走神经和膈神经同时受到压迫,并可因呼吸受阻、静脉回流受阻、脑缺氧和神经反射作用,引起窒息或昏迷。

三、胸部

(一)胸壁心前区.心前区是整个胸壁最薄弱的部分,肋骨前后端固定,活动度很小,缓冲力极差,遭暴力打击,肋骨骨折很容易发生。

暴力打击可以引起心脏震荡。

轻微的心脏震荡只造成一时性的功能障碍,表现为心传导功能絮乱,心率失常,心跳间歇,心悸无力以及心前区绞痛,可使人晕倒或失去抵抗能力;严重的心脏震动可造成心肌挫伤或心壁破裂,心肌挫伤只是心脏表面淤血,严重心律不齐,甚至伴有呼吸停止和心跳停止。

(二)心后区打击两肩胛骨之间的心后区,可强烈刺激胸椎段的交感神经中枢,并通过交感神经的反射作用,影响心传导系统的功能,使心脏的自律性遭到破坏,导致心律不齐、心悸,甚至引起心力衰竭和闭气、窒息。

四、腹部在腹部要害遭暴力打击的一瞬间,如果腹部肌肉迅速收缩,腹壁就会突然变得坚硬,形成一股强大的抵抗力。如果外界暴力小于腹肌的抵抗力,那就不至于伤及内脏。如果外界暴力大于腹肌的抵抗力,那么外力就会透过胸壁侵及内脏,使内脏发生损伤。如果腹肌在遭外力打击的一瞬间,来不及收缩,依然处于松驰状态,腹壁就无法抵抗外力,在这种情况下,轻微的暴力也可以透过腹壁,传达到腹内脏器,造成内脏损伤。腰腹部要害包括腹前三角区、左软肋、右软肋、腰肾部、腰椎和会阴。

(一)腹前三角区在上腹部中区,胸骨剑突以下,形成了一个以两侧肋骨边缘为界,下口开放的三角区。这一三角区被称为胸骨下角或腹上角,通常又被俗称为心窝或心口。

腹部神经极其丰富,支配各脏器的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彼此交错成神经网络,在腹腔内形成了很多神经丛,其中最主要的神经丛为太阳神经丛,刺激腹腔太阳神经丛,引起强烈的神经反射。因此,以拳、脚打击肚脐以上的上腹部,尤其是打击胸骨剑突下的心窝处,可立即引起剧烈的腹痛,使人不能呼吸、不能直立、腹肌痉挛、瘫倒在地,有力地打击心窝处,可以将胸骨剑突击断,造成大量的腹腔内出血,导致更严重的后果。

(二)左软肋左侧肋软骨下,是脾脏的所在部位,脾脏质地缺乏弹性,极为脆弱,而且,脾脏表面被膜又非常薄。因此,以拳、脚直接打击左上腹,可以因突然的暴力作用,使脾脏于腹腔内发生大的移位,引起脾破裂,或使脾韧带和脾被膜发生撕裂,也可以因左上腹8~11肋发生骨折,骨折断端刺伤脾被膜和脾实质,造成脾破裂。脾脏既是人体重要的造血器官,又是人体重要的储血器官,同时兼有防御和免疫的功能。

(三)右软肋右软肋是指上腹部肝区。肝脏是人体最大的实质性脏器,体积较大,然而固定较差,而且肝脏本身质地脆弱,缺少弹性,以拳、脚等暴力打击右上腹,可以使肝脏移位,因肝脏发生扭转而破裂,也可以使右侧肋骨骨折。此外,强烈的震荡和牵拉作用,也能造成肝破裂。肝脏首先是人体中最大的腺体,不仅直接参与物质代谢,而且是机体主要的产热器官,并有解毒的功能。肝脏又是人体最大的造血和储血器官。

五、会阴又称为裆部广义的会阴系指盆腔底部。盆腔底部是由皮肤、筋膜和肌肉等软组织构成,前方以耻骨联合为界,后方以尾骨尖为界,两侧以坐骨结节为界,外观为一个菱形。两侧坐骨结节的连线将会阴分为前、后两个三角。前方的三角为生殖三角,后方的三角称肛门三角。狭义的会阴是指肛门与外生殖器之间的部位。会阴是一个特殊部位不仅有人的生殖器官,而且又是神经、血管分布最为密集的地方。会阴的主要神经血管为阴部神经和阴部内动脉。阴部内动脉和阴部神经在会阴深部相互伴行,并于此向表皮发出许多细小的动脉分支神经末梢。

(一)男性外生殖器男性生殖器官在会阴生殖三角暴露于腹腔外。外生殖器包括阴茎和阴囊。阴囊是腹壁的膨出部分,容纳着一对睾丸和附睾。睾丸表面有一层韧性很强的蓝白色被膜,叫做睾丸白膜。白膜对睾丸起着重要的保护作用,使睾丸不致轻易变形。睾丸神经丰富,对外界的温、压触觉极其敏感。以膝顶、脚踢男子裆部或以手揪、掐阴囊,可造成阴囊挫伤或睾丸破裂,轻则疼痛难忍,重则会发生神经性休克,甚至引起死亡。

阴囊受到轻微打击,睾丸便会反射性地向上收缩,以缓冲打击力量。睾丸上缩可以从阴囊内脱离进入腹腔,引起血流中断。长时间的超常温度和缺血,不仅影响精子生成,而且导致睾丸组织坏死。睾丸受打击后上缩,会使人疼痛不堪、弯腰倒地,甚至休克。由于阴囊表皮疏松、血管丰富,遭打击后阴囊血肿常常比较严重,而且出血易于扩散,有时出血能蔓延至腹部及整个会阴。

打击力量较重时,睾丸可以在外力作用下,与耻骨和坐骨相碰撞,发生破裂。以五指用力揪、掐阴囊,也可将睾丸挫碎。睾丸损伤后阴囊及会阴部会产生剧烈疼痛,阴囊持续肿大,并出现恶心、呕吐,以及严重休克,甚至可以当即致死。因此,攻击裆部可以轻易使人失去抵抗能力,束手任人摆布,也可轻易致人于死地。

(二)女性会阴女子会阴也是一个十分敏感的部位,攻击裆部易致外阴出血,并产生剧烈疼痛,严重的也会引起休克,但后果一般不如男子严重。

六、人体的植物性神经植物性神经一般指分布于内脏、血管和腺体的运动神经。植物性神经根据机能和部位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部分。

(一)主要的交感神经丛有:颈内外动脉丛(分布于颈动脉、汗腺、唾液腺、瞳孔扩大肌等)、心丛和肺丛(分布于心肺等处)、腹腔神经丛(分布于胃、肠、肝、脾、肾、胰等处)、盆丛(分布于直肠、膀胱和子宫等处)。交感神经的作用是能够使心跳加快、加强,使胃肠的活动减弱,瞳孔扩大。

(二)副交感神经主要分布于泪腺、瞳孔括约肌、睫状肌、心、肺、消化道、肝、脾、肾、胰、膀胱等处。副交感神经中以迷走神经为最大、最长,分布范围最广。副交感神经的作用是使心跳减慢、减弱,使胃肠活动加强,瞳孔缩小。

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的作用,从表面上看来是互相对立的,实际上是统一的、相互依存的。这两种神经共同活动,在神经中枢的调节下保证人体更准确地适应环境。在格斗中,人的交感神经兴奋,因而心脏的搏动加快,血液循环加快,呼吸运动加强,汗腺分泌增多,骨胳肌内血管扩张,以便进行肌肉活动;同时,副交感神经也参加活动,它抑制某些不必要器官的活动,以保证人体的运动器官等全力以赴投入工作。一旦人体的某个部位受到重击,会使交感和副交感神经产生反应,轻则痛疼,重则引起机能活动性障碍,使人产生暂时性自我保护现象,出现人的肢体或部位运动不便,从而失去战斗力,严重的会出现暂时性休克现象。

七、骨骼

(一)锁骨锁骨横于颈部和胸部交界处,全长于皮下均可摸到,是重要的骨性标志。锁骨上面光滑,下面粗糙,形似长骨,但无骨髓腔,可区分为一体两端。中间部分是锁骨体,内侧2/3凸向前,外侧1/3凸向后。内侧端粗大,与胸骨柄相关节,称为胸骨端;外侧端扁平,与肩胛骨的肩峰相关节,称肩峰端。锁骨支持肩胛骨,使上肢骨与胸廓保持一定距离,利于上肢的灵活运动。由于位置表浅,锁骨易骨折,并多见于锁骨中、外1/3交界处。

如跌倒时手或肘部着地或肩部着地,锁骨外端易造成骨折;直接外力对其部位中外1/3处进行撞击,易造成粉碎或横行骨折。肩锁关节脱位的损伤机制与分类肩锁关节损伤最常见的外伤机制是患者侧位摔倒时,上臂内收、患肩直接着地引起,约占70%。外力使肩及锁骨向内下方移位,使锁骨的下缘抵于第一肋骨上。第一肋骨形成支点,从而使肩锁韧带及喙锁韧带受到牵拉的力量。此时或可发生锁骨或第一肋骨骨折,或可扭伤肩锁韧带(Ⅰ型损伤或轻度扭伤),因韧带纤维结构尚完整,关节仍保持稳定。如外力较大或可使肩锁韧带断裂,造成锁骨外端前后方向不稳,或有轻度向上移位(Ⅱ型损伤或中度损伤)。如果暴力更大,则进一步造成三角肌和斜方肌肌纤维自锁骨及肩峰上撕裂以及喙锁韧带断裂(Ⅲ型损伤或重度损伤)。偶尔喙突受喙锁韧带牵拉发生撕脱骨折,而韧带本身仍保持完整。整个上肢及肩胛骨由于失去在锁骨上的韧带悬吊作用而向下坠。Ⅲ型损伤主要发生在20岁左右青年人身上。

直接暴力作用于锁骨外端或患者摔倒时肩的后外上方首先着地,肩后方受到一向前内方的外力作用时,肩锁关节处形成一向后的应力,可造成锁骨外端向后方移位的特殊类型肩锁关节损伤。因为锁骨不表现出有向上的移位,甚至在应用x线片检查时也不能显示出锁骨外端的移位,因此易于漏诊。

上肢伸展位摔倒时,通过上臂、肱骨头到肩峰传导的间接外力,也可以损伤肩锁关节(约占5%)。由于外力使肩胛骨上移,使喙锁间隙变窄,因此不会损伤喙锁韧带。外力足够大时,可以造成肩锁关节的严重损伤,也可造成肩峰骨折或肩关节向上脱位。个别病例有肩锁关节下方脱位者,锁骨外端移位到喙突以下。

(二)胸骨为细长的扁骨,上宽下窄,位于胸前壁正中,从上至下,分为胸骨柄、胸骨体和剑突3部分。胸骨柄的上缘中部有颈静脉切迹,两侧有锁切迹,连接锁骨。胸骨柄与胸骨体相接处形成微向前凸的角叫胸骨角。胸骨体两侧缘有与第1~7肋软骨相连接的肋切迹。剑突在胸骨的最下末端游离。

由暴力冲撞或钝器碰击胸骨,轻者可造成胸壁软组织损伤,重者可出现胸骨骨折,多伴有胸膜腔内器官或血管损伤,导致气胸、血胸。开放性损伤造成的开放性伤口直通胸腔,脏器损伤(心、肺、大支气管等),可出现开放性气胸和

(或)

血胸,影响呼吸和循环功能。打击胸骨剑突可立即引起剧烈疼痛,使人不能呼吸和直立、腹肌痉挛、昏迷,重则可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