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管理人员好比航船舵手,对于俞敏洪来说,他不仅仅是新东方“这艘船”的船长,更重要的是,他还是这个企业的“舵手”。带领新东方乘风破浪是俞敏洪最重要的工作,也是最重要的责任。仔细分析,在中国的企业里确实找不到类似于新东方这样的企业,员工中聚集了如此多的知识分子,其中大部分员工还都有着高学历的教育背景。如何才能抓住人心呢?在日常管理中,俞敏洪紧握“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利益+人情
日常生活中揉面团的时候,需要不断往里面加水,随着时间的延长,面粉就会从松散的状态变成面团,这个时候的面粉就会紧紧黏在一起,很难散开。在这个过程中需要的时间或许不会很短,但是当面粉抱成团的时候肯定会变得坚忍无比,企业管理其实就像是揉面团一样,也需要往企业中注入一些“水”,这里的水,就是“人情”和“利益”。俞敏洪就是这样做的,最初在创业阶段的时候,他往自己的团队中加的就是这些。
熟悉新东方的人都非常清楚,新东方能够发展到今天这样的规模,和它的团队是密不可分的。俞敏洪刚开始创业的时候,当时的英语培训机构已经遍地开花了,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之后,没有任何一个机构可以超越新东方。不管是后来的戴尔国际,还是华尔街英语……当时在中国的英语培训市场上几乎是没有立足之地的,他们最多也就属于一种小范围的培训机构,而新东方才是当时市场的唯一霸主。能够成功地独占鳌头,首先要归功于新东方的老师。因为对于培训机构来讲,核心的竞争力还是优秀的师资队伍。有好的老师,才能够吸引生源,否则会连生存都成问题的。
而俞敏洪对此十分清楚:“我很早就发现了一个问题,一个企业想要做好的话,有三个必不可少的因素:利益、权利、人情。可是,当时的我最多也就是一个个体户,所以权利都是我的,我只要抓住利益和人情就行了。我读了《三国演义》,对于曹操和刘备的成功,我也曾经反复研究和琢磨过,曹操原来也只是一个很普通的小士兵、小官,而刘备简直就是一个乡下人,但是他们两个人为什么最后会成为称霸一方的英雄?我想来想去,觉得如果没有刘备的话,曹操肯定会夺得天下;如果没有曹操的话,刘备也会夺得天下。为什么不管曹操怎样费尽心计,关羽还是要回到刘备的身边?而不管刘备怎么拉拢曹操身边的人,他们总是不为所动?当时就已经出现了人才争夺战,可以看出,人才就是一切!”
俞敏洪曾经说过,如果当时有一个“新西方”的话,他们的人才机制也是“人情+利益”的话,那么就不会有今天的新东方,也不会出现今天新东方这样的局面。在研究《三国演义》的时候,俞敏洪就发现,刘备拉拢人才主要依靠的是“人情”,他会用结拜的形式聚集人才。曹操并没有和任何人称兄道弟,但是他拉拢人才依靠的也是人情和利益,不过他更看重利益。比较之后,俞敏洪还是更认可刘备的做法。
2000年的时候,俞敏洪的“人情+利益”管理法出现了问题。原因是随着新东方逐渐开始壮大,业务开始增多,盈利范围越来越广,新东方的团队中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麻烦。
团队中的成员自愿把自己负责的业务整合到新东方的名下,新东方学校也注册成为公司,俞敏洪就任新公司的董事长和总裁职务。这原本是一件非常高兴的事情,但是很快就出现了利益分配的问题。当时的兄弟都为个人利益得失闹得非常尴尬,而新东方也因此进入了严峻的考验时期,原先的兄弟、朋友也因为利益上的关系变得有些陌生,甚至外界还传言俞敏洪一个人掌管大权,造成另外两个创始人选择离开新东方。
新东方的人才队伍中,后来有一些人由于一些原因中间离开了,比如胡敏、杜子华……而这场风波中,和俞敏洪的意见最不统一的人却留下来了,比如王强、徐小平……
后来,俞敏洪在回忆这件事情的时候,他对自己当时的做法进行了检讨,并且分析了出现这件事情的原因:“当时,我做的"人情"是非常低级的,就是请大家去吃饭,或者出去玩,因为我们都是兄弟,好哥们儿。我当时的意识就是停留在这些浅层次上,希望用人情和些许的利益来调和大家之间的问题。当时我的思想并没有走到调整其他两个创始人的人物关系这种层面上。”
俞敏洪当时的想法是比较简单的,他认为大家都是好朋友,在事业上也是志同道合的,那么思想境界应该也会大同小异,对未来的追求和以后公司的发展看法一定也是差不多的。当时俞敏洪也想到了关于利益方面的问题,但是他想的只是精神层面的。后来事情的发展证明他是错的,差异不仅仅是精神层面的,更重要的是赤裸裸的利益。在那段时间,俞敏洪一直徘徊在利益和友情之间,经过深思熟虑之后,俞敏洪最终决定:新东方的发展也是时候有一个新的起点了。所以,这个时候俞敏洪用了更多的“利益”,而“人情”的分量开始小于“利益”,从此新东方也向现代企业迈出了艰难的一步。
俞敏洪曾经说过:“我做新东方,一直在做的一件事情就是要在"利益"和"人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到现在,我依旧在找。当然,如今肯定要在现代化的体制下来找这个平衡点。我发现,把利益放在第一位的话,也就是我给你的利益超过了其他地方给你的利益,你留下来的可能性会更大一些。另外,在给你利益的同时,我再给你人情的话,你就会变得非常舒服,对不对?那么,这样你肯定就不会再考虑去其他地方了!”
2007年俞敏洪在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有一位记者问:“新东方当年的三驾马车是依然如故,还是已经散架了呢?”俞敏洪的回答是:“现在非常好,不仅没有散架,而且团结得更加紧密了,我们合作的层次也更高了。如今的三驾马车都在为新东方的战略发展做着决策,而且每一个人都在自己擅长的领域中有着巨大的贡献。比如说我们的徐小平老师,在最近的两年时间已经写了四五本关于留学生的书;王强老师也在英语口语方面出了几本著作,而且他的书也是很受欢迎的畅销书。其实我们是在一起关注新东方未来的命运和发展前途,现在,不管是在文化理念上还是在日常工作中,我们都保持着高度的一致!”
如今的新东方,俞敏洪和其他两位创始人已经成为最坚固的组合,正如俞敏洪所说的,他们的组合也会越来越有韧劲,不会像未被揉过的干面粉一样容易散开了。这是新东方的幸福,也是更多新东方学子的福分。
虽然至今俞敏洪还在找利益和人情之间的平衡点,但是他一直相信目前的关系已经让他非常感动了,因为他觉得,他和另外两个人在彼此交流的时候,永远都是非常坦诚的,而且相互之间也非常了解和默契。他曾说过这样的话:“当你知道对方的缺点,同时也清楚对方优点的时候,在做事情的时候,你就会尽可能用到对方的优点,避免用到对方的缺点。这样新东方的优点就会表现到极致!”
痛下决心:亲属回避原则
古今中外,很多非常著名的、做得成功的企业多数都是从家族企业发展起来的。例如:美国的福特汽车、全球最大的日用品公司之一的美国宝洁、世界财富百强企业之一的摩托罗拉……其实在美国,有75%以上的企业都属于家族企业,而家族企业占据美国国民生产总值的40%,是美国经济的主导力量。
在中国,民营企业已经超过了300万家,在这些企业中,有90%以上都属于家族企业,但是在国内,家族企业的命运总是喜忧参半,很多的家族企业在他人的眼中都是“保守”、“低效率”、“家族斗争严重”的代名词。似乎多数人都认为家族企业都没有正规的管理或者都是一些作坊式的企业。
俞敏洪其实并不反对家族企业,他认为国外有很多的家族企业都非常棒,有些一做就是几百年。但是,俞敏洪同时也表示,家族企业最怕的就是只相信家族中的人,只任用家族中的人,日常的管理又非常不规范,看起来似乎每一个人都像是总经理一样。中国的家族企业往往不能很好地把握一个“度”,所以就特别容易导致家族企业走向矛盾和衰退。
在新东方的转型中,面临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挑战就是新东方的“家族色彩”。因为在最初的时候,新东方是俞敏洪和妻子联手创办的。当初,俞敏洪走街串巷贴广告,妻子负责前台报名,规模达到一定程度之后,他的妻子就负责公司的财务、行政和后勤工作,再后来,俞敏洪的母亲也参与了进来……
1995年的时候,为了迎接徐小平等一些刚从国外回来的人,俞敏洪撤销了原来的加拿大老外,让徐小平入主移民公司。而且,俞敏洪还经过自己的仔细琢磨,确定了新型的利益格局,并划分好“地盘”,等待王强的来临。最后,俞敏洪还将自己的妻子“排除”了,让它离开新东方,新东方的“夫妻店”形象从此改变了。
后来,俞敏洪是这样说的:“新东方走过这么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的时候,我们还是一个家族企业,如果我一直坚持这样的商业模式,现在新东方或许还是一个家族企业,还是我和我妻子一起干。但是后来我把我的朋友们都叫回来一起干,朋友的回来让我作出的第一个决定就是把我妻子"撤走"。因为在管理的时候和朋友吵架打架或许会接受,但是如果和自己的老婆吵架肯定会让其他的人接受不了。另外,我做这个决定还是冒着很大风险的,如果我妻子一气之下和我离婚怎么办?这在我的思想上是有过很大挣扎的。最终我还是找了一个很好的理由,说有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让她出国,并告诉她等她学成了还是可以继续回来的!其实,等她回来的时候,新东方已经不需要她了!”
让自己的妻子离开,俞敏洪已经费尽了周折,面对自己母亲的时候,他就彻底没辙了,要让母亲离开新东方,对于他来说,难度非常大。因为首先俞敏洪是一个大孝子,他对自己的母亲充满了爱和感激。其次是俞敏洪之所以能够考上大学,都应该归功于自己的母亲,因为他一共参加了三次高考,第二次失利之后,他就非常灰心了。母亲却不希望自己的儿子就这样颓废下去,母亲找到了县高中的一位非常知名的补习老师。在母亲的良苦用心之下,经过补习,俞敏洪考上了北大。最重要的是,俞敏洪从北大辞职之后,开办补习班需要从零开始,这个时候,母亲不辞辛苦地跑来帮忙。1997年俞敏洪的妻子出国之后,母亲更是在新东方附近开起了餐馆,为补习的学生提供盒饭。尽管母亲的年纪已经很大了,但是非常精明能干,他人不屑的“餐馆生意”竟然被她做到了相当大的规模。
和母亲这样的关系,让俞敏洪对母亲无计可施,看着母亲坚持用自己的思维来对新东方进行管理的时候,俞敏洪的内心是非常无奈的。另外,母亲还有一种想法,就是她总是认为俞敏洪不是徐小平和王强的对手,儿子和他们在一起的话,一定会“吃亏”。就是这样的“护犊情结”,让她总是不愿意在家享清福,一定要帮助儿子保护好新东方。
所以,母亲就这样一直待在新东方。俞敏洪对母亲可以说是服服帖帖,不管他在外面有多么的风光,回到家里都只是一个儿子。但是,和他一同闯天下的兄弟们,不管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都非常有名气,他们自然也希望俞敏洪能够有领导的胸襟和气魄,而且应该毫不畏惧,敢作敢当。但是他们觉得俞敏洪不仅性格非常温和,而且非常“怕”母亲,他们有一次甚至看见俞敏洪当着很多员工的面跪在了母亲面前。
对于这些,俞敏洪后来解释:“我既不是觉新,也不是觉慧,或者可以说两者都是,我既有觉新的牺牲,又有觉慧的摆脱之心。”
后来,在母亲的坚持和要求下,俞敏洪的很多亲戚都来到了新东方工作。这个时候,公司的其他高层也跟着把自己的亲戚介绍了进来。久而久之,这样的状况甚至影响到了新东方的管理。对此,俞敏洪绞尽了脑汁,希望解决这个问题,尤其是自己的母亲,他更是费尽了心思。
到了2000年的时候,新东方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公司,包括很多的业务。这个时候原先的众多副校长按班排位,开始参与到公司的大小事务中来了。这个时候,“家族问题”带来的矛盾愈发明显。这个问题到了必须解决的地步了。
事实上,对于“家族企业”的意识,俞敏洪是比较淡漠的,最早妻子和母亲的进入,首要考虑的是成本问题,后来自己姐夫等人的介入,也只是参与公司的外围业务,并没有参与新东方的决策,所以,新东方的这种所谓的“家族色彩”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家族统治,否则,俞敏洪也不会千里迢迢到美国去找自己的昔日好友回来共同创业。
可是,作为新东方的领导者,即使俞敏洪并不是故意要用“自己人”,但只要是他的家族成员参与进来,不管做什么,都会让公司的其他股东非常不愉快。更何况,俞敏洪的合作伙伴对俞敏洪的要求一向都非常高,如果连俞敏洪自己都做不到的话,其他的股东又凭什么让自己的亲戚退出呢?
想到这些之后,俞敏洪就下定决心一定要去掉新东方的“家族色彩”。这件事情就从2003年的时候开始实行,过程对于俞敏洪来说非常痛苦,因为内部的很多员工都是一些高层的亲戚。
俞敏洪心里非常清楚,只有自己的亲戚先离开,别人的亲戚才会退出。所以,俞敏洪制定了一个原则:亲属回避原则,也就是说公司股东的直系亲属一律不能在新东方工作。这个规定制定出来,俞敏洪就当场表态,会把自己的亲属全部“清理”出新东方。
回到家里,俞敏洪就拿着这个新制定的文件给自己的母亲看,可是老太太看完就扔到了一边:“这个东西对我不管用!”听了母亲的话,俞敏洪二话没说,第二天就坚定不移地来执行,第一个清走的就是自己的姐夫,之后把妻子的姐姐、姐夫都一一清走了。
被俞敏洪撵走的人中,姐夫和他的关系最好,那个时候姐夫已经是新东方的高管了,也是新东方书店的总经理,这个书店是姐夫一手做的,也是姐夫才让这个书店扭亏为盈的。姐夫突然被清掉了,工资一下子从几十万元变成零,俞敏洪心里也非常不舒服,并且这件事情整整让姐姐半年都不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