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所谓“一勤天下无难事”。人们之所以会觉得生活是一种苦难,成功总是遥遥无期,其实都是因为自身的懒惰习性,从而习惯性地去逃避经常思考和认真做事的态度。而一个人如果勤于努力,那么他自然也就不会觉得生活是一种负担。惰性使人落入迷误,惰性使人心情空虚和胆怯,以致违背自己的良知。千百年来,也有无数因懒惰而失败的案例以及一些警示名言,都时刻提醒人们不要因为成为惰性的奴隶,而成为生活中的失败者。勤俭、刻苦、积极和奋斗是克服惰性的唯一办法,更是取得成功的基础。
成功源于内心强烈的企盼,所以,我们也可以说:“意志是克服惰性的一种力量。”而意志的形成,需要有一个值得追求的目标。有了目标之后,我们还要勇于行动才有可能成功,而行动就必须先克服懒惰。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说过:“如果说优秀是一种习惯,那么懒惰和失败有时也是一种习惯。”而当一个人习惯于某一种角色时,就会失去自己心中原有的追求。所以,一个人如果将懒惰和失败作为一种习惯的话,内心就会产生一种悲观的心理和不战即退的心态,这无疑就是将失败的麻醉剂注入体内,那么这样的人生心态又谈何成功呢?
俞敏洪说:“上帝制造人类的时候就把我们制造成不完美的人,我们一辈子努力的过程就是使自己变得更加完美的过程,我们的一切美德都来自于克服自身缺点的奋斗。”既然成功是一种习惯,失败也是一种习惯。那我们为什么不克服自身的懒惰和失败的习惯,而用勤劳和成功替代它们呢?更何况成功其实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也许我们只需要坚持把简单的事情重复做,养成习惯,就能够让成功成为自己的一种习惯!
心中平,世界才会平
每个人从出生起就注定了自己的出身背景、家庭关系,而这也直接影响着一个人的命运。然而就是这种自然的差异让很多人感到心里不平衡,因为家庭背景的不同,两个年龄、性格、学习成绩相仿的人,所拥有的人生道路都可能会有巨大的不同。有的人可能会因为拥有有利的社会资源,不费吹灰之力就过上了令人羡慕的生活,而那些才华横溢却没有任何社会资源的人,就只能委曲求全,空有一身才华而无用武之地。所以在现实生活中,就经常会听到有人抱怨社会和命运的不公平。
其实,世上从没有绝对的公平,人生本来就有很多的不公平。如果一切都追求绝对的公平,那么可能就会造就另一种更大的不公平。所以,一个人如果只懂得抱怨生活的公平与不公平,那么只会虚度光阴,将自己陷入更窘迫的困境。而且许多失败者所犯的一个共同错误就是认为生活应该是公平的,从而为自己、为他人所受到的不公平待遇而感到不平衡,于是才会在抱怨、叹息、等待……中错失一次次机遇。
其实生活永远都不可能会绝对公平的,现在不会,将来也不会。一个人必须认清生活中存在的不公平,并正视这种现实,才不会因此而错失更多。不管遇到什么事情,我们都应该尽量放低自己的得失之心,使自己心中的天平始终保持一种平衡状态,才更有助于我们冷静地思考问题以及解决问题,从而将自己的劣势变成努力奋斗的动力。努力生活、工作,才能发挥自己的长处,寻找更多适合自己的机会。
社会没有公平不公平,公平只在一个点上,所以我们不能太执著于理想中的大同世界。正如比尔·盖茨所说的:“社会是不公平的,我们要试着接受它。”而且从某方面来说,公平并没有衡量的标准,最主要的还是自己的心态,心中平,世界才会平。所谓心中平,其实也就是指一个人在面对挫折或者不公平的待遇时,都要保持一个平和的心态。即便是遇到难以接受的事情,也要尽量保持情绪上的平静,不要有太大的情绪波动,特别是在得失方面不要太在意,不必与他人比较,只需将自己的重点放在参与的过程中就好。只有这样,世界上所有的事情才会在你平和的心态下,达到一种和谐的状态。有的时候,你的平静反而会为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现任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兼总裁的俞敏洪,在众人眼中无疑是天之骄子、上帝的宠儿。但事实上,他一生中所经历的不公平,可能比大多数的人更多。自卑、孤独、疾病、失败、侮辱……被人们视为洪水猛兽的生命不能承受之重,他都曾不止一次的经历过。小时候的俞敏洪曾被称为“插秧能手”,然而刻苦勤奋的他却经过三年的高考才勉强进入知名学府;他渴望新知,辗转多年终不能实现留学梦想;他乐为人师,在北大执教数年却一朝被迫放下教鞭……这就是俞敏洪曾经的“草样人生”。然而他却在经历过一次又一次的人生起落和挫折之后,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并始终都坚持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去对待生活,以一种恬淡洒脱、气定神闲的心态去面对人生。
俞敏洪在一次演讲中曾这样说:“有的时候你会心存不满,但这个世界本来就充满着不公平,而很多不公平常常就在你的眼前闪现。你会说,这个世界怎么会对我这样,为什么他什么都有,而我什么都没有?”其实俞敏洪在大学时期也曾有过心理不平衡的时候,比如他曾经的同学中,有的是某部长的儿子或者某大学教授的女儿,而他却只是一个普通农民的儿子,而且三次高考之后才穿着布衣挑着扁担走进北大。在大学一年级的时候,俞敏洪的班上有个部长的孩子,每个周末都会有开着奔驰280的司机把他接回家。而那个时候的俞敏洪穷得连自行车都买不起,那种巨大的心理落差也曾让他抱怨命运的不公,甚至感到自己这辈子基本就完蛋了。因为他不管怎么努力可能都无法赶上他们的状态,即便是他们停下来一辈子什么都不做,他们所拥有的东西都比自己多。从那时候起,俞敏洪就明白了世界上是没有绝对的公平,所以必须得放平自己的心态。
俞敏洪在获得成功之后依然平和而谦虚,他说:“很多时候,名次和荣誉,就像天上的云,不能躺进去,躺进去就跌下来了。名次和荣誉其实是道美丽的风景,只能欣赏。”他还经常拿自己和另一个商界奇人马云的人生作比较。俞敏洪称自己和马云之间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他们都是在经过三次高考之后才考进大学,而且两个人都是学英语专业的。后来虽然自己去了北大,马云只是考进了杭州师范学院,但是现在阿里巴巴的市值是新东方的好几倍,而且马云还有淘宝网、支付宝……
俞敏洪还经常用自己以人生历程总结出的真理劝诫人们:“世界没有绝对的公平,公平只在一个点上。心中平,世界才会平。”曾经有一次在大学作演讲的时候,俞敏洪对在场的同学说:“你们要记住一个真理,生命总是往前走的,我们要走一辈子。我们不是只走过大学四年,或研究生,我们要走一辈子。可能走到80岁、90岁。走到80岁、90岁时,人生到底怎么样你是不知道的,你唯一能做的就是要坚持走下去。所以我非常骄傲地从一个农民的儿子走到北大最后又走到了今天。我的心态很平衡,但其实我走了很远。”俞敏洪还经常自嘲地说自己曾“被北大狠狠地踹过一脚”,但是他却很感谢“那一脚”,否则他也不会有今天的成绩。而俞敏洪能够获得成功,很大一部分因素也是有赖于他能够看清楚公平,以平和的心态面对人生中的一切。
平和是一种以淡泊的态度对待生活中的挫折和不公的人生态度,有助于一个人冷静地思考并解决一些重要的事情。如果一个人能以平和的方式来看待坎坷的人生,就能够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无时不乐,不时有忧。即便是遭遇失败或者挫折,甚至是任何不公平的待遇,都能够以一种恬淡洒脱、气定神闲的心态去坦然面对。而且在生活中,但凡取得一定成就的人,都是遇事不慌的人,他们大部分拥有平和的心态。即便是面对山崩地裂也能够处之泰然,在海浪惊涛下也依然能够神色若定,做到心平气和。
只有平和的人生才是和谐的人生、健康的人生,人只有在不断进取中消除矛盾和障碍,才能找到人生真正的乐趣。每个人都应该以平常心来面对生活,遇到任何事情都应该把心态放平,并且保持适度的冷静和清醒,学会随时调整自己的情绪。当一个人心态平和地去奋斗进取,把一切淡化的时候,才能把事情做得有理、有节、平衡适中,从而避免自己因为内心的不平衡而一味抱怨人生。
把职业做成事业
从古至今,教育事业一直都被视为一项神圣的事业。就像科学家门捷列夫说的那样:“教育是人类最崇高、最神圣的事业,上帝也要低下至尊的头,向她致敬!”在大多数人的眼中,教学育人者就应该单纯地以学为中心,而不应该将高雅的学问与利益混为一谈,否则就是亵渎了神圣不可侵犯的事业。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金钱的需要和欲望越来越大。大多数的人在走向社会的时候都会选择经商赚钱,而不是将眼光投向神圣的教育者,因为那些教育工作者虽然拥有崇高的事业,却缺少盈利的资本,而社会的导向却不是如此。财富虽然不是生命的目的,却是生存必需的工具。所以,作为当代的教师,所面临的挑战无疑是巨大的。而能够在教育事业的基础上开创出一条新路的典范,无疑要属新东方了。
提起新东方,相信大多数的人都会很自然地想到俞敏洪这个名字。在当今大多数年轻人、大学生、留学人员以及白领的心目中,俞敏洪的形象就像神一般,令他们崇拜不已。甚至还有一位记者曾抱怨道,俞敏洪的粉丝太疯狂了,他们甚至不允许你用中性的语言描述俞敏洪。
有人曾粗略地估算了一下,在国外的中国留学生中,有70%的人都是新东方走出来的学生。而在国内,如果一个大学生没听过俞敏洪的演讲,那么就会被视为落伍。俞敏洪究竟是一个优秀的教师?还是一个偶然成功的商人?或是一个被逼无奈的“痞子”?2006年,随着新东方在美国成功上市,作为新东方的创始人和校董,俞敏洪的身价陡增,一跃成为“中国最富有的老师”,打破了人们眼中“穷教书匠”的这种想法。然而在这个“神话”的背后,俞敏洪究竟扮演的是一个怎样的角色呢?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俞敏洪在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下海”潮中,具有标志性的意义。教师“下海”并不罕见,但是能够像俞敏洪那样做到鱼和熊掌兼得,在经济与教育双重层面上都获得丰收的人却实属罕见。
但事实上,俞敏洪当初创立新东方的时候并没有考虑太多,更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做法会将教育事业和商业扯在一起。当时的他被北大“逐出校门”之后,只是想着能多招揽几个学生,好好地给他们讲课,用俞敏洪自己的话说,“这仅仅是一个教师的问题,一个怎么吸引学生,让学生满意的问题。”就像新东方的老师李杜讲的那样:“老俞被北大处分,作为三流文人,既想保留文人的体面,又缺乏一流文人的风骨,不敢自沉未名湖。于是退而求其次,唯有辞职,落草为寇。此谓置之死地而后生。”
但事实上往往越是朴素的道理,蕴含的力量也就越大。正是因为“被逼无奈”、“落草为寇”,才激发出了俞敏洪的痞子精神。被北大“逼上梁山”的俞敏洪离开北大后,首先面临的是如何进行自我调适,转变“眼睛朝下,鼻子朝上”的北大姿态。被逼到悬崖边的他,只能义无反顾地甩掉北大这个包袱,开始思考如何营销自己以及自己的培训班。他敢于“不走寻常路”,寻找新的发展方向,开拓新的市场,并学会与社会、政府各色人等打交道。一介书生,也就此迈进了复杂的江湖。
教师出身的俞敏洪在创办新东方的过程中,不仅利用自身的特长赚到了第一桶金,而且也渐渐显露出了自身的经商才能。但事实上,在将职业做成事业的过程中,俞敏洪其实只靠最简单的三招,就打下了自己的江山。他的第一招就是商战中最常见的价格战,当时的培训班收费价格基本都在300~400元之间,而俞敏洪却剑走偏锋,只收160元的学费,而且在20次免费授课之后,如果不满意就可以不交钱。他的第二招也是通常企业中必备的一招--推出核心产品“红宝书”,《GRE词汇精选》就是俞敏洪赖以成名的“核心产品”。最后一招其实是最简单,但也是最有效的一招--情感营销。他在向学生讲人生哲理,进行励志教育的同时,还用幽默的授课方式深深地吸引着所有学生。最终他不仅为自己找到了一条新出路,也为新东方找到了更好的未来。可见,将任何简单的事情做到极致,都有可能收获成功!但俞敏洪则认为自己的成功与做过老师也有很大的关系。他曾说:“老师做企业家是比较容易成功的。因为我们理解人性,知道如何满足学生的要求。”事实也的确如此,他对学生心理的理解是深刻的,而且能充分利用学生对老师的信任、崇拜心理,获得别人的信任。
不走寻常路,才能看到别样风景。不走寻常路,是因为心系远方。新东方不仅是俞敏洪的职业,也在他的努力之下发展成为一项事业,成为一个实现梦想的地方。但一个人创业是孤单的。俞敏洪想起了国外的兄弟--徐小平、王强和包凡一。于是,他不远万里,前去邀请他们回来一起办新东方。这个把职业做成事业的“土鳖”,还真的吸引着“海龟”回家,并吸引了许多“牛人”、“怪人”来和自己共创梦想。他们来新东方,怀着理想主义的激情和对自由的憧憬。靠着这种梁山聚义的草寇方式,借着当时的英语学习热和出国热,新东方开始如野草般疯狂生长。伴随着中国城市化的进程及产业升级,与此相关的教育已经成为一个极具吸引力的领域,当然新东方的创办人俞敏洪已经成为这一变化显著的受益人,过去十几年一直如此。然而,华尔街、李阳“疯狂英语”等国内外同行业的竞争者比比皆是,为了让新东方这辆列车走得更快更稳,俞敏洪和他的合作者没少费心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