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历代皇后从政轶事
3176600000055

第55章 高宗皇后吴氏听政为国明大义(1)

吴氏是高宗赵构的第二任皇后,史称“贤后”,因为她深明大义,不计较个人得失。高宗是个无能皇帝,但吴氏从不埋怨他。在赵构禅位到驾崩的日子里,吴氏细心照顾他。当朝廷遇到难处时,作为太皇太后的吴氏挺身而出,力挽狂澜。她垂帘不是为了权力,而是为了保持宋朝的稳定。

(1)靠德行成为皇后

吴氏是高宗赵构的第二任皇后,是从妃子一步一步晋升上来的。

公元1126年,金兵再犯宋朝时非常凶猛。本来就弱小的南宋王朝几乎不堪一击。徽宗赵佶急忙禅位给赵恒,但仍没有摆脱阶下囚的命运。金兵将宋朝包括赵佶、赵恒在内的皇亲国戚、大臣等数千人全部俘虏,并且押送漠北荒芜地区。孟太后因早已被废黜、且因住在民居而侥幸脱险。

另一位没有被俘的皇亲是康王赵构。他在孟氏的支持下,登上了皇帝宝座,他就是南宋高宗。

赵构的结发妻子是邢氏,也被金兵掠往漠北。赵构登上皇帝宝座后,他并没有将皇后的桂冠封给邢氏,而是想给自己的贤妃潘氏,不仅因为赵构非常喜欢生于开封府的潘氏,还因为潘氏为赵构生下了唯一的儿子。

然而,由于孟氏垂帘听政,在孟氏和大臣的坚决阻止下,赵构才不得不把第一任皇后的名头给了邢氏。大臣们的理由很简单,一来邢氏是赵构的原配夫人;二来封邢氏为皇后,是试图收复失地的一种表现。让宋朝的臣民知道,他们的皇后还在金兵手里,以激励士气。

实际上,正在被武装押解漠北的邢氏,最初根本不知道自己成为皇后了,她是后来才听说的。邢氏心中对赵构充满了感激之情。

公元1127年,宋朝前武义大夫曹勋带着皇命出逃。离开金营之前,邢氏摘下随身佩带的一只金耳环交给曹勋,并托他向赵构传话:“转告大王,愿如此环,早日相见。”

但是,赵构和邢氏最终没有见成面。事实上,金兵对赵构提出的归还他的母亲韦后和皇后邢氏,开列了条件,金银财宝、割地政权,几乎无所不包。而赵构的南宋无力“买单”。

公元1139年,早已经心灰意冷的邢氏得了病,由于得不到有效的治疗而死去,年仅三十四岁。但是金兵怕激怒赵构,所以采取了封锁消息的措施,整个大宋无人知晓邢氏去世。

公元1142年,赵构杀掉了抗金名将岳飞,屈膝求和,才换回了母亲韦后和邢氏的灵柩。他不禁凄然泪下,说:“朕虚置后位以待中宫,已经十六年余,不幸后已仙逝,念及旧情,能不悲痛吗?”赵构为邢氏厚葬后,才算缓了神来。

实际上前文说过,邢氏被册立为皇后,政治意义大于亲情,作为一朝中国皇帝,身边是从来不缺女人的。赵构虽然治国无能,但嫔妃众多。但是只有潘氏为其生子,其他人都是有种不开花。

潘氏虽然生了皇子,却始终只有妃子的头衔,而未能当上皇后、皇太后。但是她生性温和,也没有计较这些,这是后话。

南宋皇帝赵构的第二位皇后,是吴氏。在封后之前,她在宫里的地位不断攀升,已经掌管六宫,只是还缺乏皇后的名头而已。在得知皇后邢氏已经去世的第二年,即公元1143年,赵构正式册立吴氏为皇后。

吴氏是开封府人。史料记载,她的父亲吴近在她出生前,曾经梦到一个亭子。亭子上方的匾额上写有“侍康”二字,两侧长满了鲜花异草。据说这是大吉大利的征兆。十四岁那年,吴氏被康王赵构选入王府。大家都说是那个“侍康”梦应验了。

赵构即皇帝位后,金兵不断侵犯,战事频繁,赵构及朝廷无力也无心抵抗,只能东躲西藏,陆地上不能跑,干脆就上船。在这段时间里,年纪轻轻的吴氏始终伴随赵构左右,加上她能言善辩,相貌美丽,被国事扰得心烦意乱的赵构,在她那里得到不少的安慰。可以说,吴氏很得他的信任。

《宋史》有一则记载颇能说明问题。

赵构在乘船逃亡的途中,有一次,一条白鱼突然从水里跃入船中,吴氏看见后,立即向赵构祝贺。赵构不知祝贺为哪般。

吴氏巧言说道:“这是吉祥的白鱼,以前周武王伐纣时,就曾有白鱼跳入武王的船里!现在此景重现,我大宋中兴必然就从这里开始,陛下不要着急,上苍会帮助您的。”

一直为逃命哭丧着脸的赵构,听了这番话后非常高兴,把吴氏揽在了怀中,说道:“只有你能给我带来快乐呀!”

吴氏说:“我只是享陛下的福分,其实陛下才是具有大德的人。”这通甜言蜜语,把个高宗弄得神魂颠倒。下船不久,就晋封吴氏为义郡夫人,回到越州后又晋封为才人。此后,吴氏更加体贴高宗。

因为吴氏从小博览群书,所以,她能用许多历史的典故影响高宗。高宗认为,吴氏才是与他一条心、共患难的,很快就将吴氏封为贵妃。这样,吴氏在一两年内由一般的嫔妃,直窜到贵妃的地位,实际上掌管了宋朝的中宫。

一次,高宗似乎有心立吴氏为皇后,对吴氏说:“你侍奉我非常辛劳,可我现在不能给你皇后的名分,朕心里有愧于你呀。等娘娘(韦太后)回来,你应当即皇后位。”

当时,韦太后的归期还要遥遥无期,高宗对吴氏的这番话,是典型的实用主义哲学,实际上,高宗当时并不知道邢氏已去世。

吴氏是个聪明人,马上说:“大娘娘(韦氏)远在北方,臣妾不能及时问候,已经是内心不安了。每当宫中开宴,念起大娘娘和娘娘(邢氏)便要落泪。至于正位与否,臣妾做梦也不敢想。只好陛下高兴,江山不再被金兵所涂炭,我心里就会真正高兴起来。”

高宗听了这番话非常感动,更觉得吴氏淑贤。

有好事者认为,如果皇后邢氏活着与韦太后一起南归,恐怕高宗面对人老珠黄的邢氏也不可能感兴趣了,他很有可能废黜邢氏而立吴氏为皇后。我们不能假设历史,但是从这一观点中,可以看出一些高宗的内心世界。

高宗治国无能,但却非常孝顺自己的母亲。公元1142年,在花了大笔财宝将母亲韦氏和邢氏的灵柩换回后,吴氏对韦后尽讨好之能事,侍奉起居,体贴周到,所以韦后对吴氏也非常满意。在之后的立后过程中,韦氏的支持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实际上,在吴氏被立皇后问题上,大奸臣、宰相秦桧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秦桧见高宗儒弱,所以非常渴望弄权,他不但要让高宗放心自己,同时也不能让高宗身边的人对自己有意见。由于吴氏对宰相秦桧平时也是客气有加的,这才有秦桧提名吴氏当皇后,韦太后和高宗都同意的一幕。

(2)选太子不具私心

历史界之所以一致认为吴氏是贤后,主要是在高宗选立太子这一问题上,吴氏没有过多插手,并且仍然表现出谦虚谨慎的态度。

自“烛影斧声”宋太祖莫名死去,宋太宗继兄位之后,宋朝的皇帝一直是太宗一脉,高宗也是太宗一脉的后裔,可是继任高宗帝位的孝宗却是太祖一脉,这里面还是有内幕的。

原来,高宗虽然后宫嫔妃如云,但是只有潘氏所生的元懿太子一个儿子。可偏偏这个太子又短命,在苗傅、刘正彦等人逼宫令高宗禅位后,只当了二十六天皇帝,高宗复辟之后没几个月,这个太子便因病夭折了。

更让高宗悲哀的是,从此以后,他无法再有子嗣——由于南宋初年,金军一路追击高宗,高宗四处逃窜,整日提心吊胆,结果患上了不育症。后来朝廷略微稳定后,他曾广寻名医多方治疗,就是不能痊愈。

本来皇帝没有子嗣的事情在历代皇帝中也不罕见,只要在宗室中挑选即可。开始时高宗认为自己还年轻,或许还能生育。可过了好几年,后宫依然无人怀孕,他逐渐意识到,自己要绝后了。

高宗面对的局面是复杂的,因为在靖康之难中,大批太宗一脉的皇族宗亲被金兵押送北方,没有被流放的宗室很少,而且大多是太祖一脉。在封建社会,储君的废立对于朝廷来说是一件非常重大的事情,历代以来兄弟、父子相残以争夺皇位的先例不胜枚举。所以说储君是一国安定的根本,如果长期没有储君,朝野就不能安心,国家的稳定也会随之受到很大的威胁。

大臣们曾为储君之事反复劝说高宗,高宗也很着急,但不知如何下手。吴氏建议说:“太宗一脉没有可选的,不妨在太祖一脉里选嘛。以前是太祖让位给了太宗做皇帝,现在太宗一脉都被俘虏到金国去了,陛下何不仿效太祖,把皇位传给太祖的后人呢?如果这样,天下人都会称赞你大公无私、宽宏大量的。”

高宗觉得有道理,以后大臣再议论此事时,高宗说出了这个主意,大臣们都非常敬佩高宗,对高宗赞不绝口。高宗就下令在太祖的后人中“寻访宗室”。

按照辈分,这时储君应该在太祖的后裔“伯”字辈里挑选。但是,高宗不希望选择年龄太大的孩子作为储君,他的理想年龄是七岁以下,因为这样一是不会影响到他当前的执政,二是可以通过教育和影响,加深对高宗的感情。

从北宋初年到南宋初年,“伯”字辈的太祖后裔已经达到一千六百四十五人,挑选的余地很宽,但要选择储君,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经过反复遴选,最后选择出七岁以下的孩子十名;再经过大臣们的反复遴选,最后又淘汰了八名,只剩下一胖一瘦两个孩子。胖的叫赵伯玖,瘦的叫赵伯琮。由高宗对这两个孩子进行遴选。

高宗非常认真地进行了选择。他开始时,认为胖的伯玖身体强壮,有福相,理应留下做储君。于是,就让人赐给瘦的伯琮三百两白银,让送他回家。

瘦的伯琮拿着银子正要出门时,高宗又将他叫回来,让两个孩子再次叉手并立,以便他再好好看一看。

正在高宗犹豫不定时,忽然窜过一只猫,瘦的伯琮不为所动,目不斜视;可是胖的伯玖却转过身,飞起一脚向猫踢去。

高宗马上批评胖的伯玖:“如此轻狂,怎能担当社稷重任?”于是决定“留瘦去肥”。就这样,只有六岁的赵伯琮被留下,作为储君,由高宗信任的、无子的张婕妤抚养,但是,他并没有马上被立为太子,因为高宗还希望自己能够生子。本来,胖的伯玖应当被打发回家,但是吴氏提出,自己也无子,要求抚养胖的伯玖,高宗答应了她的要求。

瘦的伯琮身体比较弱,进宫抚养时已经六岁多,走路还有些摇晃。但是,这孩子博闻强记,脑子比较好使,而且在太师的教育下,能牢记国家大任,非常有雄心抱负。

胖的伯玖在吴氏的培养下也进步非常快,由于高宗喜欢吴氏,爱屋及乌,对胖的伯玖似乎更好一些。

后来,瘦的伯琮和胖的伯玖被高宗分别授予普安郡王、恩平郡王。

在正式立太子之前,高宗对瘦的伯琮和胖的伯玖还进行了最后一次重要的考验。他命人给两人各赐了十名处女。几天后,将这些宫女召回。经过御医检查,赐给瘦的伯琮的十名宫女都没有破身,而赐给胖的伯玖的宫女都已经不是姑娘了。

高宗认为,对姑娘的态度,是检验孩子品质优劣高低的重要标志。

当时,高宗在立太子之事上,也受到宰相秦桧的钳制。秦桧看到吴氏力量日益强大,所以在立储问题上开始和吴氏作对,他坚决反对立吴氏抚养的胖的伯玖,借以打击吴氏在朝廷的分量。

高宗为此向吴氏征求意见说:“不立伯玖而立伯琮,爱妻有没有意见?”

令高宗没想到的是,吴氏深明大义,她对高宗道:“立太子一定要为江山社稷考虑,立伯玖我没有意见,只要陛下高兴就行,谢谢陛下对我的信任。”高宗见吴氏如此顾及朝廷大局,立即在上朝时加以渲染。之后,由吴氏抚养的胖的伯玖为确定为皇侄,离开了皇宫,到绍兴专任恩平郡王。而普安郡王伯琮,在绍兴三十年(公元1160年),正式被立为皇太子,更名为赵玮。

(3)内禅后,吴氏二十五载照顾高宗

两年之后,即绍兴三十二年(1162),赵构正式册立伯琮为太子,改名为赵昚。已经厌倦了朝政的高宗决定禅位给赵昚,并下诏在紫宸殿举行内禅之礼。赵昚就是宋孝宗。

有关高宗禅位于赵昚的原因,史学界也是众说纷纭,但主要观点还是比较集中的。

高宗在位初期,任用奸臣秦桧为宰相,并与秦桧等投降派串通一气,屡次向金人屈膝求和,南宋军民对高宗的做法早有不满,尤其是高宗与秦桧共谋,以莫须有的罪名杀死了著名的抗金将领岳飞,更是激起了广大南宋军民的愤怒声浪。

在南宋与金订立和约后,南宋的政局趋于平稳。赵构总算是过了几年的太平日子。但是,赵构在位的三十多年里,南宋与金的关系时战时和。面对宋金对峙的危局,赵构并没有真正体会到做皇帝的快乐。在动荡的环境中,赵构无时不担心金兵会再次大举进攻大宋。

此外,到了执政后期,赵构与秦桧之间也是矛盾重重,时刻要提防秦桧篡权,君臣之间的斗争,使得赵构在皇帝的宝座上并不舒心。因此在高宗即位三十六年后,决定主动退位。当然这只是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