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历代皇后从政轶事
3176600000054

第54章 北宋孟氏两次被废、两度垂帘命途舛(3)

赵构登基两个月后,派孟氏的弟弟孟忠厚负责迎奉孟氏来应天府,员外郎杨迈负责沿途粮草、船只等事宜。同年8月2日,孟氏离开了生活五十年的汴京,前往应天府。

因为赵构拥兵八万,人们都以为他要以武力夺回宋朝政权。实际上,他并不是真正想抗金的主儿。没错,当年他是拥兵八万,但是金兵裹胁着赵佶、赵恒北去,赵构并没有主持真正意义上的抗击。或许他觉得宋朝的兵力不足以抗击金兵,或许他希望不抵抗换取金兵的休战,或许他觉得战事有危险……总之,在他登基之后,每遇到金兵来犯,他总是采取拖家带口,一路逃窜的“策略”,根本没有组织起来什么像样的抵抗。这使得宋朝的百姓饱受了战乱之苦。作为一国之君,这不仅是耻辱的,同时也是不负责任的。

看看赵构逃跑的路线,就知道这位皇帝多么不容易了。建炎元年(1227年)秋,金兵来犯,赵构从应天府跑到扬州。建炎三年(1129)二月,金兵奔袭扬州,他狼狈渡江,经镇江府到杭州。又跑到镇江,于十二月初再跑到杭州。撤了帘的孟氏也只得一路随行。

赵构的政治抱负一直摇摆不定,在任用宰相问题上也是朝定夕改,先是用张邦昌当皇帝,后用黄潜善、汪伯彦当宰相,后来又换成朱胜非。高宗甚至启用被公认为“糊涂蛋”、最平庸无能的王渊,任相当于副宰相职务的枢密院的头头。

赵构不能任用贤才,而且是非不分、赏罚不明,终于酿成了大祸,丢了皇帝位。

(4)再度垂帘被逼无奈

建炎三年(1129年)三月,军队首领苗傅、刘正彦等人,见张浚、韩世忠、刘光世等大将都领兵在外,杭州城内兵少将寡,就与将官王世修、张逵等人密谋,策动军事政变。

三月九日是神宗赵顼的忌日。苗傅等人在城北桥下设了伏兵,将糊涂蛋王渊杀死,然后率兵来到行宫门外。杭州知府立即将城门关闭,决定死守。

赵构率众官员登上城楼,他问苗傅等人为什么搞政变。

苗傅等人回答:“陛下信任无能之辈,将士有功不奖不赏,黄潜善、汪伯彦误国却不流放,我等为大宋效劳,得不到赏赐晋升不说,反倒要受迫害。今天,我们已经杀了王渊,还请陛下下令将康履斩首,不然我们不撤兵。”

赵构说:“可以,我满足你们的要求,把这些人流放到海南岛,请你们回兵营吧。”

苗傅道:“不杀康履,决不回营。”

胆小如鼠的赵构不得不将康履交出来。康履立即被苗傅等人杀死。赵构还当着兵变头目的面,提升苗傅、刘正彦等人为御营都统制。不过,这样还是满足不了他们的要求。

苗傅、刘正彦等人一看赵构软弱可欺,拿出了他们的政治要求:逼赵构禅位。这时宰相朱胜非来到城门下规劝苗傅等人。

苗傅等人托朱胜非说:“让陛下退位!一切问题都迎认而解。”

赵构说:“我可以退位,但是必须由孟太后下诏才行。”并立即派人去请孟氏前来。

实际上,这是赵构的缓兵之际,他希望用时间来消磨苗傅等人的锐气,同时盼望孟太后到来以后,能用女人的智慧规劝这些叛乱者。

苗傅、刘正彦等人见孟太后到来,立即说道:“现在朝廷不明是非,希望太后做主。”

孟太后说:“前朝的变法引来国力衰退,这不是当今陛下的责任。当朝皇帝圣明,虽然曾被一些奸臣蒙蔽,但现在黄潜善、汪伯彦已经正法,难道你们不知道吗?”

苗傅、刘正彦等人说:“我们已经决议请您来主持垂帘朝政,奉皇子当朝。”

孟太后非常生气地说:“你们这是不顾大局,现在外敌进犯,我不过是一个妇道人家,皇子不过是个三岁的孩子,怎么能够统治天下呢?如果金人知道宋朝如此,他们更会欺负我们的。”

实际上,苗傅、刘正彦等人已经铁了心肠要逼宫。他们坚持由太后垂帘听政,并且威胁说,如果不答应他们将自杀,同时表示,将士们看到他们自杀,一定认为是朝廷逼迫,兵变将不可避免。

孟太后没有见过这样的场面,也不知道怎么办好了。她知道赵构心情沉痛,便对朱胜非说:“宰相有什么主意?为何一言不发?”

这时,赵构的随从告诉孟太后,赵构已经决议禅位。他们向叛军提出“禅位四条件”:

第一,尊敬皇帝,应像钦宗对道君皇帝一样;

第二,禅位之后,朝廷一切大事由孟太后及嗣皇安排;

第三,答应禅位条件后,将士应当立即返回军营,不得干扰城垣,应守信用;

第四,严禁将士抢劫、杀人、放火。

苗傅、刘正彦等人见目的达到,便同意了“禅位四条件”。于是,赵构下禅位诏书,宣布完毕,这位无能的皇帝没有反思自己执政时的功过,反倒说了一句“天下太平了”的感慨。应当说,被逼禅位的赵构,被史学家称为典型的无能皇帝,他不思进取,无法控制朝廷,最后落得个咎由自取的下场。

当天晚上,赵构迁居显忠寺。

公元1129年3月5日,也就是兵变的第二天,已经年届五十二岁的孟氏,与赵构年仅三岁的儿子赵旉同时升堂,再度垂帘听政。朝廷首先颁布了大赦令,使苗傅、刘正彦等人安稳下来。之后,下诏称太上皇赵构为“睿圣仁孝”皇帝,改显忠寺为“睿圣宫”。

实际上,镇守在外的大将军张浚、韩世忠、吕颐浩等人接到赦诏,已经开始怀疑朝廷有变,他们几位合计着是否要起兵勤王。孟氏和宰相朱胜非商量,觉得首先应当不再引起内乱,于是派人前去安抚。

苗傅等人成功地逼退赵构禅位后,又进一步想影响朝廷。苗傅提出要改变年号,而刘正彦则希望迁都建康(今江苏南京市),实际上乱党内部开始发生矛盾。

孟氏和朱胜非商量,觉得这两件事情都不答应,可能会进一步引起乱党的火气,于是商议先改年号,而迁都则不考虑,理由可以用朝廷国库空虚无法实现来搪塞。他们又派人告诉赵构,赵构哪里还管这些,一脸的“爱怎么样就怎么样”的表情,于是孟氏下诏,改元“明受”。

苗傅等人也不是聋子、瞎子,他们一直观察着诸侯和军队首领的反映。听说韩世忠等人要在秀州准备起兵勤王,立刻慌了手脚,马上把韩世忠居住在杭州的妻儿抓起来当人质。战事一触即发。

孟氏立即让朱胜非出面找苗傅谈话。朱胜非对苗傅说:“太后觉得,你把韩世忠的家眷当人质,只会激怒韩世忠等大将,对谁都没有好处。你们应当放他们回家,用实际行动安抚在外的军队将军们,这样国家才能安定。”

苗傅一时没有了主意,只能表示同意。因为他自己也知道,一旦在外的将军们率兵勤王,自己和刘正彦的军队未必能够抵挡得住,所以他才同电了。实际上,孟氏和朱胜非已经商量好了计谋。苗傅把韩世忠的妻子梁红玉放出来后。孟氏和朱胜非立即把梁红玉找来,秘密晋封其为安国夫人,给了很多赏赐。

孟氏对梁红玉说道:“现在国家有难,你也知道、体验到了。朝廷需要韩世忠等在外的将军救驾,请你去找韩世忠,把情况告诉他,请他们快些回朝。”

这就是孟氏和宰相朱胜非的计谋,实际上是一步险棋。一旦苗傅、刘正彦等人狗急了跳墙,朝廷将遭到血洗屠杀。

天遂人愿!梁红玉坐着朝廷派出的马车,以探营为名一路狂奔,一天一夜便赶到韩世忠的驻地秀州。韩世忠等人弄清情况后,和诸位将军进行了周密的布置,于是汇聚了几路兵马,采取突然袭击的方式,向杭州奔来。

苗傅、刘正彦等人已经在朝廷的安抚下放松了警惕。没想到这个韩世忠能率人突然勤王,完全慌了手脚。

这时,宰相吕颐浩把苗傅、刘正彦等人请到都堂商议对策,希望他们放弃自己的主张,上疏请赵构回朝执政,这样不但可以保全性命,同时也让韩世忠等大将失去进攻的理由。

苗傅、刘正彦等人见自己的士兵都不愿意再打仗了,于是被迫同意了吕颐浩代表孟氏和朱胜非提出的条件。

孟氏知道消息后,如释重负,感慨道:“哀家的心愿实现了!我上对得起列祖列宗,下对得起赵构和群臣,徽宗、钦宗(已经被金兵掠走)也会高兴的。”

公元1129年4月20日,就是苗傅、刘正彦等人发动的宫廷政变第二十六天的时候,孟氏宣布撤帘,还政于高宗赵构。赵构觉得自己无功受禄,谦让了好几次,在孟氏的坚持下,他才继续做皇帝。

此前,韩世忠等人的部队已经进入城区,孤立无援的苗傅、刘正彦等人仓皇出逃。

实事求是地说,孟氏在苗傅、刘正彦等人发起的这次军事政变中,的确有勇有谋。虽然惊心动魄,但在她的周密部署下,圆满地完成了历史赋予她的使命。就这一点,宋朝也不应该忘记这位皇太后。

而从历史的视角看,作为一位经历坎坷的女性,虽然不断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但是孟氏以博大的胸怀,很好地处理了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的关系,从而使不断受到金兵进犯,甚至可以用苟延残喘来形容的宋朝,在皇权方面保住了命脉,得到延续。同时,她在维护南宋朝廷的法理、秩序等方面,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从公元1129年到公元1131年,孟氏去世前的这段时间,命运坎坷的孟氏又经历了颠沛流离的生活。因为在南宋时期,金兵每年秋天都要进攻南宋,逼迫南宋朝廷每年都要逃亡,然后议和,进献大批财宝才算了事。

孟氏自己非常节俭,她对于吃穿从不讲究,只是同年轻的时候一样,喜欢每天喝一点儿酒。在礼节方面,孟氏也不过多地讲究。高宗赵构有事找她,她总是尽自己的所能为其出主意。

经历了多灾多难的生活后,赵构非常孝顺孟氏,赵构还非常关心孟氏的生活,在逃亡途中经常给孟氏买些滋补品,但孟氏总是舍不得吃。

绍兴元年(1131)春天,孟氏患上风疹,赵构从早到晚不离左右,并且多方寻医,但孟氏最终仍是撒手人寰。

孟氏就这样离开了人间,她一生的苦难让人难以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