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历代皇后从政轶事
3176600000044

第44章 北宋仁宗皇后曹氏垂帘一年身处漩涡(1)

仁宗皇后曹氏是大家闺秀,美丽聪颖,恪守妇道。及至她作为皇太后垂帘听政,虽然时间只有一年,却始终处于人事怪圈之中。她操守妇道,为仁宗保持政策的连续性,没想到却成了墨守陈规的典型,遭到了几方面的挤压,最后险些丢了性命,撤帘后还不得安生。好在,及至晚年,她享了清福,也算是有福分了。

(1)在皇帝的踌躇之中登上皇后位

曹氏是北宋仁宗赵祯的第二位皇后。在赵祯废黜了第一位皇后郭氏,欲立陈氏却立不成的情况下,曹氏才被选择为皇后并正式被册封。所以我们有必要说一说郭氏和陈氏。

赵祯的第一位皇后郭氏,是在皇太后刘娥的主持下册立的。当时,郭氏只有十四岁。刚刚即位两年的赵祯也是个少年,对爱情知之甚少。懵懂中,他只知道他并不喜欢郭氏,因为郭氏没有骁骑卫上将军张美的孙女和四川富豪王蒙正的女儿漂亮。不过,小皇帝的婚姻大事自己做不得主。

当时,皇太后刘娥还在垂帘听政,她可与赵祯想的完全不同,她不希望让一位美丽妖娆的皇后影响了赵祯学习统治术。她首先要为国家社稷考虑。刘太后觉得,皇后应当具有母仪天下的风范,选择的标准自然是出身官宦之门,贤淑平和。

郭氏的祖父是平卢军节度使郭崇。当年,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非常信任郭崇,曾让他把守河北重镇,就是看中他是个忠臣良将。把这样一个有背景的女子放在身边当妃子,赵祯是没有意见的,因为娶了忠臣良将之后,也算是对有功之人的褒奖。但是,作为皇后把郭氏放在自己身边,赵祯就非常不喜欢了。

史书记载,赵祯的活动能力是很大的。别看他只有十几岁,对女子却有自己的标准。据说,他喜欢一位王氏。可是,皇太后却把那位王氏嫁给了自己前夫龚美的儿子刘从德。赵祯知道后很生气,他说,“你怕王氏美丽妖娆对我不利,可为什么不怕对刘从德不利?这是夺人所爱!”

赵祯的婚姻生活一开始就在不幸中展开了。刘娥皇太后的高压政策,让赵祯对皇后郭氏不满起来。他同许多皇帝一样,对不喜欢的皇后采取搁置一边、不理不睬,也不临幸的做法。最后的结果是,在长达九年的时间里,郭氏都没有怀孕。

小皇帝逐渐把感情转移到其他女子身上。但是,却又遭到了皇太后的束缚。刘太后教育小皇帝很严,娶了皇后郭氏之后,甚至严禁皇帝随意接近其他女子,这使赵祯非常苦恼。不是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嘛,怎么连喜欢个女子也不行?

问题的症结还在于,郭氏非常听从刘太后的教诲,时时盯着夫君,不让他接近女性,经常到皇太后那里打小报告。这更引起赵祯的反感。

这些至少说明,作为一个十几岁的女孩子,郭氏既不会取悦于夫君,也不知道皇帝的感受,更不知道男人想什么、喜欢什么。她只知道,是皇太后成就了她的皇后位置,所以她只听命于皇太后的吩咐。因此,当时有人将小皇后称为“把门锁户的小母虎”,也就不奇怪了。

随着年龄的增大,刘太后对赵祯的约束力也在下降。慢慢地,太后虽然还仍然紧紧地抓住垂帘听政的权力不放,但是对皇帝的性生活采取了不过问的态度。这样,张家姑娘出现了,尚美人、杨美人出现了。待到刘娥皇太后病故,赵祯的后宫生活开始放荡起来。

郭氏眼看着自己的靠山失去了,皇帝对她更加冷落,心里的滋味可想而知,淤积在心里的怨气也越来越多。

有一天,赵祯退朝后回宫,与郭氏、尚氏和杨氏围着火炉取暖。尚氏、杨氏与赵祯撒娇,打情骂俏,郭皇后非常反感,认为这是向自己示威,严厉地批评了尚氏、杨氏。

谁想到,尚氏和杨氏倚仗赵祯的宠爱,在其默许的情况下,对郭皇后的教诲反唇相讥。郭皇后淤积在心中多年的怨气再也无法控制了,她上前连抽尚氏两记耳光,又伸出手抓挠,没有想到,尚氏却躲避开了,她正抓在皇帝赵祯的脖子上!几个女人都呆若木鸡,大气不敢出了,因为触打皇帝是犯上之罪!

赵祯把三个女人赶走了,怒气冲冲地寻找处置的办法,这时亲信宦官阎文应来火上浇油了:“普通人家的妻子也不能随便欺负丈夫呀,何况天子被打,奇耻大辱,必须严厉处罚。”

赵祯此时已经决定废黜皇后了,他对左右道:“召吕宰相晋见!”待吕夷简进来,赵祯将情况道出,吕宰相对郭皇后也没有什么好印象,于是废皇后的事情大体有了眉目。上朝时,虽然有大臣替郭皇后说话,但是赵祯脖子上的两道重重的抓痕让很多人无话可说。事情就顺利通过了。

关于郭氏被废这件事,史家说法不一。有人认为,这是赵祯报复刘太后的心理表现;有人认为,赵祯本身就不喜欢这位女子;还有人认为,郭氏是因不会讨好赵祯而被废黜。但不管怎么说,赵祯对郭氏还是留有余地的。他并没有像历史上许多皇帝废黜皇后时所做的那样,把前皇后打入冷宫甚至赐死。因为宋朝统治阶层相信道教者颇众,于是赵祯让她去道观修行,算是“自由人”。

在颁布的诏书中,赵祯也算给郭氏留了面子。诏书中大体是这样说的:郭氏与皇上生活了九年没有生子,“无后为大”,愿意静心修道,特封净妃、玉宗冲妙仙师,赐名“清悟”,迁居长宁宫。

此后,郭皇后被废黜一事,在朝廷引起轩然大波,甚至可以说是论战,几乎所有的大臣都分成两派参与了论战。一时间,大宋朝廷为了皇后的事情展开了无休止的争论,最后,还是由赵祯出面平息了这场论战。

皇后被废,尚氏、杨氏和赵祯自然更加荒诞,三人经常同住一处,两个妃子争风吃醋,越来越过分,不久双双被赶走。后来,多愁善感的赵祯对废后一事感到愧疚,时常想念郭氏,不断派人慰问她,后来又赐号曰“金庭教主冲净元师”,两人还有对诗往来。

待赵祯立了第二任皇后曹氏后,曾一度想再将郭氏迎回,搞双皇后制。可是郭氏提出的价码不低,“必须百官立班受册”。这令赵祯有些为难,加上吕夷简等宰相、大臣的劝阻,郭氏最终没有能够返回皇后的宝座。

只是赵祯又将郭氏的居所迁到条件更好的嘉庆院,郭氏有病后,他派自己的太医前往诊治。没想到的是,宦官阎文应贿赂太医,故意下错药,指使郭氏的病情加重,几天后病逝。

赵祯听说郭氏去世,非常悲哀,对她进行了厚葬,也算是求得了心里的安宁。两年后的正月,再发慈悲的赵祯追册郭氏为皇后,葬于奉先洪福院之侧。

史料记载,郭氏被废黜之后,曹氏的册立是经过一番曲折的,因为赵祯并没有选择曹氏,而是率先提出了陈氏这个人选。

赵祯对他的大臣、参知政事宋绶说:“再选皇后,一定要把德行放在首位,这样可以以正内治。”但是,赵祯是一位“说归说、做归做”的典型。他嘴上说要注重德行,可生活里却只注意女人的容貌,最受他青睐的便是寿州茶商陈子城的女儿陈氏。

在中国封建社会,尽管出现过很多巨贾商人,但是他们的社会地位并不高,甚至他们希望用钱来买官,都不像那些小官吏那样容易。现在,赵祯居然要立一个商人的女儿来当大宋的皇后,这是无论如何不行的。

于是,大宋朝廷继郭皇后废黜之后,又一次为了一个女人进行了大规模、长时间的争论。赵祯心仪陈氏,所以在闲暇时翻阅《百叶图》,看看册立皇后的吉日是哪些天。这时,阎士良正好进来。赵祯得意地问他,“你怎么不祝贺我呀?”

阎士良反问,“为什么事情祝贺您呢?不知道皇上有何大喜。”

赵祯说:“我选定了皇后了,这事情还小吗?”

阎士良说:“选择皇后,这是天下大事,当然要祝贺您了,不知道是谁家的女子如此幸运?”

赵祯说:“是陈子城之女陈氏呀!”

不知道是阎士良已知晓了朝臣的反对,还是自己也有观点,他反问赵祯道:“陛下可知道子城使是个什么官吗?”

赵祯反问道:“子城使是什么官?你说说。”

阎士良面色诚恳而又不无蔑视地说:“子城使是大臣家奴仆的一个叫法,普通富民家里用钱买来的奴隶也叫子城使。如果陛下要娶一个奴仆的女儿来当皇后,岂不让公卿大臣耻笑吗?臣不敢欺骗陛下,希望陛下三思而行才是呀。”

赵祯听罢此言,心里凉了半截。又是难办的事情,连宫里的小官吏都反对,何况大臣呢?他知道,朝廷又要争吵了。

第二天上朝,赵祯主动挑起了续后的话题,并说陈子城的女儿不错。

宰相吕夷简竟然急得不知如何劝皇上了,只是跪伏地上,不停地说:“陛下圣明!陛下圣明!”

很多大臣都放弃了过去不断劝谏的做法,而是采取了默不做声来抗议,希望用沉默来告诉赵祯这件事情行不通。

赵祯看看这班大臣,心里已经完全明白了他们的所思所想,他心里一阵酸楚,甚至觉得这些大臣是有意和自己过不去,但是他知道,大臣们都是想找一个能母仪天下的好皇后啊。他们选择沉默,实际上就是怕因为此事得罪了皇上。

赵祯无可奈何,过了几日,派人将陈氏送出宫去。

皇后的遴选搞得非常复杂,为此专门成立了一个班子,从名门望族、大户人家中仔细挑选,最后确定了曹氏。

从常规的意义上说,曹家的确是可圈可点的。在当时宋朝文臣武将中,能够保持几代荣耀、长盛不衰的,似乎只有曹氏一族了。

曹氏祖籍河北真定(今河北正定),是枢密使周武惠王曹彬的孙女。当年,曹彬曾率军西征后蜀,南灭南唐,北平北汉,攻伐契丹,为宋朝立下过汗马功劳。后来论功行赏,官至检校太师,同平章事,枢密使等职务,受到太祖、太宗、真宗的尊敬和信赖。而且此人谦虚谨慎,从不居功自傲,对同级的大臣谦让有加。他的儿子们也都成为镇守四方的大将或者朝廷大臣。曹氏的父亲曹阁就官任尚书虞部员外郎。曹彬对家属严格约束,形成了曹家一门知书达礼的禀性。

选择了曹氏,大臣们一致拥护。赵祯贪色,立即派人看望曹家女。回报说曹氏聪明漂亮,且有母仪风范。赵祯这才勉强答应。他知道,立后的事情到了现在,也只有如此了。日后如果不喜欢曹氏,或废黜,或打入冷宫,自己还是有办法的。

于是,赵祯下诏,命宰相李迪为册礼使,参知政事王随为副使,宋绶撰写册文并书册宝。赵祯迎娶了曹氏,公元1034年,赵祯册立曹氏为皇后,曹氏从此登上了大宋的政治舞台。

(2)在皇帝的怀疑之中母仪天下

曹氏被册立为皇后之后,并没有真正得到赵祯的信任。但是,美丽而又出身官宦人家的曹氏,没有把这些当回事儿。因为皇上嫔妃众多,皇后往往也不能得到皇帝的专宠。只要这些女子心态平和,还是能够相处平安的。

执掌后宫的曹氏,虽然入宫时间晚,但是地位高,她不拿皇后的架子,嫔妃们自然也和她亲近。赵祯一向就喜欢美丽动人又妖娆的女子,因此,他宠幸曹氏的次数并不多。

庆历八年(1048)正月八月十八,皇上赵祯留宿于曹氏的寝宫。半夜时分,一阵惊恐的呼喊声打破了宫中的宁静。赵祯和曹氏都被声音吵醒,他们不明白发生了什么事情,赶忙穿上衣服。

这时,声音越来越凄惨,搏斗声越来越近、越来越大。曹氏对赵祯说:“陛下先不要动,我去看个究竟。很可能是有人作乱,您千万要注意安全。”说罢出了房门。

曹氏出殿门,立即有值班的宫女和太监慌乱着迎上前来。曹氏马上命令宦官关好宫门,守在门口,还派人召都知王守忠引兵前来救驾。

有一个宦官猜测着说:“或许是哪位夫人殴打宫女吧?”

曹氏立即给否定了:“不许胡说,这是有人作乱。陛下正在宫里,你们在卫队来之前一定要守住宫门,保证安全。”

曹氏临危不惧,镇定自若,她想:如果乱贼进攻宫殿,很可能用火来攻,于是指挥宦官宫女立即从宫里水井中取水,并剪下自己的头发,分发给宦官宫女,鼓励说:“大家好好干,平定之后,你们持我的头发来领赏。”

曹氏跑回屋,立即关严房门,表情凝重地对赵祯说:“现在有人作乱,情况不明,我已经派人去召王守忠进殿救驾。陛下不要轻易走动,注意安全。我到宫门口去指挥平叛。”

此时,呼喊声和喊杀声渐渐小了一些。赵祯不断地向宫门口方向张望,他用疑惑的眼神扫了一眼曹氏,见后者镇定自若,便说:“你预感到他们要放火?”

曹氏没有顾得多想,回答道:“我已经派人取水了……”

“我看到了。”赵祯显得很不耐烦,面无表情地打断了曹氏的话。此时,住在后宫的很多嫔妃都出来了,她们有的惊慌、有的镇静、有的不知所云。

曹氏再次出门,赶到宫门口。只见宫外乱贼举着火炬,用身体或简单的工具撞击宫门。见厚重的宫门无法打开,便投掷火炬,试图烧毁宫殿。火炬引得部分树木燃烧,宦官和宫女就用水扑灭。正在此时,王守忠率兵赶到了宫门前,乱贼四处逃散了。

曹氏命人开门后,立即指挥王守忠兵分两路,一路追捕乱贼,一路守住宫门。

平叛很快结束,原委也很快明晰。

原来,是崇政殿的亲从官颜秀、郭逵、王胜、孙利等人谋反。他们杀死了军校,抢夺了武器,并且攀过延和殿屋顶进入内宫,试图掠走或杀害皇上。

很多宦官和宫女对曹氏在平叛中表现的临危不惧印象深刻,非常佩服。但赵祯有自己的想法,他心里的疑虑长时间不能消除:为什么从不在宫里住,而只住一次就出事儿?为什么平时睡觉很死,而这次却有动静就醒?为什么曹氏准备灭火,难道她知道叛贼要放火?为什么她没有母仪风范,别人赞扬她她从不谦虚?为什么平时看似阴柔,而此次却坚定果敢?赵祯平素对曹氏就不信任,现在又产生这么多的疑问,他仿佛掉进了陷阱,如论如何自己出不来了。

几天后,赵祯在上朝时介绍了这次历险,由于内心反感曹氏,所以在介绍情况时,只字不提曹氏的表现,而是把保驾有功的事情全加在了他宠爱的张美人身上了。很多大臣对张美人肃然起敬,马屁精枢密使夏竦立刻抓住机会顺竿爬,倡议隆重表彰张美人,赵祯喜笑颜开。

见此情景,起居舍人王贽也不甘落后,他已经从赵祯的叙述中,感觉到皇上对皇后的不满,于是说:“那些叛贼为何敢在皇后的宫殿外作乱?必须严厉查处,看看是否有内应。”这就是已经将矛头直指皇后曹氏。

大臣们都明白了什么,再也没有人敢说什么。大家都看赵祯如何处理这件事情。赵祯似乎心烦意乱,他已经忘了自己的“换头术”把戏,仿佛事情的真相就是这样一般。他只是狠狠地说出了一个字,“换!”

没有人接皇帝的话,因为赵祯已经废黜过一个皇后了,而且还表现出后悔,为什么现在又要提出这样的问题?换一个角度说,即便是张美人保驾有功,曹氏也没有过嘛。看来事情很复杂。赵祯见大臣们没有响应,宣布退朝。

实话说,赵祯还真想换皇后。他向御史何郯等人议论了这件事。

何郯是一位正直的大臣,能够以公心处理事情,他认为,这件事情和皇后没有关系,而且皇后的表现是有目共睹的,可能是奸人的阴谋,应当调查清楚。

另一位近臣梁适也说:“即使是平常百姓人家,也不会轻易地休妻,何况陛下乃一国之尊。现在最要紧的不是换皇后,而是应当调查清楚叛乱真相,等结果出来以后再做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