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逆袭心理学
3175400000009

第9章 面对家人更要懂点心理学(1)

(第一节)前世的小冤家

我的“小冤家”哦

我们通常用“冤家”来形容恋爱中的伴侣,一个人为另一个人百般忍让,却因为爱不得不继续付出,急起来,便会说:“哎呀,我的冤家!上辈子我一定是欠了你的,这辈子你讨债来了。”如果在“冤家”前面加个“小”字,便顿然生出了几许疼爱的味道,使这个“冤家”不是指伴侣而是指孩子。

朋友的孩子持续了将近一周的高烧,烧在儿的身,疼在娘的心,朋友每晚都不能安睡,要时刻关注孩子的咳嗽和高烧,不时喂水把尿。终于连续一个星期尝试了各种坐、卧、抱、躺的吊水姿势,又经过一个多星期的药物治疗,半个月后肺炎终于走了。

朋友心里叹着:哎呀,我的小冤家,我是上辈子欠了你的呀!

“小冤家”的高烧,烧掉了淑女闺蜜自然疗法的信心,烧掉了公司中高层几次重要的会议,烧掉了与朋友聚会的机会,也烧掉了一贯以来的好脾气。晚上她和爱人谈及此事,平时多么善解人意、通情达理的姑娘,竟也像祥林嫂一样唠叨了起来:“唉,如果我妈能来就好了,怎么就是请不动呢!你说,让老干部看个孩子怎么就那么难呢?怎么就那么固执,像个老小孩儿一样,人家三代同堂本该共享天伦的,看我们家这个累哦!我最近累得都快崩溃了,你说我爸妈怎么就不能来帮帮忙呢……”话还没说完,眼泪珠子就哗啦啦往下落!

朋友的爱人也是个好脾气,只好安慰她说:“算了算了,就当老人都是‘老来小’吧!”

“什么啊,我小的时候他们管着我,不许出去玩,不许交朋友,不许这个,不许那个,现在我按照他们的要求长大了,他们怎么这么狠心呢?连一个小忙都不愿意帮!你知道我为什么离开家大老远跑这儿工作?为什么你当初没房没车没户口,我却还和你结婚?离家是因为实在受不了他们的管束,和你在一起是以为你和我爸简直就是两个世界的人!这辈子我受够他们这样的了!”

本来我是要大打同情牌的,但我顿了一分钟,心想:其实那父母大概也有自己的苦衷吧。他们也许认为孩子已经大了,父母也该有自己的自由了,心中何尝不感叹—我的小冤家哦!

这不过是一个普通家庭之间关于爱与怨的故事。这故事里有我们对孩子的爱,以及父母对我们的爱。看看豆瓣网站上“父母皆祸害小组”的讨论,矛盾比比皆是,多少孩子都在为无法选择父母爱的方式而苦恼。很多人对自己的孩子无怨无悔,对父母却充满抱怨。很多父母无奈,自己的孩子就像是个讨债鬼,你对他千般好,他还是对你又怨又恨。这一切根源在哪里?

对父母“怨”的源头

郎国任是郎朗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人物,作为父亲他牺牲了工作,也牺牲了孩子本该玩乐的童年。一次,郎朗为配合学校合唱,被老师要求延长时间,回家晚了。恰巧前一天郎朗拜访一位教授,被教授请退。看到晚归的郎朗,郎国任克制不住自己的愤怒,“老师不要你了,你还不练琴,你还不照我说的去做。你真是没理由再活下去了。只有死才能解决问题。即便现在就死,也不要生活在羞辱之中!这样对我们俩都好。首先你死,然后我死。”父亲边说,边递给郎朗一个药瓶(后来知道瓶里装着药性很强的抗生素)。“现在就把里面三十片药片全都吞下。吞下去,你就会死,一切都会结束。”郎朗跑到阳台上,想要躲开他。他尖叫道—“如果你不吞药片,那就跳楼!现在就跳下去!跳下去死!”这是在郎朗生命中头一次感到了对父亲的深深仇恨。

郎朗当然不想死,为了制止父亲,郎朗开始用拳头砸墙壁,他想要把双手砸成肉泥,把每根骨头都砸断。

父亲叫道—“停下来!”

郎朗也大声叫道—“就不!”

“你会毁了你的手!”

“我恨我的手!我恨你!我恨钢琴!如果不是钢琴,这些事都不会发生!钢琴让你发疯,钢琴让你想要杀死我!我恨这一切!”

这个例子也许有点极端,但极端正好可以作为参照,让你看到事实逼迫的真相。

曾经年轻的父母们,都认为孩子就应该遵守自己的意志和命令,于是从小到大我们认为“替孩子做决定”是天经地义的,我是他的法定监护人啊,我不管谁来管?

结果呢,今天你可能看到的是一个成功的郎朗,但郎朗的背后也许还有千百万个被钢琴和父亲逼疯的少年!

这个极端的例子给我们一个警醒:对孩子独立意志的压制,会让孩子产生挫败感。有压制就有反抗,不管是外显的还是内隐的,这种互相矛盾的力量正是家庭和亲子关系出现问题的一大根源。

做父母的也许会辩解:我那是为了他好啊!

总不能明明看着他做错事情,不批评,不表明立场,不加阻拦吧!

问题不是出在批评和表明立场上,而是在代替孩子做决定以及阻拦的行为上!

每一个坏蛋心里,都住着一个受伤的心!每一个攻击背后,都是一个受挫的灵魂!

面对父亲的逼迫,郎朗的选择是想毁掉双手,自残!自残,是最极端的一种自我攻击和毁灭!

心理学观点认为:“挫折总会导致某种形式的攻击行为。”这种攻击包括了言语和行为的反对,甚至肢体的冲突。无论是哪种不和睦,矛盾的根源皆在于“挫折”!

心理tips:挫折—攻击理论

攻击的概念最先是由弗洛伊德提出的。他认为,这是人的一种本能。攻击行为的发生必“先有挫折”。“挫折”是根据某种愿望进行有目的的行为时,由于内部或外部障碍,使欲求的满足受到阻碍,这种状态就是挫折。

在养育过程中,如果孩子没有按照他的意愿发展,或者受到了过分严厉的批评,他的小愿望没有得到满足,于是就会产生挫折感,从这时起,孩子们会对父母产生抱怨甚至恼怒的情绪。对父母而言,尽管有时候是出于保护孩子的目的进行教育和批评,但因为方式不当,这种“保护”一秒钟就会变成“伤害”。

人有保护自己的本能,孩子也一样,无论是为了保护自己还是为了申明立场,都会导致他与你保持距离,甚至最后演变为“怨恨”!

父亲:“你对爸爸的怨气是从何时开始的?”

儿子:“从第一次你拿我撒气,打我开始!”

画外音—疼在身上,记在心里。

母亲:“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恨妈妈的?”

女儿:“从你当着我初恋男友的面批评我不好,不让我们交往开始!”

画外音—恨的是话语,伤的是自尊。

促使这种怨念升级的,不只是教养方式,还有源于本性的驱使。

(第二节)坏爸爸,好妈妈

你再伤害妈妈,我杀了你!

某日,香港摇滚乐队Beyond成员黄贯中,突然发布了一篇长微博,透露自己的父亲在家中对妈妈家暴,甚至对老婆朱茵(多少人的梦中情人啊)动用暴力。忍无可忍的黄贯中言辞激烈地称体内一半继承了父亲的“垃圾基因”,并表示如果父亲再家暴,自己将变成自己的“杀父仇人”。他还称:“要是你敢再令我家人难受的话,我会手刃你,我体内有一半是你的基因,我叫它们为垃圾基因。”

以前如果谁公然敢说“我有个坏爸爸”,七大姑八大姨以及各路媒体一大票人马会跑过来对他口诛笔伐甚至拳打脚踢:“啊!你怎么能这么说呢,你爸爸养育了你,你还说自己爸爸的坏话,你这个不孝子啊……”

但弗洛伊德会告诉你,对于男人而言,爸爸并不是一个简单慈爱的角色,瞧我们平时是怎么说爸妈的—“严”父“慈”母!

俄狄浦斯,杀父娶母的故事

对男孩儿而言,爸爸一开始就是“坏”的,弗洛伊德告诉我们,父亲与儿子的关系,在本质上除了学习和模仿,接下来就是竞争!

心理tips:恋母情结

恋母情结,又称为“俄狄浦斯情结”,指儿子亲母反父的复合情结。

在精神分析中指以“本能冲动”为核心的一种欲望。通俗点讲,男人无论到什么年纪,总是倾向于服从和依恋母亲。这一名称来自希腊神话王子俄狄浦斯杀父娶母的故事。

传说底比斯国王拉伊俄斯受到神谕警告:如果他让新生儿长大,他的王位与生命就会发生危险,于是他让猎人把儿子带走并杀死。但猎人动了恻隐之心,只将婴儿丢弃。

被丢弃的婴儿被一个农民发现并送给其主人养大。多年后,拉伊俄斯国王去朝圣,路遇一青年并发生争执,他被青年杀死,这位青年就是被他丢弃的儿子俄狄浦斯。

后来俄狄浦斯破解了斯芬克斯之谜,被底比斯人民推举为王,娶了老国王的王后伊俄卡斯特。底比斯发生瘟疫和饥荒,人们请教了神谕,才知道俄狄浦斯杀父娶母的事情。俄狄浦斯也被震惊了,他挖了双眼,离开底比斯,四处漂泊。

爸爸一开始就是“坏的”,这个结论,现在看来还令人感到意外吗?

在现实中,他们把其弱化一点来理解“虽然每个爸爸都爱孩子,可对于男孩儿,还是爱妈妈多一些……”

例外,只是隐藏起来的真相

这不是绝对的,我们家儿子可不这样!

如果孩子从小被施加严格的道德观念,他一有这个思想苗头就被父母遏制,那么这种童言童语很快会隐藏起来,但不代表他从来不,或者以后不这么想。

在女孩儿的心目中,大多数爸爸“并不是坏,而是令人畏惧或者有距离感”。父爱,影响着女人一生的安全感,也影响着她一生的婚姻幸福。简单说,一个人家庭、事业成功幸福的指标,至少有父母一半的影响在里面,这些影响包括好的,也包括不好的!

这个世界上也不乏关系很好的父子,但就算很好的父子,父子之间的情愫还是坚硬的多,温柔的少。谈起母亲来,那可就不一般了。

妈妈,我要和你结婚!

母亲,男孩儿的第一个情人

她穿着一件改良的黑色旗袍

领子以下是黑色镂空花

大波浪的头发映着画了一点淡妆的脸

架了一副大墨镜,挎着一个小包

手上持着一柄小折扇

轻轻摆动着

活脱脱就是一个阮玲玉站在那里

这不是情诗,是戴军眼中的妈妈。

无论你是否为人父母,你一定听说过小男孩儿的调皮话吧—“妈妈,长大了我要和你结婚!”

尽管他还不明白结婚的真正含义,但至少他表达了要和妈妈更紧密关系的想法,而且这个行为似乎是把爸爸踢出局!俄狄浦斯的故事不只发生在神话中,也发生在每一个男孩儿的潜意识里,童言童语充满童真,却道出了孩子的真情。

一个小男孩儿想要出去玩,跟妈妈说:“妈妈,我们不带爸爸出去吧,就我们两个,好不好?”

问他为什么,他会脱口而出:“爸爸是坏蛋!”

虽然对于男孩儿而言,一开始爸爸是坏爸爸,但不会只停留在此处。

男孩儿与父亲:师生、敌人、兄弟

男孩儿与父亲相同性别,这便会引起认同,使男孩儿以父亲为榜样,向父亲学习,模仿父亲,把父亲的心理特点和品质吸纳进来,成为自己心理特征的一部分。所以,父亲与男孩儿的关系首先是师生,男孩儿最初也是从父亲这个榜样身上效仿,学习如何成为一个男人!

父亲与男孩儿的关系会短暂地成为“亲密的敌人”,但这种关系是可以随着年龄增长被超越的,这个变化来源于男孩儿长大,发现父亲和母亲的爱是无可取代的,那么他会把这种爱转移到其他异性身上。如果一直无法转移,那就会发展成为过度依赖,以至病态。

最后男人与父亲应该是兄弟:彼此平等,互相尊重,而不是一味用父亲的权威压制孩子的想法,用孝顺压制独立思想与主张,脱离了“约束”的平等关系才是健康的父子关系。

男孩儿与母亲:爱的港湾

有句话是这么说的:“妈妈在哪儿,家就在哪儿。”

大部分母亲,都是孩子心灵栖息的港湾,而孩子未来要建立的爱,也源于此。

男孩儿与母亲不同性别,两性可以互补,取长补短,相依为命,这正是最初恋爱的原型。

现实中,这样的故事也比比皆是。你会发现同样是在单亲家庭长大的人,儿子会对母亲有更多依恋、心疼、关怀,而女儿与母亲之间的关系就复杂多了。

男孩儿与自己的父母形成了最基本的人际关系,这种人际关系可以用“恋母仿父”来概括。恋母和仿父常常相互促进。父亲爱母亲,而男孩儿模仿父亲,他就会越来越爱母亲;母亲爱父亲,男孩儿为了获得母亲的欢心,就必须让自己越来越像父亲。

不存在的恋母情结?

许多男人否认恋母情结的存在,因为他们没发现自己明显的恋母倾向。

弗洛伊德说,这是“压抑”的结果!没发现不能作为不存在的依据。

尤其在中国文化尊卑有序的儒家思想体系中,你若胆敢说母亲是自己的情人,那这种爱几乎就是有违纲常的!

婆婆与媳妇,翻版的对头!

每个男孩儿最初的梦中情人是妈妈,长大了后的男孩儿娶的妻子身上多多少少都有妈妈的影子。仔细观察会发现—很多媳妇与婆婆之间有相似的性格,相似的习惯,甚至有时候是针尖对麦芒。母亲和妻子,简直就是翻版的对头!

有多少关于婆婆与媳妇斗争的电视剧啊,婆媳关系从一开始就意味着矛盾!

在婆媳关系方面,武志红曾说过一个观点:婆媳关系本身就是个伪命题,实质上没有所谓的“婆媳二元关系”。婆婆和媳妇本身是没有必然关系的,她们的关系只存在于“婆婆,儿子(丈夫)、媳妇”这个三角关系之中。而在这个三角关系中存在着必然的矛盾,一个是母亲与孩子的亲情之爱;一个是妻子与丈夫的夫妻之爱。在这个拉锯战中,两种关系都必然受损。最好的关系不是在夹缝中生存,而是温柔地脱离母爱的藩篱,以配偶的爱为重,这样的关系才能够找到平衡。

只可惜,太多的母亲不明白这一点,依旧和媳妇抢夺爱人。从这个角度来看,婆婆和媳妇,真像是翻版的对头。

以婆媳关系话题热播的电视剧《双面胶》中有一段经典对话:

婆婆:红烧肉我都放火上炖了,亚平一说不回,我就把火给关了。家里没人,就不用那么忙活了。再说了,我下午在家没什么事,随便对付了一口,现在一点儿都不饿。

媳妇(气鼓鼓自言自语道):家里没人就不用那么忙活了!没人?我不是人还是她不是人啊?两个大活人在家她说没人,难道就你儿子是人?

在妈妈心里,永远只有儿子。

媳妇,只是儿子的附属,如不是如此,你我可以形同陌路!

(第三节)不要妈妈,要爸爸!

母亲,女儿的一面镜子

母亲是女儿的第一任老师,第一个榜样,第一个自我。在小女孩儿成长的过程中,是妈妈给她扎第一个小辫子,妈妈给她买花衣服,以及教会她如何应付初潮。相对于男孩儿大条的神经,小公主对妈妈的依赖就表现得细致多了。

妈妈,不要离开我!

孩子爱妈妈,就像爱生命、爱空气、爱氧气一样,片刻不能失去!

0—3岁之间,女儿对母亲最基本的感情是依恋。因为妈妈就是食物、安全和爱的全部。没有了爸爸可以,没有妈妈,小命立马就呜呼。每年幼儿园开学,一大亮丽风景就是一群孩子在墙里声嘶力竭地哭,一群妈妈在墙外默默地掉眼泪。

妈妈,我也要擦口红!

虽然女儿是爸爸的“小情人”,但爱谁和成为谁,可不是同一件事情!

从3岁开始,女孩儿就越来越开始愿意和爸爸玩耍了,5岁之后,情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女孩儿对性别形成比较轮廓感的认识,明白自己是女孩儿,男女之间玩具不同。几乎毫无例外的,女孩儿们会说:“长大要做像妈妈那样的人!”—虽然她们知道和爸爸玩耍才是最开心的事情。

妈妈,是全天下最、最、最好的妈妈!

5—13岁之间,女儿对母亲的最基本感情是崇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