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逆袭心理学
3175400000025

第25章 三观易碎“洗脑术”(4)

正是这种规范行为,加上自己的思维引起错误分析,进而误导我们的信念,反过来影响我们的行为!

比如你看到真实的监狱情景,甚至会认为也许自己是被一个神秘组织绑架了,只不过找了个“做实验”的借口。事实也许不是一个实验,而是一场阴谋,你甚至会以为如果自己不反抗,则必死无疑!

所以,一旦你模拟行为,模拟了场景,你就可能进行“错误的理解”,扭曲对现实的正确理解。你以为你理解了,其实是你理解错了!理解扭曲,行为自然就容易发生改变!

(3)改变态度和行为的有效方法:角色扮演

你有没有发生过“站在对方立场考虑问题”而改变态度的情况?

这就是个简单的角色扮演。角色扮演让我们变得容易理解“对方的想法”,这是因为角色扮演更容易引起“自我归因”和“自我说服”,自我归因是说“我自己思考并产生态度转变的论据”;自我说服是说“因为相对于和他人争辩,自己说服自己其实最有效”!

一旦你进入一个虚拟的角色,比如让你扮演狱卒,你会真的从狱卒的角度考虑问题。觉得犯人如果不好好管肯定不行,于是逐渐演化出暴力倾向;而犯人则会认为自己不被尊重,必须给点颜色看看,于是暴动和越狱计划就会产生!每个人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从“我是来参加实验的”到“我要管好犯人”或者“我出不去了,我要造反”!津巴多也曾说过—环境造就罪恶,能改变和破坏人性,对个人发展极其重要!

设定环境和角色,让改变明确

(1)设定环境

宜家的迷宫保证了它的每个单元都会被你走过,而不像普通超市和卖场,你可以直达目的地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但这个过程你很享受,因为宜家大量再现了“家的场景”:

每个房间物品一应俱全,搭配到位;窗帘与床铺配色到位;灯光不只是灯光,是恰到好处的装饰;沙发上搭配鲜艳靠垫和毛毯;书柜里真的放着一排书;盥洗室里放的是优质洗发露和沐浴露;连衣柜里都放着一排白衬衫……

你看到这样的“小家”就知道主人的品位,你来到这里就像变成这里的“主人”,这就是环境的力量!

生活中,怎么用

假若你希望女友释放温柔感,那么停止口头游说—诸如,“你能不能变得温柔点啊!”请你今晚回家去好好布置下房间,要足够浪漫温馨,鲜花不能少,进门的时候给个惊喜吧—别开灯,点燃蜡烛吧……

(2)设定角色

工厂与公司上班要求职业装、佩工号、发名片。职业装,工号,名片……一切都只为明确身份,进入角色。一旦进入角色,你就很容易表现得像个“职业人”,像“咱公司”的人。尤其在着重“执行力”而不是“创造力”的企业,这些要求非常重要。例如,工厂车间、超市卖场。

你想说google和苹果的办公室文化别具一格,人家就不是明确身份了吗?那恰恰是另一个明确身份的例子—开放的办公环境,松散的氛围,激发的是—注重结果而不是工厂化“过程”的创造力。所以,环境不同,影响也相应不同。

生活中,怎么用

想和现任男友尽快结束同居走进婚姻?

请在同居一年后试试看以“老公、老婆”相称。

致想结婚却错失机会的剩女:看看周围早婚的姑娘们吧,个个都是心理学大师……

希望销售人员区别于普通推销员,更有说服力?

请给销售员用一个“更有级别感和专业感”的职务抬头。

例如用“营销专员/营销顾问/行业顾问”取代“销售员”。

“老大”来了!

群体有盲从的倾向,但没有指挥的群体则不是群体,而是群盲!会乱冲乱杀结果还是一盘散沙。请你注意一个客观事实,所有可以称得上“疯狂”的“洗脑”事件,如果没有一个“至高领导”,不会有“持久”和“巨大”乃至摧枯拉朽般的力量!所有疯狂“洗脑”,一定有个“独家声音”,那个发出声音的人就是—老大!

会施加巨大影响力的人,有好有坏!你的上司不也是你口中的“老大”吗?

看看那些厉害的老大和大佬!

活着的榜样型老大

现今时代,还有一些几乎被奉为超级偶像的老大?有啊,企业家们啊!

如果四十大盗够强大,四十大盗可能会被奉为神明。可如果阿里巴巴够强大呢?就可能被奉为“马云神话”“李开复神话”“王石神话”。这些被励志青年奉为神话的企业家就是人们脑海中的“老大”了吧!

死去的坏老大

老大究竟有多厉害,除了看他在世时的影响力,另一个简单的做法是从这个人死后的知名度上来看。

希特勒到底死没死?

引发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德国独裁首领希特勒,早在1945年就在地下掩体指挥部饮弹自杀。但传言一直说是他的替身死了,很多年后德国新纳粹仍会以此说事儿,希望借尸还魂。可见此人影响之大!

“洗脑”洗到被人尊为神明?绝对算是人间极品了。当然,这是典型的“坏老大”!他们曾经统治和指挥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罪恶行为!这些所谓的老大做了些什么?他们何以如此神奇?

想要一个人呼风唤雨,除非你会巫术,但事实是格格巫总是败给小小蓝精灵,正是因为他们有个村长。村长很重要啊,羊羊们如果不是团结起来,怎么可能敌过灰太狼?即便村长时而糊涂甚至反应迟钝,但关键时刻还是能发挥作用!想要一群人跟随你,你必须成为一个领导,一个老大!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有种,也没种!

关于“种子与否的问题”曾经一度很有争议。一些学者认为,领导是有独特气质的人,并通过数据予以支持。至今很多人才测评结果里都会显示—你是否具有领导气质等。另一些人则持相反意见,2007年美国一些学者研究了历任总统的一百项共同特质,却发现领导与人格没什么关系。但是和一样东西有关,那就是“领导风格”—你是谁不重要,你会不会干“领导这件事儿”很重要!

虽然伟大的领导不具备特定的人格特征,但好的领导善于采取特定的“领导风格”为自己赢得声誉,并成为权威。我们都知道,一旦你成为了权威,群体就会顺其自然地“服从”你,听你调遣。

交易型领导风格:设置清晰短期的目标,奖励这些达到目标的人;交易型领导在确保满足组织的需求方面做得很好。

变革型领导风格:激励下属关注共同的、长期的目标。这类领导不只激励眼前,还能激发员工更大的潜力!

越来越多的学者们提出了各种领导风格,但最高明的领导,绝对不是单线条,他们是能够有效使用以上领导风格的人。重点是—不管你是哪一种领导者,成为领导是一个最关键的步骤。

这个世界上领导千千万,不客气地说,走在街上,满大街主管、总监和老板,世界现在越来越不缺领导了。但成为领导只是序曲,接下来才是促使群体疯狂的真正行动。如果不是一个如“斯坦福监狱实验”中菲利普·津巴多教授那样的“实验主导人、控制人、发起人、创始人”的角色;抑或“高中老师”这样相对学生而言的“专业权威者”角色,那么在完成这一步骤之前,别走下一步,以免贻笑大方……

疯狂三部曲—断言、重复、传染!

《浪潮》(《恶魔教室》)

赖纳·文格尔是德国某所高中的老师,该学校正在进行“国家体制”的主题活动周。他喜欢的“无政府主义”课被另一位老师抢了,因此他只能主讲“独裁统治”课程。学生们看到这个题目就没兴趣,要知道现如今高度发达的德国、英国、美国都提倡“民主和自由”,谁还会听老掉牙的独裁统治?那不但因为意味着过时落后,还因为“独裁”明摆着是“民主”的对立面,德国对新纳粹又极其敏感,反正对独裁统治没什么好话,多没新鲜感,谁要听,切!选这门课,无非是猎奇、赚学分,甚至只是陪女朋友而已……

学生们在课堂上大声聊天,无心听讲。于是文格尔老师别出心裁,提出了“假想独裁”实验。他带领学生亲身实践了一把“何为独裁”!作为“老大”的文格尔已经不是一位老师,而是一位领导,他被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学生们对他要绝对服从。大家从最初的玩乐心态进入到一种“新的能量”里……

年轻人渐渐沉湎于这个名为“浪潮”的组织中,他们体会到“集体和纪律”的重要性,却在不知不觉中滑向了“独裁”的深渊。最后人群开始出现分裂,大部分人跟随文格尔老师,越来越多的人成为“浪潮”组织的成员,学生们不需要老师的指令,自发开展各项活动—

不顾生命危险跑上高空建筑,只为喷上“浪潮”的大logo!

为了和大家一起成为有力量的人,私自购买枪支并打算“关键时刻”派上用场!

最后,“最弱小没人爱的学生”变成了“最强力的新纳粹”,甚至在老师宣布结束实验的时候,拿出手枪对准曾经帮助自己的朋友,最后在失落的情绪中饮弹自尽!

《浪潮》故事原型(真实事件摘自“百度百科词条”)

和“斯坦福监狱实验”一样,这部电影也改编自一个真实的故事。这次的主角不是心理学家,而是一位传奇高中教师。1967年4月,美国加州帕洛阿尔托市库柏莱高中的历史教师罗恩·琼,在讲授关于纳粹德国的内容时被学生的问题问倒:“为什么德国人声称,对于屠杀犹太人不知情?为什么无论农民、银行雇员、教师还是医生都声称,他们并不知道集中营里发生的惨剧?”

为让学生切实理解法西斯主义,罗恩·琼开始了一项大胆的实验—成立“第三浪潮”!

这就是影片中“浪潮组织”的原型,他的学生们就是“第三浪潮”的成员。很快“第三浪潮”的忠实成员越来越多,大家都坚定地加入以罗恩老师为领导的组织。

第三天,罗恩暗中委派3名学生作为“督察”,向他报告那些不遵守“第三浪潮”规定的人以及组织的批评者和反对者。竟有20余人毫无保留地向他告发自己的朋友,甚至是自己的父母。你有没有感到似曾相识?事态开始走向失控,一如曾经失控的那些战争、失控的人们、失控的军队、失控的杀人狂……

第四天,看到事态发展不妙,罗恩找了个借口命令学生们次日到学校礼堂集合。

第五天,学校礼堂里超过200名学生笔直地端坐在那里,天花板上挂满了“第三浪潮”的横幅。罗恩做了简短的致辞,200多只手臂对着他举起,做了“浪潮”问候礼。最终罗恩用“自责”敲醒了每一个孩子—我们差一点就成为了优秀的纳粹……

只用了5天不到的时间,参加“第三浪潮”的学生人数由二三十人增至200余人,可以说这200多个孩子为我们“重演了”一遍独裁统治与“集体洗脑”的过程。

我之所以要讲述这个故事,重点不是告诉你一个好人是如何被影响成恶魔的,而是希望你明白:一些重大群体性事件,包括“恶性事件”通常都有一个“强有力”的领导,这个领导自有一些非凡之举,促成了一次集体性的疯狂!你一定想知道这些神奇的领导们都做了什么。

通过“斯坦福监狱实验”,我们知道大部分人会在角色中失去自我。但他们最多也就是“走向混乱、斗争或者绝望崩溃”,整齐划一如“龙卷风一般的行动”又是怎样诞生的?

第一步:断言

什么是断言?简单来说就是做出简短有力的判断,不理睬推理和证据!这是让观念进入脑海最可靠的方法之一,并且屡试不爽,甚为“可靠”,为什么?

不讲理怎么行?胡来啊!我们平时都习惯了讲道理来说服人。但爱讲道理的人会发现,有些人压根讲不明白!道理越多,也越容易引起争议,不论是“断言者”还是“反驳者”,都容易落入“不断提供最新证据进而无休止争论”的陷阱。

“断言”满足了“群体”的需求!

心理tips:欢迎“断言”,我们需要方向和答案!

—群体的一致性特征,让“接受断言”变得更加容易!

群体一致性:一个群体会倾向于采取一致的态度和行动,一旦领导发出一个断言,大家从众式的跟随本身就是一种群体中安全的“生存策略”。这种一致性既是群体得以形成的前提,亦可在群体活动中得到发展和加强。

想想看,一群素不相识的人,如果有很多共同点,那么就容易聚合成一个整体。

随着群体活动的展开,成员间彼此了解,建起信任,一致性进一步加深。

一致性是自然产生的,因为达成共识也是群体目标之一。

心理tips:欢迎“立场鲜明”的“断言”,我们就要走向那里!

—群体的极端化倾向,让群体更容易走极端!

群体极化:人们在群体中决策时,往往会比个人决策时更倾向于冒险或保守,向某一个极端偏斜,从而背离“最佳”决策。

因为在阐述论点、进行逻辑论战时,一些成员变得具有防御性。当他们面对挑衅时或者群体中冒险人数占多数时,态度或者做出的决策会变得更为冒险甚至激进,称为冒险偏移;在某些情况下,如果群体中谨慎保守人数占多,做出的决策就比个人更保守,群体决策偏向保守一端,称为谨慎偏移;但在更多的情况下,群体决策偏向冒险的一端,比个体决策更倾向于冒较大风险。

这种倾向意味着与个人单独行动相比较,群体成员更愿意拿组织资源去冒险。虽然风险决策会有较高的回报,但是失败的决策常常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在群体中,一方为说服另一方,言辞和观点会比对方更激进;大家都很激进,于是最后的结果成为—群体激进。这正是群体极化的含义。

最厉害的断言者—上帝!即便你都不知道他是否真的存在,但他的门徒则用了整整一部《圣经》替他来断言人类的起源,讲述生、死,以及人在有生之年内的种种变化,和死后种种不同的命运!

最广泛使用的断言—广告!不只是你所想象的政治运动中被运用,各种商业广告也有完美展现。一个经典的例子就是各种药品和保健品广告。

举个例子,黄金搭档广告,对服用后效果的断言!

黄金搭档送长辈,腰好腿好精神好;

黄金搭档送女士,细腻红润有光泽;

黄金搭档送孩子,个子长高身体好。

其实黄金搭档做得也并不过分,太多广告中运用了断言策略。

护肤品使用前后的对比广告;大多数药物和保健品广告,甚至现在打得火热的整形手术广告……都在大量利用断言,因为断言告诉你一个“真实确定”的梦想!香烟广告至少还有一行小字儿—香烟危害健康。美容整形广告是不是以后也该写上一则—整形失败后果严重,将摧毁自信的备注呢?

你,已经成为了领袖!

你,已经发布了断言!

但你一个人躲在树下“自顾自地念经”,是没有任何用处的!

断言,必须被不断重复和曝光,才能真正成为“断言”!传播得越远,知道的人越多,影响力就越大!

第二步:重复

(1)作为领导,你必须让自己的“断言”得到重复曝光。

拿破仑曾经说过,最重要的修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重复!

生活中也是同样道理,“越简单的东西越容易传播”,好的广告词绝不累赘罗唆,但一定要重复三次以上!还记得恒源祥那个经典而又讨人嫌的‘羊羊羊”广告吗?

一句让千家万户耳熟能详的广告语——“恒源祥,羊、羊、羊”,不仅曾转变了一个老字号的颓势,成就了一个家喻户晓的中国驰名品牌,“羊”字的三遍重复,也开创了广告传播的一种新方式。那可爱的童音广告“羊、羊、羊”一用就是十多年,成了恒源祥广告的记忆点。特点是:不断重复,至少三次。恒源祥更是重复了超过十年!类似的广告还有:

脑白金—“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重复三次)

广告有长有短,内容有多有少,但一般都是重复三次!

为什么广告明明重复起来很烦人,可还是不断重复,连电视机看起来都像卡带了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