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逆袭心理学
3175400000022

第22章 三观易碎“洗脑术”(1)

(第一节)“洗脑”,被用滥了的一招鲜

一提到“洗脑”,你是不是想到很疯狂的“传销”“邪教”之类?本章以“说书”模式,就着历史这盘咸菜,述说“洗脑术”的故事、本质与历史……

前阵子网上报道了一件事,说陕西一周姓男子被网上认识的“女网友”从西安叫来宜昌,赶来后发现自己被骗了,原来这是一个传销组织。周说:“他们十余男女住在一间屋,我一进门就把我手机收了,还一直要我加入传销。”他不愿加入,表示想回家,但对方不允许,于是殴打他还让他跪地喝辣椒水。

你看完是不是想喷饭?

都什么年代了,还灌辣椒水!

参加传销的人都有点不正常,那些搞传销的更加不正常!

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儿!

哈,先别急着下结论!

希特勒当初指挥一大帮人搞独裁,那些法西斯也是有家有口上有爹妈、下有儿女的人,他们为什么会实施或者纵容暴行?别忘了所有历史,都是重复上演的故事。“洗脑术”,正是这些故事中,重复上演的精彩桥段!

敢问,你对“洗脑术”了解多少?

哪些是你认为的“洗脑术”

请你做一个选择,你认为以下哪些运用了“洗脑术”?(快速作答,可多选)

(1)希特勒的独裁统治。

(2)疯狂传销演讲者。

(3)总统选举演讲、电视广告。

(4)健身会所的VIP会员制。

(5)印有公司logo的名片。

(6)工作场合的日光灯。

(7)上班时穿职业装并佩工号。

(8)正式工作前的试用期。

(9)公司评选优秀员工。

(10)宜家出口处的两元冰淇淋。

(11)宜家著名的迷宫式线路图。

(12)香烟广告中明示“吸烟有害健康”。

(13)香烟口号的拟人化。

(14)脑白金广告语—今年过节不收礼呀,收礼只收脑白金!

(15)明星代言产品广告。

(16)时尚杂志性感拉风的封面。

(17)1号店“商品搜索框”中预设的商品关键词,例如,资生堂,欧莱雅等。

(18)足球先生贝克汉姆参与公益活动。

你选了几个?选完后下页找答案。

“洗脑”无处不在!

“洗脑术”与“读心术”一样,在心理学理论中是找不到对应解释的,一定要用心理科学来解释的话,“少数人的影响”更像是一个“接近”的描述。这里,我们先不马上给“洗脑术”戴上“坏蛋”的帽子,虽然我知道它干了不少坏事儿。但,你难道没发现吗?很多时候我们当时认为是正确的行为,过后来看也许是错误的。当然相反的情况也时有发生!“洗脑”是否传递正确认知,我们这里不做“性质”上的区分。正确与错误只在于某个具体事情,以及你的看法。我们关注的焦点是“少数人对多数人的影响是如何施展的”。

施加正向的影响,那么你做的就是利人利己的好事;施加错误的影响,那么你做的就是损人利己,甚至损人不利己的坏事。

心理tips:“洗脑”,少数人的绝对影响力!

在社会心理学的定义中,“少数人的影响”指的是:团体中少数人影响多数人的行为或信念。社会心理学关注人群的整体心理状态与变化,也因此重点关注“少数人或某个人是如何影响多数人,甚至大众的思想、意识与行为”的!

有时,我们要说服和影响一个人都很难,影响一群人,岂不是更难?打开《社会心理学》的大门,看看少数人是如何影响另一些人甚至大众的。

(第二节)“洗脑”发生前……

提到“洗脑术”,大多数人都会联想到“魔鬼传销”“邪教组织”之类的疯狂机构的疯狂行为。如果按照这个逻辑,那些组织一定掌握了什么“特殊的方法”能够让人服从他们。难道就是殴打、灌辣椒水、限制自由吗?你可能想说:要是我,肯定不会!那么多人被压制,大家肯定会团结啊,最后大家一起冲出去啊。除非,除非他把我给—催眠了!

被“洗脑”的人,都是被催眠了?这看起来倒是个大胆有趣的猜想……

催眠术是很多人对心理学“玄妙感”的第一印象!

心理学啊,估计会看懂人性格啊、催眠啊之类,所以才好奇啊。

那么“洗脑”的人是否被催眠了呢?

想知道答案,我们需要近距离观察,以下内容经过梳理,摘自一个传销机构“工作人员”的日记,了解真相需要回到现场,让事实说话吧。

如何拉进一个新朋友

—七天日记

第一天:带新朋友同吃同住谈心。谈心有“三谈三不谈”:谈人生、谈理想和谈社会;绝不能谈产品、谈公司、谈制度。要抬举新朋友,并要求“老员工”有超前意识,如新朋友要报警、想逃跑、跳楼,必须有人看护;陪新朋友聊天,像家人一样关心他。

第二天:像警卫员一样跟着新朋友,上课时认真观察新朋友的反应和动作。多沟通,了解新朋友的问题,摸清新朋友对行业的排斥点,引导新朋友的兴趣,有针对性地和新朋友聊天,打开他们的心结。

第三天:减少新朋友对行业的排斥,继续打开新朋友的心结,针对不同人、不同个性说不同好听的话,实行半军事化管理,教新朋友听话、服从。晚上要把所有的问题反映给主任,再有针对性地做心理辅导。

第四天:给新朋友树立新的人生观,让他了解财富的重要性,引导新朋友认可这个行业,把“金钱是人生的基础和根源”的理念灌输给新朋友,并在睡觉前让他接纳。

第五天:灌输不放松,引导他“直销是中国发展的必然趋势”,对顽固分子晚上要有针对性地补课。

第六天:给新朋友分析中国社会的发展,做当今国情、市场的分析,告诉他们只有直销才能百分之百成功。

第七天:教他们怎么成为上线,拉人头,反复告诉他们这是直销不是传销,直销不违法。

强化信念:

和25岁以下的新朋友聊读书、人生、恋爱、学校;

和25—35岁的人聊人生机遇、老人、孩子和事业;

对35—45岁的人,向他们灌输“他们上有老下有小,正是需要钱的人生阶段,打工太苦,只有‘直销’能让他们快速致富”的观念;

对45—55岁的人不谈老人,多谈孩子,让他们抓住机会享受人生。

同时,向新朋友灌输这个行业不犯法、这个行业为什么吃住这么差、媒体为何报道都是负面的、不犯法为什么那么神秘等观念。

特别注意:

一些人不能被邀请:满足现状、在校学生、公务员、没有金钱欲望的、有疾病的、教师等。

什么样的人能邀约:有时间观念,做人成功,曾经风光现在落魄,你帮过他或他帮过你。

执法人员介绍,这些传销人员被“洗脑”后长时间不能自拔,被骗的形式如出一辙:都是听说有不错的生意可做,来了以后不做任何实际的事,每天接受“洗脑”,直到认可传销组织,转而欺骗更多人。

(内容摘自百度贴吧,转自《工人日报》)

你一定很失望吧:不神奇,不神秘啊!

你是想说那些人太傻,还是怀疑我没搞到“内幕资料”?

事实上,大部分传销的基本思路和形式都在这里了,这就是内幕!

如果你有兴趣,大可到网上搜一搜“传销实录”,大多也不过如此。

看到过任何“专业心理催眠”的经典镜头吗?

最真实的镜头很多电影里都演过了,还记得《无间道》里,在黑帮卧底的梁朝伟被陈慧琳催眠的那场戏吗?上司黄秋生本来只是让他做卧底,但怕他真的变成黑帮的一分子,所以叫他去接受心理咨询,陈慧琳就是那个心理医生。治疗的第一天她让梁朝伟躺在治疗椅上,想象自己舒服地待在温水中,气氛宁静安详,这时连心理咨询师都快进入情景了,没想到却被害怕泄密而暴露身份的梁朝伟以故意搞怪收场,最后害得陈慧琳从椅子上摔了下来。

在传销报道中,你会发现大部分情况下,既没有人躺在催眠师的长椅上,也没有人拿着个吊坠在你眼前晃荡,更没有人一对一地温柔引导“想象泡在温水里……”等,但事情还是发生了巨大改变,甚至变得疯狂和不可理解!被“洗脑”的人并不是进入了“深度催眠”的状态,但即便用不上“专业的深度催眠”,传销大师们仍然把大家弄得团团转。那又是为什么呢?

你,注定被改变!

大多数人会说:改变这事儿,得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吧!

一般人都是这样,首先你内心可能有个动机或需求,结果正好有人送上门来满足你的需求!

可要是没有动机呢?

并不是所有人都有所谓“动机”。我父母双全,身体健康,衣食无忧,教育良好,婚姻幸福,你打算拿我怎么办?一个很棒的质疑!

一、没有动机,何以改变我

当我们提到“洗脑术”时,通常会认为“洗脑者”一定掌握了一些独特的技术或者绝招,类似“销售员培训”中的“销售话术”,要不然一般人怎会轻易拜服其下?当你的注意力集中在“洗脑者”身上时,往往会忽视一个基本问题,就是“被洗脑者”存在的问题。没错,有明确动机的人当然容易被首先拉入这个群体,但后来扩大到“多数人”甚至“几乎所有人”的活动又是如何开展的?

你知道奥斯维辛集中营吗?

那时对弱势群体施暴的,岂止一两个,一两组,他们是整个军队,甚至整个国家!如果你也是其中之一,你敢说那不是“几乎所有人”?即便是今天,你身边仍可能有人在鼓噪着:加入我们吧!

文明不会倒退,历史不会重演?

事实上,历史总是比我们想象的要俗套;情节总是比我们想象的更狗血!在揭秘真相之前,我得告诉你一个令你略感意外的事实:每个人都具有“被‘洗脑’的潜力”。不夸张地说,你每时每刻都在被“洗脑”,只要你是个人,只要你活在“人群”中,你作为“人”的基本心理属性就决定了这一切,这正是社会心理学大篇幅揭示的群体现象!

群体是一个活的生物

一群人的智慧等于大家的总体智慧?一群人的行为像是全部人行为的平均值,既不偏激也不保守,倾向于理智客观?非也!

对群体有深入研究的心理学家勒庞曾说过:

“群体是一个活的生物,具有独立个性,并非简单的个体之和。群体中的个人也会因此发生变化,这就像是一个动态的生态平衡系统。首先一群人被一个共同的目标或者情感聚合在一起,个性逐渐抹平;之后共同的目标和抹平的个性又进而影响群体中的个体。”

这就是为什么一个人加入了某个特别的集体或者组织以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变得周围人似乎都不认识了。这些变化既可能是好变化,也可能是坏变化。

不是“我”,要说是“我们”!

心理tips:群体中的我,不再是“我”,而是“我们之一”!

—“去个体化”容易导致“丧失个性与个人判断”。

去个体化:是社会心理学家由费思廷格等人提出的。

该观点认为在群体中人们有时会感到自己被淹没于其中,于是个人意识和理解评介感丧失,个体的自我认同被群体的行为与目标认同所取代,个体难以意识到自己的价值和行为、自制力变得极低,结果导致人们加入到重复的、冲动的、情绪化的,有时甚至是破坏性的行动中去,这种现象叫作“去个体化”。

去个体化消极的一面包括个体责任感的丧失,以及对团体行为的敏感度增加;去个体化积极的一面包括英雄主义、献身精神或崇高的美德。

我不再是我,我不为自己的行为独立负责,是“我们”为“我们的行为”负责—不论是好事情还是坏事情,尤其那些坏事情……

你不曾属于某个群体吗

当然,能够被称之为群体,也需要一些必要条件,如果这群人没有共同的目标和情感,每个人都自说自话,那么这群人就只是群众,而不是群体。

我们从出生之起就生活在群体当中。小时候我们是一个家庭的小群体,家庭的目标和个性就是个体的目标与个性,如果一生平稳,你的家庭就会很稳定。如果群体中的个体意见不统一,就会出现分居、离婚、重新组建家庭这样的事情。诸如此类的例子也包括企业、民族甚至国家。只要是存在于一个家庭、企业(机构)、民族、国家之中,你接受这些大小群体的影响就是一种必然。而这种必然会导致你拥有一些有趣的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你,注定会被改变!

二、群体中的我,“另一个我”!

1945年的奥斯维辛集中营

辛德勒或许真的救了很多二战犹太人,但那“沉默的大多数”是如何支持、纵容,甚至亲手扼杀曾经的邻居、爱人、朋友、伙伴的呢?大部分参与二战的纳粹军官对自己的罪行给出的主要解释就是—当时,我们只是服从命令!而在这些服从命令下,有多少人被推向了死亡深渊?他们不只是平民百姓,还有曾经的国家总理、外交部长、奥运健将、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诺贝尔和平奖得主。

你觉得这些事情离你很远吗

1994年卢旺达惨案至今不过20年光景。你可以从2005年奥斯卡提名影片的《卢旺达饭店》一窥究竟。卢旺达宣布独立后,胡图族与图西族两部族矛盾重重,多次冲突。1994年4月6日两族元首罹难:他们分别是胡图族和图西族的首领,同乘一班机,却被意外击落。两族人之间的猜忌和争斗拉开序幕:胡图族人开始疯狂杀戮图西族人,此后三个月先后约有100万人被杀。有作家曾实景描述:“老师杀死学生、雇员杀死店主、丈夫杀死妻子、邻居之间互相屠杀,为的是自己不至于死得更惨。”那真实的杀戮究竟是有多惨!

传销?小巫见大巫!

人一旦主动或者被动地加入到“群体”之中,就会随着大河水滚滚东流去,逐渐丧失自我判断,丧失理智。不只“去个体化”那么简单,群体中的个人还有很多你所不知道的特点。

《乌合之众》的启示

心理tips:你认识群体中的“你”吗

群体中的个人特点是伟大的心理学家勒庞在《乌合之众》一书中的经典甚至被看成“警钟般”的结论,勒庞认为一旦人的自我意识消失,丧失个性,“无意识”大行其道,人就表现得非理性、情绪化、易接收暗示,冲动。总结为如下四点:

第一,群体将导致个人“自我人格消失(去个体化)”。

—没我什么事儿,那不是“我”干的,那是“我们”干的!

第二,无意识人格起决定作用。

—团结至高无上,大家都这么干了,我必须干。

第三,情感与思想在暗示与传染作用下转向一个方向。

—不知道为什么,那时候的我们死都往一个地方使劲儿啊!

第四,暗示的观念具有即刻转化为行动的“冲动”。

—集体不需指明一切,我们要积极领悟,然后执行,“躁起来”!

也许你会说,就算我承认以上的变化,但我可以不生活在人群中啊!恐怕你做不到,因为你注定要生活在人群中!

三、不疯魔,不成活?

既然群体有这么多缺点,那不合群不就好了,省得麻烦!

合不合群,恐怕还不是你说了算!

没有一个人可以完全脱离社会与人际关系存在,哪怕你是个“死宅族”!

为了揭开“死宅族”们的疑问,我们需要回到进化心理学,请黑猩猩为我们作答。

进化的道路上,人与大猩猩大体一样!大猩猩是人类进化谱系中距离人类最近的现存生物,观察它们的生活大体能知道人类祖先进化的答案。原始森林里黑猩猩生活简单,吃喝拉撒睡,一切只有一个目标:活命!

吃不饱会死;斗不过会死;生场大病会死……各种危险以死相逼!

哪些原始人类会成为咱的老祖先,最先走出迷宫,出现在更高级别的进化队列?

哪些原始人类或许当时自视甚高,但终究落败,注定被淘汰?

明白了这两个问题,你就知道了是否可以做到“完全地”脱离人群,独善其身了。

黑猩猩是如何度过艰险,得以生存,保留基因,得以进化的?

(1)以“吃”举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