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逆袭心理学
3175400000019

第19章 人人都是演技派—把读心术彻底说清楚(1)

(第一节)读心术?魔术?骗术?

看得越多,越容易被骗:《惊天魔盗团》

影片讲述了“魔术”的故事,整部影片就是一场巨大的魔术秀,四位魔术师组成的“四骑士魔术团”向观众展示了各种精彩魔术表演:穿越时空毫无证据抢银行;现场掠夺无良保险公司的土豪资产并转至在座每个人户头;在所有人面前大玩神秘消失术……四位魔术师各有所长,而他们的魔术多次提到了“读心术”。

丹尼尔,扑克牌快手专家,一开场他就向观众展示了“扑克读心术”:请观众随意拿出一张牌,不要告诉他是哪张,随后猜谜面,并将此牌展示在现场观众对面的摩天高楼上。作为观众,如果你坐在电视机或者电影屏幕前,你同样会感觉到如临现场,因为大楼上出现的牌面恰是“你看到的”那一张。

我试过,确实如此,怎么会?

以下包含魔术揭秘,如果希望收获更多乐趣,建议你看完《惊天魔道团》再看本文。

看到的越多,就越容易被骗

魔术师丹尼尔正在街道上展示街头魔术表演,在观众(包括屏幕前的你)面前掀起扑克牌的一边,为你快速翻牌(一说是刷牌),会提示你:“等下会为你快速翻牌,请你随意记住一个数字并记住它。注意不是最前面第一张出现的牌(方块2),因为太明显,也太容易了。”如此反复几次,在确定观众记住那张牌以后,牌面在手上展开成扇形,问:你看到了刚才你记住的那张牌了吗?观众答:没有(因为翻牌过程出现的牌,确实没在扇形中出现)。

这时丹尼尔说:“越靠近,你自以为看到的越多,也就越容易被欺骗。”他提示大家向远处看,并将手中的纸牌挥洒向空中:对面的摩天大楼上竟显示出数字“7”。当时我在影院里默念于心中的数字也是7,与此同时我也听到了其他人的惊呼声!

魔术的背后

为了解读真相,我反复看了几遍,并试图验证这一猜想。

(1)被魔术师强调“注意不是这张牌”,牌面是“方块2”

“不是”这种反向强调,其实也是一种强调,增强了你对方块的记忆。首先你记住了方块,在脑海里潜移默化刻下了这个符号,之后“方块7”就像找同类一样顺畅经过大脑生成记忆。

《最强大脑》前几期有个细节,主持人复旦教授蒋昌建老师为让选手放松曾一度提醒“不要紧张”,这一点后来被中国羽毛球队总教练李永波提醒:这种提醒同样起到了“强调”的作用。在运动员赛前,这种提醒是一种大忌。不论是“紧张还是不要紧张”,在你的大脑区域中,你首先都要先接受“紧张”的信号,这种提醒绝对适得其反!

(2)“方块7”前后没有类似牌面

尤其没有红色,也没有重复,差异性让它在快速翻牌中更容易被记住。

(3)“方块7”停留时间稍长

一次翻牌总共大约26帧画面,只有“方块7”有清晰的3帧画面,模糊的2帧,其他都是一扫而过,结果,你和所有人看到的牌面都是“方块7”。

一切的视觉布局都是在引诱,你以为你看清楚了,其实只是看到魔术师想让你看到的!

玩魔术,一点不难!

做到这一点不难:

(1)在“方块7”的前面(只有下端)贴一张其他的牌(此牌头部“剪掉一条”)于是它们比其他牌略硬,翻牌时停留时间稍长一点(对方根本注意不到)。

不要小看了这一点点视觉停留,它已经将这张牌印刻在你脑海之中了。

(2)翻牌后,魔术师只需要把整副牌翻过来(让两张合二为一的牌顶端朝下,底端朝上),再向观众摊牌,这样观众看到那张短牌底端的一角,却看不到粘在后面的“方块7”。

(3)最后扔向空中前,确保那张做过手脚的牌,已经被藏好。

于是完美魔术就此呈现,当然你还需要事先和大厦物业管理处商量好灯光的图案。

是读心术吗?显然不是!这只是魔术,但它仍然用到了心理学的技巧。

它运用的原理是,向你的脑中植入一个“既定”的信息,之后提取出来那个他已经给过你,你却未能察觉的信息,骗过了你的眼睛和大脑,但还不是读心。

(第二节)读心大师,揭秘“读心术”

TED公开课读心大师

基斯巴利曾经参与TED公开课,尽管担任多重角色,基斯巴利仍称自己的一个身份是魔术师。魔术师有原则:绝对不会告诉你真相。而且魔术师所做的大部分事情恰恰在“误导”你正确地理解真相,但这不妨碍他运用心理学原理,将真相与假象混合在一起呈现出来。

基斯巴利作为Discovery探索频道《看穿读心术》节目主持,声称自己了解读心术,并通过节目为大家揭秘读心术。

桌子下面是什么颜色的领带

一次实验:基斯巴利来到一个汽车销售公司工作人员身边,邀请他参加一个实验。请他看着自己并专心致志地投入思考,之后从桌子底下递给他一条领带,让他猜猜桌子下面手中摸到的领带是什么颜色。他们之前并不不认识,Discovery也没有帮助他们作弊,全程摄像!

此人的回答是—蓝底白点!(正确答案)

难道基斯巴利提前就知道陌生人脑海里的想法是什么,提前准备了特定的领带?

要揭开真相,必须回到事发现场,很有点CSI的阵仗,让我们把镜头慢放看看……

镜头指向窗外,你会发现就在他们对话前后,一辆“蓝底白点图案”的小汽车正驶过他俩对话的窗前,这辆车被这个手握领带的人“视而不见”了,只是他自己没有“察觉”到。这种“视而不见”并不是真的“不见”,是你的神经系统已经接收到信号却没有进入意识,简单来说就是“你的眼睛看得到,但你自己尚未察觉到”。说起来这根本算不上读心术,而这却是基斯巴利所谓“读心术”的关键所在。

要知道那辆蓝底白点的小汽车是如何开到陌生人脑子里的,我们需要将当时的一切回放,逐个探索发生的事情,有三个尚待解开的谜团:

谜团1:一辆汽车开过,为何“视而不见”

做个实验:拿起“你的手机”,好好看清楚当前时间。(完成后再往下看,不然无效)

请回答:你的手机有几道明显的划痕?

你一定感觉很冤吧?我让你看的是“时间”,你怎么可能知道划痕呢?

结果是不论如何,你看了手机却没看到划痕。

心理tips:视而不见的盲视现象

这种现象称为“视盲”,人无法察觉到眼前景物有所改变的现象。造成此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注意力”不注意在特定事物上,即使“盯着看”也无法“进入意识(意识到自己看到了)”,以致产生“视而不见”的现象。

我们的注意力是有“选择性”的,盲视正是一个最好的代表。

人的感官每时每刻都可能接收大量的刺激,而知觉并不是对所有的刺激都做出反应。知觉的选择性保留保证了人们能够把注意力集中到重要的刺激或刺激的重要方面,排除次要刺激的干扰,更有效地感知和适应外界环境。要知道,太多信息会让你无从判断,所以注意力只挑选那些我们认为重要的。

“看到”却“没意识到”的信息,跑到哪儿去了?

谜团2:为什么“看不见”的信息,却能被提取出来

“看不见”或者“视而不见”是因为我们没有注意它,但并不代表我们没有接收到信息,信息已经进入到了我们的潜意识层面,偷偷溜到了“潜意识”和“前意识”的房间,平时你根本觉察不到,但仍旧可以被唤醒!

配图:弗洛伊德“意识的房间”

这正是弗洛伊德对于“意识、潜意识、前意识”的形象比喻。

弗洛伊德站在旁边,讲解自己的“意识房间”类似中国古典二进四合院,“小型”大宅门。

前院比较大,用于接待“潜意识”等各种来宾,不管是什么,来者都是客。

后院比较小,由“潜意识”转换成为“意识”的来宾待在这里,济济一堂。

连接前院后院中间的是个门厅,有守门人在两侧。

现在来看看这辆“蓝底白点”的汽车是如何开到你的脑海里去的。

1.守门人正在忙碌的时候,一辆开入前院的蓝底白点小汽车也经过这里。

2.尚未来得及核查,这时意识正在接受一问再问:“领带的颜色是什么?”

3.此时,带着明显颜色形状特征的小车一个甩尾开到意识门前。

意识,糊里糊涂并理直气壮地说,那不—“蓝底白点”!

心理tips—意识、前意识、潜意识

意识:是后院经过筛选后,被允许进入的想法。

凡是自己“能察觉的心理活动”是意识,它属于人的心理结构的表层,它感知着外界现实环境和刺激,用语言来反映和概括事物的理性内容。

前意识:是门厅正在被识别,或可进入,或不能进入意识的想法。

是调节意识和潜意识的中介机制。前意识是可以被回忆起来、能被召唤到清醒意识中的潜意识。平时它是“稽查者”的角色,绝大部分充满本能冲动的潜意识被它控制,不可能变成前意识,更不可能进入意识。当放松警惕或被误导时,潜意识内容有时就通过伪装渗入到意识中。瞧,那辆蓝底白点的小汽车!

潜意识:是开放热闹的前院,所有你的本能、欲望、隐秘、深层的想法都在这里。

是在意识和前意识之下受到压抑的没有被意识到的心理活动,是人类一切行为的内驱力,它包括人的原始冲动和各种本能(主要是性本能)以及同本能有关的各种欲望。

在这个房间拥挤着大量你的原始性、动物性、不被社会接受、不可思议的想法,它们并不平白消失,甚至无时不暗中活动,要求直接或间接地满足。正是它们从深层支配着人的整个心理和行为,成为人的一切动机和意图的源泉。

不论它们姓“前”还是“潜”,它们一旦进入了记忆层面,就有可能被意识提取出来!

谜团3:为什么“车身图案”成了“领带猜想”

大脑很会“自作聪明”,接收到一辆汽车的信息,却反映在领带上,潜意识为什么会犯错误呢?

这是大脑左半球“解释器”发挥的作用。通常我们的右脑负责接收信息,左脑负责解释信息。

魔术师利用了这一过程:先让蓝底白点的汽车驶过,之后你的大脑还没来得及让它进入“正确解释”层面,便诱导你开展联想。于是开着蓝底白点的汽车没有成为汽车,却成了桌子下面尚未见到的领带花色,魔术师操纵了那个人的大脑,是因为他懂得大脑工作的特点!

张冠李戴,大脑爱犯的小错误

美国心理生物学家斯佩里博士通过著名的割裂脑实验,证实了大脑不对称性的“左右脑分工理论”,因此荣获1981年诺贝尔奖。大脑两个半球各有分工,左脑可以称作“意识脑”“学术脑”“语言脑”。右脑可以称作“本能脑”“潜意识脑”“创造脑”“音乐脑”“艺术脑”。

心理tips:自作聪明的“解释器”!

左右脑通常很好地协作运行,右脑负责观察记忆的时候,左脑会做出高频率匹配以图进行合理解释,就好像左脑有个“解释器”,负责思维和理解。这一切是人类进化的结果,好处是让我们快速得出结论,坏处是“解释器会犯错误,做出错误解释”。

心理学,见证奇迹

所有的奇迹在放慢镜头后,都变得容易起来,让我们回顾一下魔术师的读心术是如何发生的:

第一步:首先发生“视盲”现象,“不被看到”却可以进入视野—基斯巴利请对方“正对他”坐下,以便恰好让对方看到该看的,为稍后一辆“蓝底白点汽车”开过窗边做好准备。

第二步:基斯巴利让对方“盯着我的鼻子看”,看起来是让人集中注意力进行联想,其实是为了车辆驶过时“阻止他觉察”自己看到了那辆车。保证余光看到,却让这种看到不进入“意识”,于是大脑错过了“正确解释”的机会,等待它的将是一个错误的诱导。

第三步:很快地,就在蓝色车子开过之时,基斯巴利举起左手,屏蔽了对方眼睛一侧的视野,只留下另一侧余光扫过“蓝底白点”的机会,问“请说出领带的颜色”。

第四步:在被施加了一系列影响后,当实验者左脑在接收到提问,以及收纳到蓝底白点信息后,开启了“恰到好处的错误解释”,把刚才看到的信息“自动嫁接”到正在猜想的领带上—蓝底白点!这些都是通过“暗示”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的。

最后请特别注意:这一切都是在极其快速的情况下完成的—车子开过,余光扫过,屏蔽视线,提问与诱导。虽然基斯巴利解密了之前窗外驶过的蓝底白点的汽车,但真相远不止这些。

所有巧合背后都是“诡计”

仔细观察会发现,他问颜色和图案都问了不止一次,先问颜色,然后是花纹的形状,之后是花纹的颜色。最早从窗前开过的车子其实也不止一辆:第一辆纯蓝色的汽车出现在“领带颜色问题”之后,紧跟着第二辆是蓝底白点的车。甚至当基斯巴利问到图案形状的时候,他的手势在两个维度上分别画了两到三次“圆形”。至于白点,你是否觉得和英语发音的what很神似?What?—White!

什么时候车辆驶过,车身图案的设计细节,提问的技巧,魔术师着装的颜色,手势暗示,语气,说话时使用的词汇,语调,重复的频率,都可能是一系列需要缜密准备的工作。“每一次见证奇迹”的背后都是一次高明的“设计”,实际上这和“读心术”根本就是两码事儿。

从《惊天魔盗团》将“方块7”多停留短暂的时间,到基斯巴利成功将预先准备好的领带花色注入实验者脑中,他们的做法几乎如出一辙:提前把信息注入你的脑海。而所谓的读心术,不过是再次提取罢了!真实的读心术,存在吗?

(第三节)科普心术

会催眠的魔术师

到这里,我们要提到《惊天魔盗团》第二位魔术师,梅里特。他擅使催眠读心,曾在美国巡游表演多年。某日在一个酒店,他拦下了一对夫妇,瞬间催眠了妻子,然后获知丈夫此行的不轨目的,原来与妻子的妹妹珍妮有关,而显然这并不是丈夫告诉她的。靠着这个小秘密,催眠师成功讹诈了对方,得逞后迅速让被催眠的妻子醒来,并忘掉刚才发生的一切,最后还给了男士一个教训“下次当你想到妻子妹妹的时候,你幻想到的将是我的裸体”,顺便把这一想法植入了对方大脑。他是怎么办到的?

面部情绪辨识与识谎

被讹诈的丈夫本来连一个字都没说,只是看着魔术师,不经意间的小表情就泄露了天机。对方连自己幻想的对象名字都说得清清楚楚!这些细节,是否让你想到风靡一时的美剧《别对我说谎》?

学院派的心理学研究中是没有所谓“读心术”这一说法的,最接近的就算是《别对我说谎》故事原型“保罗·艾克曼”博士的研究了。他主要研究“脸部表情辨识、情绪与人际欺骗”。国内则有姜振宇紧随其后提出了微表情研究的说法,但学科研究通常规则多而细,难把握。有没有简单点的方法?

读心,读什么

如果我们把问题简化,“读心”无非是想知道对方心里想的,那么有两件事情要处理:

(1)读态度,知真伪。某次公司会议,你提了一个主张,很多人表示赞同,但转天你就发现背后有人说你的不是!如果当天会议你能解读每个人的真实态度,那么就能对一件事情的把握做到八九不离十,这属于大方向判断。

(2)读内容,知程度。如同你了解公司老板年底一定会加薪,当你和人事经理的哥们儿闲聊时,想知道具体数字,不能明说,又不知如何锁定。这属于范围问题,因为范围是可以不断缩小的,以此类推最后的结果终究可以被你逐渐缩小范围,甚至完全解读出来。

“谎”是“说”出来的!

想了解真实,就要先学会“去伪存真,识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