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都教授现形记
爱德华的兔子
从前,在一所房子里住着一只名叫爱德华的瓷兔子。小兔子自鸣得意,因为一个女孩儿拥有它,珍惜它,爱它。
但有一天,它被弄丢了。从海洋深处到渔夫的渔网,从垃圾堆到篝火边,从生病的孩子床前到孟菲斯的街道上……
老娃娃对爱德华说:“如果你不打算爱与被爱,那么整个生命之旅都是毫无意义的。”
一颗极易破碎的心在旅途中失去爱、学会爱,又重新得到爱……
这个故事来自于热播剧集《来自星星的你》。我猜都教授安静地看这本《爱德华的兔子》时,心里大概在念着那个女孩儿吧!
生活中,我们不经意就会失去爱,重新得到爱似乎并不那么容易。但还是有人,可以重新唤醒沉睡的爱,让我们成为更好的自己……
关于生死
某日,孩子妈与孩子爸在闲谈时回忆这几年的经历:上班、辞职、卖房、开公司、重新安家、写书,真叫一个折腾哦。
不由得人嘟囔着:人活着是为了什么呢?唉!
妈问:人活着是为了什么呢?
儿答:为了死啊。
不经意的回答后,他继续摆弄手中的小汽车,为娘的立刻石化了。
一些哲学家也许会说:“这是个伪命题,生命不是你的选择,所谓目的性也许是不存在的。”
但孩子告诉你的是所有答案最终的目的地,似乎也更加有意义。活着的所有终点就是个死,那就赶紧好好活吧!
关于爱
最近因为一些小事和孩子爸爸有争执,虽不至吵架,但声音好像大了点儿。
在一次争执的当口儿上,小儿发言了。
儿说:人都不能生气!
妈问:为什么,生气很正常啊,发泄一下嘛!
儿答:生气了,爱就破灭了。
作为孩子的妈,我羞愧难当……
我们常常为了点鸡毛蒜皮的事儿争执不休,却不想“争着争着”爱就没了。大人爱讲道理,孩子只看爱还在不在。
关于错误
小儿打游戏,为了攻克某一局难关,憋得尿裤子了,完事儿后从厕所出来。
儿说:妈妈,我今天改变“撒尿模式”了,你帮我换一下裤子吧……
妈说:那你下次改变模式前,通知我啊!
这次轮到我儿无语了:“憋不住的时候,哪还来得及通知哦!”
孩子把世界的“错误”叫作“另一个模式”,他不会硬跟自己较真儿。
从一种模式切换到另一种模式,就好像电视调台,调得不对,再调回来就行了呗!
我们面对错误和挫折时,也能有这份平常心吗?
孩子竟然懂得接纳自己,不苛责,事情改变起来反而不那么难。
不可否认,后面的解释有我自己的发挥。即便单就“关于生死、爱、挫折”的回答来看,18岁前的我自己,是绝没有4岁小儿如此一语中的的本事的。在忙乱了一圈,翻遍各种育儿书籍,教育书籍,甚至心理书籍以后,终于发现我要找的心理学教授,远在天边,近在眼前。恍惚间,小儿的作为,仿佛就是《来自星星的你》之“都教授现形记”。
我家小儿的童言童语可爱,但并非仅有,每个小不点儿都多多少少能有些惊人之语!如果不去过多干扰,每个孩子都是“奇葩”(此处“奇葩”无丝毫贬义与戏谑之意)。除了在他们身上发现纯真,也能看到智慧,甚至能看到当年的我们。所以,陪伴孩子成长,也能修复我们与自身的关系……
大人可以从孩子那儿学到很多,直到孩子们长大成人,像成人一样知之甚少。
—EvanEsar
(第二节)战胜你的不是“童真”,
是“无邪”
顽童当爸,一秒长大!
在《爸爸去哪儿》节目中,记得田亮说Cindy刚出生不久,第一次抱到他面前看,他的反应竟是“应该没有抱错吧”,不仅爸爸们如此,即便十月怀胎,自以为做好充分生理和心理准备的妈妈,在孩子真正来到人世的那一刻,仍然充满了兴奋、惊喜、惶恐和各种焦虑在内的复杂情绪。很多爸爸妈妈,也是在抱过孩子的那一刹那,瞬间长大成人了。
做父母,缺课的练习
对做父母这件事儿,几乎没办法上岗实习。你很难从别人家借来个婴儿,去实习做父母的机会。如果说恋爱是婚前实习,做父母几乎就没有实习期。所以在一次次措手不及中,我们也很容易遭遇一大堆的问题。
孩子不听话:不吃饭,不刷牙,不洗手,不洗脸,不拉臭臭;
孩子不好管:骂人,抢玩具,贪玩,不爱学习;
孩子不讲理:抡起胳膊打人,张开嘴便骂人。有孩子的家里,一天一小骂,三天一大骂。唉,愁死个人!
……
这时,许多人都把问题归结到孩子身上。
这恐怕是亲子关系最大的误区!
爸爸如何教育我,我也如何教育孩子
前面我们提过,孩子与父母之间互为镜像。
我们从父母所组建的原生家庭中来,不只继承了父母的生理基因,拥有相似的容貌,体格,喜好,甚至秉性脾气,在行为思考方式和情感互动中,也顺道继承了原生家庭爱的模式,这里面也包括亲子教育和沟通的方式。
你能从《爸爸去哪儿》剧组里看到每个孩子与他们父母亲的影子。
Angela永远一副小公主派头,虽然竞赛成绩不是最好,但总能和周围人搞好关系,像极了人脉广泛情商优秀的李湘。
小Kimi看似最撒娇,但一旦离开爸爸的怀抱,他也并没有不停地哭闹,即便交换爸爸那一集晚上在房间里准备睡觉,想起爸爸也是偷偷抹眼泪,很会照顾新爸爸郭涛的情绪。
当时很多人看不懂田亮的女儿为何那么爱哭,后来田亮告诉记者,他小时候就是个爱哭鬼,6岁开始练习跳水,住到运动队,离开妈妈的日子多难熬啊,别人都在写作业,他一个人在抹眼泪,有个小朋友说“他想妈妈了”,田亮就再也受不了啦,奔出去,哭了个天昏地暗。
郭涛对石头要求太高了吗?郭涛的老爸要求更高,郭涛坦言当年父亲就是“简单粗暴”教育法:“我是你老子,我是你爸,你对你爸就得说‘您’!”
除了在孩子身上重演家庭的剧集,我们一生的爱与痛,工作事业,爱情婚姻,无一不与父母和养育者们息息相关。
正因为我们与父母互为镜像,我们常看孩子为“视如己出”,孩子儿时甚至大了以后都还是“我”的一部分。“我与自己”的关系和“我与孩子”的关系在某种程度上几乎是一致的。所以,亲子关系的不和谐,诸如疏离、冲突,也皆是因你与自己的内在关系不够和谐造成的。“你与孩子”的关系,实质是“你与自己”的关系。
激怒你的,不是孩子,而是你自己!
如果你的孩子总是能激怒你,那背后的原因是“你把‘对自己的不满’,延伸到了孩子身上”,你希望你的孩子快点超越自己,当然也就无法容忍孩子犯的那些错误。
打骂或者教育孩子的时候,你很容易就站在了当年父母的位置上,因为这太自然,太容易了!
孤零零站在那里的,其实不只是你的孩子,也是你自己!
左侧:爸爸骂儿子。
右侧:儿子骂孙子。
各种细节,“互为镜像”。
再往远处看一点,“成为好父母”不只影响你和孩子,也影响着他们与自己的下一代!
透过孩子,看到自己
我们对自己满意,就不会对孩子苛责;我们对自己友善,就不会对孩子生气;我们对自己接纳,就会对孩子宽容。
而亲子关系的起点,也正是从这里开始的……
成为更好的自己,一个好的办法是与孩子一同成长。
揭开童年隐藏的秘密,透过孩子看到自己,才能够在一起,做更好的父母,更好的自己!
(第三节)发现童年的秘密
第一个秘密:6岁以前,没规矩
当我们批评一个人的时候,一定会帮你博得同情的一句话是什么?—他,他,他不讲道理!
不讲道理的人不可理喻。不过这事儿在我们有了孩子后,就头疼起来,你发现6岁以前的小孩儿,脑袋里压根儿就没有“讲道理”这根筋!
田亮VSCindy:“讲道理”完败!
在讲道理这部分,田亮可谓是超级耐心的唐僧师父。
《看天下》的报道中,他坦言,Cindy根本不怕自己发火,最怕说“爸爸和你讲道理”。
听到崩溃处,会“扑通”栽倒在床,田亮当然不罢休,把闺女扶起来继续讲,结果Cindy二次扑倒!这简直就成了让女儿崩溃的必杀技!
即便国家跳水队有一句名言“亮哥永远是对的”,但讲道理这招对Cindy依旧不管用!
在《爸爸去哪儿》里,每当节目上打出标记“碎碎念”,就说明田亮的讲道理模式启动了,即便是在刚开始几集劝Cindy不要哭的时候,也是如此,但显然没用!直到有一次Cindy恳求田亮让她从小沙山的高处滑下来,田亮实在不放心,但是这一次他没有讲道理,而是从孩子的身后轻轻地拖住了滑板,保证了她安全的同时,也满足了孩子的乐趣!这一次,讲道理终于退场了。
讲道理,为啥没用呢?
心理Tips:6岁以前没规则
答案很简单,因为小孩儿生下来就不会,也不爱讲道理!
6岁以前的孩子基本上不启动“讲道理,讲规则”模式。
5—6岁才是孩子学习和理解社会规则的开始,这就是他正常发展的规律。
也就是说,只有石头和天天基本算是到了可以讲道理的年龄,其他几个小孩儿,用讲道理来对付,肯定是玩不转的!即便Cindy参加节目的时候已经5岁半了,也不能全部的教育都以讲道理为主导,教育从来都是循序渐进,逐渐变化的……
第二个秘密:纯洁的欲望
首先是动物,然后才是人
在只会吃喝拉撒的小屁孩儿身上,你看到的更多是动物性,还是人性?
按照达尔文的进化论观点,人类是从动物进化来的,我们的一生几乎是在重演一个快速演化的历史,童年甚至终其一生我们的身上都仍然保留着基本的动物性。动物需要吃、喝、拉、撒、性,那么人也一样。后来精神分析派的心理学家说:我们出现心理问题不是因为人性没做好,而是人性过于膨胀,压抑了动物性,压制了原始欲望。这一观点是弗洛伊德的代表思想。
儿童的性,纯洁的欲望
弗洛伊德的思想通俗地解释就是,支持人活下去的主要欲望就是生存和繁衍,繁衍背后的性欲望,是人一生发展的基础。一个人生命的全部动力在于“性能量”,弗洛伊德称之为“力比多”。所以才会说大人的心理问题皆因“性欲”没有得到充分满足!当然这个“性欲望”并不单纯就是指“性爱”,它会以各种面目出现,蓬勃你的生命,辉煌你的生活,如果得不到恰当的照顾和满足,就会导致你的生命力衰竭、崩溃以及生病。
心理tips:力比多
即性力。这里的性不是指生殖意义上的性,它泛指一切身体器官的快感,精神分析学认为,力比多是一种本能力量,是人的心理现象发生的驱动力。精神分析理论的核心与精髓是本能(力比多)决定论,即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由人的本能决定的,都是在本能的驱使下,力比多的转移与分配的结果。
当力比多能够持久、成功地转移并分配到本能所要达到的对象的时候,本能的内趋力得到了释放,快乐原则得以实现,焦虑随之解除,我们就可以感觉到快乐。我们把这样的状态,称之为健康。当力比多的转移与分配持续受阻的时候,快乐原则无法实现,焦虑继续积聚,我们就会感受到焦虑、痛苦,我们把这时候的状态称之为病态、心理障碍。
OMG,儿童的性,怎么满足哦?来看看吧。
心理性欲阶段 年龄 描述
口唇期
奶嘴宝宝 0—1岁 性本能的主要区域集中在口唇,因为婴儿从吮吸、咀嚼、咬等口唇活动中可以获得快感。喂食是特别重要的。例如,婴儿突然断奶或断奶太早,以后可能会过分纠缠配偶或者过分依赖配偶。
肛门期
拉宝宝 1—3岁 自发排便是满足性本能的主要方法。大小便训练可能引起父母与儿童之间大的冲突。父母创造的情绪氛围有持久影响。例如儿童如果因上厕所时发生的意外而受到惩罚,就可能会变得抑制、肮脏。
性器期
撒尿童子 3—6岁 愉快来自于性器官的刺激,儿童对异性父母有乱伦的愿望,恋母情结或恋父情结产生。这种冲突引发的焦虑,会导致儿童内分性别角色的特征,和与之竞争的同性父母的道德标准。
弗洛伊德儿童性心理发展的三个阶段
弗洛伊德认为童年的早期经验和冲突能够持续影响成人的活动、兴趣和人格,他的这种观点在今天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作为参考,仍然是有价值的!
(1)0—1岁:“喝奶奶”心理学
自从上了《爸爸去哪儿》节目,林志颖和Kimi父子就接下了某牛奶广告,皆因节目中Kimi说的一句:“爸比,我要喝奶奶!”这句话一度成为“萌点”!节目中,林志颖儿子Kimi的一句“喝奶奶”逗笑不少观众,后续节目在等待午饭的过程中,Kimi因为太饿了,站在床上大喊:“爸比,我要喝奶奶。”忙着做饭的林志颖无暇顾及,谁知Kimi“变本加厉”,翻来覆去喊着:“我要喝奶奶,我要喝奶奶,我要喝奶奶!”虽然是哭闹,但却萌翻了一众网友。而每天早上以及每天晚上,剧组里最小的两个孩子,Angela和Kimi都是以一瓶香甜的牛奶作为开场和结束预告。不要小瞧了喝奶这件小事儿。它关乎的事情可多了去了!
喝奶,断奶不只是食物与妈妈的事情,也关乎孩子的心理健康。
弗洛伊德的观点是断奶以孩子出生后一年左右为宜,过早过迟都可能对婴儿心理发育不利。在断奶问题上可能会发生以下几种偏差:
(1)吃不够,变吃货!
断奶过早使婴儿口欲不足,以后可能成为儿童贪食症与异食癖的心理根源,也可能成为成年后贪食、嗜饮(酒)与吸烟癖的心理根源。
超级吃货、烟鬼、酒鬼、胖子们原来是因为妈妈断奶太早啦!
(2)吃太多,变厌食!
断奶过迟与让婴儿长时间地塞吸奶瓶,使其口欲过度满足,可能成为幼儿与青少年神经性厌食与神经性呕吐的心理根源。
近年来流行的“骨瘦如柴KateMoss们”是否是因为当年欧美国流行奶瓶以及安慰奶嘴的时候,妈妈用得过久过度了呢?
(3)突然断奶,变得爱咬人,爱骂人!
突然中断哺乳后,由于对婴儿的口欲剥夺,以后可能成为儿童与成人的“口欲攻击”—包括习惯性咬人、咬坏东西与口头攻击或习惯性秽语等的心理根源。
爱咬人、骂人的孩子是因为妈妈断奶太果断啦!早知道,断奶汤不要喝了,慢慢断嘛!
(4)乱吃遭惩罚,长大专门乱吃!
在这一阶段遭受到心理挫折,比如一岁大的小不点儿,抓到什么都往嘴里放,也会开始吸吮手指头,你若总是斥责孩子,孩子就有可能在成年后会在遇到挫折的时候,反过来用“口唇期”各种孩子式的欲望满足自己,比如“口淫症性变态(性爱前调情喜欢用唇舌吻触异性生殖器)”。
这世上本没有变态娃,不过是有个狠心妈!
这样看来,奶瓶用到差不多一两岁,也就该停了。小Kimi和Angela是否使用过度了呢?
(2)1—3岁,“拉”心理学
我的一个朋友,生活非常规律,孩子每天早晚起床,洗漱,拉时间都是有规定的。可以说这绝对是个完美主义的妈妈。孩子从小也很乖巧,直到一次孩子发烧,大便干燥,医生叮嘱大便一定要畅通,不然感冒不容易好。于是她几乎每天都定时看着孩子,到点儿就提醒孩子大便。孩子的病一时倒是好了,但小时候几乎不会在外尿裤子的乖孩子,最近却频繁发生尿裤子的事情,并且有段时间即便有了便意,也会忍着不去拉。这下可把妈妈急坏了,于是越着急,越反劲儿。孩子频繁地发烧,妈妈频繁地管教,孩子频繁地忍住便意,以至于有半年的时间,孩子每个星期都要去医院报到,以致用上了开塞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