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辛亥风云之新军传奇
31713500000010

第10章 秀才宿命做先生(一)

只有中国是一个有着连续文明的国家。从甲骨文发现算起,有文字的记载也有三千二百多年的历史。中国的封建王朝也曾经是世界上经济最发达,实力最强大的帝国。但出现了一件怪事,中国却没有成为现代经济的发源地。到了清末民初,中国仍然是一个农业落后的国家,文化仍然在”之乎也者亦焉哉”的胡同里打转圈圈。社会的推进,靠什么力量呢?当然靠人的能动性,但中国后期人才的使用成了富人的乐园。富人和官吏的儿子通过读书仍然控制着中国的政治,经济等社会的主要领域。那时中国的穷知识分子,如王安澜这样的草根秀才不但人少,而且被排斥在社会的主要政治经济范围之外。穷知识分子,只能被束缚在宿命论的范畴内,充当师爷、账房、管家、先生(老师)等,王安澜也不能脱离这个宿命。只有在辛亥革命发生后民主政治才让王安澜这样的基层知识分子,起了脱胎换骨的变化。

不知不觉王安澜已是十几岁的年青小伙子。一米七左右身高,站在那里腰杆笔挺,虽然瘦一点但精神气十足。一头浓密的黑发,幽幽发光。身穿一件灰粗布长衫,脚穿布袜布鞋,到底是个秀才,显得斯斯文文。说到诗经,他可以抑扬顿错的朗读,说到经书,他可以侃侃而谈。特别一手柳公权的楷书、正楷、秀丽逼真,体现了正人君子的风范,走到那里有人求。特别是王安澜的小字楷书是当时抄写书本、行文、写信的范本。据说书法是王安澜的一绝。

那么风度翩翩秀才去作什么?回家劳动种田,但当初何必去上学堂读书呢。王安澜继续去读书,走做官路,还要继续深入学习四书五经外的十三经中其他的书本,再去考举人。秀才已家贫如洗,灯油已熬尽了,已无能为力了,读书的路是已经走绝了。他去做小生意,既屈折了人材,又缺了本钱。秀才是不是真的无路可走?左思右想,秀才去当私塾的先生,当孩子王,好像还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看来,秀才王安澜去私塾学堂去教书是屈了才了。当时,有的先生只是认得几个字,还不能开讲(解释课文),就当先生的有的是。最好的先生是老童生,是科举累累考不取的学生。当时社会将学堂的老师叫先生,秀才当先生是万不得已时才为之。秀才想当先生,一月有3至4斗的稻米作薪酬,至少家中母亲的生活就好解决了。母亲年纪大了,只能作些种菜、喂鸡、喂猪的农活,有了粮食,母亲也可安度晚年了。姐姐也出嫁好几年了,姐夫也可帮助母亲耕种几亩祖田。所以,自己离家出去当先生,对家庭也比较安心。王安澜本来志向远大,抱着强烈出人头地的思想。但一方面没有一大笔钱走官路,另一方面为了报答母亲养育之恩,也是人子应有的德性。王安澜经过了一翻苦苦的思索,终于痛下决心,去当私塾先生。

王安澜到祠堂学校里去见自己的老师。老师也是本性王,头发已经花白,蓄着八字胡,中等身材,穿着一件藏青色带补钉的长袍,瘦成一根筋,有点气喘。两人是常见的,王,向先生寒暄了几句,两个人就坐在厢房的长条椅上。

王说;“老师我的家境你是知道的,我来祠堂读书,都是家族的人帮助的,秀才也考过了,但再读书也没有可能了。自己去做其他的事,总有各种难处。想了好几天,我去当先生,难处还是少一些”。

老师连说:“可息,可息,你学习记性好,理解的能力快,继续把书读下去,以后弄个一官半职,应该是探囊取物,易如反掌也。但你说现在经济拮据也是事实,也只好暂时教几年书,渡过难关再说吧,你还年青,来日方长呢。”

王安澜问有没有什么去处要教书先生。老师答:“有是有,就是离我们村有四十多里,离家远了点。在县城边上,有一家富户,想找一个教书匠,当时闲远,我家小孩又多,所以我没同意去。”

王安澜表示自己还年青,远点没关系。老师表示一言为定,我给你写封信寄去。并说,你是真正考试得的秀才,问题不大。

老师接着说:“我要上课了。”

王说:“老师,多谢,告辞。”,双手一拱。

不知什么时候许的愿,今年天如人愿。春季的小麦,穗穗修长,粒粒饱满。到了初秋,玉米个大粒壮。现在处处苍翠,玉米田里已涂上了苍老的黄色。农民们已在割茅草,砍灌丛,开始储备冬天的燃料了。到处人来人往,喜气洋洋。

突然,有三匹马在官道上,不紧不慢地跑向王家村西,这惊动了许多村民。到了一户村民家门前,房子是木头架子土坯墙,屋顶一半盖瓦,一半盖茅草。骑马中的一个40多岁的人,翘下巴,山羊胡子黑中带花,沙哑着声气问到,这是王先生王安澜的家吗?安澜的母亲大声叫喊道:“澜儿。”王安澜正在砌墙,双手还粘着泥巴,从后园里走出来,丈二的和尚摸不到头脑,睁大眼晴愕然的望着门前的人。跟班的随从马上向王介绍说,这是我们的朱管家。管家说;“我是县城边上向家的,王家祠堂的王老师写信定的。今天我们来接王先生去教书。王安澜和母亲连声说,请进来坐。连忙烧水泡茶,捧上旱烟袋。管家进门后,自言自语的说,好一个清秀年轻的秀才先生。

吃过午饭,王安澜与自己的新婚妻子,在内房里收拾出门的行装。王安澜新婚刚过三月,门上贴的双喜字红纸还鲜艳夺目呢。大三岁的妻子边收拾行装,大眼睛里饱含泪水,连续滚滚的滴在男人的衣物上,要将自己对男人的恋想,随着男人的衣物带到异乡去。

妻子气哽噎的说:“从小没有离开过父母,嫁人了,男人就是自己的靠山,一夜夫妻百日恩,百日的夫妻到终生,我在屋里守你终身”。

王安澜对自己的妻子百般的喜欢,又是新婚甜过蜜。妻子出身一个教书先生的家庭,既娴淑,对婆母又孝道。妻子需出身农村,但深山出美人。这种人生在富人和官宦之家,就是大家闺秀了。但王安澜的美貌妻子,生在教书先生之家,就只能称为小家碧玉了。王妻身体健康,身材窈窕,眉清目秀,也算一个如花似玉的女子。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入洞房,揭盖头之前,王秀才的心中七个吊桶打水,坎坷不安。结婚前又没有见过自己的女人,不知是个美女,或是个母夜叉。那天结婚,王揭开了新娘的头上的红盖头。王一阵晕眩,心喜如狂,满面通红,手足无措。原来新娘美如鲜花,似出水芙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