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常青藤教子课
3166400000007

第7章 无情未必不爱(2)

尤瑟教授认为,现在许多父母患上了“关怀强迫症”。所谓“关怀强迫症”,即一个人特别需要别人依赖自己,总是强行向别人提供他并不需要的关怀,从而使他不能独立,并使双方都进入特别痛苦的生活状态中。“关怀强迫症”是一种不健康的、对人际关系产生破坏作用的心理和行为,患上该症的家长必须及时加以矫正,否则会让孩子在精神上承受另类“棍棒”。

这种“关怀强迫症”的父母在国内比比皆是:

案例一:反感父母溺爱,初中生决意18岁后离家独立生活

北京协和医科大学最近对独生子女的心理状况进行调查,发现了这样一个家庭教育失败的典型案例:一个13岁的小男孩从小就被父母过度溺爱,但他实在受不了父母把他当“宝贝”的做法,对这种溺爱非常反感,后来发展到蛮横地拒绝父母的一切关爱。但父母并没有考虑儿子的真实想法,而是一如既往地提供他并不需要的关怀和帮助。为摆脱父母的溺爱,小男孩从上小学起就开始瞒着父母积攒零花钱,并决意在18岁后离家独立生活。

专家分析:有一种爱叫做放手

平时家长对孩子关怀备至,甚至总是提供孩子并不需要的关怀和帮助,使孩子反倒心生怨气甚至人格扭曲,让孩子成为和自己处处作对的“冤家”。这其中有孩子不懂事、不理解父母的原因,更多的是因为家长忘记了孩子成长与发展的需要。

作为家长,不仅要关心孩子的生活和学习,更要关心孩子的发展需要,要懂得尊重孩子的合理意愿与要求。家长应该认识到,有一种爱叫做放手,要经常鼓励孩子独立与勇敢。

案例二:父母包办一切,孩子长成“30岁儿童”

今年情人节,在某婚姻登记处有这样一个场景:站在新婚登记队伍中的不是准新娘和准新郎,而是准新郎的母亲。这位母亲来这里排队是为了让孩子多睡一会儿,直到快排到时再打电话让孩子们过来。

类似的现象在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中并不少见,比如儿女结婚、装修房子等都由父母代为操办,就连新房的床头灯都得父母选定;儿女有了孩子后,当奶奶或外婆的从喂养到教育完全说了算……父母从小替孩子包办一切,使社会上出现了一种怪人,人们称之为“30岁儿童”,指的就是人都长到30岁了还像个小孩子一样,凡事不能独立自主。

专家分析:被喂饱的熊是死熊

很多为人父母者出于对子女的过分爱护和关心,也正在把孩子当作喂饱的熊对待。现代心理、教育、社会科学的研究表明:家长的“过度保护”恰恰忽视了孩子健康人格的教育和培养,也扼杀了孩子创造的灵性和自主发展的精神,由此培养出来的孩子依附性强,没有解决问题和迎接挑战的能力,在成年后甚至满了30岁后仍出现一些儿童时期才有的毛病,比如:娇生惯养、倔强、任性;缺乏独立生活能力,依赖性强,出现心理倒退现象;适应新环境能力差,等等。

有个中国人在加拿大山区驾车旅游,经常看到路边竖着一块牌子,上面写着“A fed bear is a dead bear”,意思是“被喂饱的熊是死熊”。他不太明白到底是什么意思,伙伴告诉他:过去很多人在路边看到熊,都十分好奇,从车里扔食品给熊吃。熊尝到了甜头后,就老站在路边等人施舍食品,慢慢地失去了自己觅食的本领。到冬天没有人去喂它们食品时,有的熊就会被饿死。所以加拿大政府在路边竖了很多提醒人们的牌子,告诉大家把熊喂饱了,实际上是把熊喂死了。

为人父母者,请不要把你们的孩子养成被喂得饱饱的熊或白鼠,这样做只会把他们送上人生失败的道路。让我们保留一点动物的本能,对孩子稍微“无情”一点,只有给他们更多的机会自理,才能有日后他们更坚强的自立;而作为被“哺育”者,更是要主动地不眷恋“暖巢”,主动地成长。说到底,强壮的体魄、健全的人格、不断提高的生存能力,才是立足社会不可或缺的基本素质,而这些是“喂”不出来,也不能被给予的。

一千只绵羊,也不是一只狮子的对手。当然,你不一定要你的孩子去当狮子,一定要去做“强者”;因为绵羊和狮子并无高下之分,他们都是生态系统的一部分。狮子吃羊,你的羊孩子,也可以去欺负草——吃草。相对于草,绵羊就是“强者”了。

生孩子,养孩子,关照孩子,是母鸡也会做的事情;爱孩子,绵羊妈妈也具有一样的本能。但是如何把孩子培养成狮子,就只有狮子爸妈才会做了。

当然,最后如何选择,由您来决定。孩子的命运和前途,是家长赋予的!孩子将来是狮子还是绵羊,是家长选择的!

有一个老板很为自己的儿子教育操心,他儿子的毕业申请被尤瑟拒绝后,这位老板专门找尤瑟探讨如何教育的问题,希望让尤瑟提些改进的意见,以便自己的儿子能够顺利毕业。

这个老板有四个孩子,前面的三个都是女孩,这第四个是“盼望了很久后”生了一个男孩,自然看作是“宝”,特别这男孩又很聪明,自然就更讨大人的欢心了,从心底深处,家长把这男孩看作是“未来的家业继承人”。

不过,尤瑟却发现,这个家长在学堂读书的女儿,要比备受期待的男孩成器懂事得多。这个儿子显然很享受在家里的“重要感”,内心拒绝成长;女儿正好相反,想要快速成长;因为女儿感受到自己相对被家长“忽略”和不受重视,反而更珍惜父母的爱,学习更用功和努力,也更懂事。与父亲说话的时候,他能够看到她的快乐,也看到她很在意父母的感受,并希望努力付出,以“讨父母的欢心”。

尤瑟对这位老板说:你显然对这个儿子抱最大的期望,但是将来他让你失望的可能性很大,反而你心中相对比较“忽略”的女儿,可能会最成器。

如果家长过于无知,过于放任,就会成为一个纨绔子弟,成为现在很多人看到的,飞扬跋扈骨子里却很无能,只会拿父母的钱财来装点自己门面的“富二代”。

老板很关心:怎样才能避免这种局面呢?尤瑟的答案很简单:如果你认为这孩子是你的敌人,想要害死他,不流血地杀死他,希望他这辈子一事无成,窝囊无用,就现在好好地照顾他,关心他,呵护他,用假装的“爱心”施舍,来剥夺他的成长机会和各种能力,把他像是小宠物一样养大,将来就必定是废物。别人还拿你没办法说,这叫做“合法暗算”。

如果你真的对他有爱,有期望,希望他成才,成器,就只能选择各种机会,对他无情一点、残酷一些,设法狠心地折磨他,让他提升自己,突破自己。而不必在意别人想装好人来对你的批评。因为这是你的孩子,只有你才愿意为他负责。

教孩子,其实也并不需要什么特别的教育技术,只需要“心”到位就行了。孩子小的时候,最关键的就是把“爱心”藏起来,只让孩子看见“狠心”和“无情”,至少也是“冷静理智之心”。让他发现只有靠自己才能成长。

中国的家长,似乎实际行为都与这个标准相反:小的时候,家长明明该严格教育,偏偏却在哪里扮演“爱心无限,慈父慈母”的角色,孩子“集万千宠爱在一身”,养成一大堆的毛病。大了一点,特别是上中学以后,出现各种学习和行为问题,家长们开始着急,瞎忙一通,给孩子造成心理障碍。成年以后,面对孩子行为有种种的不满,天天抱怨,甚至指责和谩骂。这样的家长,不是疯子吗?一辈子都在做南辕北辙的颠倒事情。

当然,尤瑟也指出了任何事情都是有限度的,对孩子“无情”是为了让孩子成长,但孩子毕竟还小,家长应当“量力而为”。像日本和韩国的家长教育孩子的方式时候,在大冬天让孩子赤着上身去冰雪地里面训练,却是不值当所有家长去模仿的。

真爱孩子,就对他“无情”一点

最近尤瑟的小女儿就被他“无情收拾”了。这孩子在大家的眼里,是很乖巧,很懂事,聪明可爱的。可是她回家过中期假的时候,十天时间却天天被尤瑟“军训”,还被尤瑟用树枝打屁股,被罚饿饭,一次还饿了一整天(因为她“选”了饿一天)……妈妈看不过去,很生气,强烈抗议尤瑟的“法西斯行为”,说孩子太可怜了,要把孩子“送给警察局”,让警察来警告尤瑟。如果孩子没有吃饭,妈妈也不吃,以此表示抗议等等。

尤瑟做这些事情,并非孩子有很严重的问题,仅仅是因为孩子出现了“逃避行为”,她开始用“消极反应”来获得认同。如果被纵容的话,将来的问题就大了,她会不快乐,会难以进步,会难以承担责任。因此,尤瑟认为必须培养她面对困难和克服困难的勇气。

人一生中要面对很多自己必须克服的困难,而别人无法帮忙。她现在想要逃避的一些小困难,家长当然举手之劳就能够解决;但是一旦养成了依赖的习惯,就注定了她一生的平庸和无能。三岁看大,就是看到这些影响会“变大”,变成将来的行为惯性。

因此,尤瑟很关注她出现的“逃避行为”,尽管她装出最可怜的样子,用很好的理由来逃避,尤瑟也绝对不批准。他的原则是:你可以做得不够好,但是必须努力去尝试一切,而不允许逃避。一旦她坚持逃避,语言命令得不到执行,就只好实施“强制性措施”了——打屁股。必须让她体会到选择“逃避痛苦”,比去面对困难,更难以接受和更痛苦,她才会面对障碍,这是基本的人性原则。

这种严格教育的效果是很明显的,尤瑟的女儿假后回学校,个性和行为出现了很大的转变:更快乐,更自信,更积极地参与学习和活动了,而且上课的时候,她学习的能力似乎突然提高了一截。一个长句子,在其他孩子都还没有学会的时候,她就举手表示已经学会了(原来就算会,也不愿意举手),而且的确能够完整地说出来。老师们以为尤瑟是不是补了什么课,其实整个假期尤瑟都在让她在体能上“挑战极限”,搞各种运动,在折腾她,根本就没有学习什么文化课程,因为尤瑟认为文化课程根本不重要。用运动来训练她的心理和个性品质更重要。这些过关了,学习会自动的上去,都不需要太操心。这些问题不过关,就算学习上去了,也是暂时的,假的。

更特别的是:尤瑟对她很严厉,也不在乎女儿是否会“亲热友好”,但结果是女儿更亲近尤瑟了。在学堂里通过努力,“挣”到了好吃的东西,她说要留给爸爸。妈妈就很不理解:明明尤瑟对他最严厉,甚至很苛刻:打她屁股的时候都一定要打疼才行。但是为什么孩子还最喜欢尤瑟呢?家里最宠孩子的人,为什么常常得不到孩子的尊重?

这里面的道理就很深了。首先是孩子的灵魂(心灵深处)是渴望成长的,如果宠爱孩子的家长,用剥夺孩子成长机会来“付出爱心”,宠爱孩子,孩子的身体会很依赖和需要家长,但是心灵却会很反感和敌意。因此,宠爱孩子的人,基本上得不到什么好的回报的。这已经是多少代人一直观察到的因果事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