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常青藤教子课
3166400000037

第37章 心理健康指数(3)

比如解决孩子早上赖床问题。爸妈可以给孩子弄个闹钟,让他自己起床。没有闹钟,爸妈只叫他一次。孩子起晚了,让他承受所有的不便。没有洗漱,头发凌乱,衣冠不整,自惭形秽;没吃早饭,饿肚子,上课心发慌;进教室晚了,老师罚站等,这些行为后果都应该让孩子承担。经过这样的经历后,孩子会这样想:多睡一会儿,给自己带来这么多不便;晚起一会儿,竟然要付出如此大的代价。经过这么一次深刻体验,大多数孩子都会提前醒来,再也不会懒床了。

如果家长心疼孩子,怕孩子饿肚子,把早餐送到学校,怕孩子在学校受委屈,找老师解释,替孩子开脱,把责任揽到自己身上,孩子没有承担行为后果,他自然就不会接受教训,赖床的毛病恐怕今生今世很难改掉了。人都有惰性和依赖性,如果有人事事替自己负责任,谁也不愿负责任;如果有人凡事替自己承担后果,也没有那个人愿意承担后果,何况一个孩子呢?

第三,让孩子在困境中历练。

父母要给孩子有益的帮助,但不要替孩子生活。最重要的是不随时随地从困境中解救孩子、开脱孩子。智慧的做法是放手让孩子体验生活,体验行为后果。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孩子身处困境、感到痛苦的时候,正是磨炼自己的极好机会。家长心疼孩子,替孩子做了,孩子很快得到解救、得到开脱,孩子当时会感激家长,但损失最大的还是孩子。因为孩子失去了提高自制力、培养责任心、历练意志、自我成长的宝贵机会,这样的机会失去得多了,孩子很多不良品质也养成了。

家长朋友要明白这样一个道理,生活是位伟大的老师,任何人都要经过生活的历练,你的孩子也不例外。历练是造就成功者的最高学府,在这所学府毕业的人无一不是生活的强者。要约束好自己,克服“心疼”孩子、替孩子解脱的冲动,这样才是真正爱孩子,对孩子负责任。实践证明,一个缺乏约束力的孩子背后必然站着缺乏约束力的家长。

第四,安慰孩子的情绪。

让孩子承担责任,意味着让孩子承受痛苦。孩子以前轻飘飘惯了,现在让他承担责任,承担后果,必然要经历一个痛苦阶段。家长朋友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帮助孩子渡过这个阵痛期。

在学会承担责任的过程中,孩子难免表现出一些负面情绪。比如,沮丧,烦恼,痛苦,愤怒等等。这些情绪都是正常的、健康的,都是孩子必须经历的。父母要平静地接受孩子的现状,接受孩子的所有情绪,认可孩子的感受,给孩子充分的理解。聪明的父母不但会引导孩子勇于承担责任,也允许孩子宣泄负面情绪。这样做,才是对孩子有益的帮助,孩子才能尽快从负面情绪中走出来,继续面对生活和学习的挑战。

最忌讳的、最要命的是,有些家长既想让孩子承担责任,还不能接受孩子的负面情绪,受不了孩子负面情绪的宣泄,恨不得马上让孩子破涕为笑。这类家长容易受孩子情绪支配,孩子难过,他比孩子更难过;孩子烦躁,他比孩子更烦躁;孩子愤怒,他比孩子更愤怒。父母首先乱了方寸,因而失去了局面控制权,其结果往往是一团糟,甚至不可收拾。

培养孩子责任心的第一课堂,非家庭莫属;培养孩子责任心的第一老师,也非父母莫属。如果你想让孩子成长为一个有责任、有担当、能自律的人,就务必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开始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目标要清,态度要明,方法要科学。一旦孩子的责任心形成了,孩子的诸多教育难题就会迎刃而解,孩子的成长将会步入一条良性发展的轨道。

正确的财富观很重要

在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资料中,正确的金钱观、财富观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影响变得越来越重要。无论是东西方社会,金钱是孩子们必须接触到的,而且他们一生都在于金钱打交道。形成正确的财富观对他们的心理健康影响深远。

发生在河北大学撞死学生的案件相信大家都知道,那李刚的儿子一句“我爸是李刚”红遍了整个网络。李刚之子(他自己的名字李启铭,但是他的那句话太经典了“我爸是李刚”,以至于他的名字已经无人关心了)的那句话“我爸是李刚”成为了他最为幼稚的明证。李刚这个名字全国不知有何止成千上万个,而一个区区警察局副局长能够袒护撞死人的儿子吗?如此嚣张的叫嚷“你有本事去告,我爸是李刚”这样的话都能说的出口,这句话似乎只在古装剧中的王公贵族的纨绔子弟公主格格口中有出处。但是这么一个副局长的儿子能说这样的话是把他的老爸当成了古代的皇帝呢,还是自己的家庭让他有了这种自己就是天王老子的儿子的错觉?

他这样口出狂言可能跟醉酒有很大关系,但是通过心理学角度讲,如果没有觉得自己是天王老子的潜意识,这句话是不可能说出口的。换句话说,如果这个孩子是从农村长大的,从小吃苦看别人脸色行事,从来都是小心翼翼,如履薄冰。那么即使是有喝多的时候,有赚了钱买车的时候,有冲动出车祸的时候,但是他会这么嚣张吗?他会理都不理去见女朋友而致受伤者于不顾吗?不会。这个孩子的这一句话就能显示出他的家庭教育,就能显示父亲抑或是母亲的平时教育。给他错觉,让他昏了头。他的这句话显示了他自己的幼稚,更是毁掉了他父亲的前程及其整个家庭的幸福。但是反过头来一想,谁的过错呢?“子不教,父之过”这句古语似乎在这个事件中得到了进一步的诠释。

在有钱和有权的家庭尤其注意,由于家庭的优越,是不是让自己的孩子也拥有了优越感,即所谓的富二代和权二代。孩子有了这样的想法终究会栽跟头。而原因就是家长没能给孩子树立好心理定位。人都有炫耀的本性,即有了成就总想得到别人的认可。中国人的衣锦还乡就是这种心理。这与美国的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先生提出的同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的尊重是同一个道理。人在解决了温饱安全社会需要后,希望得到别人对自己的身份地位的尊重和认可。所以说,人富裕和有权时希望得到尊重和认可,这是人的本性,无可厚非。但是,这点千万不能传染给孩子。这会导致孩子的依赖心理。减弱孩子的成就欲望,助长孩子的享受欲望。所以,有钱和有权的家庭尤其注意,家里即使没有危机,人为制造一些危机和苦难给孩子以锻炼也是必要的。

“官二代”、“富二代”的家庭教育失败,有共性原因,也有突出的个性原因。

从共性原因看,当今的家庭教育都很淡漠,且有将家庭关系变异为分数关系、成绩关系的趋势,父母普遍关注孩子的成绩,却不关注孩子的身心成长。而在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中,不管是富裕人家,还是一般家庭,基本的价值观念是一致的,即普遍崇尚“权势”与“财富”,把父母的权势、家庭的财富,无形中转变为孩子的社会地位。这种“权势观”和“财富观”,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深远的影响。

在美国,家庭对孩子的“权势观”和“财富观”教育却完全相反,不管是富裕家庭还是贫困人家,基本的态度是,父母的权势与财富不是自己的权势和财富,每个人是平等的,没有特权,只有靠自己努力获得的财富,才是属于自己的财富。

从个性原因看,“富一代”和“官一代”显然不希望“富不过三代”、“强不过三代”,他们希望孩子成才,但他们的家庭教育却问题多多。

其一,父母由于事业、交际,与孩子一起生活的时间少,因此有“补偿”心理,通过满足孩子的物质需要,来表达对孩子的关注,也由此反复刺激孩子的物质欲望;

其二,父母在孩子面前并不约束自己的言行,且为了表明自己的“能干”,总爱表露用钱和权可以搞定一切,把生意场和官场上的规则带进家庭;

其三,父母身边的人对孩子百般呵护,要啥有啥,即便父母告诉他不要张扬,但孩子却认为自己生活在一个为所欲为的“王国”。新闻中的这位“管二代”肇事后,不停车反而继续去校内宿舍楼接女友,返回途中被学生和保安拦下,却高喊“我爸是李刚!”其实很符合其平常生活表现。

对于孩子的教育,我们社会普遍重视学校教育,但支撑学校教育的,还有社会教育与家庭教育。孩子健全的人格和身心发展,家庭教育起基础性作用。有一些“官一代”、“富一代”,总把教育责任交给学校,认为只要花钱给孩子上个好学校就可以了,今后大不了送孩子出国。到头来,就是孩子出国,也极有可能是“垃圾留学”,回国后照样啃老,照样给自己找麻烦。反观国外的富翁与官员,对孩子的家庭教育尤为重视,因为对于孩子的培养,作为监护人,有责任将其培养为合格的社会人。

推而广之,不仅是“官二代”、“富二代”,对于普通家庭的孩子,父母也要杜绝过分溺爱,做好“权势观”与“财富观”的教育,只有这样,孩子才有一个透明、干净的天空,才有一个健康、成功的未来。

高超的社交技巧

人类是群居动物,无论独生子女如何娇宠,最终都无法避免走出家门,与社会上的其他人打交道。所以父母都希望孩子拥有良好的社交能力,却往往难以如愿。哥伦比亚大学的专家认为,家长应该更多了解孩子的社交心理,才能实现帮助孩子的目的。

约翰妈妈这几天很焦虑,他突然发现,和别的同龄小朋友相比,6岁的约翰似乎完全不懂社交礼仪:不肯跟邻居阿姨打招呼,拒绝叫人、问好,让自己在朋友和同事面前很没面子;他认生、害羞,甚至怯懦、自私、没有礼貌……这样下去,约翰以后可怎么办呢?

如何面对孩子之间的斗争?

Anna的儿子4岁多,特别喜欢和小朋友一起玩,每天吃完晚饭,Anna就带儿子到小区花园去找小朋友。在游戏时,小朋友之间会有一些碰撞、拉扯,也会跌倒摔跤,儿子的膝盖和手肘伤痕累累,但他毫不在乎,我要看他的伤口也不让我看,还说“会好的”,爬起来继续嬉戏打闹。但当他把别的孩子撞到或打倒时,其他的孩子(特别是女孩子)就会大哭,然后家长就会跑过来理论是非。在我看来,其实儿子并不是打人,不过别人总是误解他,这样下去也不行啊。

要让孩子懂得分享吗?

瑞琪怎么越大越小气呢?谈起女儿,文琴有点苦恼:想当初,瑞琪从未满周岁开始直到快两岁,都那么大方那么好说话。手里不管有什么玩具,只要妈妈要求给其他小朋友玩一会儿,她都毫无怨言地让妈妈拿走。拿着吃的,只要别人逗她“给我吃一口”,她都会把小胖手伸到你嘴边。

在邻里中,瑞琪得了一个“慷慨大方”的美名,让我很是自豪。可最近,瑞琪越来越让我下不来台呢,该怎么办才能让她懂得分享呢?

专家解析:引导孩子,从了解开始

孩子的良好社交表现究竟怎样才能实现呢?专家认为,引导孩子,应该从了解孩子的社交世界开始。

1.打架未必全是坏事

如何看待孩子们之间的打打闹闹呢?来自哥伦比亚大学的儿童发展心理学家发现,在儿童社会交往,也就是玩耍的过程当中,无论是哪个国家、哪种文化,进攻性行为都在所难免。攻击性行为在社交游玩当中浮现,越是能打架的孩子,越具备社交能力,也越精明强干。事实上,能够显示一些进攻性或许是儿童社交发展的必经之路。

据专家介绍,儿童交往当中,大约10%的游戏行为是并不那么温柔的,两个或者多个孩子经常纠结在一起,身体冲撞、扭打摔跤。在这种游玩当中,孩子们体验自己的力量,发现自身的强度和限度,增强自信心,并且发展友谊。一个什么东西都不摸、什么人都不碰的孩子,会变得没有感情,冷漠畏缩,无法和他人交流。

此外,男孩子和女孩子在感情表达方面差别很大,男孩对于自己喜欢的人肢体动作要多些,而且有时候出手也会比较重,这就会引起有些家长的误会,总以为这个孩子在欺负小朋友、要打人,实际上他是一心一意在和小朋友玩耍。

2.不要强求孩子礼貌

孩子不喜欢和家长的朋友其实是正常的表现。因为对于一个小小的孩子来说,高大的陌生成年人很容易形成身体和精神方面的威胁。这时候孩子本能地要以沉默来保护自己。

专家认为,到了陌生的地方、看见生人就有戒备心,是人类生存本能的表现,孩子必须具备自我保护意识,才能防患于未然。如果孩子对陌生地方或者陌生人的反应跟对熟悉的地方和熟悉的人的反应毫无差别的话,那我们才真是需要担心呢。

3.分享观念养成不易

对于一个两三岁的学步儿来说,自私是一个正常现象,甚至是通向?分享的必经之路。

事实上,这一年龄阶段的孩子正在建构自我意识,建立所有权的概念:我、我的、我的东西,他们并不明白为什么要跟别人分享。而且因为幼儿尚未掌握?借与还的概念,觉得东西一旦离开手边,就意味着丢失。

专家认为,家长应当尽力保护孩子?所有权的建立和发展,孩子只有确认了什么是我的、什么属于自己之后,才能逐渐意识到什么是他人的,把自己跟其他人的物品分开。分享意识的建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在反复的社交活动中逐渐体会到分享的快乐。

家长不应该为此批评孩子,更不要给孩子贴上小气、自私的标签,而应该理解、接纳孩子不希望分享私人物品是正常的,耐心等待孩子按部就班的成长。

社交能力如何引导?

专家认为,家长可以从以下几个步骤来引导孩子逐渐建立社交能力:

第一步:接纳孩子的社交困境

哥伦比亚大学的专家认为,很多时候,成年人往往误解了孩子的世界。儿童的社交能力并非意味着他必须彬彬有礼、见谁叫谁、谦让合作、没有冲突,儿童社交能力的发展也不是一蹴而就,我们教给他,他就会了,一劳永逸了。社交能力是在不断的体验和练习中逐渐开发的。无论成人还是儿童,社交能力的基本功就是认可他人存在、体会他人情绪、接纳他人行为,这些都需要我们积累大量的经验才能练就。

第二步:接纳孩子之间的社交冲突

一个孩子的社交能力是跟环境息息相关的,也就是他与生具有这个本能,可是这本能可不可以发展出一个比较好的一个新的技能,是非常需要后天环境的提供。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每个孩子也有属于他自己的社交圈子和交往方式。孩子的交往潜力很大,就看您怎么培养!

在日常生活中,细心的父母可以找到很多方法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

让孩子学习与陌生人说话

有的父母怕孩子单独外出会闯祸,而吓唬孩子,孩子变得胆小,怕见生人;有的父母怕孩子外出受到别人的欺侮,怕吃亏、学坏,认为还是关在家中好;有的怕孩子与人接触传染疾病,情愿将孩子闭门独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