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常青藤教子课
3166400000029

第29章 呵护孩子的“第一次”(1)

史蒂芬教授任教于耶鲁大学,讲授教育专业。他不仅是一位渊博的学者,也是一位善于为大家排忧解难的智者。

史蒂芬提倡父母应多关爱孩子,特别是要精心呵护孩子的“第一次”:第一次进步、第一次尝试、第一次发现、第一次提问以及第一次成功与失败等等。走好第一步,才能更好、更坚实地走下去。

鼓励孩子的第一次尝试

耶鲁大学 (Yale University)是一所坐落于美国康涅狄格州纽黑文的私立大学,创于1701年,是美国历史上建立的第三所大学。

耶鲁大学教育专业的史蒂芬教授闻名业内,不仅因为他的专业知识,还因为他的一个特质:家长之友。史蒂芬经常帮助那些苦恼的家长们来管教他们的孩子,他分析孩子的性格,为家长们提出可行的参考意见。

有一次,史蒂芬去看望一位朋友。刚一进门,就听到朋友惊恐地对儿子麦克大叫:“麦克!小心点!不要弄伤了手!”

原来,四岁的麦克正打算帮妈妈收拾桌子,他刚拿起桌子上的一只玻璃杯,就遭到了妈妈“善意”的提醒。

“宝贝,你会把杯子摔破的,要是割到你的手指,会很疼的。”朋友一边说,一边夺下麦克手中的杯子。麦克悻悻地走出了房间。

“你这样可不好,这会伤孩子自尊心的!”史蒂芬提醒朋友。

“什么?自尊心?小孩子有什么自尊心?”朋友疑惑地问道。

“你的做法明显是不相信麦克的能力,他一定会认为你是在小看他,觉得他没有能力做好这件事情。”史蒂芬继续说道。

“哦,你也太多心了。我不是小看他,而是想要保护他,不希望他受到不必要的伤害。”朋友解释道。

“但是,麦克肯定会觉得沮丧。”

“这怎么可能呢?”朋友根本不相信史蒂芬说的话。

史蒂芬看了朋友一眼,轻轻地敲开麦克的房门。麦克正低头坐在床上,神情沮丧。

“麦克,你这是怎么了?”朋友问道。

“妈妈,我是不是很没用,一点小事都做不好。”麦克抬起头,小声说道。

朋友愣住了,她很惊奇地看了史蒂芬一眼,好像很奇怪他为什么会知道小麦克的感受。史蒂芬轻轻地拍了拍朋友的肩膀,示意她好好与孩子谈一下。

事实上,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必然要尝试许多事情。在不断的尝试中,他才会获得成功的欢乐与生活的体验。如果父母出于保护孩子的目的,而剥夺了孩子尝试的权利,那么,孩子就永远无法获得成功、取得进步,他就会越来越没有自信。

在孩子尝试做某件事情的时候,父母首先要用赏识的眼光欣赏孩子,然后不断鼓励孩子勇敢地迈出尝试的第一步,去获取成功的经验。

有时候,父母甚至需要引导孩子尝试新鲜事物。

一对夫妻带着儿子去游乐场玩。当男孩对秋千产生好奇,爸爸就把他抱到了秋千上。男孩刚刚坐上秋千,秋千就摇晃起来。男孩吓得大叫:“爸爸,我害怕,我会摔下去的!”

男孩的妈妈一阵紧张,赶紧上前说:“多危险呀,你赶紧抱他下来吧!”

但是,这位爸爸却没有这样做,他对男孩说:“你抓住两边的绳子,就不会掉下来的。”

“不,我害怕!”男孩缩起身子,一动也不敢动。

“那好吧,我抱你下来。但是,我可要先玩一会了!”说着,爸爸把男孩抱了下来,自己却坐上去。只见他抓住绳子,来回晃动几下,秋千就开始摇荡起来,不一会儿,就荡得很高很高。

“爸爸,你真厉害!”男孩看到爸爸荡得这么高,高兴地欢呼起来,并露出了羡慕的神情。

爸爸见儿子心动了,于是说:“要不,你再来试试?”

男孩高兴地同意了。

这一次,男孩尽管有点害怕,但是,仍然坐在坐板上不住地扭着身体,希望把秋千荡起来。他的动作十分难看,秋千也没有荡起来。

一旁的妈妈看着男孩滑稽的动作,哈哈大笑起来:“宝贝,你这是在荡秋千吗?简直是身上长虱子了!”

男孩一听这话,似乎有点泄气。

这时,爸爸连忙说道:“不是的,刚开始要想秋千荡起来,都要这样做的。我们的儿子做得很好,一会儿就会荡起来的。”

妈妈听出了爸爸的意思,连忙说道:“哦,我想起来了,第一次荡秋千的时候就是这个样子的。”

“是吗?”男孩听到妈妈这么说,一下子就来劲了,“那我再用力荡几下!”

“是这样的,”爸爸及时鼓励道,“每个人第一次荡秋千的时候都很害怕,总是害怕会摔下来。实际上,只要你紧紧抓住绳子,是不会摔下来的。”

男孩的秋千开始荡起来了,爸爸微笑地看着他说:“爸爸第一次荡秋千的时候,也是害怕得要命,一动也不敢动。你比爸爸强多了,我相信你一定能荡得很好的。”

“真的吗?我现在荡得好不好?”男孩明显很高兴,秋千已经随着他的动作摇荡了起来。小男孩的欢笑声回荡在天空中。

每个孩子在尝试做一件事情的时候,都会有恐惧的心理,害怕自己做不好。这时,如果父母出于保护孩子的目的,说:“算了,多危险,不要做了。”“小心点,你会伤到自己的!”“你不能做这个,太危险了!”这样,孩子想要尝试一下的微弱的愿望一下子就会被父母的呵斥赶跑。

如果父母对孩子说:“没事,来试试吧,但是要注意……”鼓励孩子尝试,同时教给孩子必要的防护方法和知识,就可以防止孩子出现一些不必要的伤害。

孩子在尝试的过程中,如果表现出缺乏自信,父母可以拿自己与孩子相比,尽管父母会比孩子强,但是,善意地对孩子说:“孩子,你比我强多了!”这又会对父母有什么伤害呢?而实际上,对孩子来说,这会给他极大的信心。他会认为自己并不比别人差,只要再努力一些,甚至会做得更好。

当孩子表现出想尝试某件事情的时候,你应该说:“真棒!许多孩子都不会做这件事呢!”

你还可以说:“做得不错,爸爸第一次做的时候可没你做得好,你比爸爸强多了!”相信孩子这时能够极大地鼓起信心和勇气。

尽管孩子做得并不好,作为父母,你应该对孩子说:“真行,第一次就可以做得这么好!下次一定可以做得更好!”

心理学研究证明:每个人内心深处最本质的需求就是“显示自己的重要性”。一旦自己的重要性得到别人的肯定,就有了积极向上的动力,就能发挥出自己的潜力。对孩子来说,尤其如此。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要探索陌生的世界,要学会很多原本不会的东西,需要战胜无数的困难;而能够支持他们不断前进的,只有家长的肯定和鼓励。鼓励能增强孩子的自信,激励孩子不断尝试,勇敢面对困难和挫折,从而开创自己成功的人生。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会不段的探索学习周围的世界。

在日常生活中,有些父母对孩子的教导,总是充满了不满和指责。一些家长在孩子学习新事物时,看不到孩子所付出的努力,总是心急火燎地希望孩子一学就会,还要求做得完美无缺。

六岁的女孩儿芳芳正在学习洗自己的袜子。

“天呐!你哪里是在洗袜子,根本就是在玩水嘛!”妈妈心急地把水龙头拧紧,“你知道吗?水费又涨了,还这么浪费水。”

芳芳噘起了嘴,本来以为帮妈妈洗袜子会得到表扬,现在没戏了。

“你看看你,洗什么嘛!洗了老半天,袜子还这么脏。多用一点肥皂粉,全部重新洗过。”芳芳不情愿地挤了一堆肥皂粉,弄得脸盆里都是泡沫。

“你在搞什么鬼呀!弄得全是泡泡,这样很难洗干净的。”

“我不洗了啦!”芳芳生气地大哭着,狠狠地把袜子摔回脸盆里。

六岁的芳芳第一次开始学做家务,她的本意是想帮妈妈的忙,显示自己的能力,当然也想得到妈妈的表扬。而妈妈的苛求与指责,却挫败了孩子学习做家务的积极性;同时也在传递着让孩子沮丧、受挫的信息。如此做的结果,可能使芳芳以后再也没兴趣去尝试做家务,再也不积极主动地去尝试新的事物,长此以往,甚至可能造就孩子自卑的人格。

反之,如果妈妈先肯定她主动帮妈妈做家务的良好动机,再耐心细致地教她洗袜子的方法,即使她一时做不好也积极鼓励;她从中就不仅学到了做家务的本领,也在家中得到了归属感,培养了她对家庭的责任心。以后她就会更积极主动地为家庭出力,锻炼出许多的能力,也培养了主动、积极、乐观、自信、负责、坚定等优秀的个人品质。

赞美孩子的每一次进步

蒂娜是一名钢琴老师,这段时间,她正在教一批新学生学钢琴。在这批孩子中,有一个叫鲁恩的小男孩,他学钢琴非常刻苦,虽然刚开始的时候入门比较慢,但后来慢慢地进入了状态,弹得越来越好,她觉得这个孩子很有潜力。

可是,蒂娜发现鲁恩已经两个周末没有来学琴了。她感到非常奇怪,于是她拨通了鲁明家的电话,接电话的正是鲁恩。

“鲁恩,这两个周末怎么没有来学琴呢?”

“妈妈不让我去了。”鲁恩小声地说。

“为什么不让你来了呢?家里有什么事吗?”

“没什么事,因为妈妈认为我学不好,再学下去也是耽误时间。”

“怎么会呢,你学得很努力,进步也很快,妈妈为什么会这么说?”

“我每次学完琴回家,妈妈总让我弹给她听。每次弹完,她都说弹得不好,一点进步都没有,就不让我学了。”

挂上电话,蒂娜为鲁恩的妈妈感到悲哀。

无视孩子的进步,仅仅因为孩子没有达到“最佳”或自己心目中理想的标准,就全盘抹煞孩子的成绩,这是对孩子的一种伤害。也许在无意中,会因为父母过高的期望而葬送掉一个科学家或艺术家。

孩子在学习或者生活中总会有一些让父母不满意的地方,譬如成绩没有别人好,做事没有别人快,脑筋没有别人聪明,但是,孩子一直都在进步,这才是最重要的。

史蒂芬教授认为,父母应该珍视孩子的进步。在孩子看来,只要自己取得一点点进步,父母就应该是高兴的,就应该表扬自己。可是有的父母不会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总是用大人的标准要求孩子,因而孩子很多时候很难达到父母的要求。这样一来,孩子就很难看见自己的进步,就会产生自己没有用的想法,从而丧失了前进的动力。

因此,随时都要看到孩子的进步,尤其是在孩子表现不好或者成效不明显的时候,不要打击孩子的信心和积极性,而是应该善于发现孩子哪怕是一点点的进步,对孩子的表现给予宽容,对孩子的进步给予赏识,这将会让孩子建立或者重新建立做好事情的勇气和信心。

期末考试的成绩下来了,达达只考了第二十名,而他的同桌考了第一名。

回到家,他问妈妈:“我是不是比别人笨?我觉得我和同桌一样听老师的话,一样认真地做作业,可是,为什么我考第二十名,而她考第一名?”

妈妈抚摸着达达的头,温柔地说:“你已经比以前进步了,以后会越来越好的。”

第二学期的期末考试,达达考了第十五名,而他的同桌还是第一名。达达还是想不通,又向妈妈问了同样的问题。妈妈还是说:“你比上学期又进步了,以后会越来越好的!”

达达小学毕业了,虽然他还是没有赶上他的同桌,但他的成绩一直在提高,已经进入前十名了。

暑假里,妈妈带达达去看大海。母子俩坐在海滩上,看那些在海边争食的海鸟。他们发现,越是体型比较小的鸟越能迅速地起飞;而那些体型比较大的鸟,如海鸥却显得非常笨拙,起飞很慢。这时,妈妈对达达说:“儿子,海鸥虽然起飞慢,但是真正能飞越大海、横穿大洋的还是它们。”

初中的时候,达达的成绩已经名列前茅了。到了高中,他成了全校著名的尖子生,最后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名牌大学。

这个故事是耐人寻味的。

发现并赏识孩子的进步,不仅影响到孩子学习和做事的效果,而且还会影响到孩子对学习和做事的态度。我们发现,孩子喜欢某一门课程,很多时候是因为放学回家后有人愿意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并肯定他们的进步。有的孩子说:“我喜欢音乐课,因为回家后可以唱歌给爸爸妈妈听,他们可喜欢听了。”也有的说:“我喜欢数学课,因为回家后算数经常得到妈妈的赞扬。”如果我们对孩子的进步不听、不看、不肯定、不赞扬,孩子的学习态度肯定会受到打击。

有这样一段很精彩的话:假如你的孩子不能成长为参天大树,那就让他做一棵默默无闻的小草吧,他一样可以给你带来春天的美丽;假如你的孩子不能成为一片汪洋,那就让他做一朵最小的浪花吧,他同样可以带给你跳动的喜悦;假如你的孩子不能成为一位名人,那就让他做一个平凡的人,无论是地地道道的农民,或是普普通通的工人,也无论是一名军人还是一位商人,只要他诚实、正直、善良、上进,为父母者都应感到骄傲,因为他们培养出来的孩子是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这就足够了。

当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中取得进步,哪怕是很小的进步,作为父母,你都应该说:“孩子,你比以前进步多了,继续努力,一定会越来越好的。”

当孩子做事的成效不明显时,不要打击孩子的积极性,要对他说:“你每天都在进步,别着急,会好起来的!”

许多父母对孩子期望很高,却又很吝啬赞美自己的孩子。他们常常摆出一副长者的面孔责备孩子,以为这样才是教育,其实却忽视了赞美所带来的奇妙的教育效果。适宜的赞美能产生多方面的教育效果。有利于培养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儿童道德品质形成的最初阶段,是非观念模糊、自制力差。因此成人的引导、奖励与赞美至关重要。赞美儿童,能激发他正确的外在动机,产生好的行为,并能强化儿童所完成的这一行为,以后当他碰到类似事情时,便知道该怎么去做,并逐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心理定势。

史蒂芬在观察过许多家庭对孩子的教育之后发现,那些对孩子的“第一次成长”表现出高兴、赞美、鼓励的家长往往更能培养出优秀的孩子。细心发现孩子的成长,呵护他的第一次发现,赞美他的进步与成就,对孩子的成长来说意义重大。那么究竟该如何赞美你的孩子呢?

小孩的成长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成功要一点一点地实现,而不是一蹴而就。因此,对于孩子在跋涉的过程中出现的每一点进步,家长都应格外敏感并及时地给予赞美。

戴尔?卡耐基曾说过:“当我们想改变别人的时候,为什么不用赞美代替责备呢?纵使只有一点点进步,我们也应该赞美他,只有这样才能激励他,不断地改进他。”

一、鼓励孩子点滴的进步

有一部电影开头,男孩的旁白是这样的:我叫杰瑞,今年8岁,我一点也不笨,我每科成绩都拿甲等,但是我的妈妈却很少称赞我,还常常骂我为什么不再拿更高一点的分数。

很多孩子都是处在这种尴尬中,无论他们做得多好,在家长那里都得不到认可,家长总是告诉他们“不断进步,不断进步,不断进步”,可是每一次孩子取得进步他们却没有给予赞美。

每一个孩子都具有天生向上的本能和把事情做好的自信。赞美孩子的每一点进步,会让孩子更充满前进的信心和勇气。

小军是班级里有名的小书法家。小时候,妈妈给小军买来字帖,但从来不强迫小军练习,小军高兴了就拿出来写两页。但只要小军一写,妈妈就会立即走过来,显示出欣赏的表情:“这字是怎么写的?很好啊!你什么时候学的呀?怎么比上次提高得这么快?”不管写得好不好,小军总能得到妈妈这样的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