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隋是唐非
3165700000037

第37章 蚕食(2)

听闻消息,李渊先是大惊,随即大怒,山西是自己老窝,怎能任人欺凌呢?于是,他马上派出二儿子李世民前去收复失地,并把李元吉降为李世民的属下,戴罪立功。

武德二年(公元619年)十一月,秦王李世民尽起关中兵马,直取宋金刚,李渊亲自来长春宫为出征的李世民送行,并且做了三件事。

一是问。李渊问李世民将怎么对付刘武周,李世民胸有成竹地回答了四个字:先守后攻。李渊听了很是满意地点了点头。

二是送。李渊把自己身佩的龙吟剑送给李世民,李世民见状大惊不敢接,李渊道: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行军中,如有不听你号令的,可以当场击之。

三是赠。李渊亲自为李世民倒了满满一杯酒,李世民一口喝干,把碗摔在地上,跪拜道:“不平刘武周,誓不班师。”

雄赳赳气昂昂,李世民带领大军渡过黄河,很快来到了龙门以东的柏壁(今山西新绛县北)。李世民在这里安营扎寨,按兵不动。

刘武周当然知道李世民的大军来了,他派出手下有超级军师、超级猛将、超级无敌之称的宋金刚来和李世民PK。

宋金刚出浍州(今山西翼城),很快来到李世民面前。

李世民已连夜在军营前挖了五道深壕,大有拒敌千里之势。宋金刚战又不能战,退又不能退,只好和李世民玩起了“望穿秋水”。

相持的结果是李世民“等不起”。原因是,柏壁虽然是一座水利资源丰富、且易守难攻的城堡,但城里唯一缺的就是粮。世道这么乱,粮食本来就是珍稀之物,而唐军随身所带粮食又有限,因此,相持时间一长,出现“断粮”也就不足为奇了。

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断粮的后果是伤不起。李世民一边派人紧急到后方长安调粮,另一方面,为了解燃眉之急,还想出了一个紧急方案,写了一封“劝民书”向四方广为散发,劝民书的内容大致有三:

一是我军是仁义之师,威武之师,胜利之师,此次来山西,是为救黎民百姓于水火之中,请大家支持我们。

二是我军现在急需粮草。

三是我军现在高价买粮。

山西是李家的老根据地,李世民的威名早已远播,在李世民的宣传口号和金钱攻势下,当地百姓富有的纷纷慷慨解粮,不富有的纷纷勒紧腰带挤粮,实在没粮的帮着征集柴草,很快李世民大军的粮荒就迎刃而解。之后,后方的粮草相继运到,李世民度过了粮荒这一关。 对此,一向机敏的宋金刚却无动于衷,没有进行阻拦,结果白白错过了一举击溃李世民的机会。

这个时候,雪越下越大,天气越来越冷,轮到宋军等不起了,是啊,唐军可以躲在占据天时地利人和的城里“成一统”,而宋军却要顶着风冒着雪在城外“陪读”,自然陪不起了。也正因为这样,眼看这仗还没打,就快要冻死了,宋金刚选择了“退一步海阔天空”的策略—很快把大军撤回了浍州。

这样,两军的距离拉远了,变成了“牛郎对织女”,接触战变成了拉锯战。

坐镇太原的刘武周急了,他马上使用“糖衣炮弹”的攻心策略,唆使盘踞于安邑(今山西夏县)一带的“魏王”吕崇茂和雄踞于蒲州(今山西永济)一带的“大王”王行本对唐朝的地盘进行骚扰,以分散唐军的注意力,给自己制造浑水摸鱼的机会。

对此,李渊采取了分兵抗击的方法,秦王李世民安心和宋金刚进行决斗,永安王李孝基平息不安分的吕崇茂。

李孝基是李渊的堂弟,李世民的堂叔。他之所以得此重任,完全是因为“裙带关系”。他挂帅后,率军直奔安邑。然而,在选择攻城策略上,李孝基却陷入了左右为难的尴尬境地,因为手下分成了主战派和防守派。

1.主战派。

代表人物:陕州(今河南陕县)总管于筠。

主张:马上攻城。

理由:兵贵神速,速战速决,拿下安邑再说。

2.防守派。

代表人物:工部尚书独狐怀恩。

主张:围住城慢慢打。

理由:攻城为下,攻心为上,敌人围困久了,军心乱了,城池自然就破了。

应该说赞成主战的将士还是占了绝大多数,然而不懂军事的李孝基却采纳了独孤怀恩的意见,对安邑围而不攻。大伙问为什么,他的回答令人哭笑不得:大伙都知道的那不叫真理,因为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

李孝基的缓攻给了吕崇茂喘息的机会,他马上派使者向宋金刚紧急求援,宋金刚二话不说,马上派部将尉迟敬德和寻相率援军火速支援吕崇茂。

于是,唐朝的又一位超级牛人尉迟敬德登场了。他不光是《隋唐演义》中的第十四条好汉,也是后来李世民麾下的名将,为李世民的登基立下大功,更和秦叔宝一道,成为中国民间家家户户过新年的守护神!

尉迟敬德一来,李孝基哪里抵挡得住,更为雪上加霜的是,此时的“困兽”吕崇茂见援兵到了,马上来了精神,率军从城里冲杀而出,唐军腹背受敌,不说还手之力,连招架之功都没有了,只有束手被擒的份,结果李孝基、独孤怀恩、于筠、唐俭及行军总管刘世让等人都成了阶下囚。

李孝基败了,李世民当然不会坐视不管,马上就来给叔父报仇了。他选择在尉迟敬德和寻相班师回朝的路上美良川设伏。结果刚刚获胜凯旋的尉迟敬德和寻相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被李世民打了一个措手不及,手下将士死了两千余人,被俘三四千人,伤者更是无数。

回浍州的尉迟敬德发出了这样的感叹:棋逢对手,将遇良才,美良川终于遇到了一生中可敬可怕的对手了。李世民啊李世民,打败你没商量。

说完这句话,尉迟敬德又得出发了,不是去找李世民决一死战,而是去解“独在蒲州为异王”的王行本的围。这时的王行本因为不安分,也正被唐军围攻,正处于十万火急、急需救援的境地。

“救火队员”尉迟敬德不会料到,当他行到半路安邑时,又碰到了李世民。这不是巧遇,也不是偶遇,而是一次精心设计的围点打援。

李世民深谋远虑,有备而来,以逸待劳。

尉迟敬德救死扶伤,心急如焚,毫无斗志。

结果可想而知,尉迟敬德大败,败得不能再败,只和大将寻相两人逃脱,手下士兵非死即伤,或者投靠了唐军。

两次伏击成功后,李世民不但一举扭转了被动的局势,而且很好地鼓舞了己军的士气,于是将士们纷纷请求和宋金刚进行最后大决战。李世民的头却摇得像拨浪鼓,半晌才幽幽地道:“不是不战,时候未到。”众人又问:“现在我军大胜还不是时候,要等到什么时候呢?”李世民却笑而不答。

光阴荏苒,很快到武德三年(公元620年)四月底了,这时的李世民和宋金刚已大眼瞪小眼地相望了大半年。半年,这是一段多么漫长的烽火岁月,这是一段多么难熬的艰苦岁月,这是一段多么感怀的激情岁月。从寒冬腊月到春暖花开,从步步为营到步步为赢,李世民除了伏击尉迟敬德导演两次半路惊魂,一直率军龟缩在壕沟以内的柏壁城,这需要何等超人的忍耐力。

而这半年,宋金刚原本像金刚一般高大坚韧的身躯,被岁月无情地打磨得一点一点萎缩,一天一天凋零,显得毫无生机,整天在浍州长吁短叹。

的确,他手下的将士是很困难,因为在这近半年的僵持中,军中的粮草早已消耗殆尽,没有粮草,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军心开始浮动。军心开始浮动,意味着什么?意味着特别不能战斗。

特别不能战斗,对李世民来说,意味着大决战的时机到了。

的确,李世民等了好久,等的就是这一天,决战开始后,局势很快就呈一边倒,宋金刚没命地跑,李世民拼命地追。在雀鼠谷,两军进行了残酷的阵地战,一日八战,李世民的唐军展现的是豹一般的爆发力,共斩敌伤敌擒敌数万人。

宋金刚“不羞遁走”后,尉迟敬德接过了他手中的帅印,收集了残兵败将,固守在介休城(今山西介休)做最后的抵抗。

这一次,李世民对介休城采取的策略是不围也不打,派任城王李道宗和宇文士及去劝降尉迟敬德。

这个时候的尉迟敬德是很不甘心的,很想卷土重来的,也是很无奈的,他知道凭他的一己之力想要改变最后失败的命运已是不可能,最多可以做一个“城在人在,城破人亡”的愚忠。选择愚忠还是新生,最终,尉迟敬德还是选择了后者。

尉迟敬德做这个选择痛并快乐着,痛苦很好理解,忠臣不事二主嘛。快乐,那是因为他通过和李世民交手,发现李世民是个人才,是个贤主,是个值得托付终身的人。之后,他一生追随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中立下大功,为大唐中兴作出了巨大贡献!

尉迟敬德投降后,刘武周知道一切已经无法挽回,于是赶紧带着宋金刚逃到了突厥,想在那里获得新生。然而,到了那里,很快体会到了什么叫现实与理想的差距。郁郁不得志的刘武周和宋金刚没多久就过不惯了,想逃回老家去,结果被突厥人发现,双双被送上了断头台。

冲冠一怒为红颜的刘武周就这样陨落了。这一年是唐武德五年(公元622年)。

(4)步步为营

屠掉了“屠龙帝”宇文化及,打掉了“西秦霸王”薛举,灭掉了“眼中钉”刘武周,稳定了西部和北部的局势,消除了后院起火的顾虑,李渊的野心更大了,把目标定在了中原的王世充身上。

的确,王世充就是李渊挺进中原的一只拦路虎,不除掉这只虎,想要扫荡群雄、一统天下就等于痴人说梦。其实这个时候的王世充是极不安分的,他趁唐军主力被刘武周牵制时,对唐朝展开了一系列军事行动,并接连取得胜利,杀掉了唐军大将张善相、李公逸等人。

因此,征伐王世充对于李渊来说,于公于私,于情于理都是理所当然的事。

武德三年(公元620年)七月,李渊派出东征大军,元帅依然是李世民。

这一次,李世民出关抵达谷州(今河南新安县)后,早已胸有成竹的他马上派出大将罗士信为先锋,向王世充的边城慈涧(今洛阳西)进军。出发时,李世民给了罗士信一个锦囊妙计,说是到了慈涧时再打开。

罗士信到了慈涧后,急急打开锦囊看,但见上面写道:“虚张声势,大张旗鼓,围而不攻,围点打援。”意思很简单明了,就是告诉罗士信,围住慈涧,故意攻而不下,引诱王世充前来救援,再设伏歼灭来援之敌。

事实证明,李世民的确是军事天才,他算准了王世充的软肋,肯定会来救援。果不其然,王世充听说唐军围攻慈涧后,决定亲自去救援。救援之前,为了确保东都洛阳万无一失,他进行了“围绕一个中心,放眼三个重点,坚持五个基本点”的军事部署。

一个中心很好理解:洛阳。

三个重点就是洛阳外围门户:襄阳、虎牢关、怀州。具体分工是:魏王王弘烈镇守襄阳,荆王王行本镇守虎牢关,宋王王泰镇守怀州。

五个基本点就是洛阳的外城:洛阳南城、皇城、东城、含嘉城、曜仪城。具体分工是:齐王王世恽巡逻洛阳南城,楚王王世伟镇守皇城,太子王玄应镇守洛阳东城,汉王王玄恕镇守含嘉城,鲁王王道徇镇守曜仪城,

列位看官看到这里也许奇怪了,怎么这“三个重点和五个基本点”的守将都姓王,这当然不是“纯属巧合”,而是王世充的“精心打造”。他们中有四人都是王世充的侄子辈,王世充之所以这么做,原因只有一个,关键时刻,最可靠的还是家里人。

这样保险是保险了,可靠是可靠了,但别忘了他们是纨绔子弟,吃喝嫖赌样样精通,唯独行军打仗一窍不通,隐患就此埋下。

部署完毕后,王世充率领三万精兵火急火燎往慈涧赶,他这么火急火燎,一是救火的需要(慈涧不能落入敌手啊),二是添火的需要(如果能打败唐军,既给唐军一个下马威,又很好地提升了己军的士气)。

俗话说:敌不动,我不动;敌欲动,我先动;敌若动,我如山动。在谷州的秦王李世民密切注视着王世充的一举一动,眼看王世充率部向慈涧进发,他的大军来了个“如山动”,王世充前脚刚到慈涧,李世民后脚便也到了。王世充带的是三万人,李世民带了五万人,再加上罗士信的先锋军万余人,总兵力超过了六万。六万对三万,比例为2∶1。

这是一场实力相差悬殊的PK,王世充是个聪明人,哪里还敢火拼,马上来了个火速撤军回洛阳。结果,慈涧几乎不费吹灰之力便成了李世民的囊中物。接着李世民采取了“围绕四个基本点,包围一个中心点”的战略部署,开始清理王世充的外围。

四个基本点部署为:行军总管史万宝进军龙门,将军刘德威进攻怀州,将军王君廓进攻洛口仓,怀州总管黄君汉进攻回洛城。一个中心点当然是洛阳了,这一路由李世民带领主力部队完成。

结果,王君廓这一路军首先传来捷报,他出其不意,一举占领了洛口仓。

要知道,洛口仓是天下最大的两大粮仓之一,也是洛阳城的“衣食父母”,洛口仓丢了,等于掐断了洛阳的粮道,从此王世充的军队温饱都麻烦了。

果然,洛阳城的军民不久便开始吃草根树皮,草根树皮也没了,只好吃黄土泥沙,最终演变成人吃人的悲惨一幕。

眼看形势不妙,王世充在想不出好办法拯救手下大兵时,想出一招绝招—忽悠,想用这种方式让李世民退军。武德三年(公元620年)八月,王世充和李世民进行了一次谈判。

王世充首先发言,他的话表达了三层意思:

第一层:你走你的阳光道,我走我的独木桥。解析:隋朝政权倒台后,天下乱成了一锅粥,各地英杰纷纷占地为王,我没有什么野心,只想守着我这一亩三分地,过自己的平淡生活。你们来侵占我的领土,这太不厚道了吧。

第二层: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解析:虽然我们之前有过一些小摩擦,那是年少轻狂的缘故,人生如白驹过隙,匆匆而过,何必争来争去,到头来又得到了什么。我们还是和解吧,做个永结友好盟约的好邻居。

第三层:狗逼急了会跳墙,人逼急了会跳护栏。解析:你不远千里跑到我这里来,可惜我这里条件有限,不能好好地招待你,你手下这么多士兵要吃饭穿衣,恐怕时间长了接济不上吧,这样打下去,输赢还是个未知数。

总结陈词:将军没必要和我拼个你死我活,两败俱伤,还是退兵吧。

面对王世充的忽悠,李世民显得很镇定,同样回了三句话。

第一句话:王者伐道顺民心。解析:洛阳一带的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他们都在翘首期盼我李唐仁义之师来拯救他们。

第二句话:四海之类皆兄弟。解析:如今四海之内,都在接受王道,唯独你王世充却逆天而行。你不是兄弟,而是敌人。敌人是用来打的,不是用来笑的。

第三句话:亡羊补牢犹未晚。你现在已经到了穷途末路了,如果你识时务,现在就投降,还能保全富贵,如果你继续顽抗,将死无葬身之地。

总结陈词是:废话少说,是降是打,你自己决定吧。

和谈就这样失败了,接着开打。九月,李世民与王世充开始了“真情对对碰”。正在这个节骨眼上,坏消息一个接一个传到王世充耳中。

九月十三日,显州(今河南泌阳)总管田瓒投降。

九月十七日,轩辕(今河南偃师东南)失守。

随后,唐军先后攻占龙门、回洛仓、洛口、虎牢等要地,王世充只剩下洛阳这个孤零零的防守区了。他的“围绕一个中心,放眼三个重点,坚持五个基本点”部署几乎在一夜之间烟消云散了。

无奈之下,王世充只好向河北的窦建德进行紧急求援。这是王世充保命的最后一招了,那么,“混世魔王”窦建德会来相救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