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隋是唐非
3165700000025

第25章 有多少碎梦可以重来(1)

(1)父仇子报

提到杨玄感,也许大家还会陌生,但如果提到他的父亲,大家就太熟悉了,他的父亲便是杨素。杨坚当年一手打造了杨素和高颎这对双子座。后来高颎遭猜忌,杨坚对杨素便到了独爱的地步了。

杨玄感是杨素的长子,如果只用一句话来形容他就是:四肢发达,头脑简单。他长得魁梧高大,还有一副漂亮的须发,有美髯公之称。但他大脑的智力发育显然就要迟钝很多,从小呆头呆脑,常常思维短路,套用金庸武侠小说里面的一句话来说就是不折不扣的“傻蛋”。很多人为此为杨素感到惋惜,认为他“后继无人”。杨素听了这些流言飞语也不恼,淡淡地说了这样一句话:“傻人有傻福,说我的儿子傻的人才是真傻。”

时间是最好的证明,时光一天一天流逝,杨玄感也在“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到后来竟然成了学识渊博、又善骑射的文武全才。

身为“官二代”,杨玄感的仕途生涯也是青云直上,不久便如坐火箭一样升到了二品官的位置上。大家也许对二品官的概念还不清楚,但是如果我告诉大家杨玄感上朝时可以和父亲杨素并列站在一排,就会明白二品官在朝中的地位之高了。按今天的话说,二品官大约相当于中央的部长、地方的省长。

既是父子,也是同事。引得文武百官对这对特殊的父子侧目不已,有羡慕的,有嫉妒的,有称赞的、也有暗讽的。总之,不管是敌是友,大家心里还有一种感受是一样的:别扭。这种感觉和男扮女装、女扮男装是一样的,特别归特别,特殊归特殊,但终究觉得不习惯。

都说气氛容易感染人,后来杨坚看着也觉得别扭,于是随便找了个“莫须有”的罪名把杨玄感降了一级,这下上朝父子就不用并排站了。别人都以为杨氏父子肯定会不高兴,但杨玄感却显得很大度,他拜谢道:“多谢陛下对微臣的关照,让臣有机会在公堂之上敬奉我父亲。”

什么叫气度,什么叫气量,什么叫气魄?杨玄感以弱冠之年的强音告诉大家,他的智商非但不低,而且很高。

然而,一朝天子一朝臣。杨坚死后,尽管杨素对杨广有不可磨灭的拥立之功劳,但无奈他过于位高权重,喜欢猜忌的杨广对杨素自然不放心,他坐稳皇帝的宝座后,开始逐渐对杨素疏远起来,很快,杨素被架空了。眼看不得势,不久,父子俩干脆双双辞职回老家去了。

大业二年(公元606年)杨素病了,一是因为年老,二是因为心里郁闷,因此这一病就越来越严重。

杨素病了,杨广急了,他显得很关心的样子,派了一批又一批的御医去嘘寒问暖,嘴里口口声声说要用最好的药,不惜一切代价治好他的病,心里却希望杨素早点断气。

他甚至悄悄地问御医这样一个问题:杨素什么时候会死呢?

御医吓得一个劲地点头:很快的,很快的,在我们的努力下,他应该很快就会死的。

事实证明,杨素其实更懂杨广的心,他没有等御医们在药里下手脚,就选择了绝食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一生。歹活不如好死,杨素是洒脱的,是明智的,更是聪明的。

事后,杨广为杨素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仪式,光是悼词就长达4893字之多。众人无不为杨广的悼词所感动,纷纷以一场“及时雨”来回应杨广的良苦用心。然而,众人皆哭,却独有一人大笑,这个人便是杨玄感。他冷笑数声,道:“总有一天我会让你血债血还。”

也许是出于补偿心理,杨广随后重新起用杨玄感,任用他为鸿胪卿,并且继承了父亲杨素的爵位,后来,又提升他为礼部尚书,对他可谓仁至义尽了。

然而,杨玄感却对杨广深恶痛绝,在他心里,仇恨的种子一旦埋下就像春天的小草一样,开始疯长,总有一天会破土而出。

这一天并没有让杨玄感等多久,大业五年(公元609年),杨玄感跟随杨广出征“不安分”的吐谷浑。强大的隋军很快就平定了叛乱,灭了吐谷浑。返回时,杨广哼起了凯旋的歌曲,脸上露出了得意的笑。而在杨玄感眼里却如针在刺,不共戴天的父仇使他的心中热血沸腾。行到大斗拔谷时,道路怪石嶙峋,崎岖险峻,全军到了这里秩序大乱。

机不可失,失不再来,杨玄感感觉到正是下手的好时机,于是准备偷袭杨广的行宫,出其不意地发动政变,杀掉杨广立秦王杨浩。就在千钧一发之际,他的叔叔杨慎只凭一句话就成功阻止了这一次“冒险活动”:隋朝现在民心统一,国内又没有出什么大乱子,还没有到下手的最佳时机啊。

杨慎果然对得起他名字里的“慎”字,杨玄感听后也觉得有道理,于是放弃了叛逆行动。

第一次谋反未遂,杨玄感并没有灰心,也没有气馁,相反他时刻准备着,以待天时。都说机会留给有准备的人,这话一点不假,五年后,也就是公元613年,杨广第二次讨伐高丽,这次杨广依然起用最为器重的原班人马披挂上阵,宇文述和来护儿以垂暮之年出战,也许是考虑到新老结合,战场上用的是“老将”,后方家园起用的都是“新人”,留守大兴和洛阳的是杨广两个不满十岁的孙子。而杨玄感被授以督运粮食这一至关重大的任务。

机会再次摆在面前,杨玄感再度陷入何去何从的艰难选择:反还是不反。这一次杨玄感没有迟疑多久,他很快就决定造反。原因有二:一是大隋在杨广的肆意挥霍下,杨坚当年累积下来的财富和粮草几乎殆尽,今天搞建筑,明天搞出巡,有多少金银财宝可以挥霍呢?二是一意孤行地劳师动众讨伐高丽,动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光是百万大军就引起了强烈的民愤,君不见那些为了避免上战场的人自断双手双脚,以“福手福脚”的残酷方式来保全自己苟活于世么?

短短几年光景,强大的隋朝已经从他叔叔杨慎所言的“士心尚一,国未有衅”,变成了“士心不一、国已大衅。”既然如此,此时手握军粮的杨玄感自然不会再选择沉默。

他首先利用职务之便克扣东征军的军粮,该发的不发,该给的不给,他抱定的态度是:饿死一个保本,饿死一双盈利。

粮食关系到战争的胜败,面对这样缺粮断粮的现象,杨广派出的使者该上场了。面对使者质问,杨玄感选择的是“忽悠”:路上有强贼,不能连贯地运粮啊,且等等哦。

杨广可不管这一套,他给杨玄感下达了死命令:不管什么情况,粮草必须在规定的时间风雨无阻地运到,否则军法从事。

狗逼急了要跳墙,更何况人呢?杨玄感本来就想造反,这下给杨广一逼更加坚定了决心:将造反进行到底。

不过,在造反前,他还想忽悠杨广一次:风雨无阻就风雨无阻,没问题。但你得给我两个帮手。

杨广拍拍胸脯,大手一挥,也不问是要谁,要人没问题,快点运粮来啊。

杨玄感要的两个人正是和杨广一起上前线的亲弟弟杨玄纵和杨万硕。既然我要造反,把你们两个留在杨广身边那不是让你们死吗?杨广哪里会猜到个中缘由,高高兴兴地让杨玄纵和杨万硕回去协助杨玄感了。

两位弟弟的加盟,不但解除了杨玄感的后顾之忧,更增加了他的必胜信心。接下来,杨玄感开始来实的了,他让家奴装扮成朝廷使者,从东走到西,从南走到北,打出的宣传口号是:来护儿造反了。

利用来护儿吸引世人的目光后,杨玄感来到黎阳城,然后以御敌为由关起城门,做了以下三件事:

1.扩充军队:拉壮士为兵,取帆布为甲。很快招到运输民夫五千多人,水手三千多人,这些人因为长期受杨广的欺压,所以心甘情愿为杨玄感效力。

2.设立官署:废除杨广时的新政,按隋文帝杨坚时的旧制度设置属下官吏。当即立了三个州的州长:元务本为黎阳刺史,赵怀义为卫州(今河南新乡)刺史,唐祎为怀州(今河南沁阳)刺史。

3.发布公告:以“讨伐来护儿”为名,征调各地军马到黎阳听候调遣,并且喊出了“为天下解倒悬之急”的极富吸引力的口号。取得的效果是立竿见影的,各地从者如流。

也不知是与杨玄感本来就出生贵族有关,还是各大贵族本来都有一颗不安分的心,总之,大量贵族子弟涌向黎阳,纷纷以实际行动来支持杨玄感的造反行动。其中包括:杨雄的儿子杨恭道、韩擒虎的儿子韩世谔、虞世基的儿子虞柔、裴蕴的儿子裴爽、周罗睺的儿子周仲……个个都是响当当的名人之后。

更为重要的是朝中重臣、光禄大夫赵元淑和兵部侍郎斛斯政也向杨玄感伸去了“爱”的橄榄枝。

这其中还包括一个隋末唐初的超重量级人物:李密。

(2)哪壶不开提哪壶

如果只用一句话来形容杨玄感和李密的关系,那就是:生死之交。

李密的爷爷李矅是北周八柱国之一的邢国公,李密的父亲李宽为隋朝的蒲山郡公。因为家势显赫,杨家和李家素来交往甚密。杨素对李密更是器重有加,声称李密的才能是非“犬子”所能比的。而李密也没有嫌弃这位犬子杨玄感,两人好到了形影不离的地步。

虽然家世显赫,但李密的仕途并不顺利。大业初年(公元605年),杨广授予李密亲卫大都督的职位,但遭到了心高气傲的李密拒绝,他嫌职务小,宁愿回家“种红薯”去了。后来杨广授了他千牛备身的职务,出人意料的是李密居然答应了。众人很不解,这千牛备身和亲卫大都督是换汤不换药,都是“卫士”罢了,怎么李密会拒绝当亲卫大都督,而当千牛备身呢?

原因可以从偶像李渊身上去找,当千牛备身,一来可以最近距离接触皇帝,二来可以锻炼自己的毅力,磨炼自己的意志,三来潜伏在皇帝身边,可以“以待天时”。

看来,这“千牛备身”和现在我们讲的“图书管理员”一样,都是超级潜力股呀!

果然,气质非凡的李密在众千牛备身中显得非同寻常,连杨广都对他侧目以待。有一天,他指着李密对宇文述说了这样一番话:“这小子虽然站似一棵松,但一双眼睛却来回翻转,一刻也没有停歇过,我看着害怕啊。”

宇文述自然明白杨广话里的意思,第二天就找来李密,说了这样一句意味深长的话:“千金之子坐不垂堂,百金之子不倚衡,显贵之后岂能当大兵?”

李密是聪明人,自然明白宇文述话里的意思,第二天就主动辞职回家了。他回家不是种红薯,而是读书。书到用时方恨少,只有多读书才会摆脱只能当千牛备身的命运。

然而,正所谓百无一用是书生,杨广对书生并不感冒,因此,尽管李密回家后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却再也没有得到杨广的垂青。正如渔夫的故事一样,开始这几年,李密心里还暗暗发誓,只要杨广肯重用他,他将对杨广肝脑涂地,死而后已。然而,短短的人生经不起漫长的等待,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明日复明日,明日几时有,复到最后,李密绝望了,他想在杨广手下重温祖父当年的辉煌那是白日做梦。正当对杨广不满,对朝廷不满,对未来迷惘时,杨玄感的造反让他从黑暗中看到了一线光明。

支持杨玄感,就等于支持自己。因此,杨玄感造反,他火速赶来支持,并且提出了“上、中、下”的进军方案。

上计:乘隋军东征未归时,占领涿郡,切断杨广的归路,到时和高丽军前后夹击东征军,不费吹灰之力就可以生擒杨广。

中计:趁关中空虚,挥师西进直捣大兴,占据关中,控制潼关(今陕西潼关东北),这样就算隋军反攻,也可以据险死守,割据关中称霸一方。

下计:以就近原则,集全部兵马,攻袭东都洛阳,先建立革命根据地再说。

这样的计谋按通常原理来分析就是,上计未免太急,中计最为稳妥,下计又不免太缓。因此,99.9%的人会选择中计。然而,杨玄感对于李密“买一赠二”的计谋,却是出人意料地选择了下计。理由如下:上计夺涿郡阻杨广退路过于冒险,弄不好会被杨广反咬一口;中计稳则稳矣,但称霸一方不太现实;下计先拿下洛阳最为现实,毕竟洛阳是离他起义最近的地方,拿下洛阳先建立一块属于自己的根据地是当务之急啊。

通常上计是速胜或是速败之道,而中计是稳扎稳打之局,而下计则是坐以待毙之势。事实证明,杨玄感还是属于纸上谈兵的那种人才,他没有敏锐的战略眼光,也不具备舍我其谁的领袖风范,他只是凭感觉理所当然地选择了下计,祸害就此埋下。

不听李密的计谋倒也罢,相反,因为这件事,他还对李密开始疏远了,重用的人却是韦福嗣。韦福嗣是隋朝内史舍人,因为文采斐然而闻名于世,杨玄感起兵后,他很不幸地沦为俘虏,为了保全性命,韦福嗣假意投降了杨玄感,内心却还是向着隋朝的。

然而,杨玄感对这位志同道合的文人很是器重,他一厢情愿地把他当成了自己死党,每次军政大事都找他来商量,而李密反而成了局外人。对此,李密作为老朋友对他进行了善意的劝告,大意就是说韦福嗣是两面三刀的小人,不要过于相信他,以免耽误了前途。

通常到了这个时候,劝告是没有用的,因为固执的人已是千匹马万匹马也拉不回来了。值得一提的是,李密的话果然得到了验证,韦福嗣后来开溜到东都洛阳,想重新为隋朝效力,结果得到了杨广的重赏—砍头。

杨玄感的造反因为具有突然性和隐蔽性,按理说可以赢在起跑线上,然而,选择下策的进兵方式和用错军师人选,使得他的优势已然消失殆尽。接下来发生的一件事,使整个形势发生了彻底改变。

(3)攘外必先安内

坚强的壁垒往往最容易从内部开始崩溃,这要比简单地从外部强攻要省力有效得多。杨玄感还在积极筹备,内部却出现了叛徒—被杨玄感委以重任的怀州刺史唐祎。也许是杨玄感的一意孤行让唐祎缺乏安全感,也许是他对隋朝有难舍的怀旧情结,总之,就在杨玄感起兵的节骨眼上,他充分发挥百米冲刺的特长,拔脚就跑,一跑就跑到了洛阳,把杨玄感造反的计划向洛阳“镇都之孙”杨侗进行了一五一十的汇报。

杨侗只是个十来岁的小孩,听到这样震撼的消息,急得眼泪哗哗直流,马上向辅佐大臣樊子盖问计。事实证明,樊子盖也不是吃素的,他一边拉响东都保卫战的紧急备战警报,动员全民皆兵,另一方面派人快马加鞭去前线向杨广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