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要说也简单得很,因为当时的广东,有两个唐生智这辈子都不想见到的人,一是程潜,二是谭延闿。这二人都是革命党元老级人物,在广东也是说得上话的,然而他们为啥作为湖南人,却如今在广东讨生活呢?你以为程潜和谭延闿愿意这样吗?还不是被赵桓锡排挤的。而当时在赵恒锡手底下出力最多的人正是唐生智。所以说,虽然看起来广东的国民党能跟吴佩孚对上牙,但由于唐生智跟程、谭二人的历史过节,他要求援,也只能去找广西那几位名气不甚大,资历不甚深,实力未可知的小年轻了。但是问题也来了,新桂系这几位才刚刚冒头没多久,他们有这个胆子跟吴佩孚这样的元老较个高下吗?幸运的是,有句话叫初生牛犊不怕虎,他们不是有没有胆量的问题,而是巴不得如此的问题——李宗仁早就想好好干一场了。
其实早在赵恒锡在位的时候,就对新桂系这几位有所关注了。以前旧桂系的时候,那帮人跟他还挺对路,有一阵谭浩明也说要联省自治,加上旧桂系跟广东关系也差,赵恒锡觉得挺安全,甚至陆、沈之争的时候,他还有闲心去调解纷争;然而,新桂系这一出来,赵恒锡就觉得不对劲,因为这帮年轻人非但是跟广东关系亲密,而且眼见也不是有一亩三分地就能知足常乐的人。赵恒锡觉得不对劲,就派了个说客,广西人叶琪,在湘军当差,回去跟新桂系沟通沟通,是不是大家伙一块儿搞自治。叶琪人是回去了,但不是他去游说新桂系,而是新桂系游说他,甚至广西的报纸还说他是唐生智的说客,说是一块儿革命的,甚至还跟广东来的汪精卫、谭延闿在梧州会过面,然后甚至还跟着白崇禧一块儿去了广东,见识革命去了。新桂系这个态度是明摆着的,满脑子想的都是搞出点事来,他们不是怕出事,他们怕的是不出事,有事才好呢。李宗仁这心里早就过了几百个过了,赵恒锡这老不死的,老挡着我们的道,还是唐生智年轻气盛,将来或许可以利用。因而,当唐生智来求援的时候,李宗仁根本就没琢磨琢磨自己到底实力够不够,直接就答应出兵相助,先派了钟祖培带一个旅过去,然后自己跑广东游说去了。
李宗仁去广东,当然是希望他们跟自己合伙干,但是他跑到广东一看,革命大本营这革命的气氛还不如他们广西呢,这叫啥事?广东方面确实也有难言之隐,自孙公去世之后,正如前文所叙,左右两派可是斗了个不可开交,如今主事的蒋介石前不久刚卷入中山舰事件的漩涡,气还没喘匀呢,要让这帮自己都不知道哪天就出点事的人来北伐,来革命,确实不容易。李宗仁刚去广东,老朋友李济深就跟他说来得不是时候,广东可正乱着呢,你来叫他们北伐,基本上希望不大,当时李宗仁的心就凉了半截。李宗仁敢那么贸然就跟吴佩孚为敌,想的就是两广合作,如今听说两广合作北伐有困难,那他的这出戏怎么唱下去?李宗仁也没办法,既来之,则安之,好歹凭三寸不烂之舌说动广东方面,要不然他出兵湖南之后,局势根本就没法收拾了。
第二天李宗仁就见到了传说中的蒋介石。当然,要北伐,先得说动老蒋,李宗仁啰啰唆唆了一堆,总结起来,就是北伐正当其时。理由有三个:第一,吴佩孚的主力正在华北跟冯玉祥的国民军纠缠不清,此时两湖兵力相对空虚,如今又正好湖南有乱,趁此良机增兵湖南,续至湖北,则大局可定。第二,广东是富庶繁华之地,不宜养兵。说在广东的龙济光、莫荣新、陈炯明、杨希闵之流以前都是能战之将,但在广东这温柔窝里一泡,便不复能战,唯恐将来师老兵疲,因宜尽速出兵,早定大局。第三,当然是如今兄弟我的兵派出去了,跟吴佩孚的梁子结下来了,已是骑虎难下,你要不帮忙,我咋办?分析了这么一堆,老蒋也说李宗仁分析得很有道理,但是他又含含糊糊,大概意思就是你的想法没问题,但我要实际操作有问题。老蒋这么一说,对心情急切的李宗仁而言,又是一盆冷水。
李宗仁当然没闲着,把需要见的人见了个遍,比较关键的人物自然是程潜和谭延闿。按说湖南出了乱子,这两位湖南出来的,不正好吗?结果李宗仁说他已经把唐生智策动起来革命了,我的兵也派出去了,两位好歹帮帮忙?谭延闿这个人是老狐狸,说得委婉一点,说唐生智这人恐怕靠不住了。有人说了,谭延闿这也叫委婉?看完程潜说的,就知道他确实委婉了。程潜说唐生智这个货当年联合北洋军阀来干我们,如今好了,他倒霉了,吴佩孚要干他了,然后你说我们救他去?他娘的,等吴佩孚把他搞定了,我们收编他去差不多。这二人的意思,反正就是帮谁的忙也不能帮唐生智,他们还恨不得唐生智早日完蛋呢。李宗仁当然不愿放弃,又啰啰唆唆分析了一大堆,但是再怎么分析,也不能把这二人对唐生智的怨恨给灭了,最后免不了又是一盆冷水。
接下来李宗仁见的是苏联顾问鲍罗廷,鲍罗廷倒是不错,给李宗仁讲了一大堆革命的大道理。李宗仁文化程度不深,听鲍罗廷这番话倒还挺有兴味,但是鲍罗廷说了这么一堆之后,切到关键话题,说要北伐了,鲍罗廷又开始说什么革命基础不够,说广东尚需准备等。总之,不去。
最后兜兜转转,大人物见了无数,大抵情况便是如此,大家的态度,都不是很积极,各有各的小算盘。所以,李宗仁就要空手而回?还算好,李宗仁总算在广东还有朋友,没别人,正是李济深。李济深手里头有兵,是第四军,第四军在北伐时期,那叫一个如雷贯耳,绝对是支广东方面的劲旅,能稍微比比的也就是第一军,李宗仁在碰了一鼻子灰之后,试探性地问问李济深,说情况是这么个情况,老兄你帮帮忙,能否抽两个师来?李宗仁这真就是随便问问,没想到李济深能答应,李济深真的很够朋友,二话没说,没问题。李宗仁又说明天开会讨论,你得帮忙。李济深说,这还有啥好说的,咱俩谁跟谁?
李宗仁在广东见到了一大帮嘴里高唱革命的所谓大佬,结果一个个畏首畏尾,在北伐这个问题上,就是给不出个痛快话,诚可谓是妾有意而郎无情。还算好的是,总算李宗仁也是没白来一趟,最起码广西老乡、第四军军长李济深同意帮忙了,但是李济深虽然当时在广东说话也算有分量,但毕竟势单力孤,就凭他一个人,能把这帮态度模棱两可的大佬说动吗?
急惊风碰上慢郎中
第二天,广州如期开会,讨论的中心议题当然是北伐。李宗仁当然毫无悬念地把那一套大佬们耳朵都听出老茧来的说辞重新又陈述了一遍,所着重强调的大概意思就是如今的形势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我们广西出兵败绩事小,到时候引来两广受迫,时则事大,望诸位慎重考虑云云。李宗仁这番话,大家伙都听了很多遍了,最多唏嘘一下,感慨一下,要真正打动这帮人,实为困难——接下来就看李济深的了。李济深依言而行,在李宗仁发表完意见之后,立即站起讲话,上来总归先是德邻公所言中肯之类的场面话,接下来,立即切到了要害,说第七军(桂军)已经行动起来了,唐生智也已附义,此乃天赐良机,我决定把第四军张发奎和陈铭枢的两个师派到湖南战场去,并打算让叶挺独立团先行一步。然后就说既然第七军、第四军都愿为了革命,为了总理遗志而牺牲,诸公是否也念袍泽之情,也牺牲一二,共襄盛举?
李济深这话是将了列席各位一军,而且将得恰到好处。李济深的第四军是粤军,素来是国民党劲旅,他们都表示要北伐了,那些客居广东的所谓客军,尤其谭延闿、程潜这两人的湘军、朱培德的滇军还好意思继续推诿吗?这一军将得,自然让各位客军将领再也说不出个不字,即便心里头还是不乐意,但是到了这份上,再不乐意也只能乐意了。当然,李济深还主要是将蒋介石的军。蒋介石当时作为国民党中央的军事领袖,口口声声喊着革命,又以总理继承人自居,如今手底下的人都拿出实际行动说要革命了,那他这个领袖还好意思落于人后?再者说,李宗仁和李济深话说得都冠冕堂皇,这时候再有啥私心小意,岂不被人看轻了?于是,当李济深这一番慷慨陈词之后,列席诸位都开始唱起了革命的高调。于是,北伐之议终得到了列席代表的一致通过。
当然了,反正先出兵的是第七军和第四军,老几位被逼上梁山之后,还有时间继续观望——如果两支部队打得好,他们当然也赶紧出兵分杯羹,如果打得不好,到时候开个会说从长计议,反正亏不了自个。因此,北伐的决议虽然通过,但也只是原则上通过,具体时日还没定下来。李宗仁当然心急火燎,中央不把日子定下来,他入湘的桂军就依然前途未定。可是偏是急惊风碰上了慢郎中,你急他不急,李宗仁也隔三差五地去催促老蒋,但老蒋的态度,却依旧有些踌躇,还对李宗仁颇有些意见,认为他不识内情。其实老蒋也难。此次北伐,直接关系到他的政治前途,而他如今又处在左右对立的漩涡中心,右派对他既拉拢又防备,而左派自从中山舰事变以来,就跟他闹僵了,如果此次北伐不能一鼓而定,老蒋的前途,就算是交代了。老蒋所指的内情也大抵就是如此,此次北伐,于他而言,只能成功,不许失败,因此有些犹豫也是当然之事。所以说,其实桂军的前途不在中央手里,而是在自己手里,只有自己打出了个样子,中央才能顺水推舟。那么,湖南如今是个什么情形呢?
吴佩孚虽然已经宣布要插手湖南了,但是,子玉自从直奉二战下野之后就诸事不顺,这阵子正跟国民军在南口杀得难分难解,原本是指着速战速决的,如今打了半天还是未决,如此一来,手是插了,兵却没到。如今吴佩孚盯着华北,瞄着湖南,分心二用,更要命的是,这两个地方还隔着十万八千里,实在是犯了兵家大忌,所以,吴佩孚插手湖南能体现他为人奸猾吗?真要是高明的政客,能在这当口来湖南蹚这浑水吗?还是的,吴子玉虽然是条真汉子,但是他这种性情,运气好的时候倒也不妨,运气不好起来,在政治上,也就是四处碰壁。因此,吴佩孚真正在湖南的兵力也就是余荫森一个师,剩下的,也就是赵恒锡留下的那点家底,贺耀祖、刘铏以及叶开鑫的三个师,至于江西方面的唐福山、谢文炳之流,也就够擂鼓助威的,因而别看三路合围,架势很足,其实嘛……
但是,即便只有赵恒锡这点家底,唐生智对付起来也颇感吃力,在1926年5月中旬,当时桂军已经到了一个团,唐生智还是不免败退衡阳,而且北军气势正旺,眼见着衡阳也不可守。在唐生智被逼甚急之时,一方面向叶开鑫讨饶——当然主要是为拖时间,另一方面已经将给养辎重向湘桂边界运送,就等着万一战况不利,直接退入广西了。好在钟祖培率桂军另一团于5月28日抵达了衡阳,并于次日配合唐军何键师将猛攻左翼的贺耀祖师击退,才算解了唐军左路之围。唐军左路安定下来之后,中路军本来被攻甚急,听闻左路大捷,方才士气大振,而北军则以为对方大股援兵已到,便不敢再行压迫,于是,中路总算也稳住了。在右路,由于叶挺独立团在6月5日兵出攸县,取得大捷,也正式稳住了局面。如此,原本被北军压迫甚急的唐军由于南军驰援甚速,这才算是转危为安,唐生智也才敢于6月2日就任第八军军长。
湖南局势陡现转机,国民党中央的这群头头脑脑总算是觉得北伐或许有戏了,于是,在叶挺独立团攻占攸县的当日,中央这才发表老蒋任北伐军总司令的命令,并正式宣布北伐。但是即便到了此地,命令都发布出去了,老蒋却还在那观望。老蒋之所以迟迟不上任,讲穿了,是怕担责任。因为当时两广驰援湖南之后,吴子玉好歹也拿出了些家伙什出来,中路军由宋大霈担纲,帮忙叶开鑫和余荫森进行正面作战,而右翼由王都庆率领,至于左路,则依然是唐福山和谢文炳,在此之外,董政国带两个旅作为后备,于是这仗也就犹未可知了。
那老蒋为什么在7月9日就敢上任了呢?因为此时桂军胡宗铎已率李明瑞旅、杨腾辉、陶钧团赶到了永丰一线,而张发奎和陈铭枢这粤军两个师则已进抵攸县,加之唐生智三部,于7月4日围攻长沙,而终于7月11日占领了该地。局势有利,老蒋自然得讨个彩头,趁着要胜而未胜的当口,赶紧就任,两天后取下了长沙,不说老蒋指挥有功嘛,好歹也说老蒋这个总司令就任激发了前方将士的士气,总之,老蒋于北伐军攻取长沙,好歹薄有微功。瞧瞧,老蒋能算计吧,这总司令当的,这时机把握的,不服不行啊。
再说李宗仁在广东那段时间除了见了些国民党要员,也见到了一些共产党人。李宗仁虽然对国共党内合作态度颇属消极,甚至对共产党顾虑重重,但是他也不得不承认,中共的这些党员真是一腔热血扑在革命上,朝气蓬勃,均属不凡。当然,政治这东西就是如此微妙,李宗仁越是觉得中共这些党员不凡,就越是对中共严加防备,当时北伐军各军都有共产党人在内,唯有第七军对共产党人非常排斥,甚至李宗仁还将第七军原本的政治部主任共产党人黄日葵临时撤换,总之,李宗仁已经在内心里将中共当成了假想敌。另一件让李宗仁颇觉不爽的事就是白崇禧就任北伐军总参谋长,蒋介石想拉拢白崇禧,这点李宗仁是明白的,实际上,当老蒋跟他提议此事之时,李宗仁也老大不乐意,还劝白崇禧拒绝此议。但是白崇禧此人虽是军事奇才,但正如后来周总理对他的评价,他不懂政治,一心建功立业,却忽视了李宗仁的感受,慨然接受了任命。当时李宗仁业已离粤返桂,听闻此报,这五味杂陈,自也无须多言。
北伐总算是搞起来了,至少出师见彩,搞定了长沙,如此一来北伐的路线问题,当然各方面又得碰个头,好歹在长沙开个会,想想接下来怎么进一步建功立业了。
我要当老大
国民党所谓北伐,在孙中山活着的时候,说实话也嚷嚷了很多年,最后基本是雷声大雨点小,一般就是在邻近的湖南等地小打两仗,然后出于各种原因鸣金收兵。此次国民党北伐,别看好像场面挺大,一开始也整了八个军,但是,这八个军里头,真正说能战的也就是粤军第四军、桂军第七军以及湘军第八军,有人说老蒋第一军?或许吧,至少现在还没露脸,无法判断。至于谭延闿、程潜以及朱培德等人的军队,敲敲边鼓大概还是合格的。因为这个关系,一开始民国各界压根就不觉得这支北伐军能干出啥惊天动地的业绩来,不过是当成跟孙中山时代一样的例行演出而已。但是,吴佩孚很快就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因为孙中山时代的北伐往往越打越衰,而此次,却正好相反,越打越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