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裂国:民国军阀往事之北洋军阀
3162100000043

第43章 北伐战争(3)

廖仲恺也算是革命党的元老人物了,很早就追随孙中山从事反清活动,此后在南方的历届政府中担任要职,是孙中山的忠实追随者。廖仲恺参与组织了中华革命党,而在孙中山联俄后,又参与了黄埔军校的筹备活动,由于筹备委员长蒋介石迟迟不赴任,所以实际上廖仲恺才是军校筹备的实际指挥者,建校后他担任了军校的国民党党代表,是孙中山联俄主张的主要支持者。

当然了,既然我们说廖仲恺是左派,那肯定还有右派,而且右派的人数并不少,不光人数不少,而且大多都很有来头。国民党右派中大多是有头有脸的大佬级人物,包括胡汉民,林森,谢持,邹鲁,甚至还有孙大公子孙科,这些人资格老,影响力大,在孙中山生前不好明确反对,但死后他们马上就跳出来反对孙中山的主张了。为什么他们那么反对“联俄,联共,扶助农工”呢?难道仅仅是因为他们腐朽没落反动?当然不尽然,国民党和苏联的合作固然能获得实际利益,但同时也非有利无弊。事实上,在跟苏联合作之后,苏联顾问在国民党内的影响力就越来越大,甚至,有人将国民党称为“赤色国民党”。于是问题就产生了,国民党跟共产党毕竟不一样,共产党可以全盘接受苏联的一切政治理念,以共产主义为奋斗目标,但是国民党的部分大佬难免就对此存在意见上的分歧,而政见分歧则是孙中山死后左右分裂的真正根源。

当然了,廖仲恺在国民党内影响力同样不小,并且和共产党走得很近,更关键的是,他还为了这个政治主张和右派爆发过多次的口角,所以遭到右派的忌恨在所难免。混政治的,该糊涂时且糊涂,最要不得的就是强出头,廖仲恺显然是犯了忌讳。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况且,暗杀在国民党内有着悠久而光荣的历史传统,而右派又恰好大多是国民党元老,深谙此道。

于是,在1925年(民国十四年)8月20日,左右的对立以一声枪响作为了结,而倒在血泊中的正是廖仲恺。虽然在此之前政治空气已经相当紧张,甚至右派也已经有所行动,但是廖仲恺和他的老上司孙中山一样——不信邪。可惜的是,廖仲恺为显示自己的骨气找错了对象,国民党人搞暗杀从来都不留情面,哪会像陈炯明一样打一打揉三揉那么仁慈呢?

联俄联共是孙中山的主张,刺廖案从一开始右派就在情理上弱三分。当然,如果右派能够借助军队控制广州,来个对左派的大扫荡,或许形势还能有利于右派。但是问题是,右派根本没有做好摊牌的准备,跟以往国民党的暗杀一样,无组织无目的,只求一鸣惊人。右派以这种方式来一鸣惊人,显然只能导致局面的彻底被动,因为此时国民党中的重量级人物汪精卫和蒋介石都以左派面目示人,而当右派以如此愚蠢的方式来吹响冲锋号时,这两人都明白,清算的机会来了。

孙中山死后,老大之位空悬,由于孙中山没有明确指定接班人,所以谁来当老大就需要各方施展神通了。当时,比较有机会的人是三个,一是国民党资深元老胡汉民,还有一个是因为刺杀载沣一夜成名并因此深受孙中山青睐的汪精卫,另一个是——蒋介石?对不起,错了,是新粤军头脑许崇智。那么蒋介石往哪摆呀?蒋介石因为资历的缘故,摆在哪也不合适,目前国民党内部的头号军事人物并不是蒋介石,而是许崇智,所以蒋介石要坐上头把交椅,首要的目标就是成为国民党的头号军事人物,换句话说是要先扳掉挡道的许崇智。

许崇智何许人也?这个人有两个特点,第一是孙中山的死忠,另一个则是老打败仗。许崇智资历很深,是反清时期的老革命党人,跟着孙中山鞍前马后大半辈子,虽然能力非常平庸,基本上没打过几次胜仗,但因为赤胆忠心最终还是熬到了这个位置上。当然,靠资历而不是靠战功取得的地位终究是不牢靠的。许崇智这辈子最致命的一次败仗,就是陈炯明造反那次,他领兵平叛,结果输了个稀里哗啦,如果他这次能成功,那论资历论战功,孙中山死后,谁也撼动不了他的党内地位,但可惜就可惜在,他败了,而一个善败之将又怎能在党内建立起说一不二的威信呢?所以,尽管孙中山死后,许崇智凭借着他的老资格仍然把持着头号军事人物的位置,但是面对着咄咄逼人的蒋介石和黄埔生,他的地位显然已经有些摇摇欲坠了。而此次刺廖案的爆发,则给了蒋介石千载难逢的搬掉许崇智这个拦路石的最大机会。

如果说蒋介石准备趁着这次刺廖案跟许崇智掰掰腕子,争夺党内军界第一人的交椅,那么,汪精卫就准备趁着这次机会,向胡汉民的首席之位发起挑战了。胡汉民资格就更老了,早年是孙中山的御用笔杆子,曾跟康有为等人打过口水仗;而后又追随孙中山参与多次反清起义的组织工作;在辛亥革命之后,又出任广东第一任都督;此后一直是孙中山的大管家角色,堪称其左膀右臂。此次孙中山辞世,代理非常大元帅的就是胡汉民。胡汉民这个人有个特点,就是书生气太足,虽然在国民党这个大染缸里混了那么多年,但还是那个臭脾气,自己觉得应该怎样就应该怎样,绝不妥协。比如说,此次国共合作,他就颇不以为然,是个公开的右派,而这则正为汪精卫所乘。

于目前的国民党而言,死了的孙中山比活着的孙中山还管用——为什么呢?政治斗争的关键是什么?在实力相差无几的情况下,比的不就是政治上的合法性吗?因此,要在如今的国民党混,少不得要打出孙中山遗志继承人的身份,因为孙中山是面金字招牌,打着这面招牌,在党内那就能横冲直撞,无所顾忌。蒋介石和汪精卫都明白这个道理,这当口都以左派面目示人,而胡汉民则有点傻气,居然把这面招牌丢到了一边,那他能不倒霉吗?

当然,不管怎么样,事情终究还是要归结到刺廖案上头。而刺廖案别说,做得还挺机密,专案组调查来调查去也没个结果,虽然谁都知道是右派干的,但到底是谁却至今无从知晓。然而专案组还是有了些蛛丝马迹,涉案人员既有胡汉民的堂弟胡毅生,还有许崇智的部下梁鸿楷,胡汉民和许崇智虽然没有直接关系,但光是这点间接关系也足够让他们吃不了兜着走了。蒋介石的黄埔别动队很快就完成了善后,软禁了胡汉民和许崇智,当然,蒋介石还没有傻到要得罪他们的地步,他送了个顺水人情,礼送二人出境,对于蒋介石而言,这就足够了。

刺廖案表面上是左派压倒右派,取得完胜,实际上精明的蒋介石只是表面上的左派,因为现在国民党还需要苏联的支持来完成北伐的任务,还没有到公开翻脸的时候,而汪精卫的最大的政治资本只是孙中山的忠实信徒,没有实力的汪精卫只能暂时坚持两个凡是的主张。不过,经此变故,国民党头把交椅的争夺明朗化了,蒋汪二人脱颖而出,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汪精卫扳倒了头号政敌胡汉民,蒋介石则顺利成为国民党第一军事强人,而汪主政、蒋主军的蒋汪体制开始逐渐形成,但是这个体制只是蜜月期的产物,毕竟,卧榻之旁,不容他人酣睡。

西山会议派

孙中山晚年和苏联合作,修改了政治纲领,提出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政策,而这个政策和国民党的传统有着巨大的差别,所以孙中山临死之前都说过这是国民党的变革期,而变革期当然就会遇到持各种意见的人。大概孙中山自己都明白在这个时期,发生什么都是可以理解的,国民党走向何方也是难以预测的,所以他留下的和默许的是开放性的局面。

苏联和共产党在当时的世界代表的是一股极端激进的政治力量,他们的政治主张是颠覆性的,这样的思想实际上必然会遭到很多保守派人士的反对。苏联政体作为国际社会的异类,已经引发了列强的忧虑,而欧洲诸强为了遏制苏联,甚至放任战败国德国坐大,这一切都意味着和苏联合作是具有很高的外交风险的。孙中山和苏联的合作只是看中了眼前的利益,看到了在建立军校和北伐时能得到的直接支持,但是对和苏联合作,以及和共产党实行党内合作会造成的国际影响和对本党的影响并没有能够充分地认识,但是孙中山没有仔细思考,并不代表所有人都不在思考,国民党内部就有持异议者。

孙中山死后没多久,就有部分国民党内部的不同意见者于1925年11月在西山召开了国民党二大,首次公开提出分共驱俄的主张,参加此次会议的国民党人史称“西山会议派”,是国民党最早分化出的右派势力。事实上,本次会议只是一个形式,在此之前,国民党右派便已经公开反对孙中山的政策,而国民党内部的左右对立已经是势成水火,在此之前的刺廖案更是将这种对立推向了顶峰。

西山会议派一直被我们视为国民党各派系中的异类,因为这个派别是最早和孙中山的政策背道而驰的,更关键的是,在北伐尚未启动前就在党内公开搞分裂,这是不合时宜的。西山会议派很快就遭到了国民党中央的弹压,主要人物谢持、邹鲁的党籍被革除,而会议的所谓决议视作废案,看起来西山会议派在国民党上层并没有多少支持者,但实际情况果真如此吗?其实,西山会议派最大的问题并不在于他的政见,而在于他搞分裂的方法和时机都选择得不合时宜,甚至相当愚蠢,有可能葬送孙中山最后的一点贡献。

其实所谓联俄并不一定是孙中山钦定的长期方针,事实上,跟苏联的合作带有极强的目的性和功利性,主要两个目标,一是办军校(目前已经完成),二就是北伐。至于达到目的后怎么走,那就是由后继者来自己选择了,所以孙中山死后留下的是一个开放性的局面,但是这个开放性局面的起点是北伐完成后。西山会议派的问题恰好是在尚未达到目的就公开放炮,这当然是无法容忍的,因为没有苏联的支持,北伐就没有太大的成算,而北伐显然是现今国民党的头号任务,任何政见的不统一都必须让位于这个首要任务。

其实国民党内部包括蒋介石在内对苏联都很有戒心,但是作为一个政客最关键的是要明白在什么时候该做什么,蒋介石虽然对苏联并不感冒,甚至在先前的旅苏期间对苏联的政治制度产生了极大的反感。但是蒋介石的高明之处在于他深知生意毕竟是生意,是不能掺杂任何个人情感的。所以,尽管蒋介石所持政见与西山会议派毫无二致,但是现在还没有到公开翻脸的地步,对于西山会议派这帮迂腐的元老,唯一的办法就是打压。

西山会议派的一次会议彻底暴露出了国民党内部政见上的重大分歧,但是这次元老的分裂还不足以影响到国民党和苏联的关系,只要中央不公开搞分裂,苏联和国民党的这场婚姻就还能继续下去。但是,国民党中央目前也并不太平,由于孙中山没有钦定接班人,所以围绕着老大的位子,国民党还要经历洗牌的过程,主要的候选人是偶像派汪精卫以及实力派蒋介石。而文官与武士的争斗当然是没有什么悬念的,蒋介石借助刺廖案打击了一大片之后,成功成为了国民党的头号军事人物,而汪精卫的政治资本和蒋介石的枪对抗,当然不会有好结果。

中山舰事件

要问民国前期哪条军舰名声最大,那毫无疑问是永丰舰,这条军舰是孙中山的御用舰,陈炯明造反时孙中山乘坐的是这条舰,而孙中山北上时乘坐的依然是这条舰,而现在我们要讲的事变,同样也跟永丰舰有关,没错,中山舰就是永丰舰,只不过孙中山死了,所以永丰舰就改名了。

中山舰事件(1926年3月20日)在民国史中被称为有尾无头,因为直到今日,中山舰事变的具体起由还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应该说还是疑云重重,目前官方的说法也是含糊其辞,不得要领,此次事变的复杂可见一斑。当然,复杂的不单是本次事变,还有事变之前南方复杂的政治局面。

漩涡中心的蒋介石

俗语说,人怕出名猪怕壮,对于一个政客来讲,最忌讳的事情就是获得与其实力不相称的曝光度,蒋介石目前就是这么个状况。在孙中山死后,国民党出了不少事,但是没几件好事,不是重量级人物被刺,就是元老们搞分裂。当然了,国民党还是干了件正事,就是清算陈炯明。在东征过程中,谁最出风头呢?对了,就是蒋校长和他的黄埔学生。蒋介石红了。

蒋介石本来是个小字辈,在国民党内部根基也不深,在国民党一大中甚至连个中央委员都没轮上,但是就是这么个主儿现如今在国民党内部已经是个响当当的人物了。自从刺廖案引发了对右派元老的大扫荡之后,蒋介石在国民党中的地位就是蹭蹭地往上升啊,俨然成为国民党内部的头号军事强人了,老蒋按说仕途得意呀,但是他却得意不起来,原因是自己突然之间就成了孤家寡人。

自从胡汉民和许崇智出局后,汪精卫和蒋介石的矛盾就摆到了台面上,虽然两人表面上客客气气,但是暗地里却憋足了劲,毕竟一山不容二虎,到底谁才是头号人物尚需明确。此二人中蒋介石有实力,黄埔系是他的依靠,但问题是党内资历和根基尚浅。汪精卫没有军队,但是在党内有大批的支持者,拥有雄厚的政治基础,这场较量到底谁占上风呢?长期来看,当然是潜力股蒋介石占优,毕竟枪杆子里出政权,但是目前来看,拥有资历和人脉的汪精卫无疑更胜一筹。

汪精卫没有硬实力,他要维持党内的地位只能坚持两个凡是,扯出孙中山来为自己保驾护航,所以目前汪精卫是以孙中山遗策执行者自居,跟共产党、国民党左派以及苏联都是打得火热。说实话,汪精卫这个人还是有点个人魅力的,反正国民党内部有不少人都挺认他,而共产党当时更是把他当自己人。

蒋介石的情况呢?可以说,很糟糕。他表面风光,实际上在暗流涌动的政治局面下随时可能性命不保,目前的老蒋在党内几乎没有朋友,潜在的敌人倒是一大堆。在军队方面,虽然许崇智因为牵涉刺廖案倒了台,但是老派军人诸如李济深、朱培德、程潜等人都对如日东升的黄埔系颇多忌惮,黄埔系的发展壮大可能直接威胁到他们的地位。国民党左派和老蒋同样关系不谐,核心人物邓演达要动蒋介石的奶酪,总是勾搭被蒋介石视为心肝宝贝的黄埔生,蒋介石把黄埔系当成了自己的命根子,谁要动他的命根子,他就能要了谁的命。邓演达最后怎么死的?就是因为他煽动黄埔生来反他们的校长,别的事老蒋也就忍了,唯独这事邓演达是在找自己的晦气。共产党和汪精卫打得火热,琴瑟和谐,跟老蒋总是有隔阂,而且老蒋手中的兵权也让共产党内部的激进派颇为眼热。当然了,上述敌人都还只是潜在的,目前跟老蒋依然闹僵的也有,那就是苏联的顾问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