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伐战争无疑是民国历史上真正的大事件,其对民国政治格局的影响几乎是决定性的——民国早年呼风唤雨的北洋军阀集团正式宣告覆灭;国民党开始正式成为民国的统治者;而另一个未来将终结民国乱世的政治集团中国共产党则开始艰难地搞起了武装割据。在北伐战争之前,民国的主旋律是南北对峙和北洋系内讧;而在北伐战争之后,民国的主旋律则变成了国共对抗和国民党内讧。
孙中山的最后岁月
北熊变色,孙公否极泰来
谈到北伐,其实这个概念对民国并不新鲜,早在孙中山驱逐旧桂系,重回广东之日起,他就提出了这个口号,当然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这也仅仅只是个口号而已。原因也无非两条:其一,孙公虽有天下之志,但无奈兵微将寡,实力薄弱,所辖地盘也就广东一隅之地,即便是挖地三尺,想来孙公也攒不起一支可以搞定北洋军阀的军事力量;其二,国民党内部意见不一,尤其是军事统帅陈炯明,天天跟孙公唱反调,孙公说要武力一统,陈炯明就说要联省自治,孙公说给钱,陈炯明就说没钱,闹到最后,不免兵戎相见。现如今的情况是,唱反调的陈炯明被孙公收拾了,于是,摆在孙公面前的就只剩下了一件事——扩充实力。
扩充实力这个事儿,显然是看着容易做着难。就说孙公吧,自反清开始就在中国政界厮混,单论资历,他数第二,现如今民国没人敢数第一,就说当年跟他作对的人吧,清政府早完了,袁世凯也歇菜了,段祺瑞没死也是个二等残废了。但是,孙公混了那么多年,也就摊上个命硬二字,完是没完,但也没好哪去。俗话说,人无横财不富,马无夜草不肥,就孙公这样混来混去都在广东最多也就去个广西的情况,想要真正的发达起来,一个字——难。因此,孙公真说要能攒起足够用于北伐的家当,就只能期待一件事儿了——来笔横财。
而准备给他送去这一笔横财的,则是此前一直跟中国若即若离若远若近的北方强邻——俄国。此前我们称之为沙俄,现在,我们必须称之为苏联。俄国这位邻居当然不是什么省油的灯,在他们还叫沙俄的时候,他们是侵占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而现如今,当沙俄名字改成苏联后,布尔什维克们却主动向民国的政界大佬抛出了橄榄枝,表示要睦邻友好,精诚协作。俄国突然从一个吃肉不吐骨头的强盗变成了笑脸迎人和蔼可亲的老大哥,这是怎么档子事呢?
国际政治的所有事情,都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利益。苏联也一样,他们以有别于沙俄的方式强势介入中国事务,当然不是看中国人可怜,来当救苦救难观世音的,而是,他们迫切希望改变自己在国际政治中的孤立地位,而混乱的中国,则是苏联打破外交孤立的重点国家。当时的世界政治形势,就是布尔什维克通过十月革命推翻了沙俄反动政府,建立了世界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于是,独树一帜的苏联遭到了资本主义列强的一致敌视,反动的帝国主义豪强想要将这个新生的红色苏联扼杀在襁褓中。既是如此,苏联就迫切需要在远东找个盟友,这个盟友一方面可以帮他在背后摇摇旗,不至于跟人吵架的时候显得形单影只,另一方面,也能帮他们抵挡一下野心日炽的东洋岛国日本。
苏联介入中国政治的过程非常复杂,概括起来讲,就是数线并行——苏联首先致力于跟中国政府建立外交关系。因此,苏联曾跟北洋系的大佬吴佩孚有过深层次接触。与此同时,以苏联为根据地的共产国际则促成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当然,苏联最后也找上了孙中山。苏联的这些行动,说实在,并不光彩,颇有些当面是人背后是鬼的意思,一方面跟北洋政府维持表面关系,另一方面又扶持革命力量准备革北洋政府的命。这颇有些当时沙俄政府一方面表示要当调人,另一方面又撺掇各国跟清朝干仗,既当婊子又立牌坊的意思。
当然,苏联的这些行动对中国的革命力量来说,无疑是大大的利好消息,尤其是这么些年惨淡经营也没经营出个什么样儿来的孙中山。孙中山最知道无依无傍是个什么滋味,与此同时,孙中山也不是没跟洋人打过交易,他最知道洋人这玩意儿是怎么回事儿,但是苏联的特殊之处在于,跟那些狮子大开口的强盗国家不同,他似乎还挺有那么点人情味儿。苏联对孙中山的要求很简单,首先要表态赞同一下苏联的政治制度,其次要帮忙让刚成立没多久的中国共产党加入到革命的洪流中来——就是要国共合作。然后,苏联说了,只要做到这两条,我就给人给物,帮你办军校,帮你建军队,帮你搞北伐。
孙中山对苏联当然有疑忌,但是孙中山也知道,没有外力的支持,他广东这个摊子就算收不了,也大不了,而他北伐的梦想则依然是镜花水月,只有得到外力的扶持,北伐才有可能搞得下去。于是,孙中山最终还是跟苏联达成了合作。1924年,国民党改组成功,并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孙中山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国共第一次合作乃正式形成。
于是,接下来的事情就是办军校了。
蒋介石的校长路
国共两党求同存异,合作正式开始,孙中山喊出要“联俄、联共、扶助农工”,而一批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担任要职,国共的蜜月正式开始了。但是今天我们要谈的不是国共蜜月,而是对于孙中山的北伐主张来讲意义重大的黄埔军校。
孙中山奋斗了一辈子,折腾了一辈子,但是所获有限。他参与领导的二次革命、护法战争都没有结果,如今孙公眼瞅着年华老去,虽然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但是岁月不饶人,孙公也没几年奔头了,他所能做的就是为后继者留下一些遗产。孙中山这一辈子,风风雨雨,热闹过,落寞过,但就是没成功过,他不想他的后辈和他一样。孙中山明白,以往失败都是因为自身实力不济,缺乏忠于自己的军事人才,没有一支强悍有战斗力的军队,因此孙中山要留下的正是他所一直缺少的。孙中山和苏联的合作从根上来讲是相互利用,而孙中山要利用苏联的主要有两件事,一是办军校,培养杰出军事人才,奠定国民党军事基础;二是北伐,这是孙中山一生的梦想和追求。
孙中山和苏联合作创办的军校叫做黄埔军校,但是任何一个对民国史有了解的人都知道,黄埔这个名字在中国军界意味着什么。当然,黄埔的影响力尚为后话,现实的问题是,让谁来当黄埔的校长。
中国人玩政治很讲关系,这种关系范围很广,但是最为牢靠的关系则是一些较为初始的关系,比如帝制时代的门生故吏同乡同科,关系越多越复杂,这个人的能量就越大,所以每一个政客都需要自己的一个关系网络,这是他生存混迹的基础。在民国,第一个具有影响力的关系圈子就是以袁世凯为核心的北洋系,袁世凯是在小站练兵之时形成了他的圈子。而黄埔军校的成立则为一些有志于搏击风浪的政客创造了另一个建立圈子的机会,蒋介石就是其中最为积极的。
蒋介石虽然很早就加入了同盟会,但是一直以来若隐若现,从没有真正在孙中山周围视事,孙中山知其有才,但也苦其喜怒无常,任事无恒。蒋介石的政治领路人是陈其美,他和孙中山之间早年的关系就是以陈其美为桥梁的。陈其美是孙中山的忠实信徒,用句时髦的话说就是骨灰级粉丝,而孙中山也一直将其视为左右臂膀,按说有了陈其美的指引,蒋介石应该一帆风顺啊,但可惜的是,陈其美很早就被张宗昌给暗杀了,因此蒋介石在党内也失去了倚仗,造成了蒋介石的尴尬局面。蒋介石一直被孙中山当成重要的军事人才加以培养,应该说孙中山对他还是很重视的,但是蒋介石早年使气任性,稍有不顺心便出走,而孙中山军事行动的不靠谱,党内军事元老的排挤,都造成了蒋介石的不顺心。但是,蒋介石也有他的资本,比如他在民国初年暗杀光复会领袖陶成章,为孙中山成为反清盟主扫清障碍;又比如在孙中山落难时,陪同孙中山在永丰舰待了40天,慷慨赴难,让孙中山颇为感动。所以,孙中山对蒋介石的定位是忠诚可用但须锤炼,这说明孙中山对蒋介石至少还是信任的。
蒋介石希望孙中山将黄埔军校的校长交给他,但是孙中山开出的价码却是军校筹备委员会委员长,虽说筹备委员长最有希望成为校长,但是二者毕竟不同,而在政治上,没有确定的东西,就随时存在变数。蒋介石不满意,他表达不满的办法就是滞留上海不赴任,因此蒋介石名为筹备委员会委员长,实际上真正负责的则是廖仲恺。当然,光甩脸子也不行,蒋介石也明白打感情牌的重要性,他给孙中山去信,历数其与陈其美的友谊——暗示在陈其美策划下刺杀陶成章,然后回顾了在永丰舰上的日日月月。这封信的隐含意思是,其实你最靠得住的人不就是鄙人我吗?我为你赴汤蹈火,你却连个校长的职位也不愿意给?甩脸子的蒋介石虽然让孙中山不高兴,但是孙中山还是被那封感情充沛的信打动了,终于将黄埔军校校长一职明确给了蒋介石——虽然孙中山早就有这个想法,但有想法和最终敲定对于蒋介石来说则是两码事。
蒋介石如愿以偿,而他出任黄埔校长后,一改往日性情,变得端庄深沉,严于律己,并且持之以恒,这在黄埔生中留下了非常好的印象,这些热血青年开始相信他们的校长不但能给他们富贵,而且也是中国政治的未来。蒋介石善于驭人,恩威并用,他在黄埔期间之所以能将大多数黄埔生带入他的集团,这与他的这个特点是分不开的。蒋介石崇拜曾国藩,而他办军校的理念则大体出于此,就跟曾国藩在湘军中的绝对威望一样,蒋介石同样也在黄埔内形成了绝对的威望。蒋介石在黄埔的苦心经营让他拥有一个足以争衡天下的关系圈子,当机会来临时,蒋介石把握住了,而这成了蒋介石最终在民国腾飞的契机。
当然,黄埔军校是一个政治系统颇为复杂的学校,学生的政治理念和人生观世界观也颇不相同,因此,虽然黄埔生基本掌握在老蒋手中,但并不意味着黄埔是老蒋一个人的——著名的国民党左派,时任黄埔军校教育部长的邓演达同样在黄埔有很强的影响力;共产党也有很多要人在黄埔任职,叶剑英担任教授部副主任,周恩来一度担任政治部主任。正是因此,黄埔最终分裂成了左右两派,虽然老蒋占据绝对优势,但是被共产党拉拢的却都是些杰出人才,在中共建政后册封的将领中拥有黄埔背景的,十大元帅中有5位,其中教员3位,学员两位,而十大大将中则有3位,57位上将中有8位。
黄埔军校的成立是民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国民党的第二代领导人蒋介石依靠黄埔生最终建立了他的政治帝国,而中国共产党从黄埔生中得到了强大的能量,当小站系逐渐在民国舞台销声匿迹之时,后起之秀黄埔系即将成为民国的真正主角。
孙公的最后一程
正当国共合作,兴办军校,积聚力量准备北伐之际,北方又出了大事,那就是直奉第二次大战爆发,冯玉祥倒戈一击,控制中枢;而冯玉祥无力收拾这次政变后所留下的残局,所以他邀请孙中山北上共商大计。
原本孙中山是想借着这次机会北伐的,但是孙中山一辈子周折无数,此时广东又爆发了商团事变,虽然最终此次事变被黄埔军平定,但却导致了北伐大计再次搁浅。既然错过了战事,好歹也得赶上善后,冯玉祥邀请孙中山北上当然是在奉系的压力下搬援兵牵制张作霖之意——虽说奉系一度和孙中山联合抗吴,但是这次联盟的唯一目的就是抗吴,既然吴佩孚已经下野了,那么这个联盟也就不存在了。孙中山北上,在当时是一个重大的政治事件,因为孙中山一直是个坚定的主战派,从来就反对和北方有任何的和谈,这次北上看上去也就有些不好理解。
其实孙中山早在和西南军阀合作失败时便明白了一个道理:不管是北洋还是西南,其实本质是一样的,既然西南可以联合,当然北洋的奉系、皖系同样也可以联合。孙中山在民国一直做的就是用军阀来对抗军阀,盟友换手无数,但是终未有所成,而孙中山在此过程中逐渐和民主宪政渐行渐远,动辄以非常大元帅、非常大总统面目示人,到如今,孙中山所谓革命已经是徒有虚名了。在政治的酱缸里滚打,所有人都会不知不觉地沦为同一类人,到最后没有任何差别,而所谓的理想、所谓的主义到最后徒为欺人之谈耳。孙中山此次同意北上和谈,也是看到了北方的局势比较混乱,奉系和冯玉祥都不能独力控制局面,所以他有机会出面来收拾局面——这岂非是孙中山的一生所求?
孙中山此次北上引发了舆论的极大关注,当然这次孙中山带来的还是他的那套革命理论。孙公说了,民国为何苦难?根源一在军阀,二为帝国主义的不平等条约。听起来好像是那么回事,然而须知,对一个政治人物的评判,既要听其言也要观其行。关于军阀的问题,其实谁也不比谁好,凭什么人家是军阀,你就是革命正统?凭什么你打仗就是为国为民,北洋打仗就是祸国殃民?吴佩孚要武力统一,孙中山要北伐一统,半斤对八两,谁统一不是统一?有人说不对啊,北洋军阀多腐败,这怎么能跟孙公比呢?这话说得,后来国民党又不是没掌过权,他们很清廉吗?谁掌了权不为自己谋利?至于不平等条约的问题,当时的中国是什么实力?全面废除有这个条件吗?北洋政府难道不在努力吗?大家应该听说过修约外交吧,北洋政府虽然步调不快,没有那么激进,包装也没那么光鲜,但是非常的实际,也是在逐渐减轻晚清以来洋人对中国的伤害——换句话说,北洋的修约实则老成谋国之举,而孙中山的所谓废约倒颇有些白日做梦的意思。
所以对于时局,虽然孙中山喊出了广大人民的心声,口号很漂亮,但细究起来,其实大多属于不切实际之谈,说漂亮话谁都会,但问题是自己能不能做到。孙中山在护法战争中还口口声声喊护法呢,最后组织政府时不也压根没照着约法来吗?孙中山口口声声说军阀祸国,但自己又何曾有过偃兵息武之意?民国造成如今的乱局,追根溯源,还不是当年孙公二次革命所致?孙中山一方面说军阀祸国,另一方面又在利用军阀——从护法战争利用西南军阀,到反直同盟与奉皖缔结密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