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唯有青春,最难将息
3123900000013

第13章 愤怒的青春,最难将息(1)

我在日本做了20多年的政治记者,当今的日本政坛也完全可以用“嫉妒就是一切”来解读。日本有多达722名国会议员,要说他们的个人行为受什么原因驱动,反正绝对不会是“民众的声音”,而是出于个人的嫉妒之心。

致青春,这匹脱缰的野马

2013年春季,在中国上映了一部年度大片--赵薇导演的电影《致青春》。这部影片以一群年轻人狂放而不羁的感情生活为题材,讲述了他们大学时代的青春阵痛。电影中有个女孩淋着大雨,在喜欢的人家门前长久地伫立等待;还有个女孩路过一家小店买了些东西,却因为小店老板态度恶劣,冤枉自己偷了东西,于是她把整家店铺的货架都掀翻,被学校勒令退学。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再也不会这么执着、冲动了。

回顾自己的青春年代,我觉得当年心中主要埋藏了两种感情--嫉妒心理和愤怒之情。对待周围的人或事,我很容易产生嫉妒心理,或是突然怒不可遏,也因此经常在事后陷入一种自我厌恶的低落情绪中。

人到中年,感情的起伏远不似青春时代了。我变得沉稳了许多,而且也世故了。虽然跟年轻的时候一样,我有时也会对他人感到嫉妒或是愤怒,但是不会像从前一样情绪爆发。如果说年轻的时候,感情像一场熊熊大火,那么现在不过是点燃香烟的那点火苗罢了。所以,我既不会大声咆哮,也不会挥舞拳头,哪怕内心愤怒不已,我的脸上也能挂着微笑。

很多时候,日本人明明很生气,却面带微笑,这一点在中国人看来非常不可思议。这是由于大和民族非常擅长说客套话,真心话却很少吐露。当日本人说:“有空随时来我家玩儿啊!”大部分时候的意思是“千万不要来我家”;国会答辩时,如果大臣说“我会积极考虑这个议案”,这句话的意思几乎等同于“我不会考虑这个议案”。所以,日本人心里虽然嫉妒对方,口中却会一个劲儿地赞赏道:“你真的太棒了!”明明很生气,却仍旧能够微笑示人。这种技艺,对于成年的日本人来说,简直就是家常便饭。

如果你很想知道日本人的真心话和真实想法,那么与其听那个人说了些什么,还不如直视那个人的眼睛,更能探究那个人的内心独白。日本人总体来讲还是比较耿直的,所以如果他们感到嫉妒或是愤怒,一定隐藏不住自己“憎恶的眼神”。

年轻人经常要直面自己内心的两种感情--嫉妒和愤怒。接下来,我想结合自身的经历,详细地分析一下这两种感情。

日本啊,你的名字叫“嫉妒”

首先我想谈谈嫉妒。

2004年,日本有一本书非常畅销,叫《嫉妒的人,被嫉妒的人》。作者是文献目录学家、关西大学的名誉教授谷泽永一先生(1929-2011)。

据谷泽教授分析,过去近1500年的日本历史,完全可以用“嫉妒心理”来解释。甚至可以说,日本历史是由嫉妒心理推动的。

谷泽教授说,日本从古代到19世纪为止,一直崇尚中国文化,并以中国为范本孜孜不倦地追求进步。日本人考虑问题的态度也通常是“关于这个问题,日本尚未达到中国的高度”。换句话说,长久以来日本人对中国怀有一种嫉妒之心。正是由于日本人一直嫉妒中国,并且1500年来保持着这种习惯,日本才得以进步。

其次,谷泽教授还解读了日本的天皇制。为什么日本天皇血脉能够延续125代且从未间断?这是由于成功将嫉妒引发成权力争斗,防患于未然。天皇作为日本国民的象征,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但却没有实实在在的权力。当今的日本《宪法》第1条明确规定:“天皇,是日本国的象征,也是日本国民的统一象征。”而真正手握权力的人是位于首相官邸的首相。由于天皇没有任何政治实权,所以日本的当权者不会对天皇怀有嫉妒之心;同样,由于当权者没有权威,当权者的部下也不会对实际统治者怀有嫉妒之心。依照谷泽教授的说法,这种避免产生嫉妒心理的体制才是天皇制的本质。

例如,主持编撰日本第一部正史《日本书纪》(成书于720年)的名门贵族藤原不比等(659-720),他是第一个通过修史确立天皇权威的大贵族,并由此名垂千古。据谷泽教授介绍,尽管藤原不比等权倾天下,甚至可以将天皇取而代之,但他仍旧编撰《日本书纪》强调天皇的正统性,并且自始至终推崇天皇。藤原不比等此举实际上是为了避免周边的贵族对自己产生嫉妒之心。通过这种方式,藤原一族在之后的数百年间,立于日本朝廷不倒,享尽了荣华富贵。

相反,日本历史中那些手握大权、独裁专断的人,由于遭到身边人的嫉妒,都不得善终。日本战国时代(1467-1573)的一代霸主、旷世英雄织田信长(1534-1582),由于他爱护和偏袒农民出身的部下丰臣秀吉,引起了身居高位的部下明智光秀的嫉妒。明智光秀最终在京都策划了“本能寺之变”,暗杀了织田信长。

其后,丰臣秀吉(1537-1598)夺取了天下,称霸之后,无德无能的丰臣秀吉嫉妒才华横溢的黑田官兵卫,立即将劳苦功高的心腹部下黑田官兵卫贬黜到如今九州福冈县的穷乡僻壤。接下来,以如今的名古屋为据点的德川家康(1543-1616)召集了对丰臣秀吉心怀嫉妒的武士集团,与丰臣秀吉的势力相抗衡。虽然丰臣秀吉1598年去世,但是最终两军对垒,在日本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战役关原之战(1600年)中,德川家康大破丰臣秀吉遗臣的军队,一统天下。

德川家康开创的江户时代(1603-1867)是一个延续了264年的太平盛世。德川家族15代统治者都居住在江户城(现在的东京皇居),历任统治者都在形式上接受居住在京都的天皇颁授征夷大将军(国防大臣)的头衔。德川将军虽然是江户时代的最高统治者,但为了避免周围的大名(约280位日本地方上的首领)对自己怀有嫉妒之心,而保存了天皇的权威。

如今的日本政坛情况又如何呢?我在日本做了20多年的政治记者,当今的日本政坛也完全可以用“嫉妒就是一切”来解读。日本有多达722名国会议员,要说他们的个人行为受什么原因驱动,反正绝对不会是“民众的声音”,而是出于个人的嫉妒之心。

例如,目前安倍晋三首相身边的议员中,有几十个议员是他的亲信。如果有一天,其中某一个亲信被安倍首相叫到首相官邸,仅仅因为这个举动,很可能会点燃其他大多数亲信的熊熊妒火。

其他亲信议员的心中,会控制不住地闪现出许多莫名的猜忌:“为什么只有他被叫去了?安倍首相会不会命令他构陷我下台?”这可不是我信口胡说的,是安倍首相身边的亲信亲口告诉我的“亲信的心理”。

不仅如此,执政党即自民党当中,非安倍首相亲信的其他议员,每天都对首相身边的亲信议员们嫉妒不已。同样的道理,在野党的议员也会对自民党的议员怀有嫉妒之心。

那么,站在权力金字塔顶端的安倍首相就没有嫉妒之心了吗?其实不然。安倍首相也在想:“比起自己,奥巴马总统对邻国首脑会不会更满意呢?”一想到这个问题,他经常被嫉妒之情折磨得睡不好觉。这也是安倍首相身边的人亲口告诉我的。

嫉妒之心并不是日本人才有的专利产品,漫长的中国历史,同样可以说是由嫉妒心理推动的。

二十四史是中国的正史,司马迁所著的《史记》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熟读130卷《史记》,你会发现,嫉妒的影子贯穿始末,整部作品完全就是嫉妒的“专场秀”。读第十二卷《孝武本纪》的时候,你甚至可以感觉到司马迁对同时代的皇帝汉武帝也隐隐怀有嫉妒之心。

第六卷《秦始皇本纪》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秦始皇的传记。秦始皇是秦国王子子楚的儿子,子楚很早就被送往邻国赵国做人质,因此秦始皇生于赵都邯郸。秦始皇自幼对秦朝宫廷里的王公贵族们心怀妒忌,正是这种强烈的嫉妒心理,成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六国、雄霸中原的根本动力。

秦始皇的亲信王翦将军,率60万大军攻陷楚国之时,为了避免秦始皇对自己怀有嫉妒之心,多次从战场派遣使者参见始皇帝,诚恳地哀求道:“如果这次立了战功,请陛下赐予我一座庄园。”在秦始皇看来,如此三番五次请求恩赐一座庄园的将军,应该没有侵扰自己卧榻之侧的意思。当然,王翦将军数次遣使正是为了向秦始皇表明这一点。

阅读《史记》的时候,我总觉得,作者司马迁是为了表明当权者的嫉妒心有多么可怕,才特意记录下这些故事的。另一方面,助秦始皇一统天下的最大功臣白起将军,就是由于遭到身边人的嫉妒,最后含冤自裁。

第八卷《高祖本纪》描述了秦之后的汉朝开国皇帝汉高祖刘邦的一生。刘邦年轻的时候,不仅对秦始皇心怀妒忌,后来又嫉妒楚霸王项羽。刘邦历经千辛万苦,最终统一天下,他的手下有张良、萧何、韩信三位功臣,即“三杰”。张良惧怕刘邦的嫉妒之心,很早就告老还乡了;相反韩信摆出一副“要不是我,怎么可能完成统一大业”的姿态,遭到了刘邦的嫉妒,最终被剪除了。

接下来第九卷《吕太后本纪》是刘邦的夫人吕太后的传记。吕太后也是个嫉妒心很重的人。刘邦晚年对爱妾戚夫人宠爱得无以复加,吕太后十分嫉妒戚夫人,因此刘邦死后,吕太后下令砍掉了戚夫人的手足,把她做成“人彘”关进厕所里。世上最恐怖的,要数女人的嫉妒之心了吧。

中国历史中的嫉妒可谓说不尽道不完,我暂且在这里搁笔。总而言之,我想对21世纪的中国青年读者们说:“你不是一个人在嫉妒。”

关于嫉妒心理,前面提到过的谷泽教授曾下过这样的定义:“把人性这种东西放进锅里煎煮炒炸,最后会剩下漆黑的一块,这就是‘嫉妒’。也就是说,嫉妒心理是人类感情生活中最主要也最根本的东西,而且是一切产生的根源。我们说的‘知性’‘悟性’‘理性’等等,本质上就是赤裸裸的嫉妒之心。嫉妒心理是人类生活正常运转的马达和引擎。”换言之,嫉妒之心是人心的本质。你可以回想一下自己一天的生活中,究竟有多少次感到自己内心燃起嫉妒之火?

首先早上起床一睁眼,你看见自己住的房子又小又挤,会对有钱人感到嫉妒;当你打开衣柜准备穿衣服去上班,又会觉得怎么都是些又土又难看的衣服,有钱该多好?在高峰时段挤地铁时,你会对开私家车上班的人感到嫉妒;在公司里,身边的同事被领导夸奖,你也会嫉妒;收到大学同学发来的微信,得悉老同学的工资待遇比自己高得多,也会产生一丝嫉妒之情。

午饭时间到了,今天你还是吃麦当劳的15元优惠午餐。在麦当劳餐厅,你一边嚼着有些湿软的薯条,隔着窗户看到对面俏江南餐厅里,人们在慢慢品尝美食,你也会不由得感到嫉妒。

到了六点,终于可以下班了,同事们都急忙赶去跟恋人约会,而你到现在还没有交往的对象,这时你会嫉妒同事;回到漆黑的家中,打开灯,看着空荡荡的房间,你又会嫉妒那些拥有一个幸福家庭的人;夜里守在电视机前看连续剧,看来看去荧屏上都是些俊男美女,你还是会嫉妒不已;睡前洗完澡,在镜子前看着自己肥胖的身材,你一边叹气一边又开始嫉妒拥有良好体型的人。

看吧,一天之内你不下十次对他人产生嫉妒之情,可以说你就是个嫉妒心很强的人。没有人在被评价为“嫉妒心很强”的时候会开心,说不定当你发现自己在嫉妒别人的时候,内心会受到良心的谴责,觉得自己怎么会想这些不该想的东西,甚至陷入一种自我厌恶的情绪中去。但其实,你无须为嫉妒心理感到可耻,回想一下谷泽教授对嫉妒心理的定义吧:“嫉妒心理是人类生活正常运转的马达和引擎。”也就是说,如果没有嫉妒之心,人类社会都无法发展进步。嫉妒心理,可以说是人类发展进步的根本动力和媒介。

我们看奥运会,不能光看选手们成功的瞬间。正是由于对其他一流的奥运选手心存妒忌,刘翔和郭晶晶才能拼命练习,斩获金牌。换言之,嫉妒心越强,越能产生强烈的动力,实现飞跃性的进步和发展。

与嫉妒心理互为表里的,是一种叫作自卑心理的感情。与他人相比,自己在某些方面显得不足,比不上别人的时候,就会产生自卑感,同时也会对他人产生嫉妒之情。从这个意义上说,人们也不该为自卑心理感到可耻,而应该把它转变为一种积极的心态,以及自身进步和发展的根本动力。

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消除嫉妒心理呢?目前消除嫉妒心理最好的办法是,努力改变现状,改善自身条件。比方说,如果你在公司里上班,春节前夕你获得提拔,年终奖也大幅增加了。比起身边的同事,你的地位跟薪酬都在上涨。那么从上涨这一天开始,你就不再嫉妒身边的同事了。

然而,嫉妒之心不是这么容易就能消除的。因为从升官的这一天起,你又会对同一间办公室里比你地位更高的员工产生新的嫉妒之情。在公司工作,就好比是在登山。登山的过程中,随着海拔升高,你所看到的风景也在发生变化。在公司这个小社会里,只有不断地往上爬,才能看到公司新的“风景”。

在公司,除非你当老板,否则不可能完全不嫉妒别人。在工作方面,老板是不会嫉妒自己的部下的;但是在经营方面,老板也会对其他竞争公司的老总产生强烈的嫉妒之情。

因此,内心深处的嫉妒之情并不是什么邪恶的东西,只要你能正确把握嫉妒这种感情即可。如果利用得好,就像之前提到过的,还能使嫉妒心理转变为促使自己进步的根本动力。换句话说,就是实现嫉妒心理的升华。

我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大多数情况下,家中的次子比长子更能实现嫉妒心理的升华。我很喜欢足球,经常观看日本职业足球联盟的比赛。在观看日本代表的比赛时,我偶然发现了一个现象:被选为日本代表的选手几乎都是家中的次子。

如果家里有兄弟两人,由于生长发育的差异,无论是在学习还是运动方面,弟弟一般都不及哥哥。因此,弟弟是在强烈的嫉妒当中成长起来的,而嫉妒的对象正是自己的哥哥。这份嫉妒的感情化作努力的动力,促使弟弟终有一天能够超越哥哥。在日本足球运动员的身上,都能看到这种成长经历的烙印。

当下中国的年轻一代大多是独生子女,或许很难理解兄弟之间这种复杂的感情。如果有时间,我推荐大家读一读作家余华的畅销小说《兄弟》。对于弟弟而言,哥哥完全是一个嫉妒的对象,作品细致地刻画出了这种心理。伟大的运动员中次子居多,黑社会头目也是次子居多,道理都是一样的。对于哥哥的嫉妒之情如果不能得到升华,弟弟很容易走上邪路,无法回头。

如果弟弟长大后超越了哥哥,优秀的弟弟同样会遭到哥哥的嫉妒。最有名的一对兄弟就是《旧约·创世纪》里的人物该隐和亚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