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读智囊悟人生
3105200000015

第15章 见大篇(14)

皇太极用计拔掉了袁崇焕这颗眼中钉,消除了后顾之忧,真是喜出望外。他的将领们也因为没有了心腹大患而纷纷要求乘虚攻打北京,但皇太极却说:“如今攻城,必能克复。然而若因此损失我一、二良将,即使得到100座城池也不值得高兴。”因此,他率军直捣卢沟桥,进击永定门外满桂等四总兵的营盘,4万明军被打得四散而逃,一败涂地。随后,皇太极向通州进军,向东攻取遵化、永平、迁安、滦州4城,分别派兵把守,自己统帅大队人马班师而回。这样一来,最先灭掉明朝军队的有生力量,最后再去攻城掠地,这才是皇太极的长远的计划。

皇太极分别命兵把守四城,他原来就有里外夹攻山海关之企图。但他退兵之后,明大学士孙承宗便组织兵力恢复了四城,这样就使皇太极的计谋被打乱了,皇太极非常的生气。紧接着,又传来了明军昼夜赶筑大凌河城,以图进一步收复疆土的消息,皇太极不可能看着就让他建成了。天聪五年(1631)八月,大凌河城才修复了一半,皇太极便率大军包抄而来。守城明军面临着“粮绝薪尽,兵民相食”,也许投降就是最好的办法了。这就是皇太极使用的围城打援的计策。

有一支蒙古军在这次战役中投降了,由于一部分的兵士不愿意投降,就把他们的将领给暗杀了,然后纷纷逃去。皇太极知道后十分恼怒,要将剩余的蒙古士兵统统杀掉。范文程委婉进言说:“未逃之士兵,证明他们有忠顺之心,杀之非但于事无补,反会影响大局。”皇太极见范文程遇事能从长远的利益出发,就爽快地接纳他的见解,这样这500多名兵士的性命才得以保住。那个时候,有一支凭借大险固守西山的明军,多次交战仍然攻不下来,皇太极甚是着急。范文程胸有成竹,决计劝降。他单人独骑,置安危于不顾,直抵明军寨前,凭三寸不烂之舌,晓以利害。明军最终被感化,真心实意相投。皇太极真是太高兴了,把那些投降来的人马全部归纳在范文程的部下。

皇太极在天聪六年,继续向明朝边地进攻。大军开进归化城后,皇太极打算把战事再次向明纵深推进,于是召集范文程等商议对策。范文程根据双方的战略势态,提出了一明一暗两套方案:一是凭借高昂的士气和强大的战斗力,长驱而入,直抵北京,迫使明廷妥协。然后,捣毁山海关水门而归,以壮军威。要实现这一目标,从雁门关进军最为便利。明军在这里有防御但不怎么严紧,所以在路上的阻力不怎么大。且沿途居民较为富裕,对筹措军马粮草十分有利。大汗若顾虑师出无名,可这样晓谕百姓,就说察哈尔汗已经远遁,他的部属皆已归在我的帐下,现打算与明朝议和,苦于路途遥远,难以徒步跋涉。今借你们的马匹让新归附的察哈尔汗部骑用。若议和成功,当偿还你们的马;如若议和不成,双方兵刃相见,上天保佑,疆土归我所有,一定免除你们这一带几年赋税,以补偿战争给你们所造成的损失。这样,便可以堂堂正正地出师。假如这样不行,就可以给明朝守边疆的大吏写信,把我方议和的主张转达给他们的皇上,并且让他们在限制的时间内给予回答。料定明廷文臣勾心斗角,边疆互相推诿,必然延误逾期。我们便可以此为借口,出其不意,攻其无备,乘隙直捣北京。因为后者是一条借议和之名以麻痹明方,趁机采取突然行动,以行攻战之实的计谋,故我们称其为“暗”的一手。从范文程虑事之周到、计划之缜密,并能知己知彼,对明朝内幕了如指掌几项而言,这实在是一条锦囊妙计!虽然皇太极还没有能够将这个计策用在实事上。

皇太极在天聪五年被围困大凌河的时候,明登莱巡抚孙元化曾派参军孔有德率军救援。但部队行至吴桥,遭遇大雨雪,没有粮吃,政府也不管,致使部分军士出营抢掠。因贪污惧罪的李九成乘此时机,鼓动叛乱。孔有德的心里也另有诡计,看着事情的发展再去考虑自己要怎么做。第二年正月,孔有德与驻守登州的另一位参将耿仲明里应外合,占据了登州城,他自号都元帅,铸印置官,封联仲明等为总兵。他们攻城陷镇,四处抄掠,焚杀甚酷。到这般田地,崇祯帝不得不派大军征剿。天聪七年孔有德遣使向后金求援,皇太极正中下怀,当即派范文程等率军前去援救。范文程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再一次非常成功地把他们招来己用而又免去了一场血腥。后来为清朝打天下,孔有德和耿仲明等也立下了不少的功劳。

范文程的作用

天聪九年,皇太极正式将族名改为“满洲”,废掉“女真”称号。第二年五月,又改“大金”为“大清”,正式建立清朝,登上皇位。皇太极称帝后,对政府文武机构都进行了扩充。把以前的文馆扩编为内三院:即内国史院、内秘书院、内弘文院。各设大学士一人主持。官爵晋升为二等甲喇章京(汉语称为参领),任命范文程为内秘书院大学士。

皇太极决定在满八旗与蒙古八旗的基础上,进而扩建汉军八旗,能进一步地在原有的基础上扩大自己的军事力量。于是,诸大臣便一致推荐范文程担任固山额真(旗主,汉语称为都统)。要了解固山额真究竟属于怎样的一个官职,就有必要将八旗建制简单介绍:起初,女真人的生产和军事行动,各依族和寨而建,每10人为一基本单位,头目称为牛录额真。随着实力的日益发展和壮大,努尔哈赤于万历四十三年规定每300人为一牛录,五个牛录置一甲喇额真,五个甲喇额真再组成一个固山,开始只有黄、红、蓝、白四旗,后来增设了镶黄、镶蓝、镶白、镶红四旗,这就是八旗制度,历史上远近闻名的兵农合一。努尔哈赤是八旗的最高统帅,他的子倒们则是各旗的首领。各旗主直接听命于大汗,其权限之大和地位之显赫,仅次于大汗。努尔哈赤死后,皇太极即以旗主的身份登上了皇位。随着辖区的迅速扩展和势力的不断发展壮大,皇太极依照满八旗的规制扩充了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当清大臣提议由范文程担任旗主这一不同寻常的要职时,皇太极却认固山额真“只不过是一个军职而已”,从而否决了大家的意见,要求另议人选。在这里应该看得出来皇太极重用范文程是用心良苦的。

说起来不是怎么高这个内秘书院大学士这个位置,但所职掌的却都是机密要事。皇帝敕书的草拟,各衙门奏疏的收录,与他国来往书馆的撰写等等,都出自内秘书院大学士之手。范文程实际上充当着皇太极秘书长的角色。他虽不在议政大臣之内,却往往参与政府内外重大方针政策的制订。而且对朝廷要员的任免,他从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皇太极对范文程的重视,几乎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每次召见,商议政事的时间都特别长,而且常常是上一次被召见刚回来,还没来得及吃饭休息呢,又被人召进入宫去了。凡遇军国大事,皇太极总要问范文程是否知道。有时觉得其中有什么不妥当的地方,便说为何不和范文程商议。若回答说范文程的意见也是如此,皇太极便批准同意。各种外交文书,均由范文程批复或草拟,起初皇太极还要亲自过目审查,每一次都感到十分稳当,后来通常的文书便看也不看了。一次,范文程因病告假,好多事情因一时犹豫不决,皇太极便谕待范文程病愈后再行裁决。皇太极对范文程言听计从,范文程也是尽自己的最大的能力去帮助打天下,稳江山,以报答皇太极对自己的知遇之恩。

皇太极就从自己当上皇位的那天开始,到崇德六年间,历时十五六年之久,他虽曾三次率军突入关内,但却总因没有能拿下山海关与锦州而行动不便,难有大的作为。于是,皇太极便把进攻的矛头描向了自己入关的最大障碍——山海关与锦州一线。而明朝也千方百计地加强这一线的防务。崇德四年,明蓟江总督换上了由于镇压农民起义军有功而成名的洪承畴。崇德六年的时候,清朝大军开始采取行动,先是用兵包围了锦州。这年七月,洪承畴便带领吴三桂等八总兵、13万人马前去支援。大军云集宁远之后,便分头向香山、松山缓缓推进,准备步步为营,稳中求胜。但新上台的兵部尚书陈新甲,却说旷日持久,恐粮草不济,派人员临阵监军督战。洪承畴经不住催促,便轻易地将粮草留在宁远、杏山和塔山外的笔架岗,只带领6万兵马贸然前行。命其余兵马随后赶上。洪承畴到达松山、杏山一带后,和清军形成了对垒的形势,将骑兵驻扎在松山东、南、西三面,将步兵驻扎在离锦州仅六七里地的孔峰岗。

皇太极知道了明朝大队的援救力量已经到了,便于八月亲率大军从盛京赶来,驻于松山、杏山之间,截断了松、杏间明军的联系,截断了洪承畴的归路。接着,又让人去把塔山的粮草给夺了回来。洪承畴失去战机,困守松山半年之后,被部下出卖,城破做了阶下囚。皇太极很明白洪承畴对自己入主中原将会起到多么大的作用,因此,他一边去让人不要怠慢了洪承畴,一边又用范文程劝降的老办法去招降。

范文程来到洪承畴的囚室,洪承畴便知道了他这次来的目的,大骂范文程没有骨气,作清军走狗。并慷慨激昂,立誓要杀身成仁,决不屈膝投降。范文程也不和他争辩,只是随便地与他谈古论今及生死得失。在他们谈话的时候,看见了一小撮的尘土掉到了洪承畴的衣服上面,洪承畴就轻轻用手去擦。范文程瞧在眼里,心中已有了成算。他辞别了洪承畴,便去告知是皇太极:“洪承畴必不肯死,面对这样的处境,对衣服尚且如此爱惜,更何况自己的生命。”皇太极听了大喜,便亲自前去看望洪承畴,见洪承畴衣着单薄,马上脱下自己穿的貂皮裘袍,亲手披在洪承畴身上,并关切地问:“先生还冷吗?”这时,洪承畴非常感动,不知道说什么好了,叹只叹自己碰到了一个明主。马上叩头请示投降。

洪承畴投降清朝这个事,还有皇后劝驾的传说。据说洪承畴初到盛京,绝食累日,自誓必死。范文程洞察其并无必死之心后,皇太极便令人百般劝降,但洪承畴却无动于衷。皇太极大费心思,后经多方了解,知晓洪承畴好色。于是派了一拨又一拨美女前去勾引,却仍不奏效。到了最后,皇太极竟然把自己一个曾经名冠一方的爱妃博尔济吉特氏带着一小壶人参汤进去服侍他。博氏见洪承畴闭目面壁,哭泣不止,劝之不成,动了恻隐之心,非常同情地说:“将军即使绝食,难道不能喝口水而后就义吗?”话音委婉,情切意真,并承壶于洪唇,洪承畴便轻轻呷了一口。不一会,博氏又承壶于其唇,洪承畴终于抵挡不住这般强烈的诱惑,一直喝下去。这样一直下去连续了好几天,博氏每次都适机相劝安慰等等,终于是功夫不负有心人,洪承畴开始慢慢地心动了,就不再不吃饭了,到最后也就归顺了。

姑且不论是何种手法对洪承畴归降生了效,仅就范文程单凭“拂尘”这一小小的举动便能断定洪承畴必不肯死而言,便可看出范文程机敏过人,能够见微知著,实在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谋略家。

崇德八年,皇太极病逝。清王室进行了一场争夺皇权的斗争。结果年仅6岁的福临登基,改年号为顺治,由他的两位皇叔——多尔衮和济尔哈朗辅政。

顺治元年,多尔衮接起来了皇太极没有完成的讨伐明朝的计划,率军与明重开战端。范文程总结了以往与明军交战的经验教训,奏称:“中原百姓备受苦难,思得明主,以便安居乐业。以前我军虽曾屡次深入,但都烧杀掠抢之后而归,以致伐明大业至今半途而废。老百姓也以为我们不过是贪图财物人畜,并无大志,因而心怀疑虑,对我们没有信任感。现在应该从新严申纪律,做到秋毫无犯,并去利用有贤的能人之士,体察人民疾苦,以使老百姓明白我们进取中原的决心和善待百姓的诚意。如能这样,黄河以北可传檄而定。”范文程还屡次为当朝皇帝敲警钟:“无有好生之德,自古未闻喜好杀戮者能得天下。若只打算统治关东则不用说,如果想问鼎中原、一统华夏,则非得爱护百姓不可。”范文程以上的建议,对清朝开国起了重大作用。也是要把满洲贵族一贯从事的掠夺性战争转变成为夺取全国最高统治权的统一战争。

正在这时,中原忽然传来了李自成攻克明都的消息,多尔衮急召正在盖州汤泉养病的范文程商议对策。范文程认为形势对进军中原极其有利,天赐良机,不可放弃,火速进兵。他分析说:“李自成虽然拥有百万之众,但其势却已成强弩之末。犯有三忌已必败:逼死其主崇祯帝自缢煤山,引起天怒人怨;刑辱大小官吏,勒索富商大户,激起了社会中上层的强烈不满;烧房屋、掠财产,奸淫妇女,使老百姓大失所望,非常反感。这样的三大失策,已完全失去人心;加之农民军将领被胜利冲昏头脑,居功自傲,贪图享乐,缺乏远见,一战便可将其击败。我们的军队都是上下一心,兵强马壮,再加上对士人的从优对待,体恤人民百姓,做仁义的军队。加上去讨伐闯王为名义,怎么还会有大功不成的道理呢!”他马上驰赴军中,亲自起草进军文告,晓谕明朝官民:“我军特来为你们报君父之仇,决不滥杀无辜,所要诛灭的只是闯贼。我们是正义之师,凡官吏归顺,皆按原职录用;老百姓投靠,各安本业,军队严守纪律,一定不会加害你们。”为了改变清军以往的陋习,多尔衮也通告全军:“今此之行,非同昔日,蒙天眷顾,要当定国安民,以成大业。”还下了“不要去乱杀无辜百姓,不要去掠夺百姓财物,不要去焚烧百姓的房子”的禁令。

农民起义军的策略就是范文程要指向的矛头,很好地将明、清之间的矛盾转化成为以明清为一方,以农民起义军为另一方的矛盾。这个办法真是太妙了,明朝兵士都归降了,官吏也竞相投诚。清方竟借用其力量击溃了农民起义军,轻而易举地占领了北京城。初入北京,多尔衮以身作则,只带1000人马宿卫,其余骑兵尽屯城外。假如得不到多尔衮的标旗的特许,谁也不能随便地进进出出,以防止惊扰了附近的老百姓。

此时的北京,几经折腾,人心惶惶,动荡不安。面对严峻的局势,范文程辅佐多尔衮推行了一系列行之有效安抚人心的措施。

首先,为崇祯皇帝、皇后发丧三日,让天下人民知道“以昭大义”。并派人保护明陵。同时还宣布:“故明诸王来归者,不夸其爵。”这就促使明王室成员认可和接受了清的统治,让一些誓死也要向清朝报仇的王室宗亲也找不到去号召其他人的有力的理由。

其次,告诉城里面各级的汉族官吏各人做好各人的职责,照常办理公务,并给了这些人一定的好处。政治上:不仅规定降附者升级、殉死者立庙、隐逸者征辟录用,而且要求内、外衙门的公章全部要铸有满、汉文字,使汉族官员名义上能与满族官员平起平坐、有职有权。经济上:所有官员、退休官员、举人、贡监生员,都可减免一定的赋税、徭役,而且尽可能地帮助汉族地主恢复旧业、这样绝大部分的汉族官吏都被收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