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读智囊悟人生
3105200000014

第14章 见大篇(13)

萧何见长安城居民日益增多,耕地越来越少,百姓缺衣少食,而皇家的上林苑中却闲置了大片空地供养禽兽。于是萧何便进言刘邦说:

“请皇上让百姓随意到上林苑开垦种地吧。这样一来,一可栽植菽粟,赡养穷苦百姓;二可收取槁草,供给禽兽食用。”

没有想到的是刘邦却怀疑他为讨好百姓才这样的,其实这原来是一条上下交际的办法,刘邦勃然大怒道:“你自己多受贾人财物,却为百姓算计我的上林苑来了!”当即下令给萧何戴上刑具,交付廷尉关押起来。可叹萧何时时留心,以防会有什么不策,没有想到却真的是大祸降至,被囚狱中,自己吃起苦果子了。

萧何被囚禁了好几天,大臣们都不知何故,也没人敢为之求情。后来,当大臣们知道了萧何被捕的原因后,都觉得萧何真是太冤枉了,于是都打算上书皇上,释放萧何。

有一王卫尉,很替萧何不平,时刻想着要找机会为萧何求情。一天,他进宫面见刘邦,见刘邦心情很好,便乘机问道:“相国有何大罪,竟被关押狱中呢?”

刘邦不高兴地答道:“我听说当年李斯作秦丞相时,凡有善行,都归皇上;有恶行就自己承担。而今萧何,自己接受商贾小人的钱货贿赂,还为百姓请命,想用我的上林苑收买人心,所以我把他关押起来治罪,并不冤枉他。”

王卫尉说:“做什么事都是忠于职守,只要对百姓有利的事,就是去丢了性命也会为他们请命,这正是丞相该做的事啊!陛下怎么能疑心相国收受别人的贿赂呢?皇上您也不想一想:当年皇上与项羽相争数年,后来陈稀、黥布谋反,陛下亲自上前方征讨,都是相国镇守关中。相国要是真有什么不诡的意思,他可以不费一点的力气就可以坐据到关中位,这函谷关以西就不是陛下您的了。萧相国尽忠陛下,使子弟从军,出私财助饷,毫无利己思想。萧相国对大利尚且不图,难道还会贪图商贾小人的小恩小惠吗?况且前秦导致灭亡,便是君上不愿闻过,大臣也不敢指斥皇上的过失,致使秦皇一意孤行,才亡了天下。丞相李斯就是能为主上分担过失,又怎么能称得上是效法呢?陛下您这样猜疑相国,是低估了相国的忠心!”

刘邦听后,虽不是滋味,但又自觉说不过去,思来想去,王卫尉的话毕竟有理,他犹豫了好多时,才派人去把萧何放了。

萧何当时已是60多岁的老人了,他被刘邦赦罪释放后,还毕恭毕敬赤着双脚前来向刘邦谢恩。

刘邦酸溜溜地对萧何说:“相国快去休息吧!相国为民请求上林苑,我不肯许,我不过是夏桀、商纣那样的天子罢了,相国却可成为贤相。我之所以关押相国,就是要让百姓知道我的过失呀!”

刘邦的这番辩解,虽然言不由衷,但对萧何的公正廉洁终于还是承认了。萧何在对待他和刘邦的关系上,一直以来都是十分机警而且都是从全局的利益出发,每次当刘邦对他有疑忌的时候,他都能十分得体地消除刘邦对他的疑忌,使自己始终能和刘邦一心一意,共同把西汉国家治理好,这一点实在是难能可贵的。这说明萧何自始至终兢兢业业,不跋扈矜功,不凭势向主上讨价还价,都是把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不畏艰难,为新王朝的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公元前195年,汉高祖刘邦病逝。萧何虽然已经是年老体衰了,但他毅然辅佐太子刘盈登上帝位,是为汉惠帝。惠帝二年,年迈的萧何由于长期过度操劳,终于卧病不起。在病情危机的时候,惠帝亲自去他病床前探望,趁机询问即将辞世的相国以后的事:“您百年之后,有谁可以代您为相?”

萧何回答说:“知臣莫若君。”

惠帝猛记起高祖遗嘱,便问道:“曹参可好吗?”

萧何在病床上,挣扎着向惠帝叩首道:“陛下所见甚是,陛下得以曹参为相,我萧何虽死,也无遗恨了!”

这番话证明,萧何对曹参的代己为相抱有多么诚恳的赞许和期望。

萧何与曹参虽然有过良好的交情,又曾经同为沛吏。后来在创建汉业中,又是功业卓著的辅弼之臣。但在建汉后封赏之时,两人却相处得不太融洽。据《史记·曹相国世家》记载:曹参在攻城野战之中的功劳很多,可每次封赏却都在萧何的下面,就是这样才和萧何有了隔阂,或许还发生过不小的冲突吧。但萧何素知曹参贤能,于病体垂危之际,还举荐这位与己“有隙”的同僚为相,甚至为此而向惠帝顿首,称之为“死无遗恨”。从而表现了一代名相宽宏大量、一切以大局为重的风度,同时也可以看出萧何的胸怀是何等地宽广!

唐朝史评家司马贞在《史记索隐》中曾称赞萧何说:“萧何为吏,文而无害,及佐兴王,举宗从沛。关中既守,转输是赖,汉军屡疲,秦兵必会。给法可久,收图可大,指兽发踪,其功实最。”这几句话,非常形象地概括了萧何的一生。

(第六节)一代谋臣范文程

大清朝的开国之始,是谁为略显粗犷的满族人来出谋划策的,恐怕没有多少人能够一下想得出来,他就是著名的谋臣范文程。

范文程的曾祖做过兵部尚书,他的爷爷在明嘉靖年间做沈阳卫指挥同知。范文程自幼好学,才智过人,于明万历四十三年在沈阳县学考取了秀才,时年仅18岁。就在范文程踌躇满志地想在仕途的道路上大展宏图的时候,不幸的事发生了。万历四十六年,后金政权首领努尔哈赤带兵南下,攻克抚顺等地,大肆掳掠,并将所得人畜30万分别赏赐给有功官兵,其中就包括范文程在内,他从此就走进了奴隶生涯,当时的他只有21岁。

在我国东北部,女真族建立了一个少数民族政权——后金。女真人是我国境内一个十分古老的少数民族,进入明代以后,居住在长白山以北、东濒大海及黑龙江流域广大地区的女真族分为海西、建州和野人三大部。由于明朝统治的日渐腐朽,官府对女真人的压迫日益加深,女真族与明廷的矛盾也日趋激化。到了明朝中后时期,由于统治者的懦弱无能,挽救不了当时的局面,就使用了“分而治之”的办法。利用其内部争斗、压制女真族日益高涨的反抗情绪。当时,明有个“镇辽”武将叫李成梁,千方百计地激化海西女真和建州女真的矛盾。他首先利用海西女真哈达部酋长王台杀了原建州右卫都督王果,为了斩草除根,李成梁进而又于万历十年派兵支援图伦城主尼堪外兰攻打王杲之子阿台。阿台之妻是努尔哈赤的堂妹,努尔哈赤的祖父叫场和父亲塔先赶至阿台所在的古河城外,让尼堪外兰暂停进攻,由他二人前去劝降。当时劝他投降没有成功,明军与尼塔外兰联手破城后进行血腥屠杀,在乱军之中进到城里去劝说投降的两个人也在无意中被杀了,所以从这里之后努尔哈赤对明朝的仇怨就开始了。

在没有几年的时间里,经过努尔哈赤的努力,辽河以东的全部地区都已经归在他的旗下,矛头直指辽西。由于蓟辽经略孙承宗、宁前兵备道袁崇焕等几位仁人志士的苦心经营,才确保了关外四年左右的平安。当时的明朝由奸臣魏忠贤专机,孙承宗被免去了官职,还撤除了许多要塞和据点,大大地减弱了防范敌人的势力。

努尔哈赤天命十年初,他直接利用这个微弱之处,亲自统帅13万大军直接压进,“南至海岸,北越广宁,大路前后如流,首尾不见,旌旗剑戟如林”,浩浩荡荡,一直到宁远城的下边。此时,袁崇焕身边只有2万人马,孤立无援,处境艰难。但在他的感召下,宁远的勇士们都齐心合力准备作战。

努尔哈赤自25岁起兵以来,历时43载,自命“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没想到受挫于袁氏,自此积郁生疾,未到一年便去世了。

努尔哈赤死后,他的第八个儿子皇太极于天命十一年(1626)即了汗位,改元天聪。皇太极登基后,开展各项改革,范文程一生中的转机也随之来到。

就在皇太极即位后的第八天,就把他们辖制的所有汉族人民让他“分屯别居,编为民户,选汉官之清正者统之”,从而使庄园百分之四十奴隶身份的汉民壮丁恢复了民籍。还不只是这些,皇太极还更新观念,他完全没有像他父亲那样的对汉族知识分子的偏见的态度,多次选拔和荐举汉族与蒙古族官员加以“量才录用”,使很多的汉族与蒙古族的知识分子都得以重用,让他们心甘情愿“实心齐力报答皇恩”。

皇太极在天聪三年,建立了文馆,要求文馆“以历代帝王得失为鉴,并以记功之得失”。这就不由得使人联想到一代名君唐太宗关于“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的名训。皇太极建立文馆,其目的也就是为了知兴替,明得失。

文馆建起来之后,就很需要一些有用的人才到里面去做事。所以在同年八月,皇太极又颁布了一道上谕:“自古国家文武并用,以武功勘祸乱,以文教佐太平。朕今欲振兴文治,于生员中考取其艺文通明者,优奖之,以昭做人立典。请贝勒以下满、汉、蒙古家,所有生员俱令考试。于九月初一日命诸臣公同考校。每一家的主人都不能去阻挡。有考中者,仍以别丁赏之。”这里面所说到的“生员”范文程就包括在里面,由于这些人被俘后作为战利品赏赐给了有功人员,从而变成人家的家奴,故上谕特别关照其主人“毋得阻挠”。还说假如是考中了被提拔走的家丁,还会另外赏给家丁去取代他的位置。

有300多名生员参加了这一次的应试,考取了近200名,范文程就是其中幸运的一个。如此,范文程因祸得福,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从一个奴隶一步步登上了群臣之首的显赫官位。范文程这段经历的记载在《清史稿》里和事实中的很多都不一样。据《范文程本传》讲,清太祖努尔哈赤攻陷抚顺后,范文程和他的哥哥就主动地去谒见努尔哈赤,努尔哈赤对范文程魁伟的体魄颇有好感,交谈后,十分赏识范文程的见解卓越,加之他是明嘉靖时兵部尚书的后代,便更加器重。“这是名臣的后代,要多加关照。”他嘱咐各位的贝勒关照的就是范文程。

假如是用冷静的态度去想的话,就会觉得这段史料不可信。因为努尔哈赤本人对明朝“书生”非常反感,他认为“种种可恶,皆在此辈”,恨不能斩尽杀绝。而明朝臣民对女真族开始大肆掳掠、肆意妄为的行径也尤为敌视,在感情上根本无法接受沦身为奴、被女真人视同牛马的现实。再一点就是,范文程身为明朝元老重臣的后代,主动去谒见努尔哈赤是不可能的,当时根本也不具备这样的气氛。实际上,努尔哈赤攻克抚顺等地后,对明朝“书生”进行了血腥屠杀,在成批的“书生”引颈就戮时,其中有一人相貌堂堂,仪表非凡,与一般的迂腐书生大为不同。努尔哈赤偶生恻隐之心,便放了他一条生路,将其赐给了镶红旗下为奴,此人就是范文程。为了对清开国皇帝的美化和对功臣范文程这段受辱经历,《清史稿》讳莫如深,就运用了曲笔手法去掩盖了一些事实。

也可以说,范文程是“大难不死,必有后福”的幸运者。皇太极即位后,对各项国策作了重大调整和改革,在很大程度上化解了满、汉之间的矛盾,使其统治范围内的汉族臣民逐渐改变了以往的敌视态度,对其也能心悦诚服。为范文程的一展才华提供了绝佳的机会的,也正是这些政策的实施。

范文程的契机

天聪三年,皇太极先是对内政进行整治,在这之后,就带领大军兴师动众地去讨伐明朝,范文程也随军出征。自从努尔哈赤在宁远被袁崇焕战胜郁闷身死之后,皇太极在宁远、锦州一线与袁崇焕也进行过反复较量,但都以损兵折将而告终。因此,此次在范文程等的筹划下,改变了进军路线。大军由喀喇沁部蒙古人作向导,从喜峰口越过长城,径入明朝内地。在这次战事中,范文程独当一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他受命率偏师沿潘家口、马兰峪、三屯营、马栏关、大安口一线进发。以方便在一边支援大军的主力。范文程智勇兼施,力克五城。明军曾集中诸城兵力,拼命反扑,将大安口层层包围。范文程用火攻之计,解了重围,有力地配合了主力部队的行动。在这之后,皇太极又带领主力军向西方的永平进发,又把留守战略要地遵化的重任委托给了范文程。明军乘着这个机会杀了过来,兵临城下。他们的势力非常猛烈。范文程多方设计,奋力抵抗,以少胜多,确保了后金军大本营的安全。范文程由于多次建立了大功,所以皇太极封他为世职游击。

到了遵化那一带,皇太极站稳了脚跟,便由蓟州越三河、略顺义、至通州,渡河而直逼北京。袁崇焕曾建议朝廷加强蓟门兵力,严防后金绕道而入,可惜未被接受,所以皇太极就利用了这个缝隙。皇太极将军队一下子驻扎在离北京城关仅两里之遥的南海子一带,明朝上下大乱,慌乱无比。明总兵满桂等拒敌于德胜门、安定门外;城上明军发炮助战,竟打伤了自己的军队,连满桂本人也被损伤,所以也只有带领自己的残兵败将躲在城里面,坐在那里等着死亡的到来。

皇太极绕道入关的消息传到袁崇焕那里,他马上命令宁、锦将士回师救助,他率兵马日夜兼程,跟踪追击。到达蓟州后,更以两昼夜300余里的速度直追到北京城外,与后金军在广渠门外鏖战六小时之久,有力地牵制了后金军的行动,使其锐气大为挫伤。皇太极亲往袁崇焕阵前察看营寨形势,见阵坚难破,无法力取。就听取了范文程等人的建议,撤了兵,这时就用起了反间计。

此计便是千古第一反间计,因为他关系到了整个明朝的命运。

这次皇太极兴师动众地攻进关中,曾俘获两名太监,撤退途中,便暗中命令副将高鸿中、鲍承先等坐在非常靠近这两个太监的地方,并故作耳语道:“今天退兵,其实是皇上(指皇太极)设下的计策。前不久,皇上独自骑马到袁巡抚阵前,跟袁巡抚派的两个人谈了好长时间。袁巡抚跟咱有密约,图明的事眼看就要大功告成了。”然后,又故意给姓杨的太监一个逃脱的机会,杨太监逃回北京,便把他听的“重大机密”一五一十地禀报给了崇祯帝。当时,朝中一些和袁崇焕和不来的人把所有的事都推到他一个人身上,说他引狼入室,是要胁迫朝廷答应他提出的与后金议和的主张,好与后金订立城下之盟。崇祯帝一贯师心自用,独断多疑,他对袁崇焕本已有了疑心,听了杨太监的密奏,便不分青红皂白,召袁崇焕问罪,责备他援兵退留,将其下狱。第二年,崇祯帝竟然就这样处死了袁崇焕。这也就等于是明朝“自毁长城”。这也只是范文程施的一个小计策而已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