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我们都爱发神经
3086200000008

第8章 不可告人的内心秘密(2)

他们把感情看得比天大,他们都是感情专家,不一定是爱情专家或者友谊关系分类学家。他们的感觉比较纤细,你匆匆一过,他们的内心却早已起了波澜。你仅是一瞥,他们的内心早已建立起了一个王国。感情主宰,必然不能简单稳定,感情飘忽不定,他却坚守原则。

然而,"理直气壮"表达感情也会有不负责任之嫌。譬如,小孩子常常用"不喜欢"来表示心中的害怕,因为还小,不懂得处理自己的情绪,他们的感觉比较纤细,你匆匆一过,他们的内心却早已起了波澜。你仅是一瞥,他们的内心早已建立起了一个王国。

也没有克服恐惧的能力,在厌恶和害怕之中只能无助地屈服。痛苦的童年经验,如挨饿、受冻、疼痛,生活规律以及生活空间遭到侵扰,感官负荷超重,行动受到限制,自我遭到破坏和干预,寂寞……这一切会使我们极度绝望。在这个时期,害怕是最强烈的不快之感,每个孩子碰到这种情况时,常分不清恐惧和愤怒,因厌恶及害怕,往往会发展为愤怒。

一个小孩要用什么克服恐惧,抵消心中的不快呢?一开始是无助的恼怒,大吼大叫,脚踢来踢去,乱打一通,诉诸机械式的宣泄和爆发。孩子的意识里还没有你、我的分别,表达愤怒时也就没有特定对象,只能发泄自己的不满,讨厌所处的境况,抗议自己的身体受到侵犯,通常自然而然地表现他的愤怒,出人意料,莫名其妙,不加控制,因此显得毫不留情,事后也不会感到歉疚。若感到内疚就不会理直气壮了,因为他一定考虑到了他人。

彷徨无助,迫切需要发泄一番,发泄者会反射般缩回自己的壳中,抵拒整个世界。或者向内逃避、退缩、死寂;或者向外逃避、发脾气、攻击别人。

一旦宣泄了心中的恐惧,他们的态度就异常粗暴冷酷。一个拥有如此童年经验且少与他人接触的成人,突然之间发起火来,不难想象有多可怕--他们不再是原来的那个人,如同通讯中断,当他满足本能时,根本不会为别人着想。

五、喜欢一刀把时间和因果切断

间歇性发神经的人,本质上是喜欢与过去"一刀两断"的人。纠结过去是人类共同的难题,改头换面,重新做人,常常是间歇症们的座右铭。

很多读者喜欢海子的诗歌,其名句"从明天起,做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传遍诗坛。然而,这样呼吁重新开始的姿态,正是间歇症的表现。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海子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告诉他们我的幸福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我将告诉每一个人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首先,隔断和过去的联系。无论我曾经多么愚蠢,那是昨天的我,与今天的我无关。我要重新洗牌。好吧,带来痛苦的人,不痛不痒的人,都去吧。这是一种决绝的姿态。

其实,间歇症人们经常不负责任,总想一把推倒沙堆,破坏力很大,却很少想如何改良。改良恰恰是成熟理性的表现。把过去一股脑儿的累赘扔到后面,就有了自我妄为的弹性空间。听起来是如此美好,以致于付出了多大代价,遭受朋友多少误解与猜测,他都满不在乎。然而,遗憾的是,这样的间歇性表现以失败者居多,否则,就一直间歇性下去好了。

这样人的看起来灵活多变,他能迅速适应每一种角色,自身也喜欢追求新鲜,然而,他缺少清晰的轮廓。他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但想要的总在变。他也很少为了某个人而选择忍耐下来,留在一个地方,或者留在一个城市。

遇到麻烦事,复杂的因果联系如果让他们头疼,就干脆不想了,索性屏蔽掉吧!

我和他没关系了。这事情过去了,我再也不想提及了。诸如此类,这是他们潇洒的口头禅。

获得一种新身份,从而摆脱约束,获得自由。不必面对惨淡的真相了--通常,他们喜欢借生病来逃脱。

六、这些人往往意志力薄弱

但他们仅仅是做一个决绝的姿态而已。这种气壮山河的誓言为何屡屡受挫?为何与拖延症重叠?为何这些人往往也都是意志力薄弱之人?

因为,意志力是一种巨大的能量,你的理想状态是非常消耗心血的。有研究发现,传媒、主持行业从业者最容易患间歇症。这类人的拖延症也最厉害,这种情况当然与职业有关。传媒、主持行业都是消耗注意力的工作,是吸引人、赚眼球、充满想象和创造性的工作,但赚人眼球的同时,脑细胞也死得快,很容易疲劳。疲劳身心直接带来了意志力的薄弱。意志力需要补给,它决不能持续发动,否则会让人感到疲倦。

即使当你正常工作时,耗费的能量也不小。患间歇症的人们,一定是累脑子的人,费心劳力,他们的工作比简单工作难多了。据调查,因间歇症而深受烦恼的人80%都是文化工作者,充分印证了这一点。

劳心者自我放松的确比较难,那不是劳累一天后躺在床上舒舒服服睡上一觉就能解决的事,消耗太多能量,脑子还在惯性运动,兴奋还要持续一阵子,身体已经累垮了。

这时,最痛苦了。于是,一些人开始好吃懒做,开始上网分散注意力,开始培养惆怅的文艺理想,以求心理的疲惫能有所缓解。再譬如,A、B双方要合作一件事,开始阶段,在沟通方面双方都付出了很多心血,虽并没有明显的心理劳累,但彼此留下了"为何如此辛苦"的印象,所以,当勉强A和B真正进入做事阶段的时候,双方都有些无奈,若再需要推进的时候,就力不从心了,更遑论遇到困难(在合作的开端,千万不要重重加码,提出太多琐碎的要求,哪怕这些要求可以慢慢谈,才能节约体力,促使成功)。另外,有的人会突然冷漠,或者突然气急败坏,说是心情不好,其实是身体太累了而已,不必太在意。

任何需要认真的事情,如下定决心,完成任务,计划未来,专注当下,都是费心劳力的。这就是经历繁重的工作后,即使睡前关掉电视这样简单的事情都难以做到的原因。

面对心智挑战,我们的心力与意志力都濒临枯竭,而这些行业的从业者正是间歇症高发人群。在一个实验里,类似空中交通管制的调度工作,让人劳累不堪,而其他工厂流水线上的工作的重复性极高,却不容易疲劳。

间歇症发作的人,意志力消耗很大,控制情绪也相当累人。在另一个实验里,实验者将参加者分成两组,一组被告知必须在1小时内"面无表情"地来隐藏任何真实的情绪与其他人社交,另一组可以用真实自然的表情社交1小时,随后的智力测试你会发现,第一组吃力得很。

计划新的世界,需要把这个世界重新体验一番,正如做了一个长长的梦,醒来一定会累。而公司里的行政工作,听候调遣,着眼于琐事,反而是快乐的。

七、大吃大嚼能补充意志力吗?

意志力薄弱似乎成为了一道迈不过去的坎。能否有所改善呢?我们的间歇症朋友想尽了办法,绝不会让自己吃亏的。请看这样一位朋友的留言:我喜欢大吃大嚼,心情不好的时候,间歇性减肥和间歇性增肥同步。我发现,即使是男生,在患间歇症期间,也会对甜食情有独钟。大吃大嚼也许可以减少头部的血流,屏蔽掉大脑思维,就像《天下无贼》里演员刘若英吃烤鸭一样,是自虐心理吗?可能唯一让思维停下来的最直接的办法就是把胃塞满。这样血液基本去胃部扫荡,脑袋也就放空了。有多少吃货,自轻自贱而大吃大嚼!真正等情绪恢复的时候,会发现更加抑郁,自己胖了--于是又成为了另一个间歇症周期的理由。躲起来大吃大嚼,相当于给患上间歇症又加上了一层保险。意志力无法再消耗掉,我需要安静。

然而,我们需要转移注意力,需要自我保护,尤其是受到打击的人。为了避免反省之苦,为了避免恶劣的情绪恶性循环,可以用镜子来试试。自拍也是个好办法呢。

如果你很累,注意力容易分散,那就为自己拍几张照片吧。有一个著名实验,测试前告诉某人A在一个群体里他是不受欢迎的,然后仔细观察他之后的行为。这些人素质相仿,都是文明且无明显恶习者。之后,A的自我行为开始了消极对抗,因为不是受到个别人的歧视,所以,低沉的力量与不满无法释放。为了保护自己,他开始逃避,不交际,借助自我忽略的方法。研究发现,A再也无法控制自己的正常行为了。而后,研究人员为受试者A提供了镜子,迫使A面对自我,强调他这是一种存在感,为何不受欢迎?A开始了反思。而没有镜子时,为什么人们如此缺乏自制力了呢?一面镜子就能改变一切,这样的心理过程其实非常值得玩味。

当意志力消沉时,让我们去跳舞或健身吧!在满是镜子的屋里翩跹,会发现实实在在的自我,就能为真正的自我而努力。

这也许是个好办法呢。

八、假自由

他们不受约束,他们喜爱自由。但自由是假的。他们的世界弹性非常强,他们对世界拥有解释权,这共同造成了一种自由的假象。他们被高高抛起,又被高高摔下来,却不会受伤,反而在惊叫声迭起的环境里得到了乐趣。世界在他们看来,是可以随意解释的,橡皮世界里,他们做了王者。这与真正的自由相去甚远。自由是辛苦的,能力完全释放,坚定付出的代价是悲壮的。假自由只能是动辄的借口与安慰。他们的自由是有条件的,任何不喜欢的东西都可以屏蔽掉,剩下的便是自由。所以,他们善于营造自己的幻想世界,失踪后向往的精神桃他们被高高抛起,又被高高摔下来,却不会受伤,反而在惊叫声中迭起的环境里得到了乐趣。

花源,这种自由的目的是要摆脱什么,而不是去做什么。这种自由重视规则,但是,人与人之间的规则,必须要他来制定,朝令夕改,也是常有的事。而且,他会依靠不断破坏规则,建立规则,来获取自由。

间歇性发作的人,总是用底线思维考虑问题,不去积极想做什么,甚至不想自我存在。

活在瓶子里面的自由,必然是假的。

九、欲望有如骤然拉满的弓

患间歇症的人,个个都是欲望专家。他们对各式各样的欲望了如指掌,且能说上个几天几夜。他们自以为对欲望的起源、欲望的转换、别人如何看待、自己如何实现,了如指掌,至少会把能说的部分讲得清清楚楚。

你会觉得,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说在他身上体现得真是淋漓尽致啊。是啊,关注自我的人,怎能不关注欲望。你也许会说,每一个人或许都对自己欲望很清楚,间歇症人群并无特别之处啊。

然而,最糟糕的是,诱惑或是如此之大,某些欲望必须立刻要兑现,他们难以抗拒。

--这就是特别之处。有时活脱脱地像极了不可理喻的孩子。想像现在有个小男孩走进你的房间,要你陪他去外面玩,而你正好有很重要的工作要做,没有时间陪他;他开始大吵大闹。你希望他能明白虽然你今天不能陪他玩,但是明天可以。可是,明天对他来说并没有任何意义,于是,他开始跺脚、哭闹、发脾气,叫着:"不要!我就是要现在!"我们有时的心理正像这个小男孩:对明天没有概念,讨厌等待,不喜欢期待破灭的失落感,马上就要得到当下需求的满足和愉悦,不能延缓,因为他不相信下一次的存在,而且也无法面对任何不舒服的感觉。

这样的人面对欲望很容易失控,经常会把满足欲望的后果与引起欲望的原因切断。

还有这样一个心理学的例子。一位小女孩动用了班级里的钱,为数不多,因为实在挡不住冰激凌的诱惑。后来,在老师的追查下,她瞒着父母向邻居借钱了,但如何还邻居的钱呢?她很快忘记钱怎么花掉了,为今天还钱还是明天还钱的问题,一而再、再而三地寻找借口。

她对最初的事情毫无罪恶感,也不考虑后果。最后苦恼的仅仅是欠了邻居的钱,没还上而已。

欲望与延时实现绝对是一对天敌。在这类人眼里,愿望压倒一切,等待是免谈。实现之后,可以等待,可以争取时间,甚至不惜篡改故事。因为他们的世界丰富得很,根本无需尊重外在的客观事实。他们心理的自我疗养方面非常强大,能自然忘却不愉快的事情,自然记不住别人的事。其实,我们说,某个人不靠谱,也正是如此。靠谱首先是一种压抑自己、满足别人的力量。当间歇症们内心的欲望之弓骤然拉满时,还有谁敢站在马路的对面呢?

十、超级隐蔽的报复方式

如何判断一个人在报复呢?他对你冷眼相对,他对你落井下石,他从不说你的好话,并排挤你。这些都是低级而明显的报复,思维方式与幼儿园里的孩子无异。

隐蔽一些的,就是间歇性话痨与间歇性失语。前者说个不停,看似热情,其实是一种放肆和不尊重,他对任何小事都喋喋不休,甚至穷追不舍。这是在漠视别人的要求,已经不把别人当回事了。

当然,这一点在人群里并不多见,否则,多少友谊就会蒙受不白之冤。双方吵架时,一方一言不发,冷漠得可怕。这是怒火在起作用。譬如夫妻冷战。这比单纯去做破坏性的事,不满倾向更强烈。因为破坏的后果事后可以追讨,并永远成为话柄,而冷漠带来的负面效应不必求证。男女朋友之间,冷战是常有的,女性的冷漠更可怕。她有时冰冷如霜,有时仿佛无所谓,但心里都有气。

拒绝别人,各种抱怨,都是报复的方式。总之,宣泄怒火,不说话或者冷战,是一种伤害与报复,并且未必仅仅针对个人。

或许,这与间歇症无关,但富于变化而颇有心思的报复,往往是他们的最爱。(详见本章附录)

十一、失踪是为了获取"合适的距离"

间歇性失踪的人费尽心思独立生活,尽可能自给自足。他不依赖任何人,不需要任何人,尤其重要的是,不需要为任何人负责。因此,他远离人群,他需要这种距离,不让别人有亲近的机会,只开放一点点缝隙。一旦距离被跨越,他的感受如同生存空间遭到侵犯,独立自主遭受危害,他不再完好如初,于是很粗暴地反抗。

害怕别人亲近,这是典型的恐惧。但事实上,他不可能把所有人都排斥在外,于是他只好四下搜寻保护措施,以便自己能躲在其中,避开一切。对他而言,绝对要避免与他人之间的接触,绝不容许与他人有亲密的关系。不论与人邂逅,还是认识未来的配偶,都会让他左右为难,于是,他只好把人际关系通通公事化。不得不与人相处时,处于团体或小组之中最让他感到自在,因为他可以隐姓埋名,基于共同利益的名义归属于某个社团。在他看来,上上之策就是戴着一顶童话中的魔帽,终其一生隐形般地躲在帽子下,像不记名投票一样与别人共同生活。身在其中,却不必有所付出。

这类人若即若离、矜持、遥不可及,别人很难和他们攀谈。他们似乎没有个人色彩,甚至有些冷漠。他们古怪、奇特,对人、事、物的反应很令人费解。认识经年,我们却不了解真正的他;今天与他相谈甚欢,明天看到他时,却好像没那回事。是的,我们越是靠近,他就越可能拂袖离去。他不贴心,经常没来由地发怒或露出敌意,让我们深觉受挫、受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