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如此险恶,谁没有一些不可告人的秘密?有些秘密是我不想说,有些是连我自己都不知道为什么这样。不理人,玩失踪,暴跳如雷,没有理想,心情瞬间失落,无论哪种症状,当我间歇性发作的时候,朋友们诧异的眼神总是先于我的内心发现,善意地提醒了我:亲,你又发神经了!
我只有苦笑:好吧,请原谅我,但,这段时间最好不要搭理我!苦笑,是因为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发生了什么情况。苦笑,是因为以上熟悉的场景还会不约而至。一位年轻的女性朋友抱怨:为什么她的神经比月经更不正常?那么,间歇症期间,世界究竟发生了什么?
一、"莫名其妙"是因为神经比大脑跑得更快
你听说过膝跳反应吗?你知道巴甫洛夫条件反射的实验吧?至少你知道"望梅止渴"吧?以上说明了一个简单道理:你的行动有时是由神经直接控制的,那时,你的大脑思维一片空白,或者过了好久才跟上来。一位英雄在接受采访时通常会难为情地说:我救人时,什么都没来得及想,几乎是下意识的去救他。一位热恋中的女孩会说:那时,他抱住了我,我的身体突然就软了下来,大脑一片空白。一位暴躁的女人说:那时,我什么都没想,不知怎地就伸手打了她一耳光,声音如此响亮,周围的人都看着我,我也看着自己的手,仿佛那不是自己的手。非常态的情况下,神经越过大脑,成了你身体的主人翁。下面,我们做个试验,把你的大脑再次麻翻。
先设计一个弱智的问题,快速回答:比如2+2=?,4+4=?,8+8=?快快快!心想一种工具和一种颜色!你刚刚想的是不是红色的锤子?现在持续默念"6"这个数字15秒。快快快!说出一种水果的名字!你刚刚想到的是不是苹果?
大脑会储存固有模式,并把思考功能关闭。这个时候,神经就起了作用,它调动了人类最基本、最原始的记忆。你若不幸成了精神病,5岁时的知识结构就是你对付复杂世界的全部看家本领了。想一想,苹果,锤子,是不是幼儿园里的小朋友才会这样呢?接下来,我们再来骗一骗大脑。还有一个实验更能说明问题:实验开始时,先告知参加者目的是为了测试推理能力,然后依次给参加者写满逻辑问题的卡片,问题有难有易,但问题的主人公角色一定要设置成父亲和孩子(儿子或者女儿,依照参加者的性别而定)。
我们总感觉什么东西莫名其妙,就是因为敏感的神经常常不通过大脑而发号指令。
等参加者回答完所有问题后,主持人要仿佛轻松地问参加者,其推理能力受谁的影响最大?其结果呢,84%的测试者认真思考后都会回答:是父亲!这个有趣的试验揭示的真相是,大脑仿佛在思考,但其实不是。我们总感觉什么东西莫名其妙,就是因为敏感的神经常常不通过大脑发号指令。接下来的两个例子可能有点重口味,胆小的读者直接跳过去就好。当我们的大脑对某一件事意识不清楚,或者大脑根本提不起兴趣的时候,刺激神经可以逼迫大脑改变以往忽略的态度,譬如安全驾驶。多少违章的司机都会被安排观看交通事故现场的图片或视频,其恶心的程度足以让神经痉挛,那么好了,司机的大脑成功被驯服了。
当我们的大脑对某一件事有错误的认识时,刺激神经还能彻底扭转过来。一位从暴力中获取快感的不良少年,即使观看残暴的血腥镜头也能坦然自若,但继续让他看更恶心的镜头:战争中士兵被炸得七零八落,血淋淋的医学手术……"快感"仿佛上了发条的结果,就是这位不良少年一看到暴力镜头就止不住恶心,大脑被神经又狠狠地教训了一番!这是电影《发条橙》里的故事。大脑被神经远远地甩到了后面。
听到加班的消息,谁都会很烦躁,但这与间歇性心情无关。
如果听到加班的消息,本来没觉得怎么,也没多想,可一坐下来,就莫名其妙感到烦躁,心情变得差极了。这就很可能是神经受到了刺激,而大脑浑然不知。譬如说,你桌子上摆放的温馨照片、或者家里人给你的手套等暗示着美好温暖的事物是否催促着你离开呢?两者之间的反差让你无法接受,无法明确地排遣之后,就会莫名其妙狂躁。
大脑的秘密行动造成"莫名其妙"时,都是因为我们的神经比脑子、比眼睛更敏感。
蒙田说,阳光是不连续的,不断地向我们发射新的光线,一束接着一束,互相之间非常紧密,我们分辨不出间歇。同样的,我们的心也在无声无息地放射出各式各样的箭矢。有些是按照我们的眼睛行事,有些是按着我们的头脑行事,然而,更多的情况下,这些箭矢所中的目标骗过了我们的眼睛,心灵感受到的悲伤,就成了今天的"莫名其妙",随意的一句话,一个表情,一件事,都是触动我们的东西。
真的是莫名其妙吗?大脑的秘密行动时常令我们无法获得自己的意见和想法的来源。但热衷于控制的我们总是希望能够随时把握事情发展的动向。为了维持自我欺骗所带来的不安,我们必须像侦探一般寻找蛛丝马迹。很不幸,当证据埋藏,且没有明显的插上符号标记的时候,我们拙劣的侦探技巧也无法派上用场,反而受到了干扰。围绕这些容易的事情建构各种理论,由此得到的臆测或许可信,但也经常错得离谱。
其实,除了眼睛与大脑,还有一层感官,那就是皮肤和鼻子。有时,你到一个现场,总能感觉到气氛不对,依据"场"的理论,这是偶发事件的情绪余波干扰了你。此外,味道也能驱使着行动,老屋子的味道,情人的味道,舒缓的音乐,都能让你不经意间做出决定。
西班牙《世界报》刊登了一项调查报告,指出酒吧里播放音量大且节奏快的音乐会促使客人在更短的时间内喝更多的酒,其负责人解释说,快节奏音乐会导致更快速的消费,而音乐的存在能促使顾客在酒吧待更长的时间,这是在真实环境下利用实验手段进行的调查。实验人员对法国一个中等城市的两家酒吧进行了三个周六夜晚的匿名观察,在酒吧老板的允许下,随机调整乐曲的音量,固定观察某个顾客的饮酒量,在他走后再选定另外的对象并用另一支曲子进行试验观察,结论也是如此。
喝得多,除非是特意花钱买醉,否则一定是神经受到快节奏刺激进行抵抗的后果。
总之,间歇性的敏感神经感知世界的渠道更丰富。尽管,它说不出话。
二、内心是一个不负责任的小孩
有一个女生,也许该叫女人了。
她35岁了,还喜欢用奶瓶喝水,穿着HelloKitty的粉色T恤。这是一位间歇性卖萌的朋友。当然,朋友们也都还喜欢她。间歇症的人,内心都不想长大。我们可以用纯真要求自己,因为身边的人也是如此评价我们,让人感到受用不已。当面对衰老、成熟、社会规范的时候,他们绝对不会乖乖就范。心直口快,随意妄为,他们喜欢当不必承担责任的小孩。世界对孩童总是宽容的,他们不必负责。负责的定义不是要担当多大事情,而仅仅是与法规保持一致,做事有始有终。这会让孩子感到拘束。至于衰老,是可以想办法的。心理年轻就好,用不着一定要符合真实年龄。从服饰开始,穿一点显得年轻的衣服,使用化妆品。千万不能忧虑或激动,躲不掉的时候,就直接说心情不好。
所以,这样的人可以随便拉黑朋友,可以随意不接电话,可以失踪几天。原因只有一个--心情不好时,别理我。美国马里兰州巴尔的摩市有一个永不长大的"女婴",她叫布鲁克格林伯格。尽管布鲁克今年已经16岁,但她的外表看起来仍然像是一名6月大的女婴,身高只有76厘米,体重只有7.3公斤。美国医学专家发现她身体每个部分的衰老程度并不一样。16岁的布鲁克仍然长着乳牙,但她的骨骼年龄却更像是10岁儿童。
迄今为止,没有一个科学家可以解释布鲁克永不长大的原因。当你用"幼稚"这个词攻击一个用奶瓶喝水的女人,或者是攻击一个桌上摆满卡通玩具的男人时,也许我们都有过这样的想法,在我们隐藏的内心世界里,似乎随时汹涌着对成人世界里既定规则的抵抗,那么,到底为什么我们不想长大呢?
如果不长大,就总有退路。做小孩子的最大特色就是,无论做错什么事,总会被原谅,总有退路。不必为自己的选择承担风险,不必为自己的失误承担后果。想勇往直前的时候,就猛跑;一旦跑累了,随时可以回头。不长大,还能无条件地被保护。自己不用奋斗,也能拥有唾手可得的安全感。社会不断地同化着我们,人只有先变得成熟,才能让自己选择继续单纯。就算被欺负了,也有人替你出头。这也是间歇症们应该知道的。每个间歇症都有一个长不大的童话城堡。
办公桌上的摆设可能透露了你的个性!
英国心理学家多纳·道森研究了500多人的办公桌布置情况,结果发现,办公桌的摆设可以反应6种不同的个性特征。
整洁有序型:桌子各个角落都分门别类、整洁地摆放着物品。这类人可能觉得自己不太受欣赏,内心有点委曲和不满,同时经常感到孤独。
乱中有序型:桌上物品摆放比较整洁,但有个别纸或零食散落。这类人通常善于横向思维,经常有别出心裁的好点子,是富有创意的设计师。但是他们一旦发起威来,就可能歇斯底里。
富有创意的混乱型:桌子上散放着书籍、便签和图表,但又不至于让人生厌。说明这张桌子的主人是个绝不浮夸的实干家,平时勤奋刻苦,忙忙碌碌。
自我型:桌子上摆放着很多私人物品,掩饰住了工作使用的书籍、文件等。这说明他们不喜欢一味地做某件事,会时不时放松一下自己,平时格外青睐与娱乐相关的东西。
细心安排型:细心安排每样物品的位置,分类十分明确,达到最佳的视觉效果。这位主人是个天生的领导者,他的决策力和操控欲都较强,不过一旦不受重用,可能会怒形于色。
办展览型:桌面全是与工作相关的物品,看不到任何个人物品,甚至手机都会放在身上或抽屉中。这类人往往客观冷静,善于分析自身与其他人的强势和弱势,是天生的"智囊"。
三、做错事,理由总是一大堆
有一类人,对于做错的事,理由总是一大堆。这样的孩子,可塑性很强,性格柔顺随和,他的想法海阔天空,只要能按照自己的方式来说服自己,管别人干什么呢?你和他辩论,你会发现,这个小孩能说的很。
他的想法时常大逆转,别人是无法心领神会的,面对不利的情况总是绕道而行,经常埋怨别人不合逻辑,经常把别人耍得团团转。
这样的人总喜欢对外界报以有应激性的反击,当你指责他的过错时,他会不假思索地说:你错了,你才错了!第一时间永远在推卸责任。其反射动作有时风马牛不相及,但也要发泄情绪,卸掉心头上的重担,而与真相与主题根本无关,他喜欢把内疚总是投射到别人身上,严重时,甚至会说服自己,错误真是别人造成的。其内心缺乏安全感,惶惶不可终日,却不知道自己担心的是什么,只好选择逃避。
这样的人有一个特点,怪癖很多。这个不行,那个不行,总有很多规矩。一位女生,不吃名字里带"瓜"字的水果蔬菜,如黄瓜、西瓜、哈密瓜、苦瓜等,但瓜子是吃的;一个男同学生下来就不爱吃肉,在外吃饭只点素菜,唯独有一样可以接受的带肉的菜--京酱肉丝,这个问题困惑了他自己以及他周围的人很多年。他们反复阐释自己的怪癖,并津津乐道,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这像极了小孩子的喜好。有的小朋友只吃红苹果,并且只吃放在玩具碗里的红苹果!有的人盖着花哨的被子才能睡着,有的人必须戴眼罩才能睡着。无聊平常的事,却成为了他们的乐趣。这与处女座的一丝不苟可不同,后者患有强迫症,是一种无奈的生活姿态。就像这样:我对于蒜和韭菜的敏感过于变态,有时吃进去了一粒蒜就很难受。人家吃饭吃面好好的都快吃完了,我还在那里埋头锲而不舍地往外一个个挑韭菜蒜末葱段,一定要都挑干净了才安心吃。然后桌子上都是我弄出来的绿的白的。看起来很挑嘴很娇气,这很烦人很欠抽,我自己本身就讨厌娇气的女生,所以也讨厌自己这样,所以每次我都宁可不要碰这些菜。
他们还有很多明确的癖好,比如不敢去广场玩--社交恐惧症,不敢独处封闭空间--密室恐惧症,甚至不敢单独过马路、坐电梯、过桥等。
我们在嘲笑别人幼稚的同时,会发现这幼稚是来自内心的。其实,他们内心的恐惧并不在于表面上的事物,而是事物掩盖的本质--他们恐惧的是长大后的责任,不想承担后果,所以把隐蔽的恐惧转为了可以避开的恐惧,可以迁移的情绪。所以才会突然躲起来,突然发神经病,总是展现出一系列不计后果的自我。
这样的人无法面对诱惑,或者自由受到限制时,担心无法与自我分庭抗礼,弃自我可惜,又无法完全抗拒。这种纠结,溢于言表!
四、表达感情时,总是理直气壮
有间歇症的人,很少压抑自己。尽管他也知道间歇性犯神经有点出格,但仍然乐此不疲。他坚持认为,虽然已经是成人了,虽然要学会掩饰自己的真实感情,但他仍享有哇哇大哭的权利。
他坚信:一个从没有在深夜里痛哭的人,不足以谈人生。间歇性喜欢躲起来的人,通常感情表达总是理直气壮,去爱,或者去恨。正如小孩子喜欢一个人,理直气壮地喜欢,当然,讨厌也是理直气壮的。这样的人往往带有可爱的孩子气,他迫使我们既表达爱,也要呈现出被爱的需求。可以爱得通体透彻,永远活得纯真。在间歇症人群看来,现实世界的复杂令人疲惫。间歇性不理人更是如此。只有孩子才敢理直气壮地说:我不理你了。
他假装自己可以一直活得简单纯良、心清如水,一直做个眼眸明亮的孩子。不定性,总让人以为是种幼稚的观念,也许这正是内心世界的一种真实写照。只是有些人肯直面,有些人却为了要保持和大多数人的一致而隐藏和妥协了。还有一些人是因为潜意识里后悔自己没有在年轻时好好把握住机会。未长大,就意味着是省略号,是种子,是雏形,有机会生长,有时间改变,还能拥有积极的愿景,有生命力的未来。你看,每个人都有自己不想长大的原因。我们心底住的那个小小的我,要求我们退回到小时候。
表达感情的理直气壮也是自我建立的解决困难的隐秘办法。心理学上有个术语叫"退行",是我们防御外界伤害的一种方式,说的是当我们在遇到不能克服的困难时会选择用退回小时候、放弃成人的处世原则的方式,来回避现实、摆脱痛苦,保护自己的内心。我们会用表达感情的决绝态度来试图克服一切困难,不断挑衅权威,破坏成人世界的相处规矩,试图用孩子的气质改变世界。从一个孩子的视角看这个世界,无时无刻地保持着惊喜之美与原谅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