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青春人间世之蓦然回首
3074000000019

第19章

茅盾三十年代文学创作的改变

翻阅现代文学史,可以看到茅盾从最初的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的转变。早期的茅盾是文学革命大军之一,发表过《现在文学家的责任是什么》、《新旧文学评议之评议》、《小说月报》改革宣言等大量的文学理论文章。其文学主张和观念强调文学应该反映时代和社会,表现下层民众的痛苦生命。揭露社会的黑暗和腐朽。这些是五四革命家们所倡导的,这些与早期的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陈独秀《文学革命论》及鲁迅的《文艺与革命》是一脉相承的。那么,我们可以看到的是茅盾在主张文学革命这时期是有其独立性的,和鲁迅是并驾齐驱的。或许这也显示出了茅盾作为一个作家的天赋,登台之前的一个隆重亮相。

茅盾在1921年成为中国共产党的首批党员,积极参加党的组建和宣传工作。其文学观念开始发生转变,在此之前可以说茅盾注重的是文学的独立。而在此之后所表现的是革命的文学性,注重的是社会的变革。1927年大革命失败,茅盾陷入了痛苦与迷惘之中。在极度的精神困惑中,像是一个逼到无路可走的人一样。寻求思想的解脱,以以笔为戎进行创作。从中可以看出茅盾的文学创作现实压力和精神逼迫,到建国后他停止创作也就可以理解了。茅盾的早期作品是带有迷惘和思考因素,这是创作转变过渡的阶段。所以作品表现出来的也是充满矛盾给人迷惘和失落之感。这种长期的迷惘和痛苦最终结束的标志是1929茅盾在日本创作的长篇小说《虹》。它的内容是主人翁梅行素冲破封建家庭、以一个叛逆者追求个性的愿望。梅行素以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走出了迷惘与彷徨。作品试图以一种表现知识分子与人民大众相结合的方式走出昔日的彷徨阴影。这无意或有意为无产阶级指出了一条道路,这种方式明确表现在茅盾的一系列作品中。三十年代文学表现的态势是论争和作家归类。茅盾有了一个明确的阵营,所追求的是政治性,这是整个三十年代文人在功利性追求之下的一种顺其自然的变化。

茅盾的早期的文学创作是具有独立性,而后期的创作《子夜》、《腐蚀》、《霜叶红似二月花》除了艺术性达到了高峰以外,最大的特点就是富于政治性。有研究者说茅盾早期的作品更有可读性,我对此也认同。但从一方面说这并不影响茅盾是个伟大的作家,他没有鲁迅那么独立,鲁迅属于天才作家,是多种因素形成的。我们可以拿两位大作家出生环境进行比较一下,或许从中可以得到以外的答案。茅盾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家庭,父辈从小就是商人。在中国的传统社会里,历朝历代都是官本位思想,尤其是商人,即使有很多财富以后也要和政府官员处好关系,有的不惜花巨额买个有名无实的官职。小商人再加上官本位思想表现出来的是畏权的。他们的内心渴望得到安全性,努力寻求政治大树的庇护,所以茅盾走了政治文人这条路,事实证明这是多么顺理成章的事。而且他官运也不错,这或许是每个人都热衷选择的,放在当下社会,你不能不说这是正确的价值选择。反观鲁迅则不然,鲁迅出生于封建官宦家庭,不过后来祖父因政治失利而家道中落。对于一个已经经历过政治浩劫的家庭来说,做官不再是追求,是不再被看重的。这应该是鲁迅之所以独立的一个原因。我们可以试想一下,如果茅盾没有成为一个政治文人,他很可能像鲁迅一样独立,成为一个思想家。然而有些东西是注定的,是多种因素综合的结果。我们不可能要求茅盾怎样怎样,茅盾就是茅盾。

但是,通过这样的一个分析,对于我们了解文学有一些思考,也为我们看待事物提供一个方法。文学就是人学,学文学就是在了解人,进而了解我们自身。真正做到文学为研究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