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奥秘世界4
2994800000041

第41章 千古皇陵之迷(10)

如今,这座规模最为宏大的陵邑仿佛消逝在时间的长河中,没有留下一点痕迹。茂陵邑究竟在哪里?

带着这个疑问,2003年6月,一群考古人再次来到茂陵周围找寻陵邑的踪迹。经过用探铲大面积地钻探,他们在茂陵东北部发现了大量汉代的房址、建筑材料以及陶器残片等等,此处应该曾有一处大型的汉代聚落,那它是不是茂陵邑呢?汉代各陵城都筑有城墙,要想确定它是不是陵城也要寻找城墙的遗迹。于是考古队员们开始向四周寻找城墙,结果出乎大家的意料,在聚落旁边并没有城墙的痕迹,但是却发现一道宽4米、深2米的壕沟环绕在聚落周围。以此为线索,一处以沟渠环绕、曲尺形、面积达553万多平方米的汉代建筑遗址群逐渐明确。这可能就是传说中的茂陵邑,原来它没有修建城墙,而是以壕沟作为城市的边界,难怪一直扑朔迷离踪迹难寻。随着今后发掘工作的展开,也许终有一天能揭开它的所有秘密。

“茂陵烟雨埋冠剑,右马无声蔓草寒。”今天的茂陵虽然已经不复当年的辉煌华丽,但是蔓草荒芜之间仍旧回响着2000多年前那些风云变幻的故事,茂陵也成为记载西汉盛世的一座不朽丰碑。

走进神秘六安国

六安国是见于史料记载的一个神秘的西汉诸候国。汉武帝在位期间曾大力削藩,但与此同时却分封刘庆新建六安国。刘庆为何能得此厚待?六安国与著名的淮南国、衡山国之间又存在怎样的关系?随着安徽六安双墩汉墓的开启。这些千古之谜再次引起世人的关注。

六地平安,永不反叛

2006年3月~2007年1月,在汉代六安国故都,即今六安市附近双墩村,安徽省考古研究所发掘了一座规模庞大、等级很高的汉代墓葬。墓中出土了一些带有“共府”、“共王府”字样的铜器。“共”在当时也通“恭”,因为刘庆对中央政府忠诚谦恭的态度,他死后受封的谥号就是“恭王”,由此可知,在双墩发现的很可能就是第一代六安王刘庆之墓。

神秘六安国停伫于西汉天朝时代,如今它势必要随着发掘工作的展开,跃出泛黄的史书,穿越2000多年的历史迷雾,再次在世人面前清晰起来。

六安国所在之地,在汉初分封时属衡山国、淮南国所辖。汉文帝十六年(前164)又分别封刘安、刘勃为淮南王与衡山王,六安国能够建立,某种程度上还要感谢此二人。

据史书记载,景帝之子刘寄是武帝最亲密的兄弟,被封为胶东王。武帝元狩元年(前122),为了对抗削弱诸侯国的政策,淮南王刘安与新任衡山王刘赐谋反,胶东王刘寄听说此事也暗地里屯兵备战准备响应。谁知谋反的事情很快败露,淮南王与衡山王相继自杀并被剥夺封地。而刘寄虽最终并未起兵,但在对谋反案审讯的过程中,刘寄欲起兵响应的事情也暴露出来了。刘寄在罪行败露的惊恐以及对武帝的愧疚中一病不起,很快撒手西去。他知道自己所犯下的谋逆之罪是无可赦的重罪,所以死前并没有指定王位的继任者。

得知了刘寄的死讯,盛怒之下的武帝回想起了两人幼年时亲密的手足之情,终于动了恻隐之心,决定不再追究弟弟的罪行。于是,他不仅封刘寄的长子刘贤继任胶东王,而且还把刘寄最宠爱的小儿子刘庆分封在原衡山国的封地上。刘庆心中充满了感激与惶恐,于是上表向武帝表达忠心,称自己将尽心治理封国,誓保“六地平安,永不反叛”,六安国也因此而得名。大墓奇珍,美酒良种

刘庆墓上有馒头状的封土,墓室建筑有东、西两条墓道,为“中”字形竖穴土坑墓,全长45米,宽12米。墓室使用了代表墓主人高贵身份与帝王荣宠的“黄畅题凑”结构,共用去了900余根长约1米的去皮柏木。

题凑之外是一间用方木搭建的陪葬墓室,共分为15间,里面放有陪葬所用的铜壶、陶壶以及大量的车、马、人佣等明器,这是该墓的“外藏椁”。题凑内为内回廊,也可能有分间结构,用来放置随葬品。

刘庆的棺椁摆放在墓室中部。外椁为木质,内外均髹黑漆,东端设有对开木门。内椁则为石质,内部也髹黑漆,东端没门,北壁上还绘制着云纹红彩,十分精美。椁内为套棺,外棺外髹黑漆,内髹朱漆。内棺同样髹漆,上面还绘有红色彩云纹,并饰有许多镏金铜饰件,显得更加精美华丽。

刘庆墓在唐代就已经被盗,但还是有很多珍贵的文物保存下来。墓中发现了大量的漆器、木器、铜器、玉器等,数量达500多件。特别是在棺椁内发现了精美的玉瑗、龙形玉佩、玉印章、玉圭板以及可能是玉衣残片的碎片,显示出墓主人曾经拥有的奢华。

另外,墓中出现了一些十分惊人的发现。放置于外藏室的一只铜壶中满盛清澈液体,当考古队员将这些液体倾倒出来时,一股酒香扑鼻而来,只见壶底还残存着一些米粒。原来这竟是一壶2000多年前的米酒,真可谓是千年陈酿了。同时在墓室内还发现了许多植物的果实与种子,品种有水稻、小米、红枣、板栗、杏、李、瓜等。经过农学专家检测,各类种子的保存都比较完好,结构完整,如果进行种植,还有可能发芽,也许有一天我们就能吃到这些沉睡2000多年的良种繁育出的“汉代美食”。

六安双墩汉墓的发掘是汉代诸侯王陵研究的又一次重要发现。经调查,双墩汉墓周围还发现有其他可能同属六安国王陵的高大坟冢,它们仿佛正在召唤我们前去揭开神秘六安国的种种谜团。

墓穴迷宫

崖洞墓是西汉诸候王陵墓主要形制之一,开凿于山石之中,工程浩大,气势恢弘,如大家熟知的满城汉墓、狮子山汉墓等,无不令人惊叹。而发现于徐州西北龟山上的崖洞墓,在布局上却又与其他王陵有很大不同。墓穴布局令人疑惑

龟山汉墓为大型横穴式崖洞墓,总面积700余平方米,容积达2600多立方米,几乎掏空了整个山体。西汉诸侯王的崖洞墓结构,通常由墓道、甬道、前后墓室、耳室、侧室等部分组成。其中墓道、甬道、墓室是墓葬的主体,也是墓葬布局的中轴线。而当龟山汉墓的墓门被打开后,它的形制却令发掘者们迷惑不已。

墓中竟有并行的两条墓道,相距约20米,皆朝向西方。北侧墓道内充满填土、碎石,以及一些形状规整的大条石。大条石是用来堵塞墓道的“塞石”,其上凿出的被称为“牛鼻孔”的孔洞,正是盗墓贼为了拉开条石进入墓道所留下的“罪证”。发掘时南侧墓道中的条石还保持着原样,26块单重达6吨~7吨的条石排刮成上下2层,彼此间没有使用任何黏合剂却排列得十分紧密,甚至连最薄的小刀也无法插入。两墓道也并非绝对平行,而是存在20秒的夹角,如果将它们向西无限延伸,其交点正好是1000千米外的西安,这简直堪称历史上最精确、最神秘的墓道。

两条墓道东端各连接一条甬道,两条甬道的结构几乎一模一样,也完全平行而建。甬道的墙壁被打磨得十分光滑,底部两边排水槽渠可将墓内积水随时排出,甬道东端连接墓室。

与其他崖洞墓相比,龟山汉墓整体呈横穴式,墓室数量多达15间,结构复杂,与以往我们所见过的西汉诸侯王的崖洞墓形制都不相同,乍入其内,有种误入迷宫的感觉。跨越千年的爱情见证

为什么龟山汉墓中的墓室结构要修建得如同迷宫般复杂呢?难道是为了防盗?可显然它没能起到迷惑盗墓贼的作用,这里已经几乎被洗劫一空。或者仅仅为了标新立异?也不可能,汉代墓葬特别是高等级墓葬建筑遵循着严格的丧葬制度,私自改变是一种重罪。

经过细致分析,考古学家取得了惊人的发现,原来龟山汉墓并不是一座墓,而是南北并列相连的两座崖洞墓!北边的1号至5号墓室为王后墓,其中4号墓室为棺室;南边的6号至15号墓室为王墓,其中6号墓室为棺室。3号墓室与7号墓室间又以可活动的壶门相连通。这座奇特的王、后合葬崖洞墓,简直就是对西汉诸侯王葬制的颠覆。

西汉时期包括诸侯王陵在内的高等级陵墓均实行夫妻并穴合葬的形式,就是丈夫与妻子分别葬在两座相邻的规格基本相同的大墓中。无论是类似马王堆汉墓的竖穴土坑木椁墓,还是如满城汉墓一类的崖洞墓,无不遵循这一制度,基本不见夫妻合葬一墓的现象。为什么龟山汉墓要将两墓连通呢?

也许在2000多年前曾发生了这样的故事。某位诸侯王与他的王后十分恩爱,他们曾许下海誓山盟,也希望死后同穴而眠,永世相伴。但依照西汉的丧葬制度,这样小小的愿望却是不合“规矩”的,如果一意孤行,可能会遭受罪责。一面是森严冷酷的制度,一面是相濡以沫的柔情,他们该何去何从?最终,这对相爱的夫妇找到了解决的办法,将两人的墓葬并列而建,却又从内部打通,这样既不违背葬制,二人也可在地下常相厮守了。于是就建成了龟山崖洞墓,它独特的结构,也成为这段爱情的永恒见证。

那么,曾经长眠于此的这对恩爱夫妻会是谁呢?参考附近陪葬墓的信息及在此地发现的铭文为“刘注”的龟钮银印,目标最终指向了西汉第六代楚王刘注及其妻。不过因为盗墓贼的骚扰,他们最终没能实现永世相伴的梦想。

“黄肠题凑”现真容

几乎所有帝王在为自己建筑陵寝时都要追求极致的奢华,西汉时期同样如卓绝。文献记载,西汉天子使用名为“黄肠题凑”的葬式,它与“金缕玉衣”一样,都是尊贵地位的象征。但“黄肠题凑”到底是什么样子,几千年来却一直是个谜,直到1974年大葆台西汉墓的发掘。京郊藏着汉王墓

大葆台西汉墓位于北京丰台区郭公庄西南,这里共发现两座竖穴土坑木椁汉墓,两墓一东一西,封土相连,是典型的王、后并穴合葬。东边的一座墓葬结构较完好,出土一具男性骸骨,应为王墓(一号墓);而西边出土女性骸骨的后墓因多次被盗又遭焚毁,结构已经不清楚(二号墓)。经过详细的考释沦证,多数学者倾向于认为此墓的主人是汉宣帝刘询所封的广阳国开国诸侯倾王刘建(前73~前45)及他的夫人。

此墓虽为土坑木椁墓,但是与马王堆汉墓等在结构上有很大不同。以马王堆汉墓为例,它的椁室像一只巨大而封闭的木匣,椁室内分出的头箱、边箱与棺室就是在木匣中隔出的独立小仓。而大葆台西汉墓的木椁却与崖洞墓的结构有些许相似,是对人间房屋结构的真实模拟。

一号墓坐北朝南,平面呈“中”字形,左右对称。墓坑口大、底小,略呈斗形,坑底长232米,宽18米,平均深度为37米。地表还保存有较高大的封土,可达10米左右。一号墓与二号墓相距259米,两墓的封土相连成一高大土丘,面积超过8000平方米。一号墓墓穴南部建有进出墓室的主墓道,主墓道与甬道直线相连,甬道是对墓室内部通道的称呼。穿过甬道,便来到前室,相当于宅院中会客宴饮的前厅。前室以北就是摆放着墓主人棺椁的后室,相当于宅院中供日常起居的寝宫内室。墓室北面还发现一条被封死的小型墓道,可能是建筑墓室时临时使用的。墓道、甬道、前室、后室构成墓室的中轴线。后室位于整个墓室的最中心,它的外面还依次环绕着一圈内回廊与两圈外回廊。正是在内外回廊之间,考古队员们发现了一堵怪异神秘的木墙。

黄肠题凑细看“黄肠题凑”

木墙呈四面环绕在内回廊之外,南面墙上留有进出前室的门。木墙南北长15米左右,东西宽10米左右,高达3米,而厚度更是达到了惊人的18米!经过仔细辨认,原来它是由一根根长约90厘米,截面宽、高都为10厘米的木枋紧密堆垒而成的,木枋之间没有榫卯结构相连,但却十分坚固。粗略一算,木枋竟然多达15万多根!木枋的保存非常完好,历久弥新,木质呈棕褐色,经检测所用木材是中国独有的黄心柏木。上万根黄心柏木在这黑暗的地下度过了无数日月,至今仍散发着木质的芳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