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奥秘世界4
2994800000040

第40章 千古皇陵之迷(9)

中室之后是安置棺椁的后室,相当于靖王的寝宫。后宫建有两扇对开石门,初见这座大门,所有人都不由得吃了一惊,这巨大的石门竟然是用整块的汉白玉雕琢而成的,真是极尽奢华。穿过大门便可进入后室,后室整体用石板搭建成石屋的形状,南侧另建有一间侧室,而放置中山靖王棺椁的汉白玉棺床就位于后室的北部。木质的棺椁已经腐朽,只留下堆积在一起的漆皮和朽木灰。考古队员们细心地用竹签、毛刷将它们一层层地清理出来。随着这些堆积物被一点点清理去除,下面渐渐透出一种莹润的绿色,有些地方还闪烁着金光。这是怎么回事呢?面对这奇异的景象,考古人员加快了清理的进度。终于,覆盖在上面的木灰清理完毕,一件用金丝编连、数千玉片组成的“金缕玉衣”完全呈现在大家面前,虽然已经被塌落的棺木压扁在一起,但金玉相映,仍熠熠生辉。文献中记载的“玉衣”终于面世,原来真有用玉做成的衣服!王后窦绾陵寝

当大家还沉浸在发现金缕玉衣的无比喜悦之中时,不久之后,第二套玉衣也被发现了。

在一号墓发掘过程中,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著名历史学家、考古学家郭沫若先生来到发掘现场参观指导。他一方面为一号墓的重大发现而惊喜,另一方面,在和考古队的同志们进行交流以后,提出西汉诸侯王陵多为夫妇合葬墓,附近一定还有一处王后的陵寝。经过调查勘测,果然在一号墓以北100多米处的地方又发现了另一座凿山为陵的地宫——满城二号墓。墓中出土的印章刻有“窦绾”字样,这表明她正是文献记载中的中山靖王刘胜的王后窦绾。

二号墓平面布局与一号墓相似,同样由墓道、甬道、南北两座耳室、中室和后室依次组成,墓室规模和建筑的精细程度更是超过一号墓。两座陵墓结构区别最大的地方在于后室的位置,一号墓后室位于中室之后,在墓室的轴线上,而二号墓后室的位置则位于中室的南侧,即靠近一号墓的方向。经检测,二号墓后室未按照轴线修建,并不是因为石质变化等自然原因。因此有人推测,王后窦绾比靖王去世要晚,刘胜去世后,窦绾或许是因为十分想念丈夫,所以才在修建陵墓时将安葬自己棺木的后室修建得偏向丈夫陵寝的方向,希望夫妻二人能够在阴间早日重逢。

二号墓的北耳室是车库所在,其中放置了4辆马车以及拉车的马匹,同样是真车真马,数量略少于刘胜的车队。南耳室拘库房内则摆放着大量的陶器、铁器和漆器。在众多陶器中,要数十几件彩绘陶器最为引人注目,色泽鲜艳、纹饰优美。彩绘陶器是在烧制好的陶器上使用颜料进行彩绘形成的,其中几件陶盆的中心位置绘制着精美的卷云纹,外圈环绕着鱼或水鸟的图案,这可能象征着富足的生活,或者蕴含一些宗教上的意义。窦绾墓的库房中也发现了十多件盛装美酒的陶缸,不知道是她同样喜欢饮酒,还是要把这些酒带给先行一步的丈夫。

二号墓的中室为圆角长方形,四壁修凿规整,上部形成穹隆顶。进入中室,可以看到地上覆盖着一层瓦片,说明这里也曾经建有木质构架并覆盖着瓦片的建筑物,样式模仿死者生前所居住的宫殿,当木质腐朽以后,瓦片塌落下来。虽然二号墓中室的随葬品少于一号墓,但是其中却不乏精品。出土的错金博山炉、朱雀铜灯都十分罕见,特别是一件铜朱雀衔环杯更堪称精品中的精品。朱雀衔环杯上布满错金而成的花纹,还镶嵌有多颗绿松石,闪烁着华丽的光泽。朱雀衔环杯包括左右两只铜杯,杯身上饰有莲花瓣形的花纹,高高的杯柄上雕刻出心形的浅浮雕,而将两只酒杯联结在一起的则是两只酒杯中间的一只振翅欲飞的朱雀,它的脖颈高高昂起,口中衔着一只青翠晶莹的碧玉环。朱雀的两翼前伸,露出精雕细刻而成的羽毛纹饰,尾部则翘起卷曲成为握杯的銴,脚下还踏着一只匍匐在地的猛兽。朱雀衔环杯造型生动,装饰精美,不过如此造型的杯子是用来饮酒的么?考古学家们从杯中的残留物上找到了答案,两只杯中都残留有朱红色的粉末,原来这是为王后盛装化妆品的器皿。

王后窦绾的棺椁安放在后室中,后室同样使用石板砌铸成房屋的形状,屋内还摆放着漆器、铜器等大量随葬品。清理二号墓的棺木时,发现在漆皮和朽木灰中夹杂着大块的方形玉片,整齐地成片排列,后来在棺木最底部也发现了同样成片出现的玉片。原来王后窦绾使用的竟是一具由玉片镶嵌而成的玉棺!在玉棺中则发现了第二具“金缕玉衣”,它与刘胜墓中昕出的玉衣大体相似,也已经被压扁在一起,玉衣内外还装饰着许多其他玉质饰品。不巧的仅是玉衣

满城汉墓中出土的两件金缕玉衣是首次发现的完好的汉代玉衣实物。金缕玉衣是用金丝编联玉片制成的,以金丝为线是玉衣中的最高等级,目前发现至少诸侯王等级的死者才可以穿着,其下还有银缕、铜缕等等。

满城汉墓两件金缕玉衣中,靖王的男式玉衣与王后的女式玉衣在结构上大致相同,细节上略存在一些差别。玉衣是由许多部分拼合而成的。头部包括睑盖和头罩,脸盖上用玉片拼出死者五官的形状,内侧还衬有一层黄色织物进行加固。头罩形如风帽,顶部玉片稍大,颈部玉片较小,内侧也衬有丝织品。上衣由前片、后片、左右两个袖筒4部分组成。男式玉衣的前片依据腹部形状制成一个凸起,后片在臀部有一定的翘起。相比之下女式玉衣的上衣则比较平直,前后片相差不大,左右袖筒之下各连接一只手套,用细小的玉片编制,各只手指的形状都清晰可辨,整体微呈握拳状。两件玉衣的裤子皆是由左右两只裤筒组成,没有裤腰,裤筒模仿上粗下细的人体比例。男式玉衣两腿间还有一个用玉琮改制而成的生殖器罩。裤筒下连接有玉质的鞋,方头平底。这样尸体就从头至脚被玉衣严密地包裹起来,不留一丝空隙。

经过统计,刘胜的玉衣全长188米,共使用玉片2498片,而联结玉片所使用的金丝共重1100克左右;窦绾的玉衣全长172米,也使用了2160片玉片以及重约700克的金丝。制作如此精美奢华的玉衣无疑是一笔巨大的开销,而制作玉衣所耗费的人力就更是难以计算了,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得汉代的帝王诸侯们要花费如此大的代价,为自己准备一件美玉做成的丧衣呢?

中华民族喜爱美玉的传统源远流长,早在距今数千年的新石器时代就大量出现了精美的玉石制品,也相应产生了使用玉器随葬的习俗。至少在两周时期,人们就已经认为玉可以保存死者的灵魂,使尸体不朽。在许多先秦时期的高等级墓葬中,都可以见到使用玉瞑目、玉塞或随葬大量玉器的现象。到了汉代,通过玉来保存尸体的观念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以皇帝和诸侯王为代表的高等级贵族为了追求死后的不朽和永生,在延续玉器随葬习俗的同时,还造出了能够完全包裹尸体的玉衣。汉武帝时,研修黄老之术的杨王孙曾说:“口含玉石,欲化不得,郁为枯腊,千载之后,棺椁腐朽,乃得归土,就其真宅”,正体现了这种思想。而且就满城汉墓的情况来看,不但使用了金缕玉衣,墓主人还同时拥有玉棺、玉枕,玉衣内也发现了玉瞑目、玉塞以及大量玉璧。使用如此众多的玉器,其目的就是为了一个尸身不朽之梦。

但很显然,金缕玉衣并不具备保护尸体不朽的神奇力量,更具讽刺意味的是它还往往加速了死者尸体的毁灭。在汉代,玉已经被皇室、贵族垄断使用,平民用玉是会受到惩罚的。于是,许多盗墓贼弃玉求金,为了得到金缕玉衣中的金线,便会将其放入火中煅烧,使金子熔化而取出,所以很多大墓中只能见到散落的玉片,却难寻玉衣的全貌,墓主人的尸体当然也随之烟消云散。即使在满城汉墓这样未被盗掘的墓葬中,金缕玉衣也没有起到任何保护作用,反而可能正是由于沉重的玉棺与玉衣塌落时产生的压力,才使刘胜夫妇不但尸体腐朽,甚至连骨骸也被压碎不存,仅依靠在玉衣内残留的部分牙齿釉质,才最终确定玉衣内确实曾经放置死者。

虽然金缕玉衣没有使人不朽的神奇功能,但是它们却真实地反映了汉代玉石工匠巧夺天工的技艺水平。使用金缕玉衣这种由美玉制成的葬具,体现了中华民族对玉的无尽喜爱,也筑就了一个空前绝后的神话。

大汉风云录

汉武帝对外北伐匈奴、南平闽越、打通西域通道,大大扩展了国家版图;对内削弱诸候势力,加强集权,一举扭转汉初内忧外患的局面,开创了盛世千秋业。这位光耀千古的帝王死后就葬于五陵原上的茂陵,巍峨的封土不知埋藏了多少千古风云变幻的故事。巍峨帝陵的宝藏之谜

茂陵位于陕西省兴平县东15千米,北有险峻挺拔的九嵕山,南眺巍峨绵延的秦岭山脉。汉武帝刘彻自即位之初就开始为自己营建陵寝,持续时间长达53年。建成之后的茂陵规模之大、建筑之豪华、随葬品之丰富都远超西汉诸陵。

茂陵陵园呈长方形,南北长440米,东西宽430米,由内外两城组成,城门处修建有标志等级的高大门阙,内城的门阙至今仍清晰可见。居于陵园正中的是高大的封土丘,其形状为覆斗形,高40余米,底部周长近千米。封土之上遍植苍松翠柏,郁郁葱葱。在封土四周出土了大量建造宫殿所使用的建筑材料,这说明茂陵曾经建有规模宏大的各式宫殿,以供武帝的灵魂“休憩”或进行各种祭祀活动。文献记载,当年侍奉武帝陵寝的人数超过5000人,他们每日照例为武帝的灵魂准备衣着饮食,“事死如事生”。

武帝生平好大喜功,对待自己的陵寝更是力求宏大完美。虽然我们至今还没有能够打开他的地宫一探究竟,但通过文献的记载,我们仍然能够想象出这座地下皇宫的辉煌。陵寝中使用了柏木制成的“黄肠题凑”建筑墓室,墓外置流沙以防潮,置弓弩以防盗。墓室之中放置着武帝的灵柩。天子的棺椁被尊称为“梓宫”,据说棺椁相套多达七重。《西京杂记》记载武帝下葬时也穿着了金缕玉衣,而且这件玉衣上“镂以蛟龙弯凤龟麟之象”,比现在发现的诸侯王所使用的金缕玉衣更加华美精致。

在棺椁之间以及墓室之内摆放着为武帝随葬的宝物。据史料记载,汉武帝每年要将天下赋税的1/3用来修建茂陵以及准备陪葬所用的无数珠宝珍玩。这一过程一直持续了50多年,以至于下葬时地宫中已经完全塞满了各式的珍奇异宝,“不复容物”。

茂陵宝藏的传说不仅引发后人的无尽遐想,也招来了盗墓贼的觊觎。有文献记载,仅仅在汉武帝下葬4年后,地宫中的珍宝就已散落民间,一商人在陕西扶风购得1只玉箱与1柄玉杖,被人认出正是武帝陪葬的宝物,于是告到了官府。而到了西汉末年赤眉军占领长安之后,则对茂陵展开了大规模的盗挖。但即使这样也没能够完全取尽地宫中的财宝,到了唐朝末年黄巢起义时,农民军再次打开了茂陵,又得到了大量的金玉珠宝。一次次劫难之下,茂陵的宝藏终被洗劫一空,只能成为一个永远的传说。

不过,通过考古工作,人们在茂陵附近发现了一些可能正是从地宫中流出的珍宝。1981年出土于西吴乡豆马村的鎏金马,高62厘米,长76厘米,铜铸鎏金而成。马匹呈直立姿态,昂首翘尾,体形丰满矫健,全身比例匀称,有一跃千里之势。它应当就是文献中记载的“金马”,是仿照汗血宝马制作而用来相马的宝物。此外还有鎏金虎镇、错金银铜犀尊、白玉猪等,无不精美绝伦,巧夺天工。

守卫帝陵的将军传奇

汉武帝南征北战开创一代盛世,离不开众多名臣良将的辅佐。作为褒奖,他们中的一些人被授予殊荣获准埋葬在武帝的陵旁,永远守卫着自己的帝王。考古工作者们在茂陵以东的陪葬墓区内发现了卫青、霍去病、霍光、金日磾等人的墓葬,这些都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

在众多陪葬墓中,最高大豪华的要数霍去病墓。霍去病是汉武帝时一位杰出的青年军事将领,他怀着“匈奴未灭,何以为家”的豪情壮志,6次率军征战匈奴,杀敌俘虏无数,战功卓著,被武帝亲封为“冠军侯”。可惜天妒英才,这位才华横溢的将领在24岁时就英年早逝。武帝非常惋惜,命令将他葬在茂陵旁,并为他建起一座形如祁连山的坟茔,以表彰他的卓越功绩。

霍去病墓位于茂陵东侧约1000米处,封土南北长约100米,东西宽近60米,高18米,仿照山势而建,封土上怪石嶙峋,苍松翠柏交相掩映。墓前有清乾隆年间陕西巡抚所立石碑,上书“汉骠骑将军大司马冠军侯霍公去病墓”。

霍去病墓前曾经矗立着许多石人、石兽的雕像,现在还可见10尊,都是用巨石雕刻而成,造型古朴浑厚,气势不凡。在石像群中,几匹矫健雄壮的骏马尤其醒目,它们是将军戎马生涯的最好见证,其中最为著名的要数“马踏匈奴”石像。“马踏匈奴”像在墓前的石像群中居于主体位置,石马四蹄之间紧夹着一个仰面朝天、面容惊恐的匈奴武士,战马的昂扬斗志与武士的痛苦绝望形成鲜明对比。“马踏匈奴”石像是对霍去病一生功绩的高度概括与褒扬。

紧邻霍去病墓的还有武帝时期另一位著名将军的坟茔,他就是霍去病的舅舅大将军卫青。卫青出身卑贱,曾是平阳公主家中的骑奴,后来他的姐姐卫子夫被汉武帝纳入后宫,他也得到了施展自己才华抱负的机会。从元光六年起,武帝命卫青领兵征伐匈奴,前后共7次,取得了辉煌的胜利,不但多次击退匈奴对边境的侵略,而且还曾领兵跨过大漠,大败匈奴主力,迫使匈奴单于逃亡西北,出现了“漠南无王庭”的局面,基本解除了匈奴对汉的威胁。为表彰他的战功,武帝加封他为“长平侯”,允许他葬在茂陵旁为自己陪葬,而且下令为他修建了形似庐山(匈奴境内)的高大坟冢。卫青墓前也有清乾隆年间陕西巡抚所立的石碑,碑文为“汉大将军大司马长平侯卫公青墓”。扑朔迷离的繁华都市

除了陵园与陪葬墓外,陵园旁边还曾建有规模庞大的陵城,它也是汉武帝茂陵的重要组成部分。西汉的帝陵建设中有一项独特的习俗,就是在每座帝王陵寝的旁边相应建筑一座城市——陵邑,而在众多陵邑中,又以武帝的茂陵邑规模最大,人口最多。

《汉书·地理志》记载茂陵邑有人口“户六万一千八十七,口二十七万七千二百七十七”,这甚至可能超过都城长安,位居当时“五陵”(西汉长安城外5个皇帝陵墓所在地,分别为高祖的长陵,惠帝的安陵,景帝的阳陵,武帝的茂陵,昭帝的平陵)之冠,各地的达官显贵们都以能够移居茂陵邑为荣,董仲舒、司马迁、司马相如等人都曾迁居至此。茂陵邑内曾经是车辚辚,马啸啸,商贾繁荣,百业兴旰的一派繁华盛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