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奥秘世界4
2994800000036

第36章 千古皇陵之迷(5)

《马可·波罗游记》中记载秘葬之所在为阿尔泰山,此处的阿尔泰山是否就是今天的阿尔泰山呢?我们已不得而知。但通过这些文献的记载,我们似乎可以断定,成吉思汗的秘葬之所应该就在某座深山之中。

关于成吉思汗陵的确切位置,目前学术界主要有“六盘山说”、“伊金霍洛旗说”、“鄂尔多斯说”、“阿尔泰山说”等几种说法。

六盘山位于宁夏南部,据说这里是成吉思汗去世的地方。一些学者认为成吉思汗死后便葬在此处,而且考古工作者也在宁夏发现了大型宫殿基址,充分证明了这里就是当年的行宫。如果成吉思汗真的如人们猜测的那样死后就地安葬,那么其陵寝必在附近。

伊金霍洛在蒙语里的意思是“君主的圣地”,传说成吉思汗征西夏时曾挥鞭至此,说“我死后可安葬此地。”

清代学者张穆认为起辇谷位于赛因诺颜左翼右旗与鄂尔多斯右翼中旗之交。近年,考古工作者在鄂尔多斯高原的鄂托克旗发现了蒙元时期的大型遗迹,这无疑也与成吉思汗生前活动有关。

持“阿尔泰山说”的学者认为,《马可·波罗游记》中记载的成吉思汗秘葬所阿尔泰山就是今天的阿尔泰山。考古学家在阿尔泰山山脉所在的青和县三道海附近发现了人工改造的山谷,很多人认为,这很有可能就是人们寻觅了数百年的成吉思汗陵。

以上的种种说法终究不过是人们的猜测,大英雄究竟秘葬何处,数百年来未有定论,这也为伟大的草原霸主增添了几分神秘。

孙占祖陵

北京市昌平区天寿山附近的明十三陵,是自明成祖迁都北京之后明十三代皇帝的帝陵所在。其中昭陵埋葬着穆宗朱载垕与他的3位皇后。而昭陵最初却并非为穆宗修建,穆宗“鸠占鹊巢”的背后曾经有怎样的故事呢?短命皇帝葬祖陵

明代皇陵的修建有两种情况。多数帝陵是在皇帝继位之后就马上开始修建,直至死后入葬。而少数一些则因为墓主人在位时间太短,本人来不及修建,而由后继之君建造。昭陵就属于后者。穆宗在位仅6年,36岁时就因酒色过度一命呜呼。他在世时没有为自己修建陵寝,也没有选定安葬地点,他的陵寝只能交由后继的神宗来建造了。

最后,穆宗陵寝的位置被选在大裕山下。会选择此地,一方面考虑到这里群山环抱,“风水”很好,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这里有一座空置的帝陵地宫可以加以利用,节省开支。为什么会有空置的地宫呢?这还要从穆宗的父亲世宗讲起。正德16年(1521),明武宗死,但武宗无后,于是选了他的堂弟继任皇位,也就是世宗。世宗即位后,为表孝心,追尊他已故的父亲兴献王为皇帝,并打算将已葬在湖北钟祥的兴献王迁葬到北京附近的皇陵区。这一计划遭到了部分大臣的反对,世宗一时也难下决心,几经反复之后,最终放弃了迁葬的计划。不过此时在大裕山为兴献王准备的地宫已经完成。而当穆宗去世之后,经考察此地宫内“紫光焕发,和气郁蒸,门堂干净,宛若暖室”,于是由神宗下令,将穆宗及3位皇后就葬在此地宫中,并继续修建规模庞大的陵城,定名昭陵。

这样,穆宗就占据了本来为他祖父修建的陵寝,“孙占祖陵”也成为明代历史上的一段趣闻。陵城与“哑巴院”

昭陵陵城大体坐北朝南,呈左右对称结构,南北全长超过400米,而东西最宽处也超过100米。

宽阔笔直的神道从南部通向陵城,城外的神道上曾经竖立着赞颂穆宗功绩的神功圣德碑,其上建有碑亭。碑亭东侧是祭祀时宰杀祭品牲畜的宰牲亭、神厨和神库。神道连接陵城的正门祾恩门,穿过高大的祾恩门,就进入了陵城的外城。外城入口处左右各放置一尊神帛炉,城内两侧分别建筑左右配殿,北端则有高大华美的祾恩殿建筑在神道之上,成为陵城中轴线的重要组成部分。

祾恩殿之后是通向内城的城门——三座门,沿着神道穿过三座门进入内城后,迎面是另一道大门——棂星门。进入棂星门后便可以望见整座陵城内最高大宏伟也最为重要的宫室建筑——方城与明楼。明楼建于方城之上,是进行祭祀的场所,方城之前还设有石质的供案,以供摆放祭品。

方城明楼以北近邻的是圆形的宝城城墙,宝城内为昭陵的宝山,也就是陵墓上宏伟的封土山。穆宗的地宫正位于宝山之下,这里是昭陵最神秘的部分。

昭陵内有一处名为“哑巴院”的场所,这个奇怪的名称引来了许多猜测。有人提出“哑巴院”是因为里面居住哑巴而得名的,让哑巴守护照顾皇帝的陵墓,是为了永远保守皇陵的秘密。其实,这只是后人的臆想。“哑巴院”不过是陵寝中一种普通的建筑结构。较早的明代皇陵的宝山是充满整个宝城的圆形土丘,而当神宗年间对昭陵修缮时,为了更好地保护封土,在方城明楼之后又筑起一道名为月牙墙的城墙,并与两侧宝城相接,使封土因为月牙墙的隔挡不易流失。这样,月牙墙与南侧的宝城墙就共同圈起了一个弧形院落,也就是“哑巴院”。

为什么叫哑巴院呢?这主要是由于它所处的位置。哑巴院位于方城明楼之后,通向地宫的墓道就开口在哑巴院的北墙月牙墙上,所以,这里是一个极其隐秘的场所。在穆宗与皇后们被安葬之后,哑巴院就不再使用了。此后对穆宗的祭祀都在陵城内完成,这个小院几乎是看不到的。明清建筑术语中,有把不可见的结构称为“哑巴”的习惯,比如屋顶上隐藏起来看不到的椽子也被称为“哑巴椽”。所以哑巴院的称呼也应源于明清建筑行业,并无神秘之处。而哑巴院的结构也被之后的部分明代及清代的皇陵效仿,成为帝王陵寝布局中的定制。

王者归来的厄运

明定陵是明神宗朱翊钧及两位皇后的陵寝。定陵在明诸帝陵中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因为它是第一座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一座经过科学发掘、地宫被开启的明代皇陵。但谁又知道,在皇陵开启、珍宝面世的背后,隐藏了多少风风雨雨。定陵埋藏多少往事

明神宗朱翊钧也就是著名的万历皇帝,他是明朝倒数第四位皇帝,在位48年,是明代诸皇中享国最长的。万历前期曾重用名臣张居正,专心治国,使国力得到加强。但随着张居正去世,朝中大臣间的纷争日益激烈,难以正常施政,万历也开始沉迷酒色笙歌之中,甚至数十年不理朝政,使国家陷入混乱的境地,也埋下了明王朝覆灭的种子。

万历21岁时开始在天寿山为自己择地修建陵寝。他对政事的荒废并没有影响对修建陵寝的关心,在定陵修建的过程中,从选择“吉壤”到施工、安葬的每一个环节,又成为大臣们互相倾轧攻击的工具。2年选址,5年营建,定陵终于在1590年竣工,整个工程耗白银800万两,相当于当时全国2年的赋税总和。而为了烧制、运输陵寝的砖瓦,开采、运输珍贵的木材,朝廷役使了不计其数的劳工,其中很多人为此甚至丢掉了性命。繁华陵寝,浩大工程

定陵在结构上仿造明世宗永陵而建,却比永陵更为宏大深邃,使人置身其中敬畏之情便油然而生。陵城整体为纵向长方形结构,面向东南,有宽阔笔直的神道贯穿陵城内外。神道当中则竖立起一方无字的功德碑,为何万历要为自己竖立一尊“无字碑”?有人认为这是表示其功德之大,文字已不足以记述;还有人认为也许他效仿武则天,功过留给后人评说;更有人提出之所以是无字碑,实在是因为万历过于沉迷享乐而荒废朝政,甚至懒得为自己书写碑铭了。

陵城的最南端建有罗城,也就是瓮城,它本是城墙建筑中防御性的结构,用在皇帝陵城中则表示更尊崇的地位,十三陵中只有永陵与定陵有罗城。罗城之后是陵城的外城,再往前,依次是祾恩门、殿恩殿,然后便进入了内城。穿过棂星门,就是方城明楼。十三陵中每座陵寝都曾建有方城明楼,但仅有永陵与定陵的两座基本完好地保存下来,这其中也蕴藏着一个秘密。原来,修筑定陵的明楼时仿效永陵,不计成本地将明楼中本应为木质构建的柱、梁、斗拱等构建,全部改用石质雕刻,其工艺之高,令人叹为观止。正因为如此,方城明楼连成了一体,历经战火洗礼与岁月的蚕食依然傲然挺立。江山永固是奢望

方城明楼之后为直径200余米的圆形宝城,城内高高隆起的宝顶,是陵寝的封土,封土上遍植松柏,寓意江山永固,万年长青。地宫就修在封土下面。文献记载,定陵修建完成后,万历皇帝非常满意,率领众臣在自己的地宫中开怀畅饮,对有功之臣大加封赏。不知这位对朝政毫不关心的天子,是否真的认为大明的江山和自己的陵寝会万年永固。

这场千秋大梦显然没有持续多久,仅仅在万历入葬定陵的20多年后,李自成的农民军就杀进了北京城,明代最后一位皇帝朱由检吊死煤山。李自成的大军纵火焚烧明代各帝陵,据说大火烧了三天三夜。随后满洲的铁骑从山海关外杀来,建立起清帝国。满洲旧称“后金”,明朝认为他们是金人的后裔,万历末年曾经破坏了位于北京房山的金代帝陵,以断满洲的风水。所以满人入关以后对明帝陵也大加报复。屡次摧残之下,堪称中国建筑史奇迹的明代帝陵陵园被破坏殆尽,万历皇帝的定陵破坏尤甚。至清乾隆年间,为了缓和民族矛盾,又重新修葺了包括定陵在内的一些明代帝陵,只是规模有所缩减。此后又历经多年风雨侵蚀,至新中国建立后,定陵陵园已经十分荒芜破败。寻找墓道,一波三折

1955年,一份由著名史学家吴晗发起的请求发掘明代帝陵的报告送达了当时的政务院。得到批示后,1956年春,对定陵的考古发掘工作悄然展开了。发掘工作首先是从寻找墓道开始的。定陵中安葬了万历皇帝与孝端、孝靖两位皇后,且他们并不是同时下葬的,这就存在地宫多次开启的问题,也就是说应该有一条通向地宫内的通道。十三陵中有些皇陵的方城明楼背后可见到被封死的砖砌门洞,这可能就是通向地宫的通道入口。但是定陵的方城后面却没有砖门痕迹,那么通道的入口在哪里呢?

幸运的是,考古工作者们在宝顶南侧发现了一些砖券的痕迹,可能就是入口。虽然它不是位于陵城的中轴线上,但却准确地朝向正南方向。于是第一条探沟就在这里开挖,果然很快就找到了由砖铺成的隧道地面,还出土了一方小石碑,上面刻着“隧道口”,墓道开口就这样轻易地被找到了。

为了节约时间,减少发掘量,考古队决定不沿隧道发掘,而是向前跳跃一段,直接向下发掘。谁知这个决定却使发掘陷入了困境。第二条探沟开挖一个多月后,已经挖出了一个长20余米、宽6米、深7米多的大沟,可是却不见任何墓葬迹象,就连砖隧道也神秘消失了。各种谣言开始在考古工地及周边的村庄流传开,有人说这是皇帝显灵把自己的地宫藏起来了,也有人说挖了地宫要遭天打雷劈,一时间闹得人心惶惶。要止住流言就要尽快取得工作上的突破,最后大家决定加大探沟宽度试试看。新的方案立竿见影,一尊重要的石碑出现了,上面刻着“此石至金刚墙前皮十六丈深三丈五尺”。这尊指路碑就像是一把能够打开地宫的钥匙,重新点亮了大家心中的希望。

然而疑问并没有完全解开,此地为什么会出现一尊泄漏地宫秘密的石碑呢?砖隧道又到哪里去了?当发掘按照石碑所指的方向继续进行,发现了新的石质隧道时,才找到了答案。原来,定陵地宫的隧道由二段组成,前段的砖隧道大致呈正南北走向,而后段的石质隧道则变为与陵园的走向相同。两段隧道之间不但存在一个夹角,而且也不是紧密相连的,中间有一定间隙。第二条探沟正好挖在这个间隙上,难怪见不到任何迹象。而在拐点上设置指路碑,则是因为地宫建成后需要多次开启,所以负责此事的官员为自己留下了指路标记。

又是一段漫长而艰苦的发掘,石隧道中的夯士被逐层清理,考古队终于来到了石碑所指的金刚墙前。金刚墙高88米,厚16米,厚厚的墙基由4层石条铺成,石基上方用56层城砖和灰浆砌成。顶部由黄色琉璃瓦做成坚固的飞檐,的确像一位金刚力士守护着背后神秘的地宫。仔细察看金刚墙,又有新的惊喜,在墙上竟然出现了浅浅的内凹印记,俨然形成门洞的形状。原来这是由于隧道中填土的压力使得金刚墙被略微推向了地宫内,地宫的入口终于找到了。遭遇“暗器”

只要打开金刚墙,就能进入地宫,但考占队员们心中还隐藏着一丝不安。进入地宫真的如此容易么?地宫中会不会有传说中为防范盗墓贼而设下的暗器?如果说之前历代还不具备在墓中设置长期有效的暗器的技术,那么到了明代,机械与火器的水平都有了很大发展,而且定陵距今不过才400年,会不会真的有暗器?地宫中的情况只有进入了才能最终知晓。

1957年9月19日,一个历史性的时刻,开启金刚墙的一切准备都已经就绪。两位考古人员爬上高高的梯子,开始从上面撬取墙砖。随着宽大沉重的墙砖被抽出,一股黑褐色的烟气“噗”地一声迎面而来,两人被冲得一阵头晕,眼泪横流,赶忙爬下梯子躲避。还好,这可能只是墓中尸体、器物腐朽产生的瘴气,并没有太大的毒性,只是把在场的人都呛了个“痛哭流涕”。渐渐地,烟雾由黑变白,而后慢慢散尽。考古队员们再次爬上梯子,抽出更多的砖块将开口扩大,随后几位队员跳进了地宫。众人在黑暗的洞中摸索前进,突然,手电光被一面白晃晃的“墙”反射回来,有人大喊一声“有暗箭”,大家立刻趴在地上,但等了很长时间,并没有什么动静,于是大家试探着站起来,仔细察看,原来面前矗立着的是由汉白玉雕制的巨大地宫大门,门上有面目狰狞的兽首门环,每个门扇上还突起9行9纵81枚乳钉,就是这些乳钉,刚才被当作了暗箭。“钥匙”开门

虚惊之后,大家又为开门犯了愁,巨大的门扇任凭使出多大力气来推都是纹丝不动,怎么办?从门缝中向内观察,原来里面有石条顶住了大门。墓门怎么能从里面顶上,又该怎样进去呢?这时,有位队员想起了文献中关于“自来石”与“拐钉钥匙”的记载。明代最后一位皇帝朱由检吊死在煤山,并没有修建帝陵,一些士绅遗老就自发组织起来,将他与皇后的尸体葬入他在位时为妃子修建的陵墓中。史料记载,在打开地宫大门时就遇到了“自来石”的阻隔,而工匠们使用“拐钉钥匙”打开了大门。定陵中能从内部自动堵住大门的石条无疑就是“自来石”,那“拐钉钥匙”又是什么样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