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名夷吾,字仲,又称管敬仲。生于颍上(今安徽省颍上)。春秋时期法家重要代表人物,齐国著名的政治家。管仲以其卓越的谋略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首霸。他的治国方略和理财理念,今天,仍发挥着重要作用。
1
历史进入春秋时期,天下又开始动荡了。乱世出英雄。其间,有一位智谋大师叫管仲。《史记》载: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春秋是东周这个“集团公司”走向衰微的时期,各“独立法人”的“分公司”(诸侯)开始争霸,周王室的权威受到挑战。这个现象很好理解,主要是统治集团的核心人物硬不起来,当然也有首席执行官或参谋班子不给力的原因。
管仲的祖上是周武王的弟弟姬鲜,因分封在管地(今河南省郑州),所以姓管。管仲出生时,家里一贫如洗。为求生计和供养多病的母亲,管仲做过小贩,当过兵,养过马。管仲的贵人是鲍叔牙,后人用“管鲍之交”形容朋友之间的铁杆程度。
齐国自姜尚建国,传了十二代,由齐僖公执政。齐僖公有三个儿子,长子叫诸儿,次子叫纠,三子叫小白。鲍叔牙当了公子小白的老师后,推荐管仲做了公子纠的老师。
齐僖公病逝,公子诸儿继位,是为齐襄公。齐襄公荒淫无度,居然与亲妹妹文姜乱伦。文姜嫁到鲁国后为鲁桓公的夫人。文姜与丈夫到齐国访问,仍然背地里与齐襄公乱来,鲁桓公知道后,气得打了夫人文姜几巴掌。结果,齐襄公把鲁桓公灌醉后,命手下将鲁桓公弄死了。一个国君将另一个国君随意杀掉,实在骇人听闻。
管仲和鲍叔牙意识到残暴荒淫的齐襄公将会发动内外部清算。对外,必有战事;对内,也要清除异己。哥俩儿一合计,认为走为上。于是,管仲带着公子纠逃到了鲁国,鲍叔牙带着公子小白逃到了莒国。
管、鲍二人的判断是准确的。齐襄公乱来不仅引发了国与国之间的战争,还给了国内的野心家可乘之机。结果,齐襄公被臣下所杀,杀他的人又被他人所杀,齐国无君,一片混乱。
国内无君,公子纠和公子小白就是法定继承人。这一点,管、鲍二人心头最清楚——费了很多气力调教,目的就是要扶上国君的位子。然而,公子小白在国内的亲信较多,他们在第一时间通知了小白,让他火速回国继位。鲁国国君鲁庄公自然也深知此间利害:若是自己帮助公子纠继位成功,两国将来可以更紧密地合作。在这种情势下,公子纠和公子小白的命运取决于各自回国的速度。谁先回到国内,谁就是齐国国君。
管仲当机立断,一面让得力人护送公子纠抄近道回国,一面说动鲁庄公,带了兵士去阻止公子小白回国。管仲熟知地理,所以准确地阻止了小白。管仲并非优柔寡断之辈,见了小白,就开弓射击,小白应弦而落,倒地伸腿“死”了。情况紧急,管仲赶紧派人通知公子纠,这下子大位安全了,让他赶紧回国。可是公子纠这个人志大才疏,认为自己是铁定的国君了,就放慢了速度。等他慢慢悠悠回到齐国时,惊闻公子小白已经继位,只得慌忙折回鲁国。
原来,公子小白并没有死。管仲那一箭,只是射中了他的衣带钩。但他深知,若让管仲知道自己没事,必死无疑,就伸腿装死。幸好是黑夜,看不清。管仲走后,小白趁夜往回急赶,终于捷足先登,当了齐桓公。
齐桓公险胜后,第一件事就是要请他的师傅鲍叔牙出任相国。鲍叔牙却推辞说自己的才能不足以为相,只有管仲才能帮助君上治理好齐国并使齐国强大。齐桓公很生气,说管仲是寡人的仇人,差点射死我,决不用他。鲍叔牙耐心向齐桓公介绍了管仲的才能,说:君主最重要的工作就是任用贤人,君上不用,鲁国就会用。如果鲁国任用管仲为相,齐国就很难有出头之日了。况且管仲射伤你,是忠于公子纠,并没有过错。如今君上继位,内部是一个烂摊子,外部强敌环伺,最需要管仲这样的人来辅佐你。再说,倘若君上用了管仲,天下人会盛赞你不计前嫌,任人唯贤,不是很好吗?现在臣下担心的是动手晚了,管仲会被鲁庄公所用,那时悔之晚矣。齐桓公当即派使者到鲁国要人,说是要抓回仇人管仲处决。
鲁庄公听了大臣的谏言,正准备启用管仲,又担心引起两国争端。因为为报鲁桓公之仇与齐国交战失败,还失了汶阳,不得已而处决了公子纠。如今齐国又指名要管仲,鲁国只得同意将管仲解押到齐国。
齐桓公亲自到郊外迎接管仲,并与他倾心交谈。管仲被鲍叔牙和齐桓公的诚意感动,答应效忠齐桓公。后来,因管仲杰出的才华,齐桓公仿效周武王,将管仲尊为“仲父”。
2
当时,诸侯之间的争霸已经开始,主要在黄河下游的各国之间展开。大国有郑、宋、卫、鲁、齐五国。郑国一开始很牛,后因内乱削弱。中原诸国陷入纷争,给北方狄族可乘之机,狄族常常东侵南下蚕食中原沃野,中原需要一个霸主来替衰微的周天子发号施令,使天下局势达至新的平衡。
这一切,早就被洞若观火的管仲瞧在眼里。所以,当齐桓公问管仲齐国能否安定时,他直言不讳地问:君上想成就霸业吗?从内心来讲,公子小白突然变成了齐桓公,国家在哥哥诸儿的挥霍下伤痕累累,他只想平复国内的混乱,做一个守成之君。于是他也直言不讳:寡人不敢奢求成就那么大的事业,能够安定社稷就是上天赐福了。
管仲慨然起身,说道:微臣感谢君上免除了我的死罪,但如果君上只做一个守成之君,微臣请君上杀了我或者允许我离开。我忍受天下人指责来辅佐君上,就是要使齐国成为霸主。如今君上都没有信心,我在齐国有何益处呢?说罢就要出门。
齐桓公感到十分惭愧,当即把管仲请了回来,说道:先生既然有这么大的志向,寡人岂能落后?还请先生教我王霸之术。于是拜管仲为相。管仲当即拜倒,说道:今日君上许诺成就霸业,微臣方能受命。
管仲入职的开端就有了准确定位,助齐桓公成就霸业。这是他的职场目标,老板不支持宁可不干。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在当时的情势下,若不成就霸业,就有被他国吞并的危险,并不是想“守成”就能守得住的。齐桓公一开始信心不足,主要是没有找到可以担当大任的人才,也有一定的自知之明。在拜管仲为相后,他坦然地亮了自己的老底——寡人有三大缺点:喜欢玩耍,打猎时往往直到天黑才回宫;爱好喝酒,有时不分日夜,往往耽误上朝办公的时间;沉迷美色,见到美女就走不动路,所以宫中多藏妙龄女子。
齐桓公讲完,侧目看着管仲,心想你定然会批评我。不料管仲却说:君上这些习惯不太好,但也不是大毛病。人有七情六欲,一国之君并非都要做圣人,只要稍微注意一下就行了。
齐桓公有点生气了:那什么是大缺点呢?
管仲说:对于国君而言,最可怕的缺点只有两点:一是优柔寡断,一是怠惰不前。优柔寡断不利于处理政务,导致忠奸不分,久之法令不行,民心离失;怠惰不前就会丧失良机,让他国抢了先机,最终陷入挨打的局面。
齐桓公看看天色将晚,就说:先生之言甚善。今日已毕,改日再向先生请教治国方略。
管仲怒道:刚刚还说不能优柔寡断、怠惰不前,君上怎么能把今天的事推到明天?君上先祖姜太公创立齐国时,夜以继日、废寝忘食,才有今日的基业。君上不效先祖,却想着玩乐,有什么前程可言!
齐桓公是听得进忠言的老板,当即向管仲赔罪,请教治国之道。管仲提出了“图霸先修内”的主张,对国都的居民实行三分管制法,即把工、商、士三种居民分类管理;对乡下的农民实行轨、邑、率、乡、属五级管理;对旧法作全面的审查,主要看能否适应现实的需要,不适应的就要修改。
管仲的一系列主张,核心是强调“富民”。他认为,民富则国强,远方的人才会闻风归附,土地才有人开垦耕种,物资才能流通,人民在富足的基础之上才会习文识字懂礼,从而实现大治。在国家税收方面,管仲一改过去按地亩平均收税的做法,而是通过考评土地的好坏、产量的高低来征收不同的税赋,且一定要有限度,让人民负担得起。纵观齐桓公一朝,都严格地执行了管仲的低税政策,所以人民拥戴齐桓公。
这些主张说起来易,做起来难。历来的改革者都要趟过无数雷区。所幸的是,管仲的改革并不像后世的商鞅、王安石等人过于猛烈,而是充分考虑各方利益的平衡,使官民都能接受。这是一种高超的政治艺术。因为贵族阶层和农民阶层的利益都惹不起,伤了贵族的利益,改革者没有好下场;让农民吃不起饭,农民就会揭竿而起推翻统治者。
但是,一个国家要强盛,说到底国库要有足够的钱粮支撑军需,因为打仗打的就是钱粮。管仲任齐相后数年,齐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百姓有房住、有衣穿、有粮吃、有钱花了。这时候,齐桓公想通过增加税收的办法充盈国库,就找管仲商量。
齐桓公:仲父,我想征收房产税,你看可以吗?
管仲:这是逼迫人民拆掉自己的房子呀。
齐桓公:我想征收林木税,你看行不行?
管仲:这是要人民砍伐树木呀。
齐桓公:那就征收牲畜税吧。
管仲:这是要人民杀死幼小的牲畜呀。
齐桓公:看来只好征收人头税了!
管仲:这是逼使人民藏匿户口!
齐桓公终于拍案而起: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寡人拿什么来维持国家生计?
管仲起身微笑道:有办法,就是向山要、向海要。
齐桓公眼睛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