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智谋观止
2959900000058

第58章 裴度,全德始终侍四朝(1)

裴度,字中立,河东闻喜(今山西省闻喜)人。贞元五年进士。宪宗元和时拜相,率兵讨平淮西割据势力,封晋国公,世称裴晋公。纵观裴度一生,他为了维护和巩固大唐的统治,坚持与权奸、宦官、割据势力进行斗争。从他反对藩镇割据势力取得的巨大功绩来看,不愧为唐朝后期杰出的政治家。

1

唐朝自安史之乱起,形成了藩镇割据和宦官专权两大毒瘤。唐德宗李适之后,唐顺宗李诵力图改变这种格局,启用士大夫韩泰、柳宗元、刘禹锡等名士推行改革。但这个当了二十多年太子的皇帝刚继位就中风不起,改革反而激怒了宦官集团和藩镇首领。宦官首领俱文珍聚众发难逼宫,使李诵不得不将皇位让给儿子李纯,几个月的改革宣告流产。李纯继位,是为唐宪宗。

宦官挟持皇帝作威作福自唐肃宗时代起就一直没有断绝过,后来又办起了宫市(掠夺人民财物的一种最无赖、最残酷的方式),白居易的《卖炭翁》就是真实的写照。中唐以后朝野一片混乱。

之所以交代这个时代背景,是想说明再有本事的人在这样的时代混事儿,都极其艰难。但是,有一个人以自己的才德智谋在复杂的朝野斗争中辅佐了四代君主,历史贡献直追郭子仪。他就是裴度。

裴度到底有多厉害?史家给出了中肯的评价:用之则治,舍之则乱。李靖出将入相,但主要功绩还是在军事上;郭子仪虽然挂着宰相的衔,但终其一生没有行使过宰相的职权。裴度与上述二位智谋大师相比,王朝宰相和藩镇大将集于一身,是风雨飘摇的大唐王朝的定海神针。

2

裴度是河东闻喜(今山西省闻喜)人,字中立,生于唐代宗永泰元年(公元765年)。裴度的祖父、父亲只做过县一级的小官,所以不算门庭显赫,但供他读书学习还是有余的。据传裴度个子不高,其貌不扬,青年时代平淡无奇。唐德宗贞元五年(公元789年),二十五岁的裴度高中进士,出任河阴县尉。由于当时宦官当道,朝政不明,裴度的官职升迁不快,二十年才从监察御史升至起居舍人。唐宪宗元和七年(公元812年),擢升中书舍人(五品)兼知制诰(负责起草诏令)。这一年,裴度已经四十八岁了,因魏博地区的问题才首次登上历史舞台。

唐宪宗李纯是中唐以后唯一一个比较有血性的君主,虽然对宦官集团仍然依赖(不依赖也不行,他就是被宦官扶上来的),但对藩镇日益坐大深恶痛绝。当时,魏博节度使控制着魏、博、贝、卫、澶、相六州。这是当年安史之乱遗留的问题。安史之乱末期,史思明旧部田承嗣投唐,被封首任魏博节度使,以魏州为首府,拥兵十万,形同割据。田承嗣死后又传了三任,到了孙子田季安手上。公元812年8月,田季安去世,魏博将士拥立步射都知兵马使田兴为新任领导。田兴是田承嗣的侄子,为人忠勇好义,在军中素有威名。

朝廷得到这个消息,认为魏博是河朔地区的中心,如果能够真正收归朝廷,对其他藩镇是一个很好的样板。多数朝臣都认为魏博地区五十多年没有得到朝廷的任何好处,应该拨库钱赏赐给魏博将士。于是唐宪宗李纯决定出钱一百五十万缗(一缗相当于一两银子)。宦官们知道后很不开心,说要是各节度使都要朝廷的赏赐,哪有那么多钱?李纯有些犹豫。当时,负责起草诏令的裴度认为,钱花了可以再挣,但地盘失去了大唐将是一个空壳。除了赏钱,还要以诚意安抚魏博的将士,使他们能够感受到皇恩带来的好处,才能真心归附。李纯认为裴度说得有理,就说:爱卿看得透,那就请你辛苦一趟吧。于是任命裴度为宣谕使(相当于后世钦差)前往魏博。

裴度到了魏州,把带去的钱奖赏给了军中将士,宣布对六州百姓免除一年的赋税徭役。田兴亲自陪裴度到军中犒劳,夜间与裴度长谈。裴度知道田兴虽然归顺朝廷,但心情是复杂的,因为各藩镇实际上都设了小朝廷,自己当土皇帝当然比受朝廷管制要好得多。裴度吃准了田兴的心理,就问他:现在藩镇割据,但多数的藩镇都没有扯旗造反,将军认为是什么原因?田兴不明白。裴度说:因为大唐气数未尽,周边的国家都还认大唐,如果藩镇造反,一来朝廷必然征讨,二来各国也会乘机入侵,三来其他藩镇也会趁乱吞并地盘;而大家保持现状,是因为各镇都是朝廷以前划定的区域,各镇节度使只要不触碰造反的底线就能相安无事。田兴深服其论,就说:那么使君为何要劝我归顺朝廷呢?裴度说:将军归顺朝廷,朝廷不仅不免你的官还给了大伙儿好处,百姓也减轻了负担,将军丝毫没有损失却得到了各方面的好处,还全了君臣之义,不是很聪明吗?田兴又问:自安史之乱以来,几位主上都没有派兵攻打藩镇,这是为什么呢?裴度说:那是因为藩镇节度使没有公然反叛,安禄山、史思明那样的势力,只要公然挑战皇权,必然会遭到天下人的反对,所以安、史都失败了。

裴度这次到魏博,并没有讲大道理,而是从实际出发给田兴上了一堂政治课。田兴请教裴度,如何才能确保平安稳定?裴度告诉他,要上书请朝廷派节度副使来,还要遵从朝廷的法纪,在一年后交纳赋税。此外,田承嗣以前建造的“宫殿”过于奢华,应当避免去居住。田兴高兴地接纳了他的意见。李纯为表彰田兴,赐名田弘正,意为弘扬正气,正式委任他为魏博节度使。田弘正与裴度结下了私人情谊。

裴度以出色的游说才能安定了魏博,深得李纯赏识。元和九年(公元814年),裴度升任御史中丞(从四品下)。御史中丞是御史台御史大夫的副官,但中唐后御史大夫多不设,御史中丞为实际长官,负责国家监察事务。

裴度不仅有政治才华,文学造诣也非同小可,与韩愈、白居易、柳宗元、刘禹锡等名士唱酬甚密。由于裴度的推荐,朝廷升永州司马柳宗元为柳州刺史,朗州司马刘禹锡为播州(今贵州省遵义)刺史。刘禹锡的母亲年事已高,他不想带着老母到偏远地区任职。柳宗元因与刘禹锡交好,愿意改任播州。但此事惹毛了李纯,认为朝廷诏令岂是儿戏?要下诏处罚刘禹锡。裴度知道后,赶紧去见李纯,说:刘禹锡虽然有罪,但作为儿子有这样的孝心也是难能可贵的,陛下不顾朝务烦冗,经常侍候太后以尽孝道,正是为天下人作了表率,刘禹锡作为臣子哪能不以陛下为榜样呢?李纯听了,对周围的人说:裴度对朕爱得很深。于是第二天就改刘禹锡为连州(今广东省连州)刺史。

从这件小事可以看出,裴度善于从侧面进谏而不像有的愚忠之臣呼天抢地讲大道理,结果事没办成,还让老板大为光火甚至下了杀手。

3

唐宪宗元和十年(公元815年),李纯的帝位已相当稳固,欲效法李世民和李隆基中兴大唐。当然,最要紧的莫过于把地方权力收归中央,就是要削弱藩镇的力量。其中,最突出的问题要数淮西。

淮西是淮南西道的简称。贞观元年,李靖建议李世民把全国分成十道,淮南是十道中地域较广的地区,人口稠密,物产颇丰,因此后来又分为淮南东道和西道。安史之乱前,淮南西道下辖二十个州,后来又不断分割,只剩申州(今河南省信阳)、光州(今河南省潢川)、蔡州(今河南省汝南),治所蔡州,节度使不由朝廷委派而由各州府推举。李纯继位后,淮西的真正统治者是吴少阳,不断挑衅朝廷权威,李纯一想到淮西脑袋就疼。元和九年(公元814年),吴少阳去世,其子吴元济上表请封淮西节度使,李纯不答应,吴元济就率兵屠杀舞阳县,火烧叶县,掳掠鲁山与襄城,造成极坏影响。李纯派数路兵马讨伐,却毫无建树。

皇帝虽然是天下人的老板,但深居宫中,并不了解地方的情势。按说,吴元济只是一方诸侯,所控制的地区也不过几个州,朝廷所派的兵马比吴元济的多,怎么会劳而无功呢?带着这个疑问,他找来裴度询问。裴度说:要知道原因,不能总看那些虚头巴脑的“报表”,得去调查才行。于是李纯命裴度去调查。裴度说:要想不打草惊蛇,还得请陛下拨点钱,臣带上以抚慰前线将士为名,才好察看虚实。

裴度从前线回来,向李纯禀报了调查情况:吴元济之所以敢反叛,一是由于不少藩镇首领暗中支持他,如成德(今河北省正定)留后(代理节度使)王承宗、淄青(今山东省益都)节度使李师道都,暗中与吴元济勾结;二是各路兵马几乎都是藩镇的,表面上都听从朝廷号令,实际上各自打着小算盘,不肯把老本打光了;三是朝野都在观望淮西的局势,如果不能平定淮西,则根本无法推行削藩的政策,所以淮西的问题已非一个地区的问题,而是关系到整个江山社稷的问题。

裴度的汇报震动了李纯。他问裴度:为什么屯军两年了,军队没有散呢?裴度回答说:不过是这些藩镇将领以攻打淮西为名大肆向朝廷索取钱粮罢了。李纯叹息道:难道这些将领就没有一个可以信任的吗?裴度说:有,忠武节度使李光颜骁勇善战,深明大义,陛下可命其统兵。李纯听取了他的建议。

不久,李光颜果真身先士卒,斩杀淮西兵马数千人。李纯高兴地说:裴度有识人之能。于是召集宰相武元衡、御史中丞裴度等大臣商议平定淮西事宜。由于武、裴力主削藩,惹恼了王承宗、李师道和吴元济等地方大佬。他们收买刺客潜入京城,杀死正在上朝路上的武元衡并割下头颅,又去击杀裴度。幸好裴度的毡帽厚,又有随从王义拼命护着他,所以头部挨了三刀却没被砍死。百官听闻,尿裤子的不少,往往上朝很久官员都不能到齐。

裴度中刀后,李纯赶忙派金吾卫护卫,但大半个月都没有好。宦官们趁机上奏说:都是裴度主张削藩造成的,刺客怎么只刺杀武元衡和裴度而不杀别人呢?只要罢了裴度的官,王承宗、李师道等人就放心了,吴元济也会不战自退。李纯大怒说道:罢裴度的官职,就是让邪恶的阴谋得逞,朝廷还有何法度可言!朕只用裴度一人,足可以打败王承宗和李师道他们!于是不仅不撤裴度的职,反而升他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这一年,裴度五十一岁。

裴度当上宰相后,认为淮西地区是腹心之患,不能不予根除。而且,朝廷已经讨伐淮西,河南、河北骄横强暴的藩镇,都打算比照这一战事来对付朝廷,解决淮西则为收缴压缩藩镇的权力开了好头,否则势必造成全国动乱。李纯认为有理,就让他负责筹划削藩事务。

裴度认为天下藩镇是一盘棋,应通盘考虑。于是举荐先前归顺的魏博节度使田弘正出兵牵制王承宗、李师道,阻绝淮西吴元济的外援,然后再调集各路兵马攻击吴元济。然而由于诸路兵马心怀鬼胎,凭空夸大伤俘数额领朝廷赏赐,物资转运使军民疲惫不堪,甚至不断传来西路唐军大败的消息。这时,宦官集团联合朝中大臣劝李纯停止用兵,只有裴度一言不发。

下朝后,李纯单独把裴度找来,说:朝中大臣都不主张收复淮西,武将们也都消极怠战,这是为什么?裴度说:因为江山不是文武大臣的,他们希望保持这种状态,还能从中得到好处;而陛下失去祖宗基业,就是历史罪人,哪能相提并论呢?李纯听了非常伤心,问:有没有办法。裴度指了指自己的脑门,说:臣愿以文臣之身充任武将,亲自前去督战。

在唐朝,文武的界限还是有明显区分的,像李靖、房玄龄、魏徵、郭子仪等都非常清楚自身的长短,所以李、郭虽挂宰相衔但一生仍以军事为主,房、魏则从来不涉武事,只有狄仁杰这样的奇才短期充任过河北道行军副元帅。裴度文人出身,未更军旅,让他去前线指挥,李纯是有顾虑的,因为这些手头有兵的将军恐怕不会买账,弄不好还有性命之忧。

裴度自然知道皇帝的顾虑,就分析说:当前各路军马互相观望,不能合力平定淮西,主要有两条原因:一是没有统帅,号令难以统一;二是各路军马以打仗为名捞好处。倘若陛下派臣前去节制诸军,那么各路军马都害怕臣抢了他们的功劳,反而会争先破敌,因此请求陛下授予臣军权才好办事。

李纯考虑再三,决定采纳裴度的建议。于是任命裴度为门下侍郎、同平章事、兼彰义节度使,淮西宣慰处置使(前线统帅),由他全权负责淮西事宜。裴度上任后,认为主要军力是西路唐军将领李愬和北路唐军将领李光颜,就写信命二将整军待命,同时推荐刑部侍郎马总担任宣慰副使,右庶子韩愈担任彰义行军司马。将要启程时,裴度对李纯说:倘若贼人覆灭了,臣不久就会回来朝见陛下;倘若贼人尚在,臣就不会再回来了!李纯听得此言,不禁流下了热泪。

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年)八月,裴度亲赴郾城(今河南省漯河),就地作为前线指挥部。到了军中,裴度经过细致调查,才知道军队没有战斗力的原因虽然很多,但诸道中设有中使是最大障碍。中使这个官职在郭子仪时代就有了,因为皇帝害怕诸将不好节制,就派宦官到军中监督战阵。及至后来,中使权力越来越大,打了胜仗,中使派人向朝廷报捷;打了败仗,中使便对将帅百般凌辱。此外,中使仗着自己是天子特使,又有朝中掌权宦官撑腰,经常克扣粮饷,安插人手,动用私刑,搞得军心惶惶。这一军事怪胎如不拿掉,军队怎么会有战斗力?

裴度将这一情况写成奏表,力陈这一制度之害,并言明如果朝廷不信任诸将,派出监督的宦官也没有用。将帅只有得到充分信任且有临机专断之权,才有战斗力,请求悉数罢黜中使。李纯知道此举会让宦官集团不爽,但迫于情势还是批准了。于是宦官集团深恨裴度,但裴度仅用这一招就赢得了各路将领的心,多年压在他们心上的一块臭石头终于搬掉了!

李愬是名将李晟之子,武艺精熟而有谋略。裴度本身不是武将出身,因此他将希望放在李愬和李光颜身上。他综合考察二将后认为,李光颜勇猛善战,在军中很有威望;李愬则沉稳智慧,善于临机制变。于是,他命李光颜出兵牵制吴元济主力,而命李愬伺机乘虚直入。后世均认为是李愬雪夜袭蔡州平定了淮西,然而倘若没有裴度先让李光颜牵制住敌军主力,李愬很难成功。

李愬是一个善于把握时机的人,当然看出了裴度的作战意图,立即派人向裴度呈报了作战计划,就是集中兵力偷袭吴元济老巢蔡州。裴度当即批准。李愬不负众望,于当年十月乘雪夜突袭蔡州,活捉吴元济,向裴度汇报。吴元济倒台,申州、光州数万人马相继归降,李光颜也乘机劝降了吴元济的主力部队。裴度派遣马总率先进入蔡州抚慰将士,随后入蔡州城接受李愬参拜。淮西宣告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