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子仪,华州郑县人,祖籍山西太原。唐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郭子仪戎马一生,屡建奇功,功勋卓著。郭子仪不但武功厥伟,而且善于从政治角度观察、思考、处理问题,资兼文武,忠智俱备,故能在复杂的战场上立不世之功,在险恶的官场上得以全功保身。史书称他“再造王室,勋高一代”“以身为天下安危者二十年”。
1
夜半,长安城一座宏伟的府第内,一对少年夫妻在床头打了起来。女子让丈夫跪下赔罪,男子忍无可忍,抽了妻子一记耳光,骂道:你有什么了不起!不就是倚仗你父亲是天子吗?我老爹还不屑做天子呢!女子哭着出了房门,连夜乘马车飞奔入宫找父亲哭诉此事。她的父亲轻抚她的头发说:乖女儿,驸马说的是实情。假如令公真想做天子,天下怎么会是李家的呢?
男子自知惹了大祸,赶紧向父亲报告。他的父亲马上把儿子关了起来,不顾年迈,赶紧动身到宫里请罪。皇帝却安慰他说:俗话说“不痴不聋,当不了家长”。儿女闺房中的话,哪里值得去听!于是老头子回家后打了儿子五十军棍。
这则故事载于《资治通鉴》,也是戏剧《打金枝》的母版。故事中的皇帝是唐代宗李豫,入宫赔罪的老头子是名将郭子仪。女子是唐代宗爱女升平公主,男子是郭子仪第六子郭暧。
郭暧当时只有十几岁,不太懂事,说了忤逆之言。然而实际上,他气公主的话并非虚言。若是郭子仪生异心想当皇帝,当时几近亡国的李唐子孙根本没有办法。
郭子仪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一生经历了武则天、唐中宗、唐睿宗、唐玄宗、唐肃宗、唐代宗、唐德宗七朝,从军六十余载,身系国家安危三十年,再造了盛极而衰、风雨飘摇的大唐王朝,长期担任宰相和统帅的职务,被皇帝封汾阳王、尊为“尚父”。特别是,他功高盖主天下无双,但皇上不猜疑他;他的地位达到了人臣的顶峰,但百官不妒忌他;他穷极奢华尽情享受,但人们不非难他。他是如何做到的呢?
2
一切还得从郭子仪的青年时代讲起。
郭子仪是华州郑县(今陕西省华县)人,祖籍山西太原。郭子仪的父亲郭敬之,当过州刺史。武则天神功元年(公元697年),郭子仪出生。史载,郭子仪长得仪表堂堂,身长六尺(唐代一尺约三十厘米,因此推算为一米八左右),自幼习文练武,身手了得。二十岁时,郭子仪高中武举人(武举是从武则天执政后开始的)。郭子仪早年经历,正史鲜有记载,现存于西安碑林博物馆的“郭氏家庙原碑”详细记录了郭子仪的官职变迁。该碑由大书法家颜真卿题写碑名并作序,比史书记载更为可靠。
郭子仪在武举科考中显示出了非凡的武艺,名列前茅,授予左卫长上的职务。左卫长上是十六卫中左卫府的最下层武官,共二十五人,品级为从九品下。
几年后,郭子仪因功升同州成皋府别将。成皋府属下府,别将为从七品下,说明几年间郭子仪的才能被体现出来,升职也很快。此后二十多年间,郭子仪辗转各地,官位不断升迁:同州兴德折冲府右果毅都尉(从六品上)、左金吾卫知队仗长上;汝州鲁阳府折冲都尉(正五品下)、知右羽林军长上(负责宿卫禁宫的中级军官);桂州都督府长史(中州长史,正五品上)兼桂管经略史;北庭都护府副都护(从四品上)兼四镇都护副使,统辖天山北路各部族;左威卫中郎将(正四品下);左司御率(负责东宫太子安全,正四品上)兼安西大都护府副都护(正四品上);右威卫将军(从三品)兼朔方节度副使、定远城使、本军营田使;右金吾卫将军(从三品);左武卫大将军(正三品)兼安北副都护、天德军使、丰州都督(丰州后改九原,官改九原太守)。
正史上称郭子仪早年不被重用,事实上在安史之乱前,郭子仪已是三品大员,而且是一步一步升上来的。升任左武卫大将军(旧唐书记左卫大将军,疑误)是唐玄宗天宝八年(公元749年),郭子仪已经五十三岁了。
上述郭氏的武职变迁虽然没有明确的时间表,但我们至少可以看出几个重要信息:一是郭子仪在十六卫中任职的时间较长;二是郭子仪的足迹遍及中原、河北、岭南、西北特别是西域、塞外边关地区,对大唐的边防情势非常了解;三是当过东宫太子的卫率府主官,当时的太子是李亨,可知二人关系不一般。
这三点都很重要,但最重要的是与太子的关系。不然,李亨不会在唐玄宗因安史之乱逃往蜀中时立即投奔当时郭子仪驻兵的灵州。
3
事情得从安史之乱说起。
前文讲过,李靖平定突厥后,众大臣都认为朝廷能够教化胡人,所以胡人大量迁居中原及北方,李世民还大量用胡人充当宿卫武官,魏徵认为不妥,但也没有拿出很好的解决方案。于是胡人逐渐坐大,李治、武则天也常受胡人反叛之苦。到了唐玄宗李隆基时代,唐朝经济文化到了一个顶点,但对军事的控制却远不如贞观时期,从而埋下了祸患。
初唐经历了隋末大乱,人口骤减,因此地广人稀,府兵平时耕种、战时出征还免除赋税,是得人心的。到了后来,人口增长,阶层的矛盾体现了出来,就是当官的多、王公贵戚多、地主多,土地兼并严重,百姓不堪重负,有的干脆逃亡,有的则屈身当了官僚、地主的佃户,府兵制名存实亡。特别是,打仗时从各州府招兵然后出征,粮草物资运转不灵,耗费巨大,朝廷吃不消。于是到了玄宗时期,改府兵为募兵。为了打仗方便,干脆在边关设立兵镇屯田屯兵(营田使即掌握屯田诸事宜),初步形成了“军队职业化”的雏形。唐玄宗开元十年(公元722年),李隆基下诏在边防地区设立十大兵镇(碛西、北庭、河西、陇右、朔方、河东、范阳、平卢、剑南、岭南),把原来的大都督改为节度使(十大节度使为正二品),统辖数州兵马,同时拥有行政、财政、户口、土地、监察等权力,管辖范围内的州刺史也要听节度使的。节度使实际上是地方军政长官,非大军区司令员可比,因而导致后来藩镇割据,尾大不掉。
李隆基在初期励精图治,又能听得进臣下意见,故而有了开元盛世。改元天宝后,李隆基对政事逐渐厌烦,反而对文艺产生很大兴趣。由于身边缺乏魏徵这样的谏臣,奸邪当道,政治体系中出现大量腐败,投机倒把出身的胡人安禄山瞅准了时机,发动兵变。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十一月,安禄山起兵反叛。当时,安禄山身兼河东、范阳、平卢三大节度使,拥兵十九万,约占当时边防军队的四成,全国总兵力的三分之一,后来又兼并了数万胡人部队。当时,唐朝基本处于马放南山的状态,朝中文武和地方官吏都在歌舞升平中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中原驻军根本没有战斗力。安禄山从范阳(今北京市)起兵后一路势如破竹,烧杀抢掠如入无人之境,仅用一月时间就攻陷了洛阳,河北及河南大部落入安禄山之手。于是安禄山在洛阳称帝,意图荡平全国。
东都被夺,长安危急。当时在西北履任的将领郭子仪、李光弼上书,希望朝廷能命他们从朔方出兵攻打安禄山的老巢范阳,并请求唐军严守潼关,等唐军端掉安禄山老巢后再前后夹击。李光弼是契丹族,著名悍将。他与郭子仪在当安思顺(朔方节度使,安禄山堂兄)的部下时互相瞧不起,但对当时的战局二人意见一致。可惜,把持朝政的杨贵妃之兄、宰相杨国忠想借刀杀掉政敌——名将哥舒翰,怂恿李隆基强令哥舒翰引二十万大军出战潼关。
郭子仪的上书虽然没有被采纳,但李隆基还是认为郭子仪很重要,便下诏命郭子仪转任卫尉卿、灵武郡太守,升任检校朔方节度使(大镇节度使为武职二品,检校节度使至少是武职从二品,常置兵马六万余人。原朔方节度使安思顺被解职,后被杀)。郭子仪成为李光弼上级后,李光弼担心被整,就解剑进了中军帐,下跪请罪说:末将以前得罪大将军,如今甘愿一死,只希望您能放过我的妻子儿女。郭子仪走下堂来,握着他的手说:如今国家动乱,主上受辱,情况危急。将军治军之才在子仪之上,希望将军能担当大任,我又怎么能因个人私怨报复你呢?说罢从案上拿了一份奏表给李光弼看。李光弼一看,眼泪就下来了。原来,郭子仪在他来赔罪之前就写好了奏表,认为李光弼是难得的将才,请皇帝任命他为河东节度使。朝廷批准李光弼为河东节度副使,加御史大夫,兼云中太守。于是两位大将冰释前嫌,同心抗敌,联手击败了安禄山手下大将史思明,切断了叛军前线与范阳老巢之间的交通线。
如果唐军按郭子仪的建议死守潼关不出战,等时机成熟后再夹击安禄山,情势会对唐军有利。但宰相杨国忠怂恿李隆基接连派使者催逼哥舒翰出潼关灭掉安禄山。论人头,哥舒翰有二十万人,但当时的唐军没有什么战斗力,加上出关后中了埋伏,几乎全军覆没,哥舒翰被俘。
潼关一破,长安就危急了。六月,李隆基从梦中醒来,带着大臣、嫔妃和皇子皇孙仓皇出逃。到了马嵬坡(今陕西省兴平),饿得两眼昏花,搞到了几个馒头都觉得是美味。其时太子李亨在侧,心情最是复杂。
李亨是李隆基第三子,当了十八年太子,一直被杨国忠等宰臣压制,心情十分郁闷。从长安逃出来时,李隆基曾有让李亨继位的想法,但被杨国忠拦阻了。这时,两名宦官看准了时机,私下做李亨的工作,要他发动兵变,把李隆基干掉当皇上。
这两名宦官一个名叫鱼朝恩,一个名叫李静忠,都是心狠手辣之辈。他们说:太子要是再不下手,大唐江山就完蛋了;如果太子此时振臂一呼,天下人就会响应。
李亨是性情忧郁的人,让他杀掉李隆基他是不敢的,但深恨杨国忠、杨玉环兄妹祸害了大唐还阻止自己登基,如果还跟着父亲和杨国忠逃往巴蜀,将来难有出头之日。于是他暗使兵士杀了杨国忠,逼死杨贵妃,再对父亲说:父皇先到蜀中暂避,容儿臣到北边率兵打败安禄山,收复两京。李隆基当时六神无主,只得命李亨为天下兵马大元帅(其实手头没兵,空头元帅),北上抗敌;自己则匆忙逃住成都。
李亨之所以选择北上,主要是因为灵州有郭子仪在。郭子仪曾在太子府任过职,其才能他是清楚的,于是直奔朔方节度使的办事地点灵武,一则能受郭子仪保护,二就是能依靠郭子仪兴兵平乱。
皇帝、太子逃走,长安失陷,叛军大肆烧杀抢掠,血流成河。安史之乱是中国历史上一大浩劫,仅凭人口的变化就能看出何等惨烈:安史之乱前(唐玄宗天宝十三年,公元754年),全国人口约五千二百万;安史之乱末(唐肃宗乾元三年,公元760年),全国人口不足一千七百万。
公元756年七月,郭子仪率军五万从河北回灵武护卫李亨。十二日,李亨在宦官鱼朝恩、李静忠的策划下称帝,改元至德,史称肃宗,派使者入蜀,尊李隆基为太上皇。正当用人之际,李亨封郭子仪为兵部尚书、灵武长史、朔方节度使;封李光弼为户部尚书、北都留守。郭、李二将都被封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这里多说一句,大镇节度使虽为武职二品,但实际上在朝中的地位不如文职三品“同平章事”。中国历史上的文武官职,总体而言,是文官高过武官。现在,虽然大兵团正职(一般为上将)架子比部长大,但部长一般都是中央委员,而上将不一定能成为中央委员。所以看官位不能只看品级,要看实权。
这一年,郭子仪六十岁。如山的重担落在他的肩头。
李亨当上皇帝后,面临的是强大的叛军和破碎的山河,特别是两京深陷敌手,屁股底下的龙椅晃得厉害,只能依靠郭子仪、李光弼、李泌等人。李亨请教郭子仪,问他:如何才能破敌?郭子仪分析了天下的局势,认为安禄山、史思明军威正盛,唐军士气不振,需要陛下提振士气,并争取能够克制安、史军队的西北少数民族兵马过来,以胡制胡,才能确保收复两京,再图清剿。当前来看,回纥部和西域诸部都能征善战,只要陛下许以金帛财物,诚意相邀,他们就会来参战。
李亨采纳了他的意见。当年十一月,回纥出数千精锐骑兵来协助郭子仪。郭子仪与他们同甘共苦,斩杀叛军三万,俘获一万,河曲一带全部平定。十二月,于阗王尉迟胜亲率五千精骑来援。大唐西北诸部先是观望,后来见李亨有诚意,都愿意派兵相助(当然另一原因也是想得到财物)。
公元757年春,安禄山被儿子安庆绪杀死,李光弼在太原击败了史思明的大军,情势有所变化。郭子仪认为河东居于东京与西京之间,如果占据了河东则两京容易收复。当时叛军大将崔乾佑率兵守卫河东,郭子仪秘密派人潜入城内,与陷于叛军中的唐朝官员密谋,等待唐军来攻时,作为内应。之后,郭子仪率兵向河东进发,原先被迫投降的唐军守将配合郭子仪军,击杀叛军近一千人。叛军大将崔乾佑被郭子仪击败,斩首万余级,于是郭子仪平定了河东。三月,叛军大将安守忠率领骑兵二万进攻河东,被郭子仪领兵击退,杀敌八千,俘虏五千。
李亨看到郭子仪的确能征善战,决定重用郭子仪,封他为司空、天下兵马副元帅。当初在马嵬坡时,李隆基让李亨当天下兵马大元帅。李亨当了皇帝后,任命长子广平王李俶(后来的唐代宗)为大元帅。李俶也仅仅是挂名,郭子仪实际上是三军统帅。
然而郭子仪面临的问题很多:一是唐军很杂,有关外的,有关内的,还有西域、回纥的,甚至很多难民变成了散兵游勇混饭吃,号令难于统一,训练时间也少;二是府库中没有财物积蓄,立了功的将士只能赏空头官爵,没有实际财物,甚至有人以将军的头衔换一顿酒喝;三是李亨急于求胜,一天几道诏令命郭子仪尽快入关收复长安;四是安禄山虽死,但安庆绪、史思明因据有无限抢掠的财物,加之胡人极善马战,唐军兵力仍然无法与之抗衡。
郭子仪明知没有把握,但情势所迫,还是硬着头皮引兵入关。叛军大将李归仁率领五千精锐骑兵在三原县北面截击郭子仪,郭子仪派部将仆固怀恩、王仲升、浑释之、李若幽等埋伏于白渠留运桥,几乎全歼叛军,李归仁游水逃脱。
李亨以为叛军无能,急令郭子仪收复长安。郭子仪引兵到西渭桥,逼近长安。然而这次敌方大将安守忠和李归仁联兵围袭唐军,郭子仪大败,只得退守武功,向皇帝请罪,并上书请罢官职。李亨知道离不开郭子仪,就象征性地罢郭子仪为尚书左仆射(虽为从二品,但其时左仆射已是虚衔,不如同中书门下三品有实权)。
经此一败,郭子仪痛定思痛,认为若不联合西域、回纥以及北方诸镇兵马,无法攻克长安。于是请求李亨加大赏赐,暂时兑现不了的先挂在账上。李亨同意,让郭子仪集合兵马十五万,开进关中。郭子仪深知回纥人能战,便在扶风宴请他们,与他们称兄道弟,培养袍泽之情。回纥人感念郭子仪恩德,其领兵的回纥太子叶护说:国家正在危难之中,我们远来支援,不能大吃大喝!于是整军训习,准备收复长安。
九月下旬,各路唐军到达长安城西,迎击十万强敌。这次,因前期准备充分,唐军协同作战,斩杀敌军六万人,叛军大败。郭子仪收复长安。李亨听到捷报,泪流满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