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智谋观止
2959900000035

第35章 司马懿,老谋深算的潜伏大师(3)

公元234年2月,诸葛亮再起十万大军伐魏。为使魏国受到前所未有的打击,诸葛亮邀请孙权出兵十万合击魏国。魏国受到前所未有的重压。曹叡派人问司马懿的意见。司马懿认为,南线的防卫有扬州都督满宠在,兵力不在吴国之下,只要圣上亲征,孙权不会得逞,因为孙权出兵是为了配合诸葛亮,不会像志在必得的诸葛亮那样拼命。这次两国来犯,主力是诸葛亮,只要把孙权击退,诸葛亮必然败退。

曹叡大致同意司马懿的意见,但认为诸葛亮已数度出兵,还是应该小心为上,不能让其入侵关中。司马懿领命,率领大军到渭水之南筑起营栅阻击诸葛亮。诸将之中,多数人认为应该隔水相持。司马懿说,百姓积聚在渭南,是必争之地,必须在此坚守。

诸葛亮探得司马懿大军已过河扎营,就在五丈原(今陕西省岐山县五丈原)扎下营寨。两军虽不断摩擦,但对峙时间长达一百天。在此期间,因曹叡亲征东吴,加上满宠善于用兵,孙权退军,诸葛亮只能硬着头皮顶着。由于这次诸葛亮带的军粮充足,两军相持的时间最长。

诸葛亮等得不耐烦,数次派人挑战,把司马懿祖宗十八代都骂了,司马懿就是龟缩不出。由于司马懿兵多将广,工事修得扎实,诸葛亮也奈何不得。最后,诸葛亮想激司马懿,派人送女人的衣服头巾给司马懿,羞辱他是个娘们儿。魏军将领都气得要疯,认为士可杀不可辱,纷纷要求出战。司马懿不准,但将领们闹得凶,弄不好就会前功尽弃。于是司马懿想了一招:假意上表请曹叡下诏出战。曹叡知道司马懿的意思,就派卫尉辛毗到前线“节制”司马懿,每到司马懿“恼而出战”,辛毗就出来拦阻。诸葛亮探知,自然明白这是做戏。那时他的身体大不如前,暗叹上天让他碰上了软硬不吃的司马懿,只得分兵屯田,做长久相持的准备。

不久,诸葛亮派使者到司马懿营中下战书。司马懿好酒招待,不谈军事,而是拉起了家常,套出了诸葛亮饮食剧减,昼夜忙于工作。使者走后,司马懿对诸将说:诸葛亮饮食不行,又日益操劳,活不长了。果然,诸葛亮于当年八月病逝在五丈原。

应该说,司马懿并没有打败诸葛亮,但他有效阻止了诸葛亮的进攻,使双方损失减至最低。班师后的第二年,司马懿升任太尉(其时大司马与太尉同为三公)。当年与司马懿一起的托孤大臣陈群已死,司马懿成为资格最老、权势最强的大臣,可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9

诸葛亮去世后,司马懿在军事上遇到的另一件麻烦事就是辽东公孙氏的挑战。自从郭嘉定计让公孙康斩了“二袁”后,曹操封公孙康为襄平侯,稳住了公孙氏。之后公孙康起兵占了高句丽一些地盘,地位得到巩固。他在世以及弟弟公孙恭承袭官爵的几十年,都没有明确表示反对曹魏。但公孙康之子公孙渊夺了叔叔公孙恭的权位之后,不满意辽东半独立的状态,自立为燕王,建都襄平(今辽宁省辽阳),设置百官,南通孙权,北联鲜卑,俨然成为魏国北方最大的威胁。

景初二年(公元238年)正月,曹叡命司马懿率兵讨伐公孙渊,临行前问司马懿估计公孙渊有什么手段。司马懿认为不外乎三种手段:第一种,弃城深入辽东;第二种,据辽水以西对抗魏军;第三种,坐守襄平城。曹叡问:你认为公孙渊会采取哪种对策?司马懿认为公孙渊先会依辽水用兵,再退守襄平城。曹叡问:为什么会这样?司马懿说:只有聪明的人才会弃城深入辽东躲避,但如果公孙渊是聪明人,就应该知道以他的实力与朝廷对抗是非常愚蠢的,所以他不会选择第一种方案;选择第二种方案,是因为公孙渊会认为我军孤军深入不能持久,所以会先依辽水而抗拒,打不赢后再退守襄平,但他退守只有死路。曹叡认同他的分析,问:多长时间可以搞定?司马懿回答说,到辽东要一百天,作战要一百天,归来要一百天,还有六十天休息,所以要一年时间。

于是司马懿率将军牛金、胡遵等四万步骑从洛阳出发,经过长途跋涉抵达辽水。公孙渊果然据辽水坚营高垒而守。论兵力,司马懿的部队远不如地头蛇公孙渊多,所以司马懿没有采取常规打法,而是把部队分成两部分:战斗力稍差的部队在南线多设旗帜,做出大举进攻的样子,以吸引守辽水的敌军主力;精锐部队则乘夜色的隐蔽渡过辽水,直逼公孙渊的老窝襄平城。因为司马懿料定公孙渊主力部队都去守辽河,襄平城反而空虚。

这种打法是最经济的,但天公不作美,辽水暴涨,魏军十分恐惧,诸将都想迁营。司马懿一看要坏事,就学曹操当年在官渡之战时斩粮官以平息将士情绪。刚好,都督令史张静在众将的怂恿下上书请求迁营,司马懿二话不说就拉出去砍了。众将都晓得张静是司马懿的属官,平日恩宠有加,现在连亲信都砍了,谁敢再言?于是都害怕了。

安定军心后,司马懿按兵不动。手下的人问他:大将军当年攻上庸,八路并进,日夜不停,所以能在半月之间斩杀孟达,这次我军为什么拖延不交战?司马懿说:当年孟达有粮,我军无粮,必须速战速决。再者,当年我们的军队是孟达的四倍,就算伤亡一半也足可取胜。如今敌兵多我军少,敌粮少我粮多,又遇大雨,速战不能取胜,而且有可能打草惊蛇,把公孙渊及其死党惊走,将来他们还会在这偏远之地为敌。我们这次远征,费了很大的劲,就是要彻底平定辽东,所以只能先稳住公孙渊,择机而动,斩草除根,永绝后患。

大雨下了一个月。司马懿严明军纪,分割了公孙渊的军队,完成了对襄平城的包围。由于襄平城城小缺粮,又不能出去打野物,开始有人饿死。公孙渊派使者求见司马懿,请求派人质前来换粮。司马懿对使者说:我不需要人质,我只要公孙渊人头。

公孙渊被司马懿困得没办法,只得率部从城南突围,被司马懿集精兵斩杀在梁水。随即,司马懿攻入襄平,把公孙渊任命的官员一律斩首,前后屠杀公孙渊党羽上万人,收编百姓四万户,释放被公孙渊关押的公孙恭,还为被公孙渊迫害的“烈士”修坟立碑,表彰他们的后代。遗留数十年的辽东问题,被司马懿彻底解决。曹叡接到表文,当即又给司马懿增食邑一个县。

然而,曹叡快要走到生命的尽头了。这位年轻的皇帝,虽然在治国上颇有才略,但由于太过淫奢,身体每况愈下。更可悲的是,三个儿子曹冏、曹穆、曹殷都短命而死,只得把养子曹芳视为己出。曹芳是曹操的曾孙、曹彰的孙子,当时才七岁。曹叡权衡利弊,封曹真之子曹爽为大将军辅助曹芳。曹叡私下里对曹爽说:司马懿对我们曹家的天下很有贡献,在朝中和军中的根子很深,不可能一下子解除他的兵权,况且有很多事需要他去协调。但是,这个人很危险,一定要制约他的权力。我死后,你要设法慢慢削弱他的兵权,让他好好为我们曹家服务,如有异动就杀了他。

安排好这一切,曹叡才下诏书催司马懿回来。司马懿那时已是花甲之年,一连几次接到诏书后,马上得出结论:曹叡不行了!他顾不得劳累,乘锋车(古时最轻快的马车,相当于现在的专机)昼夜疾行赶到洛阳,直接进宫到病榻前参见曹叡。那时的曹叡只剩一口气,目视司马懿。司马懿泪流满面,但眼角瞧见了小曹芳和曹爽,心头立即明白曹叡要托孤了。于是哭得更厉害了,说了些掏心窝的话。曹叡见他如此,也很感动,拉着司马懿的手喘息着说:爱卿有大功于国,以后的事就靠爱卿了。朕死后,爱卿与曹爽共同辅佐少子。朕临死前见到爱卿,此生没有什么遗憾了。当天,曹叡死于宫中,年仅三十五岁。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