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蠡耐心地解释:请大王息怒,臣谨慎处事,都是为了大王,为了越国,并不是固执己见。人事必须与天时、地利相合,才能百战百胜。现在吴国百姓虽然遇灾,但吴国这些年积累了丰富的财富,一旦这时候攻打吴国,夫差就会开仓放粮,那么百姓就会拼死保卫吴国,我们的进攻反而会促使本来已君臣离心的吴国重新凝聚力量。在这个时候,大王不但不能轻举妄动,还要制造纵情声色、疏于国政的假象,让夫差对您完全放心。对于如何利用这次吴国饥荒的事,文种大夫比臣有办法。
勾践便把文种叫来。文种施了一条毒计:把要归还吴国的一万石粮食蒸熟再晒干,派人去对夫差说,听说上国遇灾,下国在百姓家中挑选了最好的粮食归还。夫差正为百姓闹着要开仓放粮的事情恼火,就让官吏把这一万石粮食发到民间。吴国人见籽粒肥大,以为是优良的种子,就把自家的种子吃了,用这批粮食做种子。结果,来年颗粒无收。
其时夫差一心想称霸,不管百姓死活,官府的存粮全都为了征伐中原。为了使水军也能参战,强行征集大量的民夫修邗沟连通运河,劳民伤财。在两次打败齐国后,夫差在黄池(今河南省封丘)大会诸侯,欲与晋国争夺霸主地位。
勾践再次找范蠡商量。范蠡说,可以了!而且要像救火一样迅速召集兵马,分兵两路,一路由海道入淮水,切断吴军归路;一路从陆地北上,直捣吴都姑苏(今江苏省苏州)。结果,越军势如破竹,留守的吴国太子友身死。这背后的一刀捅得夫差七荤八素,草草与诸侯签订了盟约,带兵返回。由于姑苏城池坚固,一时攻打不下,勾践心急如焚。而夫差现在才醒悟过来,但国家内外困绝,只得派人带了财物与越国讲和。勾践问范蠡的意思。范蠡说,现在我们的实力尚不足以灭吴,不如答应求和。勾践担心撤兵后夫差反扑。范蠡说,这一战的效果已经出来了,越国人受到鼓舞,吴国人受到打击,情势已经发生了逆转,退兵对越国有利。于是答应和议,越国胜利班师。
窗户纸被捅破,夫差不再抱有称霸天下的幻想,开始收拢兵力应对越国,但因为对待百姓不善,支持率直线下降。勾践在范蠡、文种等牛人的辅助下,又经过四年的努力,国力空前强盛,便再次对吴国发起进攻。这一次是真刀真枪的战争,范蠡采取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重创吴军元气,在军力上已经超过了吴国。
公元前476年,范蠡采取声东击西的策略,先假装攻打楚国,随即掉头突袭吴国,一直打到姑苏城,将城池围了起来,并不强行攻打。勾践问是何原因?范蠡说,姑苏城坚固难攻,若是拼上性命也能攻下,但我方将有极大损失。战争打到这个阶段,主要是心战。现在恐惧的是夫差,我们一边围城不打,一边对吴国的百姓施惠,夫差熬不了几年。
这样对峙了三年,夫差日夜活在恐惧之中,将士们熬不住,逃的逃,降的降。公元前473年冬,越军没怎么费力就攻破了姑苏城,夫差逃到姑苏山上,上演了当年勾践的故事,派使臣前来求和,说愿意到越国为奴。也许是勾践也想让夫差吃屎,准备答应,范蠡及时制止了。夫差继续派使者来,勾践不好拒绝,范蠡主动当了恶人,无论那些口才好的使者怎么说,就是不干。最后,夫差只得自杀,临终前说:寡人深悔当初不听相国公之言,死了也没有面目见他!于是蒙面自刎。勾践灭了吴国,诛杀了伯嚭,清点了这些年送给他的财物,竟堪比越国国库!勾践要把这些财物送给范蠡,范蠡推辞了。
之后,勾践野心膨胀,军队横行于江淮,再北上中原争霸。其时中原大国皆畏越国虎狼之师,都愿与越国结盟上贡,周王室赶紧封勾践为诸侯之伯,诸侯都害怕勾践,尊他为“霸王”。
6
范蠡因二十多年一直操心,已是满头花发、年过六旬的老者。虽然勾践给了他相国、上将军、上大夫之位,但他深知勾践为人,自己知道的秘密太多,早晚必为勾践所杀,于是借军队布防之机,把自己的一家老小秘密派兵护送出境,再去找勾践唠嗑。
勾践经过人间炼狱,虽成天下霸主,但性情变得喜怒无常。他见范蠡进来,就问有何事?范蠡说,大王成就霸业,可喜可贺。而臣年老多病,想辞去官职,陪家里人过几天安生日子。勾践一听,有些冒火:难道寡人对你不够好吗?你只要留下来,寡人可以将越国分一半给你治理;如果你不听话,就处死你,并把你全家杀光!
范蠡见勾践露出了本性,就说:臣下的一切是大王给的,那就听大王的好了。勾践这才高兴了,让他陪自己喝酒。君臣聊了一些往事,又哭又笑。喝到深夜,勾践醉了。次日醒来,才觉得不对劲,赶紧派人去范蠡的家。宫人回报说,范蠡把账目、财物等全都留在府中,不见了踪影。
勾践大骇,问文种走了没有。回报说,没有。勾践即刻传见文种,问是怎么回事。文种也是一头雾水。经过分析,认定是范蠡闪人了。勾践问:你看还追得上吗?他一家子人,不可能没有踪迹啊。文种说,范蠡有鬼神莫测之能,又执掌兵权,要脱身易如反掌。勾践深恨范蠡,但又发作不得,只是说,他要走就走吧,你担任相国的职位,辅助寡人治理国家。
文种也没料到范蠡说走就走,心想这位老朋友太不够意思了,也不打个招呼。过了几天,手下送来了一封信,拆开一看,正是范蠡的手书。信中回顾了他们的友谊,末了提醒文种:飞鸟射杀完了,弓箭只能藏起来;兔子被猎取完了,猎狗难逃被下锅的命运。勾践脖子长嘴巴尖,这样的君主只能与他共患难而不可与他同安乐。老哥啊,是该收手的时候了,不然伍子胥就是你的榜样!
文种读罢信,冷汗直冒。但他贪恋权位,认为越国离不开他,手下也有一帮人拥护他,就没有走。果然,勾践为了掩盖自己不光彩的历史,开始对知道秘密的人进行清剿。文种这才明白范蠡的深意,就托病不朝,想伺机逃走。但他没有兵权,勾践又密令军队监视他,已经寸步难移了。于是有人趁机告发文种贪污,还想通过自己多年培植的党羽作乱。勾践就派人拿了一把剑到文种的“别墅”,传话说:先生以前教我七条计策,我只用四条就把吴国灭了,还有三条在先生心里,请先生去追随地下的先王,让先王也试试那些计谋吧。文种仰天叹道:少伯(范蠡字)啊,我一生最大的错误就是没有听你的忠告!于是自杀了。
7
却说范蠡带着一家老小和这些年跟随自己左右的忠心手下,来到齐国都城。手下的人说,大人在越国时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完全可以事先把财宝弄一些出来,将来我们如何生活呢?范蠡笑道,我原本就是一个生意人,在越国不过是经营政治和军事罢了。现在我虽然没有钱财,但只要选好地点、选对人,把握时机,一样能够发财。你们可知我为何来齐地?因为当年齐相管仲曾提出“山海致富”的理念,就是由于齐地物产丰富,水陆交通发达,有利于物资流通;你们可知我为何带你们出来?因为你们跟着我多年,做事兢兢业业,从来不向我讨官要官,但注重信誉,善于沟通,是做生意的好料;至于时机,则是齐国不再参与诸侯争霸,休养生息鼓励商业发展,民间释放出很大的潜能,我们在这里是大有作为的。于是改名为鸱夷子皮(意为牛皮做的酒囊),做起了生意。对于这个名字,看似粗俗,实则蕴含着能屈能伸、超脱自由的意味。那时的人没有身份证,范蠡又极低调,家人亲信守口如瓶,无人知道他曾是名震天下的范蠡。
范蠡经商,有很完备的经营体系,首先要求商品质量好,其次是资金货物周转快,再次是多方调研知悉商品价格的变化规律,把握出进货物的时机。他认为,任何商品,到了极贵时就会转向便宜,到极便宜时就会转而向贵,与一个国家盛衰的道理是一样的。
范蠡善于发现商机,利用军事上借力打力的原理谋利。他在越国主政多年,深知越国想维持霸主地位,必须有好马。所谓“南船北马”,好马都在北方,如能卖到南方就能卖好几倍的价钱。但是,他手下的市场调查团队发现了最大的问题:路程太远,用海船运费太高,走陆路盗匪出没,增多了风险,很多贩马的商人都折了。范蠡让人去调查,齐地谁在吴越之地的生意最大。结果,了解到齐国的巨商姜子盾从事布料生意,多年来几乎垄断了江淮一带的布匹市场,早已买通了沿途强人,货物畅通无阻。范蠡就命手下人购得大批良马,在姜子盾所在的城邑张贴广告,言明新建了一支马队,开业酬宾,可免费帮人将货物运往江淮地区。姜子盾一听有这等好事,马上找上门来。于是,姜子盾省了运费,范蠡卖了马匹,可谓双赢。
当然,范蠡最大的生意还是买卖粮食,因为“民以食为天”。古人耕种基本靠天,又没有袁隆平这样的农业科学家,其收成因地理气候不同总是出现起伏,不是大丰收就是大减产,很多战争皆因争粮引发。范蠡懂得天时地利,二十几岁就有了储粮的经验,于是大建粮仓,在丰收之年大量吃进,在歉收之年大量出售。由于他建立了强大的物流系统,是当时天下最大的粮商,可以说掌握了粮食的定价权。但是,范蠡并没有巧取豪夺,而是平抑粮价,让百姓负担得起,具体的做法是将一石谷物的价格控制在三十钱至八十钱之间,并通过与各国官方签订协议来平抑粮价,因为如果粮价低于二十钱就会损害农民的利益,高于九十钱就会损害工商业。国家要稳定,必须先稳定物价,当然就会与范蠡合作而把那些不守规矩的商人用行政的手段清理出市场。这种经商的原则,被司马迁归结为用经济手段治国的思想,称之为“农末俱利”(“末”就是商业的意思),是史上较早的价值规律。
范蠡经商成功,在百姓和官府中有很好的声望,有人就联名上报齐国国君,请范蠡出来担任国相。家人和手下都劝他接印。范蠡却厌倦官场,认为功名过盛是灾祸,就归还了相印,散尽家财,离开了齐国都城,到陶地(今山东省定陶县)定居下来。为了不招惹麻烦,他又改名叫陶朱公,继续做生意。不出十年,成了天下首富。
然而范蠡深深懂得“盈满则溢”的道理,认为天下财物来自百姓,应当归还百姓,尤其要资助贫苦的百姓。《史记》载:蠡之居家,至齐徙陶,每治产千万,千金散去,顷刻复来,后世尊奉文财神,以为经商鼻祖。范蠡是史上记载较早的“慈善家”。
8
范蠡活到八十八岁去世,子孙隆昌。历代从政和从商的人都尊崇范蠡,诸葛亮曾自比范蠡,后世的商家更尊范蠡为“商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