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智谋观止
2959900000012

第12章 范蠡,千古商圣的经营绝学(1)

范蠡,字少伯,楚国宛人。春秋末期著名的政治家、谋士、道家、名贾和实业家。他出身贫贱,但博学多才,帮助勾践兴越国,灭吴国,一雪会稽之耻,功成名就之后急流勇退,曾三次经商成巨富,三散家财,自号陶朱公。范蠡波澜壮阔的一生,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缩影。世人誉之:“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

1

范蠡在商界的名气最大,因为他是公认的儒商鼻祖。做生意的人都把他视作“财神爷”,到处都供奉着他的塑像。实际上,范蠡经营的不是生意,而是政治、军事、经济和人生。

范蠡出生在楚国宛地(今河南省南阳),没有显赫的家族背景,只是从小喜欢读书。书读多了,自然就有了学问。有了学问,就到处发表言论,而且是反对世俗的惊人言论。发表言论多了,乡人认为他狂妄自大,但名气却渐渐形成了。

所有的牛人都有推销自己的办法——要出头,先得有名。

这个狂放的青年,最终被当时的宛令文种知道了,经多次拜访,二人结为至交。五年后,文种觉得楚国腐败不堪,升迁无望。他找到范蠡商量,想到中原的大国谋职。范蠡分析了天下的局势,认为中原大国经过多年的争斗,已经不复往日的峥嵘。要想实现抱负,得寻找具有新的发展势头的国家。南方的吴、越两国,近年来励精图治,国力日强,特别是越国需要能人志士。于是二人结伴去了越国都城埤中(今浙江省诸暨境内)。越王允常听说过文种和范蠡的才华,当即十分欢迎,封他俩为大夫。

越王允常是一位开拓型君主,是越国进入王霸事业的奠基人。在范蠡和文种的建议下,允常励精图治,减轻百姓赋税,开垦荒地,把国土面积扩展到建国以来的最大范围,拥有宁绍平原、杭弃湖平原和金衢丘陵一带肥沃的土地,人民生活发生了很大改变。当然,吴国岂能坐视越国坐大?经常派兵骚扰越国边境,欲挑起战火,吞并越国。但范蠡和文种力主隐忍,待国力强大后再与吴国一决雌雄。允常是一位善纳良言的君主,十多年来一直对吴国谦卑有礼。他的儿子勾践与父亲性格相反,常常表现出要抗击吴国的言行,但都被允常制止了。

在此期间,吴国军马在伍子胥和孙武的带领下,发动柏举之战,以三万兵力击溃楚军二十万大军,几乎灭掉楚国。伍子胥找到仇人楚平王的墓,挖出尸体鞭尸三百泄愤。天下震恐。一时吴国跃升为军事强国。

公元前496年,越王允常病重。临终,他把太子勾践和重臣灵姑浮、范蠡、文种等召到病榻前说:寡人死后,你们要尽心辅佐太子,但切记不可与吴国发生战事。勾践很不服气,说难道咱们永远都要忍吗?允常说,要与吴国开战,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伍子胥与孙武不在吴国;二是越国国力真正强盛;三是吴国国力衰弱。勾践口头应着,心头却不以为然。最后,允常只让勾践留下,握着儿子的手说:我死后,你要重用范蠡和文种,这两个人跟着为父十多年,我多方考验他们,证明他们有治理国家的才干,可堪重用。勾践问:那您怎么没有重用他们呢?允常叹息道:儿啊,我没有重用他们,就是让你重用啊。如果我重用他俩,你对他们有何恩惠呢?做君主的要恩威并济,能臣才会死心塌地地辅佐你。

2

允常死后,勾践继位,并没有马上重用范、文二人,仍然倚重执掌兵权的灵姑浮。吴王阖闾得知允常去世,认为年轻的勾践不足以支撑越国,乘越国国丧期间出兵攻打越国。勾践年轻气盛,命灵姑浮尽起本国精锐之师,誓与吴国决一死战。范蠡知道后,苦谏勾践,说国君新丧,遗命犹在耳畔,不宜与吴国交战,万一不行就割让一些土地给吴国让其退兵,待越国强盛后再图伐吴,较为稳妥。勾践怒道:阖闾老贼都欺侮到头上来了,还忍个屁!你并不知兵,还是在后方好好处理政务吧,待寡人提兵杀了阖闾再说。

于是,吴越两国在槜李(今浙江省绍兴西南)摆开战阵。勾践见吴国军容严整,且军力远胜己方,就派敢死队冒死冲阵,但数次都没有成功。勾践与灵姑浮商议,决定采取一个冒险的法子:让死囚充作先锋,冲到吴军阵前,并不与吴军交战,而是一排排集体自杀,如同割韭菜一般。军事大家孙武训习出来的军队再牛,也没见过这种近乎荒唐的打法,都看晕菜了。勾践乘吴军被弄晕之际,突然发起猛攻,吴军大败,吴王阖闾被灵姑浮击伤,伤口感染恶化,不久不治身亡。临死,阖闾对儿子夫差说,你一定要为我报仇!

勾践一击得手,助长了他的傲气,班师后对范蠡和文种说:你们认为寡人打不过吴军,现在阖闾已受伤身亡,难道这不是天意吗?孙武因不满吴国屠杀楚人而归隐,吴国已经不复当年之勇,而我越人个个都是敢死之士,必将纵横天下!

范蠡是个聪明人,见新王乘胜而归,正在兴头上,不好扫他的兴,就委婉地说:大王神勇,阖闾轻敌,因此越胜吴败,并不是天意,是大王用兵如神的结果。不过总的来看,吴国还是比越国强大,此战让吴国丧君,越吴两国结下了深仇,微臣还是请大王做好防备,并派出使者与吴国讲和,甚至出让一些利益也可以。

勾践接受了范蠡的赞美,但对吴强越弱不以为然:先生不必多言,量吴国新王夫差也没有什么了不起,我们作为战胜国,为何要向战败国出让利益呢?遂不听范蠡之言。

3

却说夫差继位后立志报仇,以伍子胥为相国公,伯嚭为太宰(掌管王室内外事务的长官),搜罗国内青壮,日夜练兵。为了时刻提醒自己为父报仇,夫差让人每天在他“上班”时站在“办公室”外大喊:夫差,你忘记杀父之仇了吗?夫差马上回答:是,不敢忘记!夫差花了近三年的时间,操练了十万兵马。

这个消息传到越国,勾践自知兵马远不及吴国,准备采取突袭的策略,趁吴国还没有完全练成精兵之际,发倾国之兵四万余人征战吴国。范蠡听说后乘夜请见勾践,诚恳地说:君王的要务是治理国家,不是穷尽兵力与他国争战。如今大王兵力不及夫差,却要起倾国之兵进伐,这是极其危险的。

勾践看在这些年范蠡勤勉为政的份儿上,忍着怒气问道:那请先生教寡人,何为治国之道?范蠡说,治国之道闳阔深远,不过总结起来只有三条:一要掌握好持盈之道,二要掌握好节事之道,三要掌握好定倾之道。勾践耐着性子问:究竟是什么意思?你直说好了。

范蠡说:持盈之道,就是要像天那样满而不溢,盛而不骄,这样可以得到天助;节事之道,就是善于把握时机,就如同大地上的万物一样,因时因地把握好此消彼长的规律,这样就可以得到地助;定倾之道就是要拯救危乱,谦卑自守,施惠于民,这样可以得到人助。现在大王未盈而溢,未盛而骄,未施恩惠就想索取,时机远未成熟就想进伐强国,违背天、地、人的自然法理。如果大王坚持这么做,不仅会损害国家,也对自身不利,请大王三思!

勾践终于忍不住喝道:你一介书生,没打过仗,怎么能如此乱我军心?先王不嫌你出身卑微收留你,给你官爵,你却在国家处于关键时刻说这些丧气话!看在先王份儿上,寡人暂且饶你不死,你要是怕死不愿参战,就留在后方。说罢拂袖起身。

范蠡跪在地上,哭道:臣得先君及大王恩惠,如何会怕死?臣是担忧国家和大王的前程!如果大王一定要打仗,臣请命出战,而大王还是应该留在国都,加固城池,就算有闪失,也不致没有回旋余地。

勾践见他如此,神情稍缓,扶起他道:寡人知道你的忠心!前番我军兵少,吴军兵多一战得胜,人言是死囚出了大力,其实是寡人亲征、将士用命的结果。有寡人在,将士一心,加之孙武离开吴国后,伍子胥、伯嚭等人并不知兵,此战必胜!你如果愿意跟随寡人出征,就一同去吧。

范蠡深知勾践不到黄河心不死,劝说无益,只得与文种一起跟随大军出发。

夫差听说越王主动出兵来战,就征调水陆大军十万,在夫椒(今江苏省无锡太湖马山)设下埋伏。越军虽然勇猛,但无奈吴国水、陆两军前后夹击,兵力悬殊,越军大败,仓皇逃往会稽(今浙江省绍兴)。吴军乘胜追击,击破会稽城。勾践引五千残兵退守会稽山,吴军将会稽山围得水泄不通,要困死粮草将尽的越军。

看着山下潮水般涌来的敌军,平时骄矜的勾践顿时面如土色。到了这个地步,国都是回不去了,现在连保命都成了大问题,什么战败吴国、称霸天下,如今看起来简直太可笑了。

看着浑身是血、仗剑而来的范蠡和文种,勾践泪水滚滚而下,大哭道:寡人深悔当初不听范大夫之言,才落到这个地步!如今有国难回、命在旦夕,与其被夫差抓住受辱,不如就此自尽!说罢就要拔剑。范蠡手快,一把抱住他道:就算是上古圣君,哪有不犯错的!大王虽然兵败,但越国仍在,大王仍在,越国的人心没有散,仍然可以东山再起。

勾践哭道:你看看山下的敌人!我们能活着出去吗?范蠡说:大王,成大事者必须经历常人无法忍受的苦痛,当年晋文公流亡十九年,后来终成霸业,就是磨炼了心性。大王最大的敌人不是夫差,而是您自己。您继承王位后急于求成,才有今日之败。但败又何妨,只要一息尚存,就有机会反败为胜。为今之计,恐怕得向夫差投降才能保住性命。

勾践哭了一场,头脑也清醒了。他对范蠡、文种说:二位先生不离不弃,寡人若能活命,此生定不负二位先生!现在情况危急,还请先生教我,寡人无不从命!

范蠡扶勾践坐下,为他分析了当前的情势:吴国大胜,必有灭越国之心。如果只是去讲和,吴王不会答应,得下狠心让夫差感到至高无上的荣耀才行……

勾践听出了弦外之音,就说,请范先生直说。

范蠡:若想活命,恐怕只有一条路——大王要亲自到吴国给夫差当奴仆,夫人也要为夫差当侍妾……

勾践“嚯”地站起,怒道:你说什么?寡人宁可去死,也不能下贱到如此地步!

范蠡不慌不忙地说:即使是这个条件,夫差还不一定干。我听说吴国太宰是个贪财好色之人,素来与伍子胥不和,还得通过他出面劝说夫差,才有可能保住大王的性命。

勾践仔细想了想,也是。若自己与夫差换个位子,肯定一举灭了吴国,还用费这劲?想通之后,他叹气道:难为范大夫想得出这办法。可是,夫差不同意怎么办?

范蠡说,夫差这个人好大喜功,他是想称霸天下,赢得世俗的虚名。大王可派使臣去见夫差,告诉他,越国将视吴国为上国,把国库里的财物全部交给他,越王勾践亲自到吴国去侍奉他。如果他不干,越国的使者就告诉他,您将传令烧尽越国的城池,把珍宝器物和美女尽数毁掉,现有的五千甲士将战至最后一人。吴国即使得到越国,不过是一片白地和遍野的枯骨,有何益处呢?而吴王接受了越王的条件,不仅得到了越国的财富和人民,还赚取了仁德的名声,这笔买卖是绝对划算的。

于是勾践派文种去拜见夫差,将范蠡的条件说了。夫差暗喜,就要答应,伍子胥认为,越国已唾手可得,还讲什么和?夫差犹豫了。文种就暗地里找到伯嚭,开了一个巨额的贿赂单。大凡奸臣贪官,表面上是清廉的,伯嚭当即训斥文种,说:我身为吴国重臣,怎么能收你们的财宝和美女?你把我当什么人了!文种当即说道,越国本来已经是吴国的了,太宰大人是收自己国家的财宝和美女啊。伯嚭这才喜笑颜开,说,也有一定的道理。

文种趁热打铁:如果吴王不答应越王的条件,那么这些财宝和美女就会化为乌有,到时候吴国只能得到尸体和焦土。再说,吴王征服越国已经完成,都是伍子胥这个公报私仇的小人教唆吴王滥杀无辜,他在楚国的恶行就让天下人恨不得食其肉寝其皮!伯嚭一直想整倒伍子胥自个儿独揽朝政,心想这事儿不仅能赚到财宝美女,还能让伍子胥失宠,就私下找夫差谏言,说真要把越国人逼急了,吴国不仅得不到好处,还会遭天下人耻笑,不如趁此机会把越国的财富全部拿走,而他们的国君又在大王跟前为奴,完全不费一兵一卒就控制了越国。若是勾践不老实,随时可以杀他,大王既赢得了好名声,又得到了实际的好处,何乐而不为呢?夫差说,寡人也这样想,可伍子胥总是唱反调。伯嚭趁机进谗:这个老头自以为了不起,到处跟人讲,他是先王的托孤大臣,负有监国之责,吴国要是没有他就玩儿不转。还说,大王您年轻识浅,必须手把手教您才行。然而实际上,他劝先王攻打楚国,劳师动众,耗费钱粮,真实的目的就是公报私仇!孙武将军就是看不惯他滥杀无辜才隐退的!伍子胥总这样蛮干,会影响大王的伟业——大王是要征服天下,若连乞降的越国都不能容忍,中原诸国如何会臣服于您呢?请大王不要让伍子胥破坏了您的宏图大计!

一般而言,奸侫小人更容易猜透老板的心思,说的话老板更爱听。夫差虽非昏主,但确实让范蠡点中了死穴,于是依了伯嚭,再次接见了文种。文种提出,要将越国倾国财物贡献给吴国,必须得让越王回去才好办理。夫差盘算了一下,越国只剩五千残兵,如果勾践反悔,就发兵攻灭越国都城,杀个鸡犬不留。于是同意撤兵,但要求勾践回去赶紧清理完财物献给吴国,然后带着夫人到吴国为奴。

伍子胥知道后,认为这是一个错误的决定。因为他看出勾践是狼子野心之辈,加上越国有范蠡、文种这样的贤才辅佐,难免死灰复燃。夫差不以为然:相国公放心,要让勾践死容易得很,但他杀我父王,寡人要让他如牛马一样在父王的灵前终日劳作赎罪,哪天不高兴了,随时都可以杀他。越国人的君主在吴国为奴,一辈子都抬不起头来,加上钱粮尽缴,活下去都难,怎么可能死灰复燃?

于是勾践得以回到国都,果真命人将府库钱粮造册,装上车辆,送往吴国国都。因范、文二人将他从死亡边缘拉回来,就封二人为上大夫。其实,当时的越国上下心灰意冷,封再大的官都是虚的,但范蠡和文种还是愉快地接受了。

为履行条约,勾践就要带着夫人去吴国为奴。临行前,勾践安排国事,请范蠡代他管理国家。范蠡说,境内治民,恢复生产,臣不如文种;但临机制变,万全应对,文种不如臣。因此,请大王让文种主持国政,由臣随大王去吴国。勾践不同意,说越国遭此重创,需要先生这样的人;一旦到了敌国,生死未卜,不值得再牺牲一位贤才。范蠡坚持。最终,勾践还是答应了。毕竟,有足智多谋的范蠡在身边,也可随时请教,多一分活命的机会。

4

勾践带着夫人和范蠡到了吴国,伍子胥力主杀掉勾践斩草除根,伯嚭因收了文种暗中送去的珍宝、美女,极力为勾践说好话,夫差便派人在阖闾的陵墓旁修建了两间石屋,将勾践夫妻贬入其中,令其驾车养马。勾践夫妇在吴国为奴,而范蠡却常侍勾践左右,就像仆人一样照顾勾践夫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