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不可不知的历史常识
2905600000047

第47章 列国的崛起(2)

激战开始了,希腊军队在波斯军队步步进逼下边战边退。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埋伏在两侧的士兵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冲出,从两侧夹击波斯军。波斯军队由于追击希腊人,战线拉得过长,这时陷入希腊军队的包围,首尾不能相顾,连忙慌忙逃向海边,想上船逃跑。希腊军队尾追至海边,和波斯军展开夺取军舰的战斗。最终取得胜利。这场战役中,波斯人丢下了6400具尸体和7条战船。雅典人牺牲了192人,其中有执政官卡利乌斯和几位将军。当天晚上,斯巴达派来的2000名前锋战士赶到时,只见月光下尸首遍野的战场。

米太亚得急于把胜利的消息告诉正在焦急等待的雅典人民,他让长跑能手斐里庇得斯去传送消息。这位长跑能手当时已受了伤,可是,为了让同胞们早点知道胜利的消息,他拼命奔跑,当他跑到雅典城的中央广场时,已上气不接下气,他激动地喊到:“欢乐吧,雅典人,我们胜利啦!”喊声刚落,他便一头栽倒在场,再也没有醒来。

为了纪念这场战役的胜利和表彰尽职尽力的英雄斐里庇得斯的功绩,1896年,雅典人在第一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上,规定了一个新的竞赛项目——马拉松赛跑。距离是马拉松至雅典的距离,根据当年斐里庇得斯经过的路线确定为全程40公里又200米。1920年,经过仔细测定又把距离改为40公里又195米。

萨拉米海战

大流士一世患病死去之后,他的儿子薛西斯继承了王位。薛西斯为了实现父亲的遗愿,发誓要踏平雅典,征服整个希腊,雪洗马拉松战败的耻辱。于是他精心作了4年的准备,动员了整个波斯帝国的军力共50万人,这支远征军里,步兵、骑兵、水兵、骆驼兵、战车兵、运输兵等一应俱全。其中以从波斯兵中选拔出来的一万名号称“不死队”的战斗力最为强大。另外还有近800艘战舰。

公元前480年春。波斯全军分海、陆两路。向希腊进发,7月左右就来到中希腊的“门户”——德摩比勒隘口。这里依山傍海,关前有两个硫磺温泉,所以也叫“温泉关”。关口极其狭窄。仪能通过一辆战车,是北希腊通往南希腊的唯一通道。如今希腊盟军陆军总指挥斯巴达国王列奥尼达斯率领7000名希腊联军驻守在这里,其中最有战斗力的是300名斯巴达战士。波斯人轮番好几次进攻,都未能攻破隘口。最后,在叛徒的指引下,波斯军队攻占了温泉关。攻占温泉关后,波斯军长驱直人。占领雅典。公元前480年9月20日。由泰米斯托克利统帅的雅典舰队在海面狭窄的萨拉米斯海湾把波斯海军几乎全部歼灭,薛西斯见势不妙,只得匆匆收兵回国。

雅典海军的胜利,从而扭转了整个战局。到了第二年,希腊联军消灭了薛西斯留在希腊的陆军,收复了大部分失地。公元前478年,雅典联合爱琴海诸岛及小亚细亚一批希腊城邦结成“海上同盟”,这个联盟称作“提洛联盟”,加入的城邦约有200个,整个舰队由雅典指挥。公元前449年,希腊海军在塞浦路斯岛东岸的萨拉米斯城附近重创波斯军,至此双方同意媾和。签订了《卡里阿斯和约》。和约规定,波斯放弃对爱琴海及赫勒斯滂和博斯普鲁斯海峡(黑海出口)的控制,承认小亚细亚西岸希腊诸城邦的独立地位,塞浦路斯归波斯辖治。希波战争至此结束。

帕特农神庙

帕特农指雅典娜女神,她是雅典城邦的保护神。帕特侬神庙建于公元5世纪,是为雅典城邦守护神雅典娜而建的祭殿。神庙背西朝东,长约69,49米,宽约30,78米,耸立于3层台阶上,玉阶巨柱,画栋镂檐,遍饰浮雕,蔚为壮观。整个庙宇由凿有凹槽的46根大理石柱环绕。柱间的用大理石砌成的92堵殿墙上,雕刻着栩栩如生的各种神像和珍禽异兽。神庙有两个主殿:祭殿和女神殿,从神庙前门可进祭殿,踏后门可人女神殿。在东边的人字墙上的一组浮雕,镌刻着智慧女神雅典娜从万神之王宙斯头里诞生的生动图案;在西边的人字墙上雕绘着雅典娜与海神波塞冬争当雅典守护神的场面。传说她和海神波塞冬争夺这座城市。宙斯决定:谁能给人类一件有用的东西,城就归谁。波塞冬用他的三叉戟敲了,一下这个城的岩石,一匹战马破石而出,这是战争的象征:雅典娜则用她的长予敲了一下岩石。岩石上长出一株油橄榄树,这被人们认为是和平的象征。结果,这座城归了雅典娜,从此她便成为雅典的守护神。希腊首都雅典就是以雅典娜的名字命名的。

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公元前470—前399年)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青少年时代,苏格拉底曾跟父亲学过雕刻手艺。后来熟读荷马史诗及其他著名诗人的作品,靠自学成了一名很有学问的人。他以传授知识为生,30多岁时做了一名不取报酬也不设馆的社会道德教师。许多有钱人家和穷人家的子弟常常聚集在他周围,跟他学习,向他请教。苏格拉底却常说:“我只知道自己一无所知。”

苏格拉底的学说具有神秘主义色彩。他认为,天上和地上各种事物的生存、发展和毁灭都是神安排的,神是世界的主宰。他反对研究自然界,认为那是亵渎神灵的。他提倡人们认识做人的道理,过有道德的生活。他的哲学主要研究探讨的是伦理道德问题。

苏格拉底主张专家治国论,他认为各行各业,乃至国家政权都应该让经过训练,有知识才干的人来管理,而反对以抽签选举法实行的民主。他还经常和人辩论,在辩论中他通过问答形式使对方纠正、放弃原来的错误观念并帮助人产生新思想。他从个别抽象出普遍的东西,采取讥讽、助产术、归纳、定义四个步骤。“讥讽”即通过不断追问,使对方自相矛盾,承认对此问题无知:“助产术”即帮助对方抛弃谬见,找到正确、普遍的东西,即帮助真理问世;“归纳”即从个别事物中找出共性,通过对个别的分析比较来寻找一般规律:“定义”即把单一的概念归到一般中去。

公元前399年他被以安东尼为首的民主派控告不敬和败坏青年,将其判处死刑。苏格拉底一生没留下任何著作,但他的影响却是巨大的。哲学史家往往把他作为古希腊哲学发展史的分水岭,将他之前的哲学称为前苏格拉底哲学。做为一个伟大的哲学家,苏格拉底对后世的西方哲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柏拉图

柏拉图本名阿里斯托克勒,古希腊客观唯心主义哲学家,出生于雅典名门贵族,据说因为他生得一副宽阔的肩膀,所以得了个诨号“柏拉图”。柏拉图小时候受过很好的教育。并接触到各种流行的学说。20岁时,柏拉图拜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为师,成为苏格拉底的信徒。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雅典民主派处死,这使柏拉图遭受了沉重的打击。由于是苏格拉底的学生,柏拉图不得不逃离雅典,躲到麦加拉,后游历埃及、居勒尼、南意大利、西西里等地,长达12年之久,在这些地方,他结识了很多科学家。公元前387年,柏拉图第一次访问西西里岛的叙拉古城邦,在那里他认识了第翁。回到雅典后,柏拉图在雅典近郊的阿加德米体育场开办一所学园,开始广收门徒,教授哲学。

柏拉图的主要著作有《理想国》、《法律篇》、《斐多篇》,他的哲学的中心思想是:在现实世界之上,还有超经验的理性世界,理念是第一性的,而现实是第二性的,现实世界变动无常,只有理念世界才是永恒真实的客观存在。这种精神第一,物质第二的思想,正是主观唯心论。而在政治上,柏拉图反对民主,拥护贵族政治。这点特别体现出他的代表作《理想国》之中。柏拉图认为,个人是缩小了的国家,国家是放大的个人。个人有三种品德:智慧、勇敢和节制:国家也具有不同品德的三种人:贤明的治国君主,勇敢的卫国武士,生来具有“节制”品德的农夫、手工艺者等生产者。最后一种人是前面两个等级的供养者,他们专事劳动生产。柏拉图认为,只要三个等级各尽职守,就能实现正义。这在他看来是国家的最主要的职能,从而造成有私产者无权力,有权力者无私产的理想局面。显然,柏拉图的思想是以古斯巴达的寡头专政等政治特征为蓝本的,这在具有民主政治传统的雅典是难以实现的。虽然柏拉图从未放弃宣传自己的主张。但最终还是摆脱不了失败的命运。

公元前347年,柏拉图去世,享年80岁。作为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使唯心论哲学系统化的人,柏拉图的思想成为中古时代欧洲基督教神学以及近代行行色色的唯心论、经验论及英雄史观的重要源泉。柏拉图的哲学在影响了西方的同时也影响了全世界。他可以说是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少数哲学家之一,他的思想是全人类的宝贵财富。

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年—前322年)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科学家。他的父亲是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的宫廷御医,家境较为富裕。依照传统的习惯,亚里士多德本该继承父亲的衣钵,但他却在医药的熏陶中,对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公元前367年,亚里士多德拜柏拉图为师,进入柏拉图的学园,在那里学习了很多年,成了柏拉图学园的积极参加者,被柏拉图称为“学园的精英”。柏拉图去世后,亚里士多德来到小亚细亚的阿索斯城。

公元前342年,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向亚里士多德发出邀请,让他担任亚历山大的老师。公元前335年,亚里士多德在雅典阿波罗圣林的吕克昂体育场开办了一所学园,叫做吕克昂学园。由于他经常率领弟子在校园的林荫道上散步,边走边讨论问题,南此他的学派被称为“逍遥学派”。吕克昂学园注重实际,注重多方面收集材料、尝试和探索,这是它与柏拉图学园最大的不同之处。

亚里士多德总结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对当时已知的各个学科如物理学、伦理学、文学、修辞学、医学、政治学、经济学、战略学等都进行了有意义的探索,并开辟了一些新领域,如逻辑学、动物学等学科,被恩格斯称为“最博学的人”。

在形式逻辑上,亚里士多德提出了归纳和演绎的思维方法,提出并阐释了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这些思维的基本规律。在哲学上,他创立了自己的“四因说”——质料因、动力因、形式因和目的因,认为一切事物的产生、运动和发展,都不外是这四种原因作用的结果。在政治学方面,亚里士多德将政体分为六类:君主制、贵族制、共和制、民主制、寡头制、僭主制。他比较倾向于民主制,主张公民轮流执政,反对柏拉图的“哲学王”理论,但在亚里士多德眼里,奴隶是不能算作公民的。

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大帝病死后,雅典立刻掀起了反马其顿的狂潮。由于是亚历山大的老师,雅典人攻击亚里士多德,并判他不敬神罪。亚里士多德逃出雅典,前往优卑亚岛的卡尔咯斯城避居,并于次年辞世,享年63岁。

伯罗奔尼撒战争

希波战争结束后,日益强盛的雅典成为希腊的最大势力。以雅典为首的提洛同盟与斯巴达为首的伯罗奔尼撒同盟之间互有战争。提洛同盟成为雅典和斯巴达争斗霸权的工具后,引起了其他城邦的不满和反对,斯巴达乘机联合一些城邦组成伯罗奔尼撒同盟,与雅典对抗。公元前431年春,加入伯罗奔尼撒同盟的中希腊城邦底比斯袭击了雅典的盟友普拉提亚,这成为了战争的导火索。是年6月。斯巴达军侵入雅典,战争全面爆发。

战争的第一阶段是从公元前431年—前421年,这一阶段双方互有胜负。在公元前422年的安菲玻里战役中,雅典惨败。致使雅典主和。双方缔结《尼西亚和约》,规定各自退出占领对方的领土,交换战俘,保持50年和平。其实这只是暂时的休战,因为双方都未退还占领的土地。

战争的第二阶段以雅典发动西西里远征开始。当时西西里岛最大城邦叙拉古与斯巴达结盟,雅典想利用本国海上的绝对优势远征叙拉古。但是这一次,伯罗奔尼撒舰队全歼雅典舰队,彻底粉碎雅典海上霸权。公元前404年4月,雅典战败,向斯巴达投降,斯巴达暂时取得了在希腊的霸权。伯罗奔尼撒战争使各城邦土地荒芜,经济萧条,是古希腊由盛到衰的转折点。

马其顿的兴起

马其顿位于希腊北部,由上、下马其顿两地区组成。上马其顿是高原山区,仅有几个关隘与外界相通。下马其顿土地肥沃,适于农业,是马其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它对于上马其顿有传统上的宗主权。

马其顿人的民族成分比较复杂。在早期青铜时代,一批操希腊语的部落迁至马其顿,后逐步分批南下,但有一部分人仍留在北希腊。可能在公元前7世纪,这些留下人中的一支——马其顿人占领了埃盖,扩张到了下马其顿的沿海平原,形成了马其顿国家。他们崇拜希腊的神祗,特别崇拜宙斯和赫拉克里斯。其他希腊语部落则在上马其顿与伊利里亚人、派奥尼亚人、色雷斯人相混合。从整体上看,马其顿人不是纯粹的希腊人,但与希腊人有渊源关系。

公元前5世纪中期,尚处于原始氏族社会的马其顿在伯罗奔尼撒战争后,变成了商业和奴隶制国家。在阿克劳斯当政期间。他大力发展改革,文武兼修:一方面改革军事,开辟道路,兴建城寨,发展教育,提倡希腊学术文化;另一方面向沿海推进,在沿海建立新首都伯拉,此时的马其顿已经颇具规模,国势日增。

进入公元前4世纪后,马其顿一跃而成为希腊北部的重要国家。马其顿国王们把希腊的先进文化引入他们的宫廷、与希腊城邦进行贸易。经济的发展使马其顿的面貌发生了较大变化,村庄变成村镇,佩拉成为马其顿最大的城市和王国的首都。

马其顿战争

公元前3世纪上半叶,罗马征服意大利半岛后,开始向海外扩张,先后与西部地中海强国迦太基和东部地中海的马其顿王国发生冲突。它与马其顿之间的战争共有三次。

第一次马其顿战争发生在公元前215年—前205年。马其顿国王腓力五世素有扩张野心,在第二次布匿战争期间,迦太基统帅汉尼拔曾与腓力五世结盟,共同反对罗马,并劝说腓力五世进军意大利。但腓力五世畏于罗马的强大而迟疑。罗马则集中主要力量对付汉尼拔,避免与马其顿发生大规模冲突,仅派出少量兵力牵制马其顿,同时利用希腊城邦之间的矛盾,积极联合与扶植反马其顿势力。腓力五世为巩固马其顿对希腊的控制,始终未敢出兵意大利。双方之间仅发生一些零星的战斗。公元前205年,双方缔结和约,大体维持战前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