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不可不知的历史常识
2905600000022

第22章 唐朝(3)

韩愈是中国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与柳宗元、刘禹锡等共同探讨,推动了古文运动的蓬勃发展。他打出复古明道的旗帜,一改后汉以来的靡丽文风,屏弃铺文摘采,拘于偶对,拘文以牵意的做法,代只以闳中肆外。跌宕昭彰的文体,主张文章应内容丰富,而形式豪放。确实是文体的一次大解放,适应了当时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他的《原道》、《原性》、《师说》,以及《昌黎先生集》等都是其古文运动的实绩。其文章内容丰富,针砭时弊。有感而发;形式上,豪迈奔放,不拘一格,大有一泻千里之势,极尽刚健之美,对后世文坛产生了深远而广泛的影响。故而被苏轼誉为“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后人推其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初唐四杰

初唐诗歌柔糜轻艳,从题材到格调,都沿袭了齐梁华糜诗风。到了唐高宗时期,出现了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四位著名的诗人,他们重刚健重气质的创作时间起到了解放诗歌的作用,为唐诗日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后人称他们为“初唐四杰”。初唐四杰不仅以诗文兼长闻名海内,而且相互呼应,以一种自觉的意识改革文学风气,攻击矛头集中指向当时的宫廷文学。他们年少才高,胸怀壮志,欲以一腔热情报效国家谋求功名。怎奈现实是残酷的,令他们无法施展抱负,使他们倍感压抑。心中充满郁郁不平之气,于是或发于诗文,或铤而走险以至结局悲惨。天妒英才,四人中除杨炯外,其余三人皆死于非命。

唐朝诗人雅号

七绝圣手:唐代诗人王昌龄,善写七绝,其诗“深情幽怨,音旨微茫”。

赵倚楼:唐代诗人赵嘏,因诗中有“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句而闻名。

诗骨:唐代诗人陈子昂。其诗词意激昂,风格高峻,大有“汉魏风骨”。

诗杰:唐代诗人王勃。其诗流利婉畅,宏放浑厚,独具一格。

诗佛:唐代诗人王维,其诗澹泊宁谧,意境宏远,所作诗中常有虚无冷寂的情调,宣扬隐士生活和佛教神理。故有“诗佛”之称。

诗狂:唐代诗人贺知章,秉性放达,自号“四明狂客”,其诗豪放大气。

诗仙:唐代诗人李白,诗歌想像丰富奇特,风格雄浑奔放,色彩绚丽,语言清新自然。

诗圣:唐代诗人杜甫,其诗紧密结合时事,思想深厚,境界广阔。

诗豪:唐代诗人刘禹锡,其诗沉稳凝重,格调自然,格律粗切。自居易赠他“诗豪”的美誉。

诗囚:唐代诗人盂郊。做诗苦心孤诣,元好问曾称之为“诗囚”。

诗奴:唐代诗人贾岛,一生以做诗为命,好刻意苦吟。

诗鬼:唐代诗人李贺,善于熔铸词采,驰骋想像,运用神话传说创造出璀璨多彩的鲜明形象。

五言长城:唐代诗人刘长卿,擅长五言诗。

杜紫薇:唐代诗人杜牧,曾写过《紫薇花》,咏物抒情,借花自喻。

温八叉:唐代诗人温庭筠才思敏捷,每次入试,八叉手即成八韵。

郑鹧鸪:唐代诗人郑谷以《鹧鸪诗》闻名,故有此称。

大历十才子

中国唐代宗大历年间10位诗人所代表的一个诗歌流派。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偏重诗歌形式技巧。据姚合《极玄集》和《新唐书》载:十才子为李端、卢纶、吉中孚、韩翃、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耿津、夏侯审。宋以后有异说,但多不可信。大历十才子大多是失意的中下层士大夫,也多半是权门清客,因而多投献应制之作。歌颂升平、吟咏山水、称道隐逸是其诗歌的基本主题。但他们在仕途失意和战乱宦旅生活中,也间有反映现实和体验真实的作品。他们都擅长五言近体,善写自然景物及乡情旅思等,语词优美,音律协和,但题材风格比较单调。

唐诗的“发表”

唐朝诗人是如何“发表”他们的作品的呢?主要有下面四种方式:

1,呈示寄赠。这是方式中最普遍的。如李白的诗《赠’汗伦》、《沙丘城下寄杜甫》。有些诗虽不以“寄”、“赠”为题,但也是赠送给别人的。有时诗人直接把自己的新作吟诵给友人听,杜甫的诗友苏涣曾到杜甫船上拜访,当面向杜甫吟诵自己的诗。

2,投诸名流。唐代不少举子文士为了获得声誉,顺利及第,就把自己的得意之作献给当时名流,以便广为流传,谓“行卷”的方式。如朱庆余《闺意献张水部》诗就是献给当时闻名诗人张籍的。

3.即席赋咏。如大历年间所谓“十才子”——卢纶、韩雄、李端等,即常奔走于王公贵戚的晚宴席上赋咏酬答而名声大振。李商隐《初食呈座中》、《七月二十九日崇让宅宴作》,也是即席赋咏之作。

4,墙壁题诗。驿馆、驿亭、寺观等公共场所的墙、柱成为唐代诗人约定俗成的诗歌“发表园地”。白居易《蓝桥驿见元九题诗》中说:“每到驿亭先下马,循墙绕柱觅君(元稹)诗。”唐代诗人也喜欢将自己的诗作“发表”在名胜古迹上。据记载,饶州干越亭上题有上百首诗。晚唐诗人张祜曾在全国各地几十座著名寺观里题过诗。此外,中唐以后还流行用“诗板”题诗,然后挂起来。唐代诗人“发表”诗作的方式很多,“一个深宫里,年年不见春,聊题一片叶,寄与有情人。”

新乐府运动

唐代贞元、元和年间,白居易、元稹、张籍、王建、李绅等一批诗人,继承杜甫的现实主义文学传统,敢于面向生活,自觉地从生活源泉中掘取素材,写下了大量赋咏新题材、运用新语言、标以新诗题的乐府诗,这就是文学史上著名的新乐府运动。新乐府运动在诗歌理论上继承古代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针砭时弊,自居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著名论断是新乐府运动的创作纲领。在语言上,新乐府诗质朴无华,易于传诵,并有和谐悦耳的音律。

古文运动

古文运动是发生在唐代中叶的一场提倡散体文,反对统治文坛的骈体文的文学革新运动。它虽名为“复古”,实质上却是以革新为内容的进步的文学运动。韩愈(768~824)、柳宗元(773~819)是古文运动的代表人物。韩柳在古文运动中明确地提出了一系列思想理论和文学主张。韩柳两人不但在理论上提出了进步的文学主张,而且在实践上身体力行,创作了许多优秀散文。韩愈的代表作有《师说》、《原道》、《原性》、《张中丞传后叙》、《柳子厚墓志铭》等。柳宗元的代表作有《捕蛇者说》、《三戒》、《永州八记》、《小石潭记》等。古文运动经过韩柳等人的共同努力,取得了巨大成绩,但在唐代并没有夺得最后胜利。晚唐五代和宋初文坛上,骈文重又抬头。直到北宋欧阳修等人再次掀起诗文革新运动,才比较彻底地扫除了形式主义骈文的恶劣风气。

《大衍历》

唐代著名天文学家僧一行(683~727)编撰的《大衍历》是一部优秀的历法。该历法有很好的实测基础,一部分测量资料来自黄道游仪的观测,另一部分来自全国多个观测点的极高、日影和距离的丈量。《大衍历》不但有历术7篇(步中朔术、发敛术、步日躔术、步月离术、步轨漏术、步交会术、步五星术),在历法的结构和内容上形成系统,而且还力图探讨历法原理,寻找历法本质,从哲学角度解释历法。它反映出唐代天文学家容历算家与星占家为一身的特点。对传统的天文学体系作了进一步发展。

唐三彩

“唐三彩”是唐代风行的一种低温釉陶器。它在色釉中加入不同的金属氧化物,经过焙烧,便形成浅黄、赭黄、浅绿、深绿、天蓝、褐红、茄紫等多种色彩,但多以黄、褐、绿三色为主。色彩绚丽缤纷是唐三彩的最大特点。唐三彩器物形体圆润、饱满。它的种类繁多,主要有人物、动物和日常生活用具。三彩人物和动物的比例适度,形态自然,线条流畅,生动活泼。在人物俑中,武士肌肉发达,怒目圆睁,剑拔弩张;女俑则高髻广袖,亭亭玉立,悠然娴雅。十分丰满。动物以马和骆驼为多。

《历代名画记》

唐代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系统的绘画史著作,内容论及绘画的源流、兴废、技法、鉴赏、收藏和装裱等。《历代名画记》继承了谢赫的“六法”理论,并对之作了进一步的探讨和发挥。张彦远着重阐述了“形似”与“骨气”间的辩证关系,认为形似是手段,气韵生动才是目的。《历代名画记》还最早提出了“书画同体”的思想。此外,《历代名画记》在对画家的评价和对绘画的鉴赏品评方面具颇多真知灼见。

唐长安城

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鼎盛时期,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富强的国家。唐朝在隋朝大兴城的基础上建造都城,改名“长安”,也称“京师”。长安城是当时世界上规划最大的城市。长安廓城十分方正。每面三门,周长36,7千米。城内道路如井字状,南北干道11条,东西14条。通向城市的街道十分宽阔,穿过中轴线的朱雀大街宽达150米。廓城内划分为110里坊,里坊有4种规模。士农工商乃至达官贵人,都居住坊内。佛寺、道观也遍布市区各坊。市坊内有井字街,把市分为几个区。店肆临街而设,依行业而集中。另外,在规划上,长安对地形的利用也很注意,将城东高地“六坡”布置为官署、王府和寺院,便于控制全城,拱卫宫城,并把曲江池划人城市。这也是一项开创性的规划设计。

慈恩寺塔

慈恩寺塔始建于唐永徽三年(652年),俗称大雁塔,在陕西省西安市慈恩寺内。塔初建时只有五层,最上层原为唐玄奘藏经之用,故初称“经塔”。后武则天时改建,始改为十层,因遭兵火,现剩七层。塔平面方形,高64米,各层均用砖砌成,但塔身为模仿木构建筑式样。塔内做“空筒结构”,第一层东、南、西、北四面开门,门上做门楣。塔外型层层收分很大,形成非常稳定的风格。该塔为西安胜景之一。

昭陵六骏

昭陵位于陕西省礼泉县东北约23千米,是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昭陵从营建开始到李世民入葬,历时13年。现陵山北面存有祭坛和司马门的遗址。而著名的“昭陵六骏”就处在祭坛前东西两庑。昭陵六骏以高1,7米左右、宽2米左右的六块长方形石灰岩雕刻而成,其原型是李世民在开创唐帝国的战争中曾骑过的六匹骏马。“六骏”的图形是由当时著名画家阎立本设计描绘。六匹战马皆为矫健英武的骏骑形象,三匹站立、三匹奔驰,雕刻手法娴熟,风格生动。不幸的是,“六骏”遭盗卖而被破坏,4件被打碎,另2件流失国外,现存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

乐山大佛

乐山大佛开凿于唐代开元元年(713年),完成于贞元十九年(803年),是我国现存最大的一尊摩崖石刻造像,也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坐佛。它位于四川省乐山市南岷江东岸凌云寺侧,濒临大渡河、青衣江、岷江三江汇流处。大佛为弥勒佛像,就整匹山岩凿成,面容安详,双手扶膝,赤脚端坐,背倚山岩,与山岩浑然一体。大佛通高71米,头部长14,7米,宽10米。头顶的每一个螺髻上都可以放上一张大圆桌。耳长7米,耳朵里可以钻进两个人。脚背宽8,5米,可以围坐100多人。为了修复一根略有缺损的手指头,用砖竟达5000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