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不可不知的天才家教智慧全集
2896000000030

第30章 给孩子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2)

家庭成员间的相互尊重、理解、信任和关心是教育子女的先决条件。人的心理活动是在一定的心理生活空间之中进行的,所以良好的心理生活空间,包括父母的关怀,家庭成员彼此给予的温暖,民主平等的关系,文明礼貌的风气,奋发向上的精神等,这些对孩子的成长都是积极的动力因素。

创造优美的家庭环境

优美的家庭环境不是时髦、豪华生活用品的堆集,而是在于其整洁化、条理化和知识化,使孩子置身其间,能得到赏心悦目的精神享受,受到审美情趣的熏陶,从而产生愉悦向上的动力。为了让孩子在家庭环境中受到更多的教育,你不妨也让他们自己动手创造一个整洁、优美、充满生机的小天地。让他们在自己创造环境美的过程中,享受美的欢乐,珍惜美的环境,进而养成尊重和热爱劳动的品质及办事井井有条的好作风。

树立家长榜样的作用

孩子模仿能力很强,他们长期生活在父母身边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模仿父母的一言一行。所以,要想让孩子讲文明礼貌,家长就不可出口污言秽语,举止粗俗野蛮;要让孩子爱好读书,家长就不能不看书报,更不可搓麻将打牌通宵达旦。总之,要想让孩子健康地成长,家长就得首先从自我做起。自尊、自重、自爱,不断提高自己为人父母的本领和素质,有远见、识时务、严以律己、身体力行,努力使自己的言行成为子女学习的楷模,这是对孩子最有效的教育方法。

CCTV1有这样一个广告节目:一位年轻的妈妈下班后,不顾身体的疲劳。为年迈的母亲打来一盆洗脚水,蹲下身子轻轻地为母亲洗脚,母亲慈祥的脸上露出幸福的微笑。此情此景感染了年幼的儿子,他扔下手中的玩具。泼泼洒洒地端来一盆水,让妈妈洗脚,年轻的妈妈轻轻地将脚放进盆里,欣慰地望着儿子。这则广告极其朴实,但却蕴涵着深刻的意义,发人深省。这就是教育的潜移默化。

爱植根于家庭

国际教育基金会高级驻华代表杰克·麦里昂(Jacques·Marion)先生的《家庭与人格》和《家庭是爱的学校》的讲演深受许多家长的赞扬,使人对爱有一个清晰的思路。

国际教育基金会的研究认为,在家庭中有四种不同的爱,即父母之爱、子女之爱、手足之爱和夫妻之爱。

其中子女之爱是人生道德的起点,因为每个人最初的角色都是子女。子女幼小时需要父母的关怀照顾,在父母爱的笼罩下。他们对世界才有安全感。每个人都拥有爱心,但它需要开发和学习。孩子在感受到父母对他们的爱抚之后,要学习如何回应父母的爱。在享受和感激父母的爱的时候,开始考虑以爱回报父母,如尊敬父母、顺从父母、安慰父母、实现父母的愿望、为父母而活等,即我们所说的孝心。对父母的爱得到强化之后,会扩展到对长辈、对兄弟姐妹及其他人身上,正如儒家所说:“百善孝为先”,而后才能“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到社会上就容易与领导长辈相处和谐。

孩子在家庭中学习的第二种爱是手足之爱。当孩子在家庭中有了兄弟姐妹之后,他要学习如何与他们相处,父母要教育他们分享玩具、食物等。并感受分享的快乐。第一个孩子在看到父母对自己的爱没有改变时。他会克服对弟弟妹妹的嫉妒,在父母的爱和对父母的爱的支持下,学会关怀照顾弟弟妹妹或同龄伙伴。手足之爱比子女对父母的爱具有更多的自我否定,如忍让、包容等。在较为成熟的心灵基础之上,一个人才能发展出与同辈和谐相处、合作共享、谦虚尊重、互相帮助与亲密支持等友爱他人的良好能力,这对形成良好的人格至关重要。而且到了青春期结交异性朋友时。他们容易以对待兄弟姐妹般的纯洁感情来对待异性。而且当一个人与兄弟姐妹相处融洽,也就易于把同事当成兄弟姐妹那样来合作。

我们的家庭中现多为独生子女,孩子在学习手足之情的环节上出现一个断层,加上父母对孩子无条件地娇惯和满足,使孩子形成许多人格上的缺陷。学校是孩子们与同龄人相处的主要场所,家庭中的兄弟姐妹关系转换为同学关系。他们要在这时与同龄人相处,学校和教师要担负起一部分原属于父母的职责。

当一个人长大成人并结婚后,便由手足之爱进入夫妻之爱。他在发展子女之爱及手足之爱所投入的努力,是对未来婚姻幸福的重要保证。这是一种独特的、排他的、不能与人分享的爱,双方因爱而结合,分享亲密的感情甚至彼此的身体。他们要相互包容、忍让、体谅、支持、帮助及照顾,共享喜怒哀乐、财产、生活、名声及地位等。双方全身心地投人才会幸福。此时夫妻二人基本体验并学习了前两个阶段的爱,开始了父母之爱的起点,所以,夫妻之间既可以体验夫妻之间的关系,又可以体验父母对子女和兄弟姐妹之间的爱,也就是夫妻的一方可以把对方看作是父母或是兄弟姐妹。比如当对方作为丈夫的角色不能令人满意时,妻子在某些方面可以把他当作儿子般看待,便比较容易原谅他的缺点。

人们都会承认,家庭中爱的最高层次是父母之爱,投入与牺牲、无私与奉献,像泉水般汩汩喷涌,永不枯竭,这是爱的最高境界。当一个人具备了父母的心态,他的人格才趋于成熟。

可以看出,一个人的人格培养需经历四个阶段,前一个阶段是下一个阶段的基础,而且下一个阶段包含了更多的责任。前一项学习的好坏决定了下一项能否成功。许多夫妻发生冲突,可以看出他们当初作为孩子时对爱的学习不够完全。

但爱的四个阶段并不是以时间顺序截然分割的,随着身体的成长,四种爱会同时发展,对有缺憾的地方还有机会弥补。走出家庭。我们还有对朋友的爱、对社会的爱、对国家的爱,等等。其实只要仔细想一想,无论多么博大的爱,都是从家庭之中孕育萌芽的。

父母是孩子与生俱来的榜样

家庭是儿童生活的第一个环境,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特别是对十四岁以下的儿童的教育来说,起着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曾经说过:“教育从生命的第一天就开始了。”可见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作用是何等的重要。家庭氛围、父母的素养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基础。家长的素质、思想认识水平和观念在一定程度的上影响着孩子整体素质的发展。

其实,教育孩子的一个真谛是父母要成为孩子的榜样。英国心理学家希尔维亚·克莱尔在《控潜能》一书中说:“如果你自己都不准备去有所成就,你也不能期望你的孩子去做什么。”而“成就”在此第一要义在于成为孩子接受的、爱慕的、模仿的父母,第二才是在事业和生活的其他方面的成就。

孩子从小和家人生活在一起,大人一言一行无不对孩子起潜移默化作用。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发展早期也就是七八岁左右。模仿能力很强,而且他们缺乏辨别是非能力。这不得不引起我们高度重视。很难想象,一位言而无信、谎话连篇、不懂得尊重别人、嗜好搓麻将、泡吧、迷恋上网聊天、讲粗话、随意乱扔垃圾的父亲能培养出一位高素质的孩子:一个自己不肯把座位让给老弱病残的人别指望将来孩子会对自己多么好:一个不知什么叫助人为乐的人也根本不会要求孩子从小有颗善良同情弱者的心灵。

有人说在这个社会里,唯一没有监督考核的人就是父母,生了孩子的人自然而然就成为了父母,够不够格没人管。如允许让孩子选择父母,那么有许多父母会下岗,因为他们不称职。一位14岁的少年跑到检察院申诉科,要求更换父母,更换自己的监护人,因为“平日父母对我非常不好,非打即骂,从不关心我,这个家我再也呆不下去了。”看来父母是越来越不好当了,也会面临“下岗”问题。

有一位教育家说的好:不少父母对子女要求很严格,但他们本身却缺乏自我约束能力。他们是那种“照我说的去做”而不是“照我做的去做”的父母,这对孩子来说是不合理的。

有一个比较值得深思的问题就是:当一个人决定生孩子时。你是否敢于定下一个向自我挑战、完善自我的决心?如能在养育孩子过程中,努力地完成自我完善的过程。那么这是伟大的父母。

所以,要当称职的父母就要在伴随孩子成长的同时,时时触及灵魂,经常剖析反思自我,心灵上不断成长完善,这个过程可能是痛苦漫长的,但终点一定是美好灿烂的,是两代人的双赢。父母以身作则,给孩子做活生生的榜样。孩子最容易受感染。可以想象得出,一个学习型的父母,他们的孩子也大多会对学习满怀兴趣。有这样一位工人父亲,白天工作很辛苦,业余时间却勤奋写作,虽投稿命中率几近零,但他还是勤奋不减,原来他的动机是“我要用每晚坐在孩子对面刻苦写作的精神去感染孩子。给他留下一个父亲应有的榜样”。这样的父亲就是一个“照我做的去做”的父亲,堪称伟大的父亲。

和孩子一起学会分享

有一个故事,说一位犹太教的长老,酷爱打高尔夫球。

在一个安息日,他觉得手痒,很想去挥杆,但犹太教规定,信徒在安息日必须休息,什么事都不能做。

这位长老却终于忍不住,决定偷偷去高尔夫球场,想着打九个洞就好了。

由于安息日犹太教徒都不会出门,球场上一个人也没有,因此长老觉得不会有人知道他违反规定。

然而,当长老在打第二洞时,却被天使发现了,天使生气地到上帝面前告状,说某某长老不守教义,居然在安息日出门打高尔夫球。

上帝听了,就跟天使说,会好好惩罚这个长老。

第三个洞开始,长老打出超完美的成绩,几乎都是一杆进洞。

长老兴奋莫名,到打第七个洞时,天使又跑去找上帝:上帝呀,你不是要惩罚长老吗?为何还不见有惩罚?

上帝说:我已经在惩罚他了。

直到打完第九个洞,长老都是一杆进洞。

因为打得太神乎其技了,于是长老决定再打九个洞。

天使又去找上帝了:到底惩罚在那里?

上帝只是笑而不答。

打完十八洞,成绩比任何一位世界级的高尔夫球手都优秀,把长老乐坏了。

天使很生气地问上帝:这就是你对长老的惩罚吗?

上帝说:正是,你想想,他有这么惊人的成绩,以及兴奋的心情,却不能跟任何人说,这不是最好的惩罚吗?

生活需要伴侣,快乐和痛苦都要有人分享。

没有人分享的人生,无论面对的是快乐还是痛苦,都是一种惩罚。

现在的许多孩子可能都不知道什么叫分享。父母也许在这方面欠缺必要的引导和教育。舔犊之情使为人父为人母的家长都宁肯亏了自己也不愿怠慢自己的孩子,好吃的、好玩的、好用的尽数都往孩子面前堆。一边担心着孩子会发展为不关心别人的冷血儿,一边又在做着阻止孩子学会分享的蠢事。经常会发生这样一幕:孩子诚心诚意请父母分享,父母却坚决推辞,哪怕只是象征性的分享,也不肯接受,谢绝孩子的一份好心。久而久之,孩子也就没有了谦让与分享的习惯。父母自己首先要学会分享,坦然地分享,成为与孩子分享的伙伴,让孩子分享的对象。

学会分享有两层意思,既要教孩子学会分享,还要父母学会分享,而父母学会分享更易被忽视。

许多父母很少与孩子一起非常融洽地大笑。这就说明父母不会与孩子飞享快乐看看什么事情会逗你发笑,与孩子分享。此外,看看她最喜欢什么,然后尽量参与进去。你可以和他开玩笑;对她开的玩笑发笑;对你做过或想过的傻事发笑;一起看笑话;和她一起看情景喜剧;一起看政治卡通片并解释其中的讽刺意味;用可笑的声音假装你的猫、小鸟、狗、金鱼或木偶在说话。当你们一起外出时,寻找可笑的东西。

不要嘲笑你的孩子,而是要和她一起大笑。如果她从学校或其他地方把不得体的笑话带回了家,不要表示愤怒。只需解释你为什么不喜欢这个笑话,然后再找些别的有趣的东西与孩子分享。

父母要和孩子有一个共享空间。每天至少有一次时间尽量待在孩子所在的地方。不用做什么,只要在那儿就可以了。这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方式,可以让孩子知道你希望参与他的生活,也很乐于让他参与你的生活。坐在同一个沙发上,设法在同一个房间里做些什么,你的孩子做点心时待在他身边,在他打扮停当之前站在门厅里与他闲聊几句,坐在靠近他身边的地板上。和他谈他感兴趣的话题等等。

父母照顾老人。关心邻居等日常行为都是在教孩子如何与人分享。孩子从小养成和别人分享喜悦、哀怒,这对他自身的性格的培养是非常有好处的,这样的孩子都性格开朗,善解人意,能够与人和谐愉快地交往;同样,他们能够把自己喜欢的东西拿出来与别人一起分享,也会让他体会到别人带给他的快乐。